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19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docx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

★考点1: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考点2: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学习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考点3:

教育心理学的建立标志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考点4:

心理发展的概念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考点5: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考点6:

皮亚杰将认知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⒈感知运动阶段(感觉-动作期,0-2岁)靠感觉获取经验。

在1岁左右,发展出物体恒存的概念,以感觉动作发挥图式的功能;

 

⒉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思维期,2-7岁)已经能使用语言及符号等表征外在事物,会使用不具保留概念,不具可逆性,以自我为中心,即不能区分主体与客体;

 

⒊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思维期,7-11岁)了解水平线概念,能使用具体物质操作来协助思考;

 

⒋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期,从11岁开始一直发展)开始会类推,逻辑思维达到较高水平,开始具有抽像思维。

 

★考点7:

皮亚杰提出认知发展过程或建构过程有四个核心概念:

 

⒈图式:

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

知识可以透过同化或顺化来达成。

 

⒉同化:

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类比,并作出关连。

 

⒊顺应:

将旧知识的概念模型改变调适,以容纳新的内容。

 

⒋平衡:

这种形像化过程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化的过程,而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平衡点。

找出这个平衡点的过程就是平衡。

 

★考点8: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渐成论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 获得基本信任感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

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第二阶段 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是童年期。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

 

第三阶段 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

个体在这阶段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

 

第四阶段 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

学龄初期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

 

第五阶段 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是青春期。

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第六阶段 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

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第七阶段 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

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

第八阶段 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

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

 

 

★考点9:

“自我同一性”: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

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考点10: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

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考点11:

学习的实质:

实质: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考点12:

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的特殊形式,是人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特点:

1. 以系统学习人类的间接知识经验为主;

2. 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组织的进行;

3.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不但要学习知识技能,还要发展只能,培养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

 

★考点13: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

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考点14:

“饿猫迷笼实验”:

在桑代克的动物实验中有一个著名的“饿猫逃出迷笼实验”。

桑代克设计了“桑代克迷笼”,将饿猫关入此笼中,笼外放一条鱼,饿猫急于冲出笼门去吃笼外的鱼,但是要想打开笼门,饿猫必须一气完成三个分离的动作。

首先要提起两个门闩,然后是按压一块带有铰链的台板,最后是把横于门口的板条拨至垂直的位置。

经观察,刚放入笼中的饿猫以抓、咬、钻、挤等各种方式想逃出迷笼,在这些努力和尝试中,它可能无意中一下子抓到门闩或踩到台板或触及横条,结果使门打开,多次实验后,饿猫的无效动作越来越少,最后一入迷笼就会立即以一种正确的方式去触及机关打开门。

桑代克把猫在迷笼中不断地尝试、不断地排除错误最终学会开门出来取食的过程称为尝试错误学习,并提出了学习的“尝试-错误”理论。

 

★考点15:

桑代克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

①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

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

②练习律:

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效果律:

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考点15:

桑代克提出了有关人类学习的三条主要规律:

①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时的预备定势。

如果学习者有准备,并按其准备活动做,学习者就会产生满足感;如果有准备而没有按其准备活动做,就会产生烦恼感;如果没有准备而强制其活动,就会产生厌恶感。

②练习律:

在奖励的情况下,不断地重复一个学会的反应就会增加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

③效果律:

在对同一情境所做的若干反应中,那些对学习者伴有满足的反应或紧跟着满足的反应,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就越加牢固地与这种情境相联结。

 

★考点16: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斯金纳把凡是能增强行为出现频率的刺激或事件称作强化物。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个体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负强化是通过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频率。

反之,凡是能够减弱行为或者降低反应频率的刺激或事件叫惩罚。

 

★考点17:

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学习是个体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获得某些新的行为反应或已有的行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

观察学习包括:

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考点18:

布鲁纳的学习观:

他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而非被动地形成刺激——反应联结;学习着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学习包括:

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考点19:

布鲁纳的教学观:

由于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所以他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的基本结构的一般理解。

所谓学科的基本结构,是指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与基本态度。

★考点20: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包括:

首先,有意义学习材料的本身必须合乎这种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标准,即具有逻辑意义;

其次,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再次,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最后,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

★考点21:

“先行组织者”的概念:

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先行组织者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及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考点22:

加涅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

加涅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将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神经系统中发生各种过程的复合,而不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简单联结。

学习包括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头脑中的内部活动。

与此相应,他把学习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了解……、获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

 

★考点23: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一方面反对行为主义把人看做是动物或机器,另一方面也批评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人类的认知结构,但却忽视人类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学习的影响。

他认为心理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强调人的价值,强调任由发展的潜能和自我实现的倾向。

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以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为基础,对学习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论述。

 

★考点24: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根据学习对学习者的个人意义,人本主义将学习分为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两类。

……填空题

人本主义者倡导有意义的自由学习,有意义学习关注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它不仅是理解记忆的学习,而且是学习者所做出的一种自主、自觉的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想当大的范围内自行选择学习材料,自己安排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情境。

有意义学习包含四个要素:

1.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参与的过程,整个人都要参与到学习之中,既包括认知参加,也包括情感参与;

2.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的,内在动力在学习中起主要作用;

3.学习是渗透性的,他会使学生的行为、态度及个性等都发生变化;

4.学习的结果由学习者自我评价,他们知道自己想学什么和学到了什么。

★考点25: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学生为中心

人本主义的教学观是建立在其学习观的基础之上的。

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这是行为主义所重视的),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是认知主义重视的),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学生中心模式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在此模式中,教师最富有意义的角色不是权威,而是“助产士”和“催化剂”。

 

★考点26: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包括:

(1)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2) 知识并不能准确的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并不能拿来就用,而是要针对具体情景进行再创造;

(3)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每个学生对这些命题都会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理解只能由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历程。

★考点27: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填空题

1.主动构建性。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2.社会互动性。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共同构成的罐体,成员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3.情境性。

 构建主义者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

 知识存在于具体的、情境性的、可感知的活动之中,不是一套独立于情境的知识符号(如名词术语),只有通过实际应用活动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人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对某种社会实践的参与而逐渐掌握有关的社会规则、工具、活动程序等。

形成相应的知识。

 

★考点28:

构建主义“学生观”

构建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1)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2) ………………………差异性,每个人在自己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了自己个性化的、独特的经验,每个人有自己的兴趣和认知风格。

所以,在具体问题面前,每个人都会有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形成自己的理解,每个人的理解往往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

 

★考点29:

“学习动机”的含义和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

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与学习期待(……填空)。

前者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后者是指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

……名词解释

 

★考点30:

“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简答题、填空题

1. 根据动机产生的诱因来源,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 根据学习动机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学习动机和低级的学习动机

3. 根据学习动机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学习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学习动机。

4.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作用的大小,分为主导性学习动机和辅助性学习动机。

★考点31:

根据学校情境中的学业成就动机,奥苏贝尔等人将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

指要求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需要。

此种动机指

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

自我提高内驱力:

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自我提高内驱力并非直接指向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习看做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属于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

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把工作、学习做好的一种需要。

附属内驱力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考点32:

学习动机强不强和学习的效果有什么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

1.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是直接的,而是以学习行为为中介的。

2.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通常是一致的。

学习动机动机使学习者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并积极主动、持之以恒地寻求有关的信息。

3. 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非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促进学习效果,他只是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

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因此,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

4.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动机不足或过分强烈都会影响学习效果。

(1)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在比较容易的任务中,学习效果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2)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强度的动机。

(3)动机水平与行为呈倒U型曲线。

★考点33:

动机理论之:

强化理论

行为主义有关学习动机的基本看法是,行为是由驱力所推动的,而驱力则由生理上的需要产生,强化是引起动机的重要因素。

人的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某种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的稳固联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更倾向于再次出现。

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实际活动有着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为采用强化原则,通过奖励与惩罚的措施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在教育上广为流行的程序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心理基础,就是通过强化原则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考点34:

动机理论之:

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要揭示动机的本质,必须关注人的需要。

马斯洛先后提出了七种需要,认为人的各个层次需要都与学习有一定的关系。

1.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虽不直接推动学习,却是保证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条件。

如不得到满足,不仅学习活动无法进行,而且会导致学生出现身心疾病。

2. 归属与爱的需要是学生交往的动力,在学校环境中,师生交往、同伴交往既是学习的条件,也是学习的内容。

3. 尊重的需要是推动学生学习的重要动力,学生努力学习以求获得他人的尊重,并从中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获得自信心。

这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上进心。

4. 求知的需要就是学习的动机,审美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学习动机,它推动人去求真、求善、求美。

5. 自我实现的需要推动人发挥自己的潜能,是学校教育应该重点加以培养的。

★考点35:

学习动机之:

成就动机理论

代表人物是阿特金森。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在学习过程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阿特金森把个体的成就动机分为两类:

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填空、分辨)。

成就动机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就是,给学生的任务既不应太难,也不应太易。

考点36:

学习动机之:

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

是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

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对归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把人经历过的事情的成败

归因分为六种原因:

能力、努力程度、工作难度、运气、身体状况、外界环境。

 又把上述六种因素按各自的性质,分别归入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韦纳的归因理论在教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我归因可以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

学生自我归因虽未必正确,但却是重要的。

因为归因促使学生在从了解自己到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建立起明确的自我概念,促进自身的成长。

而如果学生有不正确的归因,则更表明他们需要教师的辅导与帮助。

长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利用反馈的作用,并在反馈中给予学生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重塑自信。

 

★考点37:

学习动机之: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理论由班杜拉首次提出。

 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名词解释、填空

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多方面的影响:

1.影响活动的选择;

2.影响努力的程度和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的态度;

3.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4.影响能否完成学习任务。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如:

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替代经验;

言语劝说;

情绪唤醒等。

 

★考点38: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方法:

创造条件是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方法:

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维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考点39: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呢?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运用启发式教学。

    兴趣和好奇心是内部动机最核心的成分,是培养和激发学生内部学习动机的基础。

 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提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情境,经过一定的努力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学习材料、条件和实践。

成功的教学应不断的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2.设置合适的目标,控制作业的难度。

    当目标是由个体自己设定,而不是由他人设定时,个体通常会付出更多的努力。

在设定一个目标时,教师可以与学生讨论过去设定目标的实现的情况,哪些成功了,哪些失败了,原因何在,并以此作为设置新目标的参考。

教师要帮助学生设定一个既具有挑战性。

但是又现实的目标,并表扬学生对目标的设定及实现。

3.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学生需要清楚地了解自己该做什么,如何被评价,以及成功之后会有什么收获,教师把期望明确的传达给学生就显得十分重要。

通过反馈,使学生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实效、作业的正误、考试成绩的优劣等,这会产生相当大的激励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反馈必须明确、具体,并紧随学生的学习结果。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外部奖赏指物质上的奖励,只有内部动机缺失时,物质奖励才能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性评价具有积极的强化作用,能鼓励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心态,赞扬、奖励一般比批评、惩罚更具激励作用。

5.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竞争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重要手段。

教师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教育学生认识竞争的利弊,教给学生公平竞争的手段;b.按学生的能力等级进行竞争;c.进行多指标竞争,让每个人都获得成就感;d.提倡团体竞争;e.鼓励个人的自我竞争和团体的自我竞争。

6.正确指导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方法:

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让学生进行某种活动,并取得成功体验;让学生对自己的成败归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归因。

 

★考点40:

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名词解释

特点:

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

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考点40:

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点

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

……名词解释

特点:

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

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考点41:

自我调节学习的含义,满足什么条件,学生才能自我调节学习呢?

自我调节学习:

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

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

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

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考点42:

学习策略的分类有哪些?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

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元认知策略是:

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填空题

 

★考点43:

复述策略是指:

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

 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常用的复述策略有:

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