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306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2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 选考章末检测卷11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Word版含答案.docx

届高三生物浙江选考一轮复习文档选考章末检测卷11第十一章生物与环境Word版含答案

选考章末检测卷(十一)

第十一章 生物与环境

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其中加试题部分为30分,用[加试题]标出。

选择题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B.各地普降酸雨

C.生物多样性下降

D.CO2的过量排放

A [人类要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可利用的资源和空间有限。

]

2.下列物质中,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的是(  )

A.氮气B.二氧化硫

C.一氧化碳D.臭氧

B [二氧化硫与酸雨的形成密切相关,故选B。

]

3.不同植物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森林群落中,位于最上层的是(  )

A.树冠层B.灌木层

C.草本层D.地表层

A [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中,从上到下依次是树冠层、下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表层,故选A。

]

4.下列生物属于生产者的是(  )

A.黑藻B.金鱼

C.酵母菌D.蜗牛

A [黑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选A。

]

5.引起大气层臭氧量减少的主要物质是(  )

A.水蒸气B.二氧化碳

C.氮气D.氟利昂

D [氟利昂大量排放并到达大气圈上层,在强紫外线的照射下通过化学反应会使臭氧量减少,故选D。

]

6.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

A.一片草地B.生物圈

C.一个池塘D.一片森林

B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B正确。

]

7.如图表示不同动物种群的个体总数以及一段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

在这段时间内出生率最高的种群是(  )

A.猎豹B.亚洲象

C.赤狐D.田鼠

D [出生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数或千分数来表示。

根据图中数据可知,猎豹、亚洲象、赤狐、田鼠中出生率最高的是田鼠,D正确。

]

8.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

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

在一段时间内,若甲数量增加,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D [结合图根据生物体所含有机物总量可知,图中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甲→乙,故若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乙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D正确。

]

9.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

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C [根据题意可写出食物链:

植物→蝉→螳螂→黄雀→鹰。

鹰的迁入延长了食物链,使能量消耗的环节(营养级)增加,但没有改变能量流动的方向,C正确、D错误;鹰的迁入使黄雀的数量减少,导致黄雀的食物螳螂的数量增多,进而导致蝉的数量减少,A错误;细菌产生的能量大多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不能流向生产者,B错误。

]

10.一定时期内某种群的出生率为10%,死亡率为7%。

这段时期内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是(  )

A0B.3%

C.7%D.17%

B [自然增长率等于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所以该种群的自然增长率=10%-7%=3%。

]

1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

B.群落的原生演替在海洋和陆地均可发生

C.群落的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

D.顶级群落与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处于平衡状态

A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代替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A错误。

]

12.下列陆地群落中,生物种类最贫乏的是(  )

A.热带雨林B.荒漠

C.北方针叶林D.温带落叶阔叶林

B [荒漠的环境条件比较恶劣,生存的生物种类最少。

]

13.下图表示4个群落的年龄结构,其中属于增长型的是(  )

A.甲B.乙

C.丙D.丁

A [甲图表示增长型,乙、丙图表示稳定型,丁图表示衰退型。

]

14.(2016·1月金华十校调研考试)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次生林是次生演替的结果

B.群落演替是一个永恒延续的过程

C.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

D.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物种取代现象

B [次生林是次生演替的结果,A项正确;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是经过长期的进化形成的,一般处于最终平衡状态,B项错误;原生演替发生在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而次生演替发生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因此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起始条件不同,C项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存在优势物种的取代现象,D项正确。

]

15.(2015·9月浙江选考测试卷)下列关于动物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种群的出生率相同

B.所有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C.害虫的种群密度不能作为防治的依据

D.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

D [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不同种群的出生率不同,A项错误;种群的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有的生物如雌雄同株的植物没有性比率,B项错误;害虫的种群密度能作为防治害虫的依据,C项错误;增长型年龄结构的种群,年轻个体多、年老个体少,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D项正确。

]

16.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的是(  )

A.一个校园里的全部树

B.一个公园里的全部鸟

C.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鲫鱼

D.一片稻田里的全部害虫

C [种群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

A、B、D中生物描述太宽泛,里面可以有不同的物种,比如A项中,桂花和樟树属于不同物种。

因此选C。

]

17.(2015·10月温州选考测试卷)某种细菌的起始数量为N0,每20min繁殖一代。

理想状态下,1小时后该种群数量为(  )

A.N0B.2N0

C4N0D.8N0

D [理想状态下,细菌呈指数增长。

按照题意,细菌1小时繁殖3代,所以该种细菌1小时后的种群数量为23·N0=8N0。

]

18.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鼠的种群密度时,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5只;第二次捕获38只,其中有标记的鼠为15只。

则该鼠群的种群数量估计值为(  )

A.45只B.83只

C.98只D.114只

D [标志重捕法的计算公式为N∶n=M∶m(N指种群总个体数;n指重捕个体数;M指标志个体数;m指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所以该鼠群的种群数量估计值=45×38÷15=114只。

]

19.下列关于种群自然增长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然增长率上升的种群,其死亡率是下降的

B.增长型的种群其自然增长率大于0

C.种群自然增长率随着种群密度的增长而增长

D.由于自然增长率的改变,个体数量往往会大幅度地高于或低于K值

B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大于0,即表示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

]

20.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

B.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C.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A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可以通过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物层来说明。

森林中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这不能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分层现象。

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和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说明一个种群中个体的性状不同。

]

21.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形增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形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B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形增长;种群呈“S”形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形增长;“S”形增长过程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则该种群的增长速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

2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垂直方向上,群落具有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分布也有差异

D.在群落中动物在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

D [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在水平方向上生物种类也往往有差异。

动物的生存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

23.一片树林中,树、昆虫和食虫鸟类的个体数比例关系如图所示。

下列选项能正确表示树、昆虫、食虫鸟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的是(选项方框面积表示能量的大小)(  )

A     B     C     D

C [在一片树林中,在树→昆虫→食虫鸟这条食物链中,能量传递是单向的、逐级递减的。

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所以将树、昆虫、食虫鸟三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成图形,就形成C项所示的金字塔。

]

24.如图为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所反映的能量流动情况。

图中箭头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单位为kJ/(m2·a)。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此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可利用图中A的所有能量

B.辐射的太阳能中仅有1%左右的能量被生产者利用

C.每一营养级的能量大部分用于呼吸和被分解者利用

D.食物链的营养关系一般不可逆,这决定了能量流动的单向性

A [A中有一部分能量进入无机环境,A项错误;被生产者利用的太阳能:

(1500000-1485000)÷1500000×100%=1%,B项正确;每个营养级固定的能量大部分用于自身的呼吸及被分解者利用,小部分进入下一个营养级,C项正确;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D项正确。

]

25.现有草原上的一条食物链:

草→兔→狼,已知下图中的a代表狼摄入的能量,则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中的能量代表兔子的初级生产量

B.b代表狼粪便中的能量,c代表狼同化的能量

C.e中的能量可用于狼的生长、发育、繁殖

D.若狼被人为大量捕杀,则兔的数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A [初级生产量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或所固定的能量,而兔子是动物,属于消费者,A项错误。

]

26.【加试题】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等,甲生态系统只有一级消费者,乙生态系统有一级、二级和三级消费者。

若其他的因素都相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相等

B.乙生态系统中的次级生产量就是指一级消费者所同化的物质或能量

C.甲、乙生态系统消费者的总能量均小于生产者的总能量

D.甲生态系统在能量的流动过程中流失的能量较乙生态系统少

B [初级生产量是指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能量,由于甲、乙两个生态系统的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相等,因此,甲、乙生态系统的总初级生产量相等,A项正确;次级生产量是指消费者、分解者等进行的有机物质的第二次生产,B项错误;生态系统内,能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因此,甲、乙生态系统的消费者总能量都小于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甲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较短,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少,而乙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较长,能量流动过程中散失多,C、D项正确。

]

27.【加试题】某草原上布氏田鼠的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曲线(R=出生率/死亡率)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c点和d点时,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

B.据图可知,a、b两点布氏田鼠种群的自然增长率相等

C.在od范围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呈周期波动

D.布氏田鼠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凹型”

A [在c点和d点时,R小于1,表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布氏田鼠的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A项正确;种群的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据图可知,a、b的R值相等,说明两点对应的自然增长率不一定相等,B项错误;据图可知,布氏田鼠种群数量的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并不相等,因此在od范围内,布氏田鼠种群数量呈非周期波动,C项错误;布氏田鼠为小型哺乳动物,其种群的存活曲线接近于类型Ⅱ,D项错误。

]

28.【加试题】如图表示某森林生态系统一年内CO2消耗量与释放量的情况,其中甲表示该生态系统消费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乙表示分解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丙表示生产者呼吸作用CO2释放量,丁表示生产者CO2消耗量。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碳在甲、乙、丙构成的生物群落内部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双向传递

B.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可用丁来表示

C.丁大于甲+乙+丙

D.根据图示关系可推测该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强

A [甲是消费者,乙是分解者,丙是生产者,碳在甲、乙之间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而乙传向丙以无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丙传向乙是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单向传递,故A错误。

]

非选择题部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4分)

29.(6分)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如下:

草野兔狐狸狼

请回答:

(1)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________,狐狸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野兔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当野兔数量增加时,狐狸的数量随之增加;狐狸的数量增加后,又会使野兔的数量减少。

该过程属于________(填“正”或“负”)反馈调节。

(3)该草原的动植物组成随时间改变而改变,这种变化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填“时间”、“垂直”或“水平”)结构。

(4)若火灾使该生态系统破坏,几年后此地重新演变成了草原。

该过程属于________演替。

【解析】 

(1)该食物链中,草属于生产者,狐狸位于第三营养级。

(2)野兔的活动性比较强,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种群密度;野兔数量增加,狐狸数量随之增加,狐狸增加使野兔数量又减少,该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

(3)该草原的动植物组成随时间改变而改变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

(4)该地火灾后重新演替成为草原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1)草 三

(2)标志重捕法 负

(3)时间

(4)次生

30.(7分)近年来,一些城镇、社区修建了人工湖泊,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下图是某新建人工湖泊的生物类群关系,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湖泊生态系统中,草鱼的集合体称为________。

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上图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部分还应包括________。

(2)若该湖泊被DDT污染,DDT会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高度富集,导致危害。

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

(3)该湖泊被排入过量居民生活污水后,水体逐渐变绿、发臭,从生物因素分析,湖水变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发臭的原因则是动植物遗体被分解者分解产生硫化氢等物质。

(4)有的湖泊中藻类虽然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湖中水草却疯长了,并带来负面影响,下列控制水草疯长不合理的措施是________。

①打捞水草,开发利用②引水稀释

③使用除草剂④控制污水排入

【解析】 

(1)一个池塘中,草鱼的集合体称为种群。

(2)DDT会沿着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高度富集,导致危害,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放大。

(3)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藻类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湖水变绿。

(4)引水稀释不能控制水草的疯长,使用除草剂会导致环境污染,这两种方法不适合控制水草疯长。

【答案】 

(1)种群 分解者

(2)生物放大

(3)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N、P等元素,藻类植物大量繁殖

(4)②③

31.(7分)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个体数

92

187

121

70

69

62

63

72

64

55

42

39

264

注:

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回答下列问题:

(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研究表明:

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_______。

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_____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__________。

【解析】 

(1)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

依据题给条件,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l=400(个),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个),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个),故幼年、成年、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1∶1∶1,为稳定型,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

(3)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时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1∶1∶1 保持稳定

(2)活动能力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2.【加试题】(14分)互花米草起源于美洲,其秸秆密集粗壮、地下根系发达,能够促进泥沙的快速沉降和淤积,因此,许多国家为了保滩护堤、促淤造陆,先后加以引进。

但是其在潮滩湿地环境中超强的繁殖力,威胁着海滨湿地当地物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互花米草适宜生活于潮间带,引种初期,其增长方式为________,引种后生长受当地环境影响,其中________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2)互花米草广泛用于海岸线作为生态护坡,但一般不单纯种植,而与白茅、芦苇等植物一起种植,其目的是通过提高生物多样性来提高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

(3)如图是海岸线上互花米草等植被从开始建设直至稳定过程中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的变化示意图。

其总初级生产量变化为________________。

图中叶面积指数与净初级生产量的关系对农业生产的启示是:

种植作物时要注意_________。

【解析】 

(1)引种初期,环境资源和空间都是充足的,所以互花米草增长方式为指数增长,气候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

(2)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

(3)由图可知,总初级生产量先增加后稳定;净初级生产量=总初级生产量-呼吸消耗,叶面积指数过高,叶片相互遮挡,有效光合面积不变,但细胞呼吸消耗增多,所以种植作物时要注意合理密植。

【答案】 

(1)指数增长(“J”形增长) 气候

(2)自我调节能力

(3)先增加后稳定 合理密植

33.【加试题】(10分)

(1)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单位是J/(hm2·a)。

①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②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决定的;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

在1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5只。

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只/hm2。

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将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

对捕获的田鼠进行性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其性比例________(有利/不利)于种群增长。

③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可能是________和未利用。

(2)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了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其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

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④对于田鼠种群,猛禽属于________性调节因素。

⑤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猛禽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解析】 

(1)①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7.5×108÷(2.45×1011)×100%≈0.3%;②田鼠种群密度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第一次捕获并标记50只田鼠,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5只,该种群密度是50×30÷5=300(只/hm2);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将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偏大;田鼠雌雄比例稍大于1,雌性略多有利于种群增长;③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营养级外,还有可能是流入分解者和未利用。

(2)④猛禽是田鼠的天敌,属于外源性调节因素;⑤b点以后食物充足,环境条件好,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⑥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所以属于第三、四营养级。

【答案】 

(1)①0.3% ②出生率和死亡率(写迁入、迁出不扣分) 300 偏大 有利 ③流入分解者

(2)④外源 ⑤食物供应增加(或提供更好的躲避环境),K值增大 ⑥三、四 植物(或大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