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32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docx

局部解剖复习思考题

1、何谓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regionalanatomy是按照人体的自然局部分区,着重研究人体各个区域由浅入深的组成结构、形态特点、毗邻关系及临床应用的一门科学。

它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

2、你打算如何学好局部解剖学?

局部解剖学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就是系统解剖学的理论和局部解剖学理论,前者加强复习,后者认真听课,加强理解和记忆。

实际就是亲自动手解剖尸体。

3、体表标志及其意义。

1.眉弓:

当眉毛处(攒竹,丝竹空)。

2.眶上孔或眶上切迹:

眶上缘中内1/3交界处;三叉神经压痛点。

3.眶下孔:

眶下缘中点下方约0.8cm处(四白);三叉神经压痛点。

4.颏孔:

在下颌第2前磨牙根下方(夹承浆);三叉神经压痛点。

5.人中:

上唇正中央的纵行浅沟;其上、中1/3为“人中”或“水沟”。

6.鼻唇沟:

鼻翼外侧至口角外侧的浅沟(迎香);面瘫时变浅或消失。

7.翼点:

颧弓中点上方约两横指(3.8cm)处,当太阳穴。

此处如发生骨折,易形成硬膜外血肿。

8.颧弓:

耳屏至眶下缘的连线上(上关、下关)。

9.耳郭:

10.髁突:

耳屏的前方;上端为下颌头,下端为下颌颈。

后方有耳门、听宫、听会3个穴位

11.下颌角:

(天容)

12.乳突:

耳垂后方;基部前有翳风;后有风池。

13.枕外隆突:

(风府)

14.上项线:

枕外隆突向两侧延伸至乳突的骨嵴。

4、额顶枕区软组织有几层及各层特点?

何谓“头皮”?

⑴皮肤:

厚而致密,血管丰富。

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和皮脂腺。

⑵浅筋膜:

有致密的纤维束。

血管神经分布如下:

前组:

内侧:

滑车上A、V、N;外侧:

眶上A、V、N。

后组:

枕A、V;枕大N(为第2颈神经的后支)。

外侧组:

耳前组和耳后组(见颞区)。

⑶帽状腱膜和枕额肌:

位于额顶枕区中部,坚韧致密。

⑷腱膜下组织:

为疏松结缔组织,称腱膜下间隙。

⑸颅骨外膜:

与颅骨结合疏松,在骨缝处愈着较紧密

浅部三层(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及枕额肌)紧密结合,不易分离,通常合称为头皮。

5、试述颅顶浅筋膜中的血管神经分布。

头皮的血管和神经主要位于此层内,且多相伴呈辐辏状走行,按其位置和分布,可分为前,后两组:

前组距正中线约2cm处,有滑车上动,静脉和滑车上神经;距正中线约2.5cm处,有眶上动,静脉和眶上神经,分布于额,顶区软组织。

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等,分布于枕区。

6、试述下颌神经的性质、出颅部位及分支分布。

下颌N:

混合性

⑴颊N:

分布于颊黏膜及口角皮肤等。

⑵耳颞N:

分布于外耳道、耳郭及颞区的皮肤。

⑶舌N:

有面神经鼓索参加,分布于舌前2/3黏膜、舌下腺、下颌下腺等。

⑷下牙槽N:

分布于下颌骨及下颌牙。

终末支称颏N,分布于颏区皮肤。

⑸肌支:

支配咀嚼肌

7、试述面神经在颅外行程中的分段及其分支分布。

由茎乳孔出颅

向前进入腮腺

分为上、下两干

交织成丛

颞支

颧支

5组分支颊支

下颌缘支

颈支

8、试述上颌动脉的起始、分段及各段的分支分布。

上颌动脉:

平下颌颈高度起自境外动脉,经下颌颈的深面入颞下窝,行经翼外肌的前面(少数在深面),经翼外肌两头间入翼腭窝。

上颌A:

以翼外肌为标志分三段。

第一段(下颌段),自起始处至翼外肌下缘→下牙槽A、脑膜中A

第二段(翼肌段),最长的一段→颊A

第三段(翼腭窝段),上颌动脉的末段,经翼外肌两头间进入翼腭窝→上牙槽后A、眶下A

1、试述颈部的分区和体表标志。

颈部分为固有颈部和项部。

固有颈部分为颈前区,胸锁乳突肌区和颈外侧区。

颈前区以舌骨为界分成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

舌骨上区含颏下三角和左,右下颌下三角;舌骨下区含左,右颈动脉三角和肌三角。

肩胛舌骨肌将颈外侧区分为枕三角与锁骨上三角。

体表标志

1.舌骨:

(廉泉)

2.甲状软骨:

上前方有喉结,旁开1.5寸为人迎穴。

上缘是颈总A分为颈内、外A处

3.环状软骨弓:

平对C6横突,是喉与气管、咽与食管的分界标志

4.颈动脉结节:

是压迫颈总A止血的部位

5.胸锁乳突肌:

起点处有锁骨上小窝(气舍),后缘中点为神经点

6.胸骨上窝:

可触及气管,为天突穴所在

7.锁骨上大窝:

可触及锁骨下A、臂丛和第1肋,为缺盆穴所在

2、试述颈丛皮支的穿出点及其分支分布。

颈丛皮支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浅出时,位置表浅且相对集中,常为颈部手术阻滞麻醉的穿刺点。

(1)枕小神经:

勾扰副神经后,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升,分布至枕部及耳廓背面上不的皮肤。

(2)耳大神经:

颈丛皮支中最大的分支。

绕胸锁乳突肌后缘,并沿胸锁乳突肌表面上行,分布至耳廓及腮腺区的皮肤。

(3)颈横神经:

横过胸锁乳突肌中份,穿颈阔肌浅面向前,分布至颈前区皮肤。

(4)锁骨上神经:

分为3支,行向外下方。

在锁骨上缘处浅出,分别分布至颈前外侧部,胸前壁上部和肩部等处皮肤。

3、试述颈筋膜的分层。

1.浅层:

即封套筋膜:

形成腮腺鞘和下颌下腺鞘

2.中层:

又称气管前筋膜(内脏筋膜);甲状腺鞘

3.深层:

又称椎前筋膜;腋鞘(腋颈管)

4.颈动脉鞘:

颈内V位于颈内A的外侧,两者后方是迷走N

4、试述颈动脉三角的境界及其内容。

境界:

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

其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及封套筋膜,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是咽侧壁及其筋膜。

内容:

有境内静脉及其属支,颈总动脉及其分支,舍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以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5、试述颈动脉鞘的位置、内容及相互位置关系。

位置:

上起自颅底,下续于纵隔。

内容:

前内侧:

颈总A和颈内A。

前外侧:

颈内静脉。

两者后方:

迷走神经

6、试述臂丛锁骨上部的组成(根、干、股)及其分支。

臂丛锁骨上部:

5个根,3个干,6个股;

由第5-8颈神经和第1胸神经前支的大部分组成臂丛的5个根,臂丛在锁骨下动脉后上方合成3个干,各干再分为前,后两股。

3个分支:

肩胛背N、肩胛上N、胸长N。

1、胸部的体表标志及其意义。

1,,颈静脉切迹:

成人男性的颈静脉切迹平第2胸椎,女性平第3胸椎

2,胸骨角:

胸骨角两侧连接第2肋软骨,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3,剑突:

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

4,锁骨:

锁骨下窝位于锁骨中,外,1/3交界处的下方,其深方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

在锁骨下窝的稍外侧和锁骨下方一横指处可摸到喙突。

5,肋和肋间隙:

肋和肋间隙是胸部和腹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6,肋弓:

肋弓是肝,胆囊和脾的触诊标志。

剑突与肋弓构成剑肋角,左侧剑肋角是心包穿刺常用的进针部位。

7,乳头:

男性乳头位于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相交处。

2、胸、腹壁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情况。

皮N:

⑴锁骨上N:

2-4支,分布于胸前区上部的皮肤

⑵肋间N前皮支和外侧皮支

神经分布

体表标志

第2肋间神经

胸骨角平面

第4肋间神经

乳头平面

第6肋间神经

剑突平面

第8肋间神经

肋弓平面

第10肋间神经

脐平面

第12肋间神经

脐与耻骨联合之间平面

3、女性乳房的形态结构及淋巴回流。

形态结构:

半球形、乳头、乳晕。

由皮肤、乳腺和脂肪组织等构成。

乳腺被结缔组织分隔为15~20个乳腺叶。

每个乳腺叶有1条输乳管;开口于乳头。

以乳头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支持和固定。

乳房的淋巴回流

⑴外侧部和中央部淋巴管→胸肌淋巴结→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主要途径);

⑵上部淋巴管→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⑶内侧部淋巴管→胸骨旁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⑷内下部淋巴管→膈上淋巴结,与肝淋巴管有交通;

⑸深部淋巴管→胸肌间淋巴结(Rotter结,位于胸大、小肌之间)→尖淋巴结。

4、肋间隙的肌肉、血管和神经分布情况。

肋间肌:

肋间外肌,肋间外膜(肋软骨之间)

肋间内肌,肋间内膜(肋角以后)

肋间最内肌,位于肋间隙中份

肋间血管:

⑴肋间后A:

共11对,第1、2肋间后A来自肋间最上A(肋颈干);第3~11肋间后A来自胸主A。

肋下A:

第12肋下缘,来自胸主A。

⑵肋间后V、肋下V:

右侧入奇V,左侧入半奇V和副半奇V。

肋间N:

共11对。

分布于肋间肌、胸壁皮肤和壁胸膜;下5对肋间N和肋下N还分布于腹前外侧群肌、腹壁皮肤和壁腹膜

5、在胸壁侧部和后部进行胸膜腔穿刺时,各经过哪些层次?

胸腔穿刺:

⑴常在腋后线或肩胛线第8或第9肋间隙,于下位肋上缘进针;

针刺层次: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腹外斜肌起始部→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⑵在腋中线至胸骨之间穿刺时,则在肋间隙的中部进针。

针刺层次:

皮肤→浅筋膜→胸上肢肌→肋间外肌→肋间内肌→肋间最内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1、腹前外侧壁浅筋膜的特点,皮神经的节段性分布。

浅筋膜

1.结构特点:

脐平面以下分两层。

浅层:

称Camper筋膜(脂肪层)。

深层:

称Scarpa筋膜(膜性层)。

在前正中线附着于白线,在腹股沟韧带下方一横指处,附着于阔筋膜,向内下跨过耻骨嵴与会阴浅筋膜(Colles筋膜)相移行。

浅筋膜内含有丰富的浅血管,淋巴管和皮神经

浅A:

下腹部有股动脉分支:

腹壁浅A、旋髂浅A。

浅V:

脐上:

胸腹壁V→胸外侧V→腋V脐下:

腹壁浅V和旋髂浅V→大隐V

皮N:

来自第7~11对肋间N、肋下N、髂腹下N

节段性:

第7肋间N→剑突平面

第10肋间N→脐平面

肋下N→髂前上棘平面

第1腰N→腹股沟韧带上方

2、腹直肌鞘和腹白线的构成。

腹直肌鞘是包裹腹直肌和锥状肌的纤维组织,由3块扁肌的腱膜组成。

前层由腹外斜肌腱膜和腹内斜肌腱膜的前层组成,后层由腹内斜肌腱膜的后层和腹横肌腱膜组成。

脐下4~5cm后壁缺如,形成弓状线(半环线)。

腹白线亦称白线,由腹前外侧壁3层扁肌的腱膜在腹前正中线上互相交织而成,上宽下窄。

3、腹股沟管的位置、通过的内容、构成及临床意义。

1.位置: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上方,长4~5cm。

2.内容:

有精索(♀子宫圆韧带)和髂腹股沟N通过。

3.四壁:

前壁:

腹外斜肌腱膜,外侧1/3有腹内斜肌。

后壁:

腹横筋膜,内侧1/3有联合腱。

上壁:

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弓状下缘。

下壁:

腹股沟韧带形成的凹槽。

4.两口:

外口:

即浅环(皮下环),位于耻骨结节外上方。

内口:

即深环,位于腹壁下A的外侧。

5.临床意义:

腹股沟斜疝。

4、腹股沟三角的境界及其意义,如何鉴别腹股沟直疝和斜疝。

境界:

内侧界:

腹直肌外侧缘;外侧界:

腹壁下A;下界:

腹股沟韧带内侧半。

特点:

正对腹股沟管浅环,较为薄弱。

临床意义:

腹股沟直疝经腹壁下A内侧由此突出不经过腹股沟管内口,通常也不进入阴囊借此与腹股沟管斜疝相区别。

鉴别点

斜疝

直疝

脱出部位

腹股沟管深环

腹股沟三角

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动脉的外侧

动脉的内侧

疝脱出方向

外上方→内下方

向前

与腹股沟管的关系

经腹股沟管

经腹股沟管后壁

5、经腹白线、腹直肌和阑尾切口各经过哪些层次?

⑴正中切口(腹白线切口):

皮肤→浅筋膜→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⑵旁正中切口(腹直肌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直肌鞘前层→腹直肌→腹直肌鞘后层(弓状线以上)→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⑶麦氏切口(阑尾切口):

皮肤→浅筋膜→腹外斜肌或腱膜→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筋膜→壁腹膜

1.脊柱区的体表标志及其意义。

1.棘突:

在后正中沟底,从第7颈椎棘突(大椎穴)开始向下可触及各棘突。

胸椎棘突斜向后下,呈叠瓦状。

腰椎棘突呈水平位。

骶椎棘突融合呈骶正中嵴,其中以第2、3骶椎处最显著。

2.骶骨:

骶正中嵴下端,第4,5骶椎背面的切迹与尾骨围成骶管裂孔,是椎管的下口。

骶管裂孔两侧向下的突起为骶角,常作为骶管麻醉的定位标志。

3.尾骨:

尾骨尖可在肛门后方2.5cm处臀沟内扪及。

4.髂嵴和髂后上棘:

两侧髂后上棘的连线平第2骶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平对第4腰椎棘突。

左,右髂后上棘与第5腰椎棘突和尾骨尖的连线,构成一菱形区,当腰椎或骶,尾椎骨折或骨盆畸形时,菱形区会变形。

5.肩胛骨:

可摸到肩胛冈、肩峰、内侧角(上角)和下角。

肩胛冈外侧端为肩峰。

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平对T3棘突。

两侧肩胛骨内侧角平对T2棘突。

两侧肩胛骨下角(正对第7肋)平对T7棘突。

6.第12肋:

是背部和腰区的分界线。

7.脊肋角:

肾囊封闭常用的进针部位。

2.小脑延髓池穿刺各经过哪些次?

小脑延髓池穿刺(风府):

层次:

皮肤→浅筋膜→项韧带→寰枕后膜→硬脊膜→蛛网膜

深度:

达寰枕后膜约4~5cm(约1.2~1.5寸)

3.臀上皮神经的来源、分布及意义。

第1-3腰神经后支的外侧支组成臀上皮神经,行经腰区,穿胸腰筋膜浅出,越过髂嵴,分布至臀区上部。

臀上皮神经在髂嵴上浅出处比较集中,此部位在竖脊肌外侧缘附近。

腰部急剧扭转时,该神经易受损伤,是导致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4.胸腰筋膜的构成。

项区和胸背区的深筋膜较薄弱,骶尾区的深筋膜与骶骨背面的骨膜相愈着。

第12肋与髂嵴之间的深筋膜增厚,并分为前,中,后三层,被称为胸腰筋膜。

5.枕下三角、听诊三角、腰上三角、腰下三角的位置、构成及意义。

枕下三角

位置:

枕下肌围成的三角;境界:

内上界:

头后大直肌。

外上界:

头上斜肌。

外下界:

头下斜肌。

意义:

a.椎动脉在此可受压迫,造成脑供血不足。

b.风池穴(朝鼻尖,深1寸,正对枕下三角)。

c.不可刺到椎动脉和延髓,以免造成生命危险。

听诊三角(肩胛旁三角)

位置:

肩胛骨下角的内侧。

境界:

下界:

背阔肌上缘。

内侧界:

斜方肌外下缘。

上外侧界:

肩胛骨内侧缘。

意义:

背部听诊时呼吸音最清楚。

腰上三角

⑴位置:

背阔肌的深面,第12肋下方

⑵境界:

内侧界:

竖脊肌外侧缘,外侧界:

腹内斜肌后上缘,上界:

第十二肋

3临床意义:

①肾手术必经此三角,要保护3条N②注意保护胸膜,以免造成气胸③肾周脓肿,在此切开引流④此处为腹后壁的薄弱部位,易形成腰疝

腰下三角

位置:

在腰区下方。

境界:

内侧界:

背阔肌外侧缘。

外侧界:

腹外斜肌后缘。

下界:

髂嵴。

临床意义:

①又一薄弱区,亦可发生腰疝。

②腹膜后隙脓肿经此穿破。

③在右侧,此三角前方有阑尾;盲肠后位阑尾炎时,此处有压痛。

6.椎管壁的构成。

椎管壁的构成:

前壁:

椎体、椎间盘、后纵韧带。

后壁:

椎弓板、黄韧带、关节突关节。

两侧壁:

椎弓根、椎间孔。

临床意义:

椎管各壁的病变,均会使椎管腔变形或狭窄,压迫其内容物。

7.Luschka关节的位置、构成、毗邻、作用和临床意义。

钩椎关节:

又称Luschka关节

⑴位置:

在下6个颈椎体之间。

⑵组成:

椎体钩(钩突,C3~7椎体上面两侧向上突起)+唇缘(C3~7椎体下面两侧呈斜坡样)。

⑶作用:

限制上一锥体椎体向两侧移位,增加稳定性。

⑷毗邻:

外侧为椎动、静脉和交感神经丛。

后方有颈髓。

后外侧构成椎间孔前壁。

⑸临床意义:

钩突不同方向的骨质增生,可压迫上述相应结构,引起椎A型、脊髓型、神经根型及混合型的颈椎病。

8.脊髓被膜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结构和特点。

脊髓被膜

1.硬脊膜:

厚而坚韧。

上:

附于枕骨大孔与硬脑膜相连。

下:

至第二骶椎形成盲端。

两侧:

至椎间孔形成神经外膜。

2.脊髓蛛网膜:

薄而半透明,发出结缔组织小梁与软脊膜相连。

3.软脊膜:

柔软并富于血管,紧贴脊髓。

齿状韧带:

软脊膜向两侧伸出的三角形结构,呈额状位,介于脊神经前、后根之间。

固定脊髓。

9.各脊膜腔的位置、特点和意义。

脊膜腔

硬膜外隙

位置:

硬脊膜与椎管骨膜之间。

上平枕骨大孔;下至骶管裂孔。

特征:

呈负压。

临床:

硬膜外麻醉。

硬膜下隙

位置:

硬脊膜与蛛网膜之间。

特点和意义:

有少量液体,与脊神经周围的淋巴隙想通。

3.蛛网膜下隙

位置:

脊髓蛛网膜与软脊膜之间。

终池:

位置:

L1~S2。

内容:

马尾和终丝。

意义:

在第3-4或者第4-5腰椎间进行腰椎穿刺或麻醉,将针穿至终池,一般不会损伤脊髓和马尾。

10.腰椎穿刺时经过哪些层次结构?

各层针感如何?

腰穿层次:

皮肤→浅筋膜→棘上韧带→棘间韧带→黄韧带→硬膜外隙→硬脊膜→脊髓蛛网膜→终池

1.试述腋腔的构成。

1.顶:

为腋腔的上口。

围成:

第1肋、锁骨中1/3段、肩胛骨上缘。

通过内容:

臂丛和锁骨下A、V。

2.底:

由皮肤、浅筋膜和腋筋膜所封闭。

皮肤长有腋毛,含有大汗腺(腋臭、狐臭)。

腋筋膜又名筛状筋膜。

3.前壁(肌性壁):

由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与锁胸筋膜构成。

4.后壁(肩胛壁):

由肩胛下肌、大、小圆肌、背阔肌和肩胛骨构成。

5.内侧壁:

由前锯肌、第1~4肋及其肋间肌构成。

6.外侧壁:

由肱骨的结节间沟、肱二头肌长、短头和喙肱肌构成。

2.试述腋动脉的分段及各段的分支分布。

腋A

第一段:

第一肋外侧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

胸上动脉、胸肩峰动脉。

第二段:

胸小肌后方。

胸外侧A。

第三段:

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间。

肩胛下A(旋肩胛A、胸背A)、旋肱前A、旋肱后A

3.试述臂丛的构成和主要分支。

外侧束:

肌皮N,胸外侧N,正中N外侧根

内侧束:

尺N,胸内侧N,前臂内侧皮N,臂内侧皮N,正中N内侧根

后束:

桡N,腋N,肩胛下N,胸背N

4.试述腋淋巴结的分群及各群的位置、收纳范围和注入部位。

有10~20个,分为5群。

⑴外侧淋巴结:

在腋静脉远侧端,收集上肢的淋巴。

⑵胸肌淋巴结:

在胸小肌下缘,收集胸前外侧壁和乳房中央部、外侧部的淋巴。

⑶肩胛下淋巴结:

收纳背部、肩部及胸后壁的淋巴。

⑷中央淋巴结:

最大,接受上述3群淋巴结的输出管。

⑸尖淋巴结:

在腋静脉近侧端,接受上述4群淋巴结的输出管,其输出管汇合成锁骨下干。

5.试述三边孔、四边孔的境界及内容。

三边孔:

上界:

小圆肌。

下界:

大圆肌。

外侧界:

肱三头肌长头。

通过内容:

旋肩胛动、静脉

四边孔:

上界:

小圆肌。

下界:

大圆肌。

外侧界:

肱骨外科颈。

内侧界:

肱三头肌长头通过内容:

腋神经、旋肱后动、静脉

6.试述肩胛动脉网、肘关节动脉网的构成和意义。

肩胛动脉网

位置:

位于肩胛骨的周围。

组成:

肩胛上A、肩胛背A和旋肩胛A。

意义:

腋动脉血流受阻时,可形成侧支循环,维持上肢血供

肘关节动脉网

位置:

位于肘关节的前后。

组成:

肱A、桡A和尺A的9条分支。

意义:

肱深A发出点以下的肱A结扎,可形成侧支循环,维持远端血供

7.分别叙述臂前、后区的血管神经束。

臂前区.血管和神经

⑴肱A:

肱深A,尺侧上、下副A,桡、尺A

⑵肱V:

为两条,汇合成腋V。

⑶正中N:

上段位于外侧;中部位于前方;下段位于内侧。

⑷尺N:

居于肱动脉内侧;在臂中部,与尺侧上副A伴行。

⑸肌皮N:

肌支支配臂肌前群;皮支移行为前臂外侧皮神经。

壁后区:

桡血管神经束

⑴桡N干:

肌支支配肱三头肌。

皮支有臂外侧下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

临床:

当肱骨中段骨折时,极易损伤桡神经,可导致伸腕及伸指肌瘫痪,临床表现为“垂腕”征。

但肱三头肌不受影响。

⑵肱深A:

前支称桡侧副A。

后支称中副A。

⑶肱深V:

有两条。

8.肘窝的境界和内容。

肘窝

⑴境界:

上界:

肱骨、内外上髁间的连线。

下外侧界:

肱桡肌。

下内侧界:

旋前圆肌。

⑵内容:

肱二头肌腱:

肘窝中心标志。

内侧有肱A、V及正中N;外侧有前臂外侧皮N、桡N及其分支。

肱A:

→桡A→桡侧返A,尺A→尺侧返A,骨间总A→骨间前、后A

正中N:

穿旋前圆肌两头之间。

桡N:

在肱骨外上髁前方分为浅、深两支。

肘深淋巴结:

2~3个,位于肱A分叉处,接受前臂深层的淋巴管。

1.前臂前区和后区的血管神经束。

前臂前区血管神经束

⑴桡血管神经束:

桡A→桡侧返A、掌浅支,桡V(2条),桡N浅支→手背桡侧半

⑵尺血管神经束:

尺A→尺侧返A,骨间总A→骨间前、后A,尺V(2条),尺N:

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尺侧半,手背尺侧半

⑶正中血管神经束:

正中N:

→骨间前N。

旋前圆肌等4肌,正中A←骨间前A

⑷骨间前血管神经束:

骨间前N:

旋前方肌等2条半肌,骨间前A,骨间前V:

两条

前臂后区的血管神经束

骨间后血管N束

骨间后A→骨间返A

骨间后V(2条)

桡N深支(桡侧腕长、短伸肌、旋后肌)

骨间后N(支配后群其余诸肌)

2.肱骨肌管和腕管。

肌管:

肱三头肌的内、外侧头、长头和肱骨的桡神经沟之间形成一个由内上向外下的围绕肱骨中份后面的螺旋型管道,即肱骨肌管或称桡神经管,由于管内有桡神经及伴行肱深动脉所通过而得名。

该管有上、下两个口,上口位于肱骨中、上1∕3交界处的内侧,在大圆肌、背阔肌腱下缘的下分,由肱骨、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围成;下口位于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在肱肌和肱桡肌所构成的沟(肘前外侧沟)的深处。

腕管:

组成:

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构成。

通过结构:

指浅、深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拇长屈肌腱及其腱鞘;正中N。

临床意义:

当腕骨骨折时,压迫正中神经,导致腕管综合症。

3.手掌的血管和神经

血管

⑴掌浅弓:

位置:

掌腱膜深面,指屈肌腱浅面。

组成:

尺A终支+桡A掌浅支。

分支:

3条指掌侧总A(6条指掌侧固有A)和1条小指尺掌侧固有A

⑵掌深弓:

位置:

指屈肌腱深面,掌骨和骨间肌浅面。

组成:

桡A终支+尺A掌深支。

分支:

3条掌心A→指掌侧总A。

神经

⑴正中N

第1指掌侧总N→返支→鱼际肌(除拇收肌)

3条指掌侧固有N

第2、3指掌侧总N→4条指掌侧固有N

肌支→第1、2蚓状肌

⑵尺N:

浅支→1条小指尺掌侧固有N

1条指掌侧总N

深支→小鱼际肌、第3、4蚓状肌、拇收肌、全部骨间肌

4.有哪些穴位可以刺到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

1.Nelaton线,kaplan点,颈干角。

1.Nelaton线

侧卧、髋关节屈90~120°,坐骨结节与髂前上棘的连线。

股骨大转子尖在此线上。

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大转子尖移位于此线上方。

2.Kaplan点

仰卧、下肢伸直并拢,两侧大转子尖经同侧髂前上棘延长线的相交点。

正常此点在脐或脐上。

髋关节脱位、股骨颈骨折,此点偏移至脐下并偏向健侧。

3.颈干角

股骨颈与股骨干长轴之间向内的的夹角。

正常约平均127°(125~130°)。

大于130°为髋外翻;小于125°为髋内翻。

2.臀部及股部的皮神经分布。

臀部皮N:

臀上皮N:

为L1~3神经后支外侧支。

臀内侧皮N:

为S1~3神经后支。

臀下皮N:

发自股后皮N。

股部皮神经

股外侧皮N,股N前皮支,股中间皮N、股内侧皮N,闭孔N皮支,生殖股N

,髂腹股沟N

3.梨状肌上、下孔及其穿行的结构。

1.通过梨状肌上孔的结构:

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臀上N、A、V。

2.通过梨状肌下孔的结构:

由外侧向内侧依次为:

坐骨N、股后皮N、臀下N、臀下A、臀下V、阴部内V、阴部内A、阴部N。

3.坐骨神经与梨状肌的关系

⑴常见型:

坐骨神经以一总干从梨状肌下孔出骨盆,约占66.3%。

⑵常见变异型:

高位分支,胫神经穿梨状肌下孔,腓总神经则从梨状肌腹中传出,约占27.3%。

⑶其他变异型:

有5种,约占6.4%。

⑷临床意义:

梨状肌损伤综合征(坐骨神经痛)。

4.股三角的境界及其内容。

境界:

上界:

腹股沟韧带

外下界:

缝匠肌内侧缘

内下界:

长收肌内侧缘

内容(P230):

外侧向内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