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496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docx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

宁夏回族自治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

“十三五”规划

发展优质粮食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任务。

近年来,在中央和自治区强有力政策的扶持下,宁夏优质粮食实现“十二连丰”,为全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连续多年增产之后,资源利用的弦绷得越来越紧,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接近极限,加之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区内外市场的深度融合,对我区优质粮食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进一步提高宁夏优质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优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由追求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和可持续、集约化发展上来,走生产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现代农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中的优质粮食主要指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

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宁夏优质粮食“十二五”发展成效

(一)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截至2015年,全区优质粮食总面积达到1003.7万亩,比“十一五”末减少262.3万亩,减少20.7%;在面积减少的基础上,优质粮食总产达到364.5万吨,比“十一五”末增加39.4万吨,实现“十二连丰”;2015年全区优质粮食平均单产363.1公斤,比“十一五”末增加80.6公斤,增加28.5%;建成了平罗、青铜峡、永宁、贺兰、中宁、西吉、原州、同心等一批重要的优质粮食生产基地,优质粮食生产基础不断夯实。

(二)农业基础条件持续改善。

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引黄灌区节水改造、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中部干旱带盐环定扬黄续建配套、高效节水灌溉、沃土工程实施力度,坚持开展以水利设施改造、中低产田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启动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中北部土地开发整理、银北地区百万亩盐碱地改良、农业综合开发等一系列重大项目。

截至2015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0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2%。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48。

改造中低产田260多万亩,山区高标准旱作基本农田达到400万亩,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耕地质量明显提高。

(三)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

以农业部粮油高产创建为平台,不断加快优新品种选育推广,集成组装配套推广水稻大棚工厂化育秧、全膜覆盖旱作节水、玉米“一增四改”、马铃薯一级种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生产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促进良种良法到田、入户。

2015年全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优质粮食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机总动力达到8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9%。

(四)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意见》,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搞活流通市场,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

截至2015年,全区从事优质粮食生产的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263家(其中市级龙头企业167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9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4家)、种粮大户2223户、合作社185家,总经营耕地面积约192.9万亩(企业自建基地100万亩、大户61.7万亩,合作社31.2万亩),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11.7%。

二、优质粮食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中央和自治区对粮食生产的强劲政策支持,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抓粮的积极性,特别是对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新出台的农业保护补贴政策,为优质粮食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农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提高优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我区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扎实推进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力地夯实了优质粮食增产的物质基础。

三是随着畜牧业、水产养殖业、饲料行业和粮食加工业的快速发展,我区粮食的总需求量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仍是刚性增长态势,中长期仍处于平衡状态,为优质粮食生产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需求支撑。

四是农业可利用资源潜力的存在为优质粮食生产留下了发展空间。

目前,我区尚有中低产田1000万亩左右,盐碱地263万亩,通过综合开发与治理,使其排灌条件和土壤肥力普遍提高一个等级,单产水平可提高3—5%。

五是以粮食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引领的优质粮食综合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提高了优质粮食生产水平,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同时,优质粮食及相关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和稳定供给,宽松的供需格局为优质粮食生产方式的转变,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面临挑战

一是资源约束不断加剧。

宁夏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少雨,年均降水289毫米,3/4的国土面积处于干旱地带,人均拥有水资源量664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3,是全国最为缺水的省区之一。

近年来,随着黄河来水的减少,国务院分配我区可耗用黄河地表水量已由“87分水方案”的40亿立方米减少到35亿立方米,缺水形势日益严峻;全区每年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约10万亩,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不高。

局部地区耕地质量下降,次生盐渍化加重、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加之化肥、农药、农膜对环境影响加重,确保粮食稳产增产与资源约束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是生产结构不平衡。

宁夏优质粮食总体供应充足,但结构性矛盾突出。

受比较效益影响,小麦面积连续下滑,小麦自给率不足50%,缺口逐年增大,基本口粮始终处于紧平衡状态;水稻种植区域北移,栽培技术与品种不相适应;玉米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专用品种少,出现结构性、阶段性过剩;马铃薯种植以淀粉加工和鲜薯外销品种为主,主食化专用加工品种少。

三是种植比较效益下降。

农资价格、人工工资、土地流转等费用上涨,优质粮食生产成本“地板”逐年抬高,价格上升空间有限,种植效益偏低问题越来越突出。

据农经部门监测,除去农资、人工等费用,2015年我区四大主要粮食作物分区域亩均纯收益分别为:

引黄灌区小麦246.53元、玉米402.04元、水稻738.26元;中南部旱作区小麦-82.5元、玉米99.82元、马铃薯12元;种植业整体效益偏低,农民种地人力、物力投入积极性不高。

四是生产方式仍然粗放。

尽管我区优质粮食生产的科技和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但受小规模分散经营和劳动力快速转移等因素影响,生产仍未摆脱重数量增加、轻品质提升,特别是一些地方习惯于大水大肥的粗放耕作方式,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高,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三)优质粮食供需分析

2015年全区粮食总产372.6万吨,人均占有粮食576公斤,较全国平均人均占有粮食水平高126公斤,粮食总产量自给有余73.3万吨,总体呈现为粮食总量平衡有余、口粮供给不足、品种结构矛盾。

从供销形势看,每年需从区外购进粮食70万吨,其中:

小麦35万吨、稻谷5万吨、玉米25万吨、大豆5万吨;销往区外粮食55万吨,其中:

小麦15万吨、稻谷15万吨、玉米10万吨、其他粮食15万吨。

从消费情况看,全区小麦区内消费量87万吨,生产量40.5万吨,自给率为46.6%;水稻区内消费量48.3万吨,生产量61.8万吨,自给率130%;玉米区内消费量199.3万吨,生产224.1万吨,自给率112.4%;马铃薯区内消费量30.7万吨,生产42.1万吨,自给率为137.1%。

随着人口的增长,居民食物结构的改善以及现代食品工业的振兴和饲料工业的扩大,粮食的消费量将会呈刚性增长。

按人口自然增长率8‰计算,“十三五”末全区新增人口27万人,按人均450公斤粮食计算,新增粮食需求量12.2万吨;2015年全区饲料用粮101万吨,工业用粮131万吨,按“十二五”期间我区饲料用粮年均增长率4.5%、工业用粮年均增长率5.2%计算,到“十三五”末,全区饲料用粮增加25万吨,工业用粮增加38万吨。

按目前粮食生产水平,全区粮食仍自给有余2.1万吨。

三、“十三五”发展思路、目标、原则

(一)总体思路

充分发挥资源禀赋和品质优势,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着力打造“宁夏大米”公共品牌、“马铃薯之乡”特色品牌,加快培育中强筋优质小麦、专用玉米产品品牌;实施粮食产业提升工程,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加大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强化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完善粮食加工市场流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构建优质粮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动优质粮食由数量增长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之路,力争优质粮食产业率先实现现代化。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优质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优质粮食平均单产达到350公斤,总产稳定在350万吨左右;发展高效节水400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农药、化肥利用率达到40%,投入总量实现零增长;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40%,科技贡献率达到63%,机械化率达到80%;优质粮食加工转化率达到65%,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6:

1提高到2:

1,打造10-15个优质粮食知名品牌,培育5-10家优质粮核心企业,优质粮食综合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底线思维,确保粮食安全。

宁夏优质粮食产业发展必须守住“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战略底线,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的优质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2.坚持市场导向,推动产业融合。

遵循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融合,循环发展;与加工业融合,延长链条;与信息等服务业融合,提高效益,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坚持立足资源,优化区域布局。

根据资源禀赋及区域差异,做到合理规划布局。

在品种上,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品种。

在区域上,提升优势区域产能,因地制宜调减非优势区。

在结构上,建立粮经饲三元结构,促进农牧结合。

4.坚持创新驱动,注重提质增效。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选育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推进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实现增产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

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升集约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5.坚持生态保护,促进持续发展。

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以农业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化肥减量提效、农药减量控害,促进资源永续利用、生产生态协调发展。

四、“十三五”发展布局

(一)小麦

宁夏是西北春麦优势产区,生态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小麦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高,以其为原料生产的中强筋优质面粉在国内市场深受欢迎。

作为主要口粮,目前我区小麦自给率不高,稳定发展优质小麦是确保“口粮绝对自给”的重要保障。

1.区域布局

引(扬)黄灌区以平罗县、贺兰县、永宁县、青铜峡市、利通区、中宁县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中强筋优质春小麦,面积稳定在80万亩。

中南部山区以原州区、彭阳县、西吉县、隆德县、同心县、海原县等为重点区域,主要发展中筋优质冬小麦,面积稳定在100万亩。

(具体区域布局见附表)

2.主攻方向

强化示范引导,加大麦后复种“一年两熟制”模式推广,以后作效益带动前茬种植,稳定面积。

加大优新品种选育推广力度,集成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提高单产。

加强良繁体系建设,加大提纯复壮力度,扩大优势品种面积,推进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种植,提升品质。

依托龙头企业带动,积极开展优质专用小麦订单生产,增加效益。

3.主推技术

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平台,集成推广合理稀播高产栽培技术、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高产栽培技术、麦后复种高效栽培技术、“一喷三防”及绿色防控技术、全程机械化等技术。

(二)水稻

水稻是宁夏“塞上江南”标志性作物,引黄灌区被列为全国优质粳稻最佳生态区,在西北地区区位优势明显,宁夏大米长期受到周边省区消费者青睐。

稳定保护水稻生产不仅可保持一定的粮食供给水平,更能发挥水稻田调节区域气候,涵养水土,改善土壤结构,美化环境等生态功能。

1.区域布局

以青铜峡市、永宁县、平罗县、贺兰县、灵武市、利通区、沙坡头区、农垦农场等为重点,坚持以水定植、集中连片的原则,种植区域向河滩地、低洼地、灌溉便利区域集中,适度扩大银北地区水稻种植,全区水稻面积稳定在120万亩。

2.主攻方向

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优新品种选育和引进,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扩大插秧面积,提高直播稻栽培水平,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研发推广低温烘干设备与技术,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

以土地流转、订单种植、建立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水稻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推行全程机械化生产和全程质量控制,提高水稻精细化加工水平,开发高端大米产品,发挥品牌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3.主推技术

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平台,集成推广水稻工厂化集中育秧、旱育稀植、保墒旱直播、精量穴播、播后上水、节水控灌、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及绿色防控、全程机械化生产、低温烘干等技术。

(三)玉米

玉米是我区面积、产量增长最快的作物,位居各粮食作物之首。

以玉米为原料的产业链可延伸到饲料、淀粉、食品、发酵、医药等工业部门,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中产业链延伸最长、增值最多、涉及农户最广泛的作物,发展优质玉米产业对促进种养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意义重大。

1.区域布局

引黄灌区以平罗县、中宁县、利通区、灵武市、贺兰县、永宁县、沙坡头区、惠农区、农垦农场等为主,继续压减小麦套种玉米面积,扩大单种玉米面积,重点发展晚熟粮饲兼用型玉米,因地制宜发展专用全株青贮玉米20万亩,鲜食加工玉米2万亩,制种玉米10万亩,种植面积稳定在230万亩;中部干旱带扬黄灌区以同心县、海原县、盐池县、红寺堡区为主,重点发展中熟淀粉加工型玉米,面积85万亩;南部山区以彭阳县、原州区、西吉县、隆德县等为主,重点发展中早熟粮饲兼用型玉米,适度发展全株青贮玉米18万亩,种植面积稳定在125万亩。

全区籽粒玉米总面积稳定在440万亩。

2.主攻方向

加快优质、高产品种选育,大力发展高淀粉、高蛋白、高赖氨酸、青贮饲用等专用玉米;稳步推进滴灌高效节水、覆膜保墒旱作节水生产模式;加速推广以籽粒机收、烘干为主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提升玉米饲料加工、青贮调制水平,推进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农牧结合。

3.主推技术

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平台,集成推广综合高产技术、“一增四改”、全膜双垄沟播、高光效栽培、高效节水及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籽粒机收及烘干综合技术、残膜回收等技术。

(四)马铃薯

宁南山区气候条件与马铃薯发源地相近,雨热同季、降水规律与马铃薯生产需水规律相吻合,是北方马铃薯优势产区,马铃薯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加工、主食开发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

马铃薯生产对发展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抗旱减灾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1.区域布局

以固原市为重点,发展晚熟菜用型马铃薯,面积100万亩,发展淀粉、全粉加工型马铃薯,面积75万亩;以中部干旱带海原县、同心县、盐池县为重点,发展中熟鲜薯外销型马铃薯,面积60万亩;以六盘山麓高海拔冷凉地带为主,重点发展脱毒种薯繁育,面积20万亩,以引黄灌区平罗县、灵武市,扬黄补灌区盐池县为重点,发展主食加工型马铃薯,面积5万亩。

全区马铃薯生产面积稳定在260万亩。

2.主攻方向

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全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继续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加大主食化等专用品种选育推广力度,加快特色专用品种生产基地建设,提升马铃薯淀粉、全粉和主食产品精深加工能力,积极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把宁夏建成全国马铃薯主食品种选育及脱毒种薯繁育基地、专用马铃薯高产栽培基地、马铃薯保鲜贮藏基地和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

3.主推技术

以高产创建和绿色增产模式攻关为平台,集成推广脱毒种薯繁育、种薯质量控制、覆膜保墒抗旱栽培、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晚疫病监测预警及统防统治、全程机械化生产、科学贮藏、主食化产品加工等技术。

五、重点任务

(一)提升粮食生产能力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成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实施有效保护,严格限制建设占用,筑牢粮食生产安全的“篱笆”;继续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扬黄灌区续建配套、中低产田改造、银北及红寺堡移民区盐碱地改良、集雨补灌等项目;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加快发展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喷滴灌高效节水农业;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加大耕地质量建设投入力度,加速推广秸秆还田、深松耕、商品有机肥及土壤调理剂应用,因地制宜开展对新增耕地的地力培肥和耕作管护,逐步提高耕地质量,严控耕地污染,有效治理污染耕地。

(二)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加大粮油高产及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创建,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引进推广,强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等综合农业配套技术应用,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深度融合,带动大面积均衡增产;加大农业科技应用培训,提高各类经营主体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加速农业大数据、物联网应用,强化气象灾害、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防御、耕地质量及墒情监测,促进“互联网+”优质粮食产业全面发展。

(三)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巩固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成果,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创新土地流转方式和流转机制,推广土地转包、出租、托管、联耕联种、股份合作等模式,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完善种粮支持保护政策,统筹用于支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新增补贴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等规模化新型经营主体倾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采取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融资增信等方式,帮助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风险分散机制,提高对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水平。

(四)创新社会化服务模式

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强化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建设;培育多元化农业技术综合服务站,依托农机作业公司、农资供应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拓展“技术指导、农资超市、测土配肥、统防统治、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六大功能,推进“一站式”、“托管式”等全程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有效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优质粮食生产服务,实现传统公益性技术推广与微利性有偿服务相结合,提高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构建区、市、县三级农业金融担保平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优质粮食发展金融服务体系。

(五)加大品牌培育保护

制定完善粮食生产、烘干、贮藏、加工等全程技术标准,推进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增强企业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健全区、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加强农药、肥料等投入品和生产过程监管,实行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档案和检测结果通报制度,建立从“田间到餐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加快培育一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宁夏著名商标的企业品牌,构建品牌营销体系,加大优质粮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实行政策、标准、营销、标识、监测、追溯“六统一”,全面提升品牌效应,把“原字号”“老字号”“宁字号”农业品牌推出去,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六)加强流通加工能力建设

实施1000亿斤粮仓建设项目,创新投融资机制,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粮仓建设,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贮藏、烘干等初加工设施;加强绿色生态储粮、节粮减损、质量安全等重大技术攻关,加强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粮情监测预警体系;充分发挥粮食加工转化对粮食供求的“稳定器”和“调节器”作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和结构重组,打造特色鲜明、产能优化的加工企业集群,提升优质粮食流通加工能力。

(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快农业用水方式转变和水权制度改革,合理调整作物布局,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控制农业灌溉用水总量;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大化肥、农药新品种和新技术应用,推广一次性施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提高利用效率;加大秸秆粉碎还田技术推广,扩大有机肥应用规模,强化残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和农用残膜的基本资源化利用,推动高效循环发展,降低农业资源消耗和面源污染风险,提高优质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八)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延伸优质粮食产业链条,支持发展畜牧业、粮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创新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完善流通骨干网络,推进各种形式的直销对接;充分发挥优质粮食生产的多功能性,积极开发多种功能,挖掘乡村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教育价值,拓展优质粮食发展空间;将新技术、新的经营业态、新的商业模式等引入优质粮食产业,积极利用电商、物流等现代商业模式对生产经营方式进行改造;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取更多利益,合理分享初级产品进入加工销售领域后的增值利润。

六、主要建设项目

(一)耕地质量提升工程

继续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每年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50万亩,到2020年全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774万亩;实施灌区节水改造、中小河流治理、水库提升改造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等24项重大水利工程,加大骨干排水沟道和盐碱地治理力度,到2020年基本完成银北地区盐碱地农艺改良100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15万亩;累计示范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示范4500万亩、机深松500万亩。

(二)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及增产模式攻关工程

在粮食主产区及非产区的重点区域,实施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及绿色增产模式攻关项目,开展绿色技术模式示范、区域关键技术攻关、口粮作物品质提升、特色产品提质增效、农业功能拓展增收“五大行动”,每年创建绿色高产高效整建制县8个,绿色增产模式攻关点20个;建设10个水稻品质提升技术试验示范区,每个示范区面积500亩以上;创建优质粮食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50万亩;建设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旱作节水农业示范园区、主要粮食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监测示范点各20个。

(三)龙头带动水稻“五优”基地建设工程。

依托大米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土地流转、土地入股、股份合作、订单生产、共建基地等方式,带动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户创建品种优、技术优、管理优、品质优、价格优的“五优”水稻生产基地。

通过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优质优价收购—精准精深加工—品牌化销售—网络化营销,形成生产、加工、品牌、销售衔接紧密,运转高效的产业链条。

每年建设水稻“五优”基地10万亩,到2020年,打造宁夏大米核心企业3-5家、知名产品品牌10个。

(四)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工程

在引黄灌区、扬黄灌区和库井灌区推广建设以滴灌、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70万亩,到2020年累计达到400万亩;在中南部山区旱作区推广以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和全膜覆盖为主的覆膜保墒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每年示范面积200万亩。

在引扬黄灌区每年推广玉米、马铃薯等稀植作物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30万亩;开展高效节水灌溉制度、水肥耦合、水药一体、缓(控)释肥等试验,每年建设综合示范区10个。

(五)马铃薯一级种薯及主食化推广工程。

坚持“种薯繁育、鲜薯外销、淀粉全粉加工、主食开发”四业并举,继续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三级繁育体系建设,探索马铃薯脱毒种薯农户自繁自用和企业繁育对外供种的“内提外供”推进模式,繁育脱毒原原种1亿粒,建设马铃薯原种基地2万亩、一级种基地20万亩。

引导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开展马铃薯主食化专用品种选育推广,建设马铃薯主食化专用品种示范园区5个,辐射带动建设集中连片主食化专用品种生产基地20万亩。

(六)农作物现代种业提升工程

实施山区冬小麦免费供种试点项目,建立冬小麦良种繁育基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