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2623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docx

厦门地理中考考试说明正式稿

 

厦门市2014年初中生学业考试说明

 

地理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教室制定

2014年4月

2014年福建省厦门市初中毕业、升学考试

地理学科考试说明

一、命题依据

1.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

2.福建省教育厅制定的《2014年福建省初中学业地理学科考试大纲》。

3.本年度厦门市教育局颁布的有关规定。

4.本考试说明。

二、命题原则

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基础,注重能力,难易适中,做到思想性、科学性、技术性的统一,正确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普通高中招生的改革。

(一)基础性

符合义务教育要求,体现课程改革理念,考查学生是否达到《课标》要求。

难度适中,杜绝设置偏题、怪题,在依据《课标》严格执行课程计划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及格或及格以上的水平。

(二)科学性

保证试题内容正确,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试题应做到文字表述规范简洁,问题指向明确无歧义,地图图表清晰准确,参考答案简明扼要。

(三)发展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倡导学以致用,强调能力立意,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四)地理性

加强对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地理事物的地理位置、空间分布规律、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形成过程的考查,突出地理学科的地域性和综合性。

(五)思想性

关注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体现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关注家乡、关注祖国、关注全球。

(六)实践性

地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试题应尽可能考查地理实践内容,如图表绘制、地理实验、社会调查和乡土地理考察等。

三、考试目标

(一)注重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主要包括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概念、地理特征、地理空间分布、区域差异等方面的理解。

考查学生能否在具体情境中调动已有地理基础知识,合理应用地理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二)突出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和地域性特点,关注学生整体观念、空间观念、地理视角、地理学科能力等的形成状况。

四、适用范围

2014年厦门市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二(八年级)学生。

五、考试范围

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厦门地理。

六、能力层级

能力层级

认知过程

1.记忆——学生能从长时记忆库中提取相关知识。

1.1再认

确认长期记忆中和事实一致的知识。

1.2记住

从长期的记忆回忆有关知识。

2.理解——学生能从教学内容建构意义。

2.1解释

能够将信息的一种表征方式转换成另一种表征方式。

2.2举例

能找出某一概念或原理的具体例子。

2.3分类

根据概念或原则将某些事情(事物)归属于某类别中。

2.4总结

能提出一个陈述代表已呈现的信息或抽象出一个一般主题(要点)。

2.5推断

能够从已有的一组信息中发现特征及其相互联系,从而得出逻辑结论。

2.6比较

查明两个(或以上)客体、事件、观念、问题和情境等之间的异同。

2.7说明

能够建构或运用因果模式。

一个完整的说明包括阐明某一系统中的主要部分是什么,它们之间如何发生变化等等。

3.应用——学生能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完成操练或解决问题。

3.1执行

运用一个程序完成一个熟悉的任务。

3.2实行

选择和运用一个或多个程序完成一个陌生的任务。

4.分析——学生能将材料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确定各部分之间如何相互联系以形成总体结构或达到目的

4.1区分

能够按照其恰当性或重要性来辨析某一整体结构中的各个部分。

从整体结构中区分重要和不重要的部分。

4.2组织

建立系统性和连贯性的要素的连结。

先要确定相关的或重要的因素,然后再考虑要素适配的总体结构。

4.3归属

确定材料中隐含的观点、价值和意图等。

5.评价——学生能依据准则和标准来作出判断。

最常用的标准是质量、有效性、效率和一致性。

5.1核查

对某一操作或产品检查其是否具有内在一致。

5.2评判

基于外部准则或标准来判断某一操作或产品的一致性程度。

6.创造——将要素整合为一个内在一致或功能统一的整体。

这一过程包括了6.1生成(提出假设)、6.2计划(设计)和6.3创作(构建)。

七、考试内容及要求

依据《课标》规定的初中(七~八年级)地理课程内容与要求,确定以下考试内容。

(一)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记忆能力)

领域

内容

地球与地图

1.再认地球仪的基本要素:

地轴、赤道、两极。

2.再认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数据。

3.记住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方向和周期。

4.记住重要的地理经纬线及其数值。

5.记住地球五带的名称、划分、范围。

6.记住高、中、低纬度的划分和范围。

7.记住地形部位的名称:

山顶(山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陡坡、缓坡。

8.记住主要地形类型的名称:

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世界地理

1.记住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

2.记住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名称。

3.记住常见天气符号。

4.记住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5.记住世界三大人种的名称、体质特征。

6.记住世界三大宗教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7.记住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

气候特征、极昼极夜、极光、特有生物;知道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

中国地理

1.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2.记住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3.记住我国主要河流的名称:

长江、黄河、黑龙江、珠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塔里木河。

4.记住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名称、特点。

5.记住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分界线:

秦岭、淮河。

6.记住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名称。

厦门地理

1.记住厦门市区级行政区名称:

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

2.记住厦门市主要对外交通干线:

鹰厦铁路、福厦高速铁路、厦深高速铁路、福厦高速公路、厦金(海上)航线。

(二)地理基本技能和能力

第一部分地球与地图

⒈地球和地球仪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1】

知道地球形状。

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几个阶段。

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1.1】

再认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的数据。

用简单的方法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

【2.4】

记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

转述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

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1】

用下列地理现象解释地球自转:

①昼夜更替(太阳东升西落,一昼夜24小时);②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

用下列地理现象解释地球公转:

①不同纬度地区热量的差异;②五带的划分;③同一地点不同季节昼夜长短的差异;④四季更替。

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

【2.7】

记住纬线和经线的基本特点,知道东、西经度和南、北纬度的划分方法。

能找出特殊纬线(赤道、回归线、极圈和高中低纬度的分界线);明确南、北半球的划分;理解地球五带(又称热量带)的划分及其地理意义(有无极昼极夜现象、有无阳光直射现象)。

能找出特殊经线(0°、180°,20°W,160°E);明确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

⒉地图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判读经纬度,量算距离。

【3.2】

掌握在各类地图上辨别方向的基本方法,包括有指向标地图、无指向标地图和经纬网地图(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除外)。

阅读经纬网地图(以极地为中心的地图除外),正确判读经纬度(已知经纬网地图中某点位置,能准确说出该点的经纬度;已知某点的经纬度,能在经纬网地图上找出该点的位置)。

识别三种形式的地图比例尺;在有比例尺的地图上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能运用地图比例尺进行实地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换算。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峰(山顶)、山脊、山谷,判读坡的陡缓,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

【3.2】

根据不同地形部位等高线的特点,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顶)、山脊、山谷和鞍部,判断陡坡、缓坡和陡崖

在等高线地形图(或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上估算某地的海拔和两地的相对高度。

在地形图上识别五种主要的地形类型。

【4.1】

在地形图上识别主要的地形类型(山地与盆地、高原与平原、山地与丘陵)。

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5.1】

运用图例获取图上地理信息,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

根据所要查找的地理信息的性质,选取适当比例尺的地图、选取相应专题的地图,并在图上查找地理信息。

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

【2.2】

了解电子地图、遥感影像等在外出旅行、科研、农业、工业、国防、防灾救灾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部分世界地理

⒈海洋与陆地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4】

读图(或数据)估算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①七分海洋,三分陆地;②陆地无论怎样均分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③全球的海洋彼此相连,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大陆和岛屿。

运用世界地图说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2.1】

读世界海陆分布空白图,说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分布、大小次序及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能在地图上区分大陆、岛屿、半岛。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3】

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如:

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床遗迹、台湾海峡原先是陆地、珠穆朗玛峰在升高、地中海在不断缩小、大西洋和红海在扩大。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5】

在图上识别六大板块,会读图例(生长边界与消亡边界)。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②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③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世界著名山系、岛弧和海沟;板块张裂拉伸形成海洋和裂谷。

世界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处(环太平洋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⒉气候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4.1】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和本质区别,能区分用于描述“天气”和“气候”的语句,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2.4】

能识别常用天气符号,并能读天气图描述图示地区当时的天气状况。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2.2】

主要实例有工业废气,汽车尾气,冬季采暖燃烧煤、天然气、石油排放的废气,焚烧垃圾和作物秸秆造成的污染,地表植被破坏形成的扬沙等。

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4】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的基本方法,看懂图例,能从图中获取估算某地气温值,比较气温差异。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气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②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为高温地区(高于20℃);③两极地区为低温地区(低于-10℃)。

世界1月、7月平均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①气温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②南北半球同纬度带气温差异;③同一纬度海陆气温差异。

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4】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的基本方法,看懂图例,能从图中获取估算某地年降水量,比较两地年降水量差异。

世界年平均降水量水平分布特点: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②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较多,大陆西岸降水较少:

③中纬度地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3.1】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2.4】

①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②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或气候统计表),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正确描述气候特征。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4】

读图说出某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

主要从纬度位置(热带、温带、寒带地区)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西岸、内部)两方面描述,也可从区域地理相对位置的角度描述。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2】

用实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

①纬度位置造成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②海陆分布造成中纬度地区(如亚欧大陆)沿海与内陆间的降水差异;③地形因素造成山地迎风坡与背风坡的降水差异;④地势高低造成山顶与山麓间的气温差异(气温垂直递减率约为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能比较影响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2】

根据某地气候特征说明其对当地人类生产(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与生活(服饰、习俗、民居等)的影响(利弊两方面的影响)。

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还可以体现在:

①地区间的气候差异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差异;②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季节、年际)的气候差异引起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差异;③气候异常变化所带来的灾害。

⒊居民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4】

阅读世界人口统计表和世界人口增长图(获取数据):

①根据人口数据,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曲线图、柱状图、折线图);②计算某地人口密度;③说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

运用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资料,归纳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的快慢。

运用世界人口分布图归纳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

举例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2】

从以下方面说明人口数量过多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1)对环境的影响:

①人均资源占有量下降;②环境质量下降。

(2)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经济收入等方面。

说出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1.2】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地区。

【3.1】

运用地图说出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3.1】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1.2】

识别反映世界三大宗教特色建筑景观的图片。

说出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3】

读景观图比较城市与乡村(农村、牧村、渔村)在道路、交通、房屋建筑、人口、经济活动、环境问题等方面的差异。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5】

读聚落景观图,说出:

①聚落的分布位置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依山傍水,沿河流、湖泊、海岸、山麓分布。

②聚落的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屋顶坡度与降水量、降水形式有关;墙壁的厚度和窗户大小与气温高低、干湿度有关;建筑材料与当地自然资源有关(如竹楼、窑洞、冰屋)。

⒋地域发展差异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通过实例,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2.6】

从以下方面比较不同地域发展水平的差异:

①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比重;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③生产活动的现代化水平、服务的社会化水平;④居民生活水平(居住、收入、消费、教育等)。

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2.4】

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北部,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部和南半球。

知道“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含义。

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2.1】

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需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需要加强国际经济合作。

⒌认识区域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认识大洲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3.2】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3.1】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5】

认识地区

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3.2】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3.2】解释地形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7】

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7】

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5】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指出某地区对当地或世界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一种或几种自然资源,说出其分布、生产、出口等情况。

【2.4】

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2.2】

运用资料描述某地区富有地理特色的文化习俗。

【2.1】

说出南、北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认识开展极地科学考察和保护极地环境的重要性。

【1.2】

认识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3.2】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国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2.7】

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3.2】

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某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

【2.2】

举例说出某国家在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经验、教训。

【2.2】

根据地图,归纳某国家交通运输线路分布的特点。

【2.4】

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国家的种族和人口(或民族、宗教、语言)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2.4】

用实例说明某国家自然环境对民俗的影响。

【2.5】

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2.5】

第三部分中国地理

⒈疆域与人口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

【2.7】

从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三个方面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并落实在地图上。

在地图上估算我国东西经度差和南北纬度差。

说出我国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通过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等大国的比较,可凸显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通过与蒙古、日本等国家比较,可凸显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1.2】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2.1】认识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2.4】

记住我国的领土面积。

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有12海里范围的领海,管辖的海洋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陆上邻国与隔海相望的国家。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濒临的海洋(四海一洋)、主要的海峡和内海、主要的岛屿和群岛。

从我国辽阔的陆上国土和海洋国土、漫长的海岸线和陆上国界线、众多的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

在我国政区图上准确找出34个省级行政区,【2.1】记住它们的简称和行政中心。

【1.2】

知道我国基本的三级行政区划。

记住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行政中心,并能在我国政区空白图上准确找出其分布位置。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增长趋势,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

【2.7】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2.4】

读图描述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知道黑河——腾冲一线两侧人口分布差异,即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2.4】

读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①汉族分布最广,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部地区。

②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③各民族分布具有“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

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4】

运用地形图,从地形类型构成、地势倾斜状况二方面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并作简要评价。

指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

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山脉和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及其分布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7】

运用气候资料(等温线分布图、年等降水量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气候统计资料、季风示意图等),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①气候复杂多样(包括温度带、干湿地区);②季风气候显著(包括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特殊天气、洪涝灾害)。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分析对气温、降水的影响)。

读图说出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概况。

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主要河流,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2.4】

在中国河流分布空白图上分别找出我国流入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的主要河流以及主要的内流河。

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

外流河主要分布在季风区,内流河主要分布在非季风区。

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长江、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7】

主要水文水系特征:

发源地,入海口,各河段分界点,各河段主要特征。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开发利用和人地关系中突出的问题。

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

【2.1】

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区别。

【2.2】

知道自然资源的概念。

能区分可再生资源与非可再生资源。

知道我国自然资源具有总量大、人均少的特点。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理解我国的土地国策。

【2.7】

“资料”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土地利用类型构成、某些国家耕地面积及人均耕地面积等地图、统计图表及文本材料。

我国土地资源特点主要包括总量大、种类全、主要利用类型分布不均、难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等。

从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的利用现状,理解“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7】

在时间分布上,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在地区分布上极不均匀。

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旱涝灾害频繁、水土配合不协调从而影响农业、工业和人民生活。

结合实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2.2】

以南水北调为例,说出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我国东部水资源南方多北方少,耕地北方多南方少,水土资源配置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

⒊经济与文化

内容标准【能力层级】

标准细化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并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2.5】

以我国种植业(粮食作物、棉花、糖料作物、油料作物)、林业、牧业的分布概况为例,归纳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农业生产的差异。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从地形、气候(温度带和干湿地区)、水源等角度说明。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从科技发展改善光、热、水、土等方面说明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2.1】

我国工业分布应关注:

①哪多哪少(如沿海、沿河、沿交通线等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②已经形成的四大工业集中分布区(辽中南、京津唐、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识别高新技术产业部门,读图指出高新技术产业分布特点。

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2.6】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

【3.2】

比较主要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的特点。

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和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

运用地图,说出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3.2】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枢纽。

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格局:

东部地区稠密,西部地区稀少。

运用图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铁路出行方案(出行时间、车次、路线)。

了解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

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2.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