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2681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6页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docx

高考三年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年(2017-2019)高考真题化学分项汇编:

专题12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专题12化学实验基础

1.[2019新课标Ⅰ]实验室制备溴苯的反应装置如下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向圆底烧瓶中滴加苯和溴的混合液前需先打开K

B.实验中装置b中的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

C.装置c中的碳酸钠溶液的作用是吸收溴化氢

D.反应后的混合液经稀碱溶液洗涤、结晶,得到溴苯

【答案】D

【解析】

【分析】在溴化铁作催化剂作用下,苯和液溴反应生成无色的溴苯和溴化氢,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倒置漏斗的作用是防止倒吸。

【详解】A项、若关闭K时向烧瓶中加注液体,会使烧瓶中气体压强增大,苯和溴混合液不能顺利流下。

打开K,可以平衡气压,便于苯和溴混合液流下,故A正确;

B项、装置b中四氯化碳的作用是吸收挥发出的苯和溴蒸汽,溴溶于四氯化碳使液体逐渐变为浅红色,故B正确;

C项、装置c中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够吸收反应生成的溴化氢气体,故C正确;

D项、反应后得到粗溴苯,向粗溴苯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洗涤,除去其中溶解的溴,振荡、静置,分层后分液,向有机层中加入适当的干燥剂,然后蒸馏分离出沸点较低的苯,可以得到溴苯,不能用结晶法提纯溴苯,故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侧重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和评价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操作要点,结合物质的性质综合考虑分析是解答关键。

2.[2019新课标Ⅱ]下列实验现象与实验操作不相匹配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A

向盛有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试管中通入足量的乙烯后静置

溶液的紫色逐渐褪去,静置后溶液分层

B

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CO2的集气瓶

集气瓶中产生浓烟并有黑色颗粒产生

C

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

D

向盛有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铁粉,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

黄色逐渐消失,加KSCN后溶液颜色不变

【答案】A

【解析】A.乙烯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无机小分子,则实验现象中不会出现分层,A项错误;

B.将镁条点燃后迅速伸入集满二氧化碳的洗气瓶,发生反应为:

CO2+2Mg

2MgO+C,则集气瓶因反应剧烈冒有浓烟,且生成黑色颗粒碳单质,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B项正确;

C.向盛有饱和硫代硫酸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S2O32-+2H+=S↓+SO2↑+H2O,则会有刺激性气味气体产生,溶液变浑浊,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C项正确;

D.向盛有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加过量的铁粉,铁粉会将溶液中所有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使黄色逐渐消失,充分振荡后,加1滴KSCN溶液,因振荡后的溶液中无铁离子,则溶液不会变色,实验现象与操作匹配,D项正确;

答案选A。

3.[2019新课标Ⅲ]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目的

实验

A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将Cl2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B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MnO2

C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D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答案】A

【解析】A、氯气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碳酸氢钠,不能制备次氯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选;

B、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加快双氧水的分解,因此可以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能达到实验目的,B不选;

C、碳酸钠溶液与乙酸反应,与乙酸乙酯不反应,可以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能达到实验目的,C不选;

D、根据较强酸制备较弱酸可知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可以制备二氧化硫,能达到实验目的,D不选;

答案选A。

4.[2019浙江4月选考]下列图示表示过滤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A.该操作是分液,A不合题意;

B.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定容步骤,B不合题意;

C.该操作是过滤,C符合题意;

D.该操作是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转移溶液步骤,D不合题意。

故答案选C。

5.[2019浙江4月选考]针对下列实验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

A.用同一针筒先后抽取80mL氯气、20mL水,振荡,气体完全溶解,溶液变为黄绿色

B.在表面皿中加入少量胆矾,再加入3mL浓硫酸,搅拌,固体由蓝色变白色

C.向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溶液,再滴加双氧水,产生白色沉淀

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镁条剧烈燃烧,有白色、黑色固体生成

【答案】A

【解析】A.氯气可溶于水,在常温时,1体积水大约能溶解2体积氯气,因而20mL水大约能溶解40mL氯气,气体大约剩余40mL未溶解,A项错误;

B.胆矾指的是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其显蓝色,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CuSO4·5H2O变为CuSO4,CuSO4为白色固体,B项正确;

C.双氧水将SO2氧化,离子方程式为H2O2+SO2=SO42-+2H+,氯化钡溶液中Ba2+与SO42-生成BaSO4白色沉淀,C项正确;

D.将点燃后的镁条伸入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O为白色固体,C是黑色固体,D项正确。

故答案选A。

6.[2019江苏]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经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

B.将4.0gNaOH固体置于100mL容量瓶中,加水至刻度,配制1.000mol·L−1NaOH溶液

C.用装置甲蒸干AlCl3溶液制无水AlCl3固体

D.用装置乙除去实验室所制乙烯中的少量SO2

【答案】D

【解析】

【分析】此题考查基本实验操作,根据溶液pH的测量、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盐类水解的应用、物质除杂的原则作答。

【详解】A.用水湿润的pH试纸测量溶液的pH所测为稀释液的pH,不是原溶液的pH,实验操作错误,不能达到实验目的,A项错误;

B.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实验步骤为:

计算、称量(或量取)、溶解(或稀释)、冷却、转移及洗涤、定容、摇匀、装液,由于容量瓶上有容积、温度和唯一刻度线,若将氢氧化钠直接置于容量瓶中,加水后氢氧化钠溶于水会放热引起容量瓶的容积发生变化,引起实验误差,B项错误;

C.在AlCl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AlCl3+3H2O

Al(OH)3+3HCl,若用甲装置蒸干氯化铝溶液,由于HCl的挥发,加热后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最终AlCl3完全水解成氢氧化铝固体,不能得到AlCl3固体,C项错误;

D.SO2属于酸性氧化物,能被NaOH溶液吸收,乙烯与NaOH溶液不反应且乙烯难溶于水,可通过盛有NaOH溶液的洗气瓶除去乙烯中少量的SO2,D项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易错选C项,盐溶液蒸干后能否得到原溶质与溶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溶质为挥发性酸形成的强酸弱碱盐、不稳定性的盐、具有强还原性的盐,加热蒸干不能得到原溶质。

7.[2019江苏]室温下进行下列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向X溶液中滴加几滴新制氯水,振荡,再加入少量KSCN溶液,溶液变为红色

X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B

向浓度均为0.05mol·L−1的NaI、NaCl混合溶液中滴加少量AgNO3溶液,有黄色沉淀生成

Ksp(AgI)>Ksp(AgCl)

C

向3mLKI溶液中滴加几滴溴水,振荡,再滴加1mL淀粉溶液,溶液显蓝色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

D

用pH试纸测得:

CH3COONa溶液的pH约为

9,NaNO2溶液的pH约为8

HNO2电离出H+的能力比CH3COOH的强

【答案】C

【解析】A.先滴加氯水,再加入KSCN溶液,溶液变红,说明加入KSCN溶液前溶液中存在Fe3+,而此时的Fe3+是否由Fe2+氧化而来是不能确定的,所以结论中一定含有Fe2+是错误的,故A错误;

B.黄色沉淀为AgI,说明加入AgNO3溶液优先形成AgI沉淀,AgI比AgCl更难溶,AgI与AgCl属于同种类型,则说明Ksp(AgI)

C.溶液变蓝说明有单质碘生成,说明溴置换出KI中的碘,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得出结论:

Br2的氧化性比I2的强,故C正确;

D.CH3COONa和NaNO2溶液浓度未知,所以无法根据pH的大小,比较出两种盐的水解程度,也就无法比较HNO2和CH3COOH电离出H+的难易程度,故D错误;

故选C。

8.[2019天津]下列实验操作或装置能达到目的的是

A

B

C

D

混合浓硫酸和乙醇

配制一定浓度的溶液

收集

气体

证明乙炔可使溴水褪色

【答案】B

【解析】

【分析】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

D、乙炔中的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详解】A、乙醇的密度小于浓硫酸,混合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壁倒入乙醇中,边倒边搅拌,若顺序相反则容易引起液体飞溅,故A不能达到目的;

B、容量瓶上的刻度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切,胶头滴管垂直位于容量瓶的正上方,故B能达到目的;

C、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集气瓶中的导气管应长进短出,故C不能达到目的;

D、乙炔中的H2S等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应先通过一个盛碱液的洗气瓶将杂质除去,故D不能达到目的;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实验装置和基本操作,易错点D,学生易忽略实验室用电石制乙炔中的H2S等还原性杂质也能使溴水褪色。

9.[2019北京]探究草酸(H2C2O4)性质,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

室温下,0.1mol·L−1H2C2O4的pH=1.3)

实验

装置

试剂a

现象

Ca(OH)2溶液(含酚酞)

溶液褪色,产生白色沉淀

少量NaHCO3溶液

产生气泡

酸性KMnO4溶液

紫色溶液褪色

C2H5OH和浓硫酸

加热后产生有香味物质

由上述实验所得草酸性质所对应的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A.H2C2O4有酸性,Ca(OH)2+H2C2O4

CaC2O4↓+2H2O

B.酸性:

H2C2O4>H2CO3,NaHCO3+H2C2O4

NaHC2O4+CO2↑+H2O

C.H2C2O4具有还原性,2

+5

+16H+

2Mn2++10CO2↑+8H2O

D.H2C2O4可发生酯化反应,HOOCCOOH+2C2H5OH

C2H5OOCCOOC2H5+2H2O

【答案】C

【解析】

【分析】草酸(又称乙二酸)为一种二元弱酸,具有酸的通性,因此能发生中和反应,具有还原性,因为乙二酸中含有羧基因此能发生酯化反应,据此解题;

【详解】A.H2C2O4为二元弱酸,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草酸钙和水,因此含酚酞的氢氧化钙溶液碱性逐渐减弱,溶液红色退去,故A正确;

B.产生气泡证明有CO2产生,因此可证明酸性H2C2O4>H2CO3,反应方程式为:

H2C2O4+2NaHCO3=Na2C2O4+2CO2+2H2O或H2C2O4+NaHCO3=NaHC2O4+2CO2+2H2O,故B正确;

C.0.1mol·L−1H2C2O4的pH=1.3,说明草酸为弱酸,故在其参与的离子方程式中要写其化学式,不能用草酸根表示,故C不正确;

D.草酸(又称乙二酸),其中含有羧基,因此其能发生酯化反应,反应方程式正确,故D正确;

本题选不正确的,应选C。

【点睛】本题考查草酸的性质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

10.[2018新课标Ⅱ卷]实验室中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甲烷与氯气在光照下反应的实验。

光照下反应一段时间后,下列装置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实验现象的是

【答案】D

【解析】在光照条件下氯气与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氯化氢和四种氯代烃,氯化氢极易溶于水,所以液面会上升。

但氯代烃是不溶于水的气体或油状液体,所以最终水不会充满试管,答案选D。

点睛:

明确甲烷发生取代反应的原理和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是解答的关键,本题取自教材中学生比较熟悉的实验,难度不大,体现了依据大纲,回归教材,考查学科必备知识,体现高考评价体系中的基础性考查要求。

11.[2018新课标Ⅲ卷]下列实验操作不当的是

A.用稀硫酸和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以加快反应速率

B.用标准HCl溶液滴定NaHCO3溶液来测定其浓度,选择酚酞为指示剂

C.用铂丝蘸取某碱金属的盐溶液灼烧,火焰呈黄色,证明其中含有Na+

D.常压蒸馏时,加入液体的体积不超过圆底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二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要仔细读题,理解实验基本操作内容。

详解:

A.锌粒与加入的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形成锌铜原电池,反应速率加快,选项A正确。

B.用盐酸滴定碳酸氢钠溶液,滴定终点时,碳酸氢钠应该完全反应转化为氯化钠、水和二氧化,此时溶液应该显酸性(二氧化碳在水中形成碳酸),应该选择酸变色的甲基橙为指示剂,选项B错误。

C.用铂丝蘸取盐溶液在火焰上灼烧,进行焰色反应,火焰为黄色,说明该盐溶液中一定有Na+,选项C正确。

D.蒸馏时,为保证加热的过程中液体不会从烧瓶内溢出,一般要求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瓶体积的三分之二,选项D正确。

点睛:

本题选项B涉及的是滴定过程中指示剂的选择。

一般来说,应该尽量选择的变色点与滴定终点相近,高中介绍的指示剂主要是酚酞(变色范围为pH=8~10)和甲基橙(变色范围为pH=3.1~4.4)。

本题中因为滴定终点的时候溶液一定为酸性(二氧化碳饱和溶液pH约为5.6),所以应该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对于其他滴定,强酸强碱的滴定,两种指示剂都可以;强酸滴定弱碱,因为滴定终点为强酸弱碱盐,溶液显酸性,所以应该使用甲基橙为指示剂;强碱滴定弱酸,因为滴定终点为强碱弱酸盐,溶液显碱性,所以应该使用酚酞为指示剂。

12.[2018新课标Ⅰ卷]在生成和纯化乙酸乙酯的实验过程中,下列操作未涉及的是

【答案】D

【解析】分析:

在浓硫酸的作用下乙酸与乙醇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根据乙酸乙酯的性质、产品中含有的杂质,结合选项解答。

详解:

A、反应物均是液体,且需要加热,因此试管口要高于试管底,A正确;

B、生成的乙酸乙酯中含有乙酸和乙醇,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因此可以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注意导管口不能插入溶液中,以防止倒吸,B正确;

C、乙酸乙酯不溶于水,分液即可实现分离,C正确;

D、乙酸乙酯是不溶于水的有机物,不能通过蒸发实现分离,D错误。

答案选D。

点睛:

掌握乙酸乙酯的制备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装置的作用分析,注意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特点的角度去解答和判断。

13.[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实验合理的是

A.用湿润的pH试纸测定CH3COONa溶液的pH

B.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乙醇(沸点为78.3℃)和苯(沸点为80.1℃)的混合物

C.用淀粉-KI试纸鉴别碘水和FeCl3溶液

D.用Na2CO3溶液鉴别CaCl2溶液、NaCl溶液和稀硫酸

【答案】D

【解析】A、用其他试纸时需要湿润,但是pH试纸是不需要湿润的,若湿润会稀释溶液,导致pH出现误差,选项A不合理;B、蒸馏只能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物质,乙醇和苯沸点相近,不能用蒸馏的方法分离,选项B不合理;C、Fe3+和I-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也会使淀粉变蓝,两种物质的现象一样,无法鉴别,选项C不合理;D、Na2CO3和CaCl2会反应生成沉淀,Na2CO3和NaCl不反应没有明显现象,Na2CO3和稀硫酸反应会产生气泡,可以鉴别,选项D合理。

答案选D。

14.[2018浙江11月选考]下列图示与操作名称不对应的是

A.升华

B.分液

C.过滤

D.蒸馏

【答案】A

【解析】A、升华是从固体变为气体的过程,图中操作名称是加热,选项A不对应;B、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是分液,选项B对应;C、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难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过滤,选项C对应;D、由图中装置的仪器以及操作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可知本实验操作名称蒸馏,选项D对应。

答案选A。

15.[2018浙江11月选考]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将某固体试样完全溶于盐酸,再滴加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则该固体试样中存在SO42-

B.将某固体试样完全溶于盐酸,再滴加KSCN溶液,没有出现血红色,则该固体试样中不存在Fe3+

C.在某固体试样加水后的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没有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该固体试样中仍可能存在NH4+

D.在某固体试样加水后的上层清液中,滴加盐酸出现白色沉淀,再加NaOH溶液沉淀溶解,则该固体试样中存在SiO32-

【答案】C

【解析】A、当固体中含有SO32-时,在酸性条件下滴加Ba(NO3)2溶液会被氧化生成硫酸根离子,看到相同现象,故不一定是SO42-,选项A错误;B、若固体为FeCl3和Fe的混合物时,也有相同的现象,故固体试样中可能存在Fe3+,选项B错误;C、检验NH4+为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选项中没有加热,故不能确定有没有铵根离子,选项C正确;D、盐酸出现白色沉淀,再加NaOH溶液沉淀溶解可能原固体中有AlO2-,不一定为SiO32-,选项D错误。

答案选C。

16.[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仪器名称为“漏斗”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仪器的特征知:

A为冷凝管,B为容量瓶,C为量筒,D为漏斗,故该题选D。

17.[2018浙江4月选考]下列操作或试剂的选择不合理的是

A.可用蒸发结晶的方法从碘水中提取砷单质

B.可用灼烧法除去氧化制中混有的铜粉

C.可用硫酸鉴别碳酸钠、硅酸钠和硫酸钠

D.可用含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鉴别乙醇、乙醛和乙酸

【答案】A

【解析】A项,碘单质不易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液,一般使用萃取来提纯,故A项错误;

B项,Cu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则灼烧可除去杂质,故B项正确;

C项,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气体,与硅酸钠反应会有沉淀生成,易于分辨,故C项正确;

D项,乙醇、乙醛和乙酸分别与氢氧化钠的氢氧化铜悬浊液混合加热的现象为:

无现象、砖红色沉淀、蓝色溶液,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项正确。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2018浙江4月选考]某绿色溶液A含有H+、Na+、Mg2+、Fe2+、Cu2+、SO42-、Cl-、CO32-和HCO3-离子中的若干种,取该溶液进行如下实验(已知Ag2SO4微溶于水,可溶于酸)

①向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过滤,得到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和绿色滤液B;

②取滤液B,先用HNO3酸化,再滴加0.001mol/L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A中一定存在H+、SO42-和Cl-

B.溶液A中不存在Mg2+、CO32-和HCO3-,不能确定Na+的存在

C.第②步生成的白色沉淀中只有AgCl,没有Ag2CO3

D.溶液A中存在Fe2+与Cu2+中的一种或两种,且可以用NaOH溶液判断

【答案】B

【解析】B溶液呈绿色,则一定含有Fe2+与Cu2+中的一种或两种,与Fe2+与Cu2+反应的CO32-和HCO3-不能大量存在;①向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过滤,得到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则溶液中含有SO42-,还有绿色滤液B,说明Fe2+与Cu2+未沉淀下来,则溶液中含有H+,如氢氧化钡不足,则不能确定是否含有Mg2+;②取滤液B,先用HNO3酸化,再滴加0.001mol/L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存在Cl-,不能确定Na+是否存在。

A.由以上分析可知溶液A中一定存在H+、SO42-和Cl−,故A正确;

B.反应①得到绿色滤液,说明溶液呈酸性,如氢氧化钡不足,则不能确定是否含有Mg2+,故B错误;

C.溶液中不存在CO32-,加入硝酸银,不生成Ag2CO3,故C正确;

D.如含有亚铁离子,加入氢氧化钠,先生成白色絮状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如含铜离子,可生成蓝色沉淀,现象不同,可鉴别,故D正确。

故答案选B。

19.[2018海南卷]下列分离方法正确的是

A.回收水溶液中的I2:

加入乙酸,分液,蒸发

B.回收含有KCl的MnO2:

加水溶解,过滤,干燥

C.除去氨气中的水蒸气:

通过盛有P2O5的干燥管

D.除去乙醇中的水,加入无水氯化钙,蒸馏。

【答案】B

【解析】A.乙酸能溶于水,不能用分液方法分开,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钾能溶于水,而二氧化锰不溶于水,故可通过过滤除去,符合题意;

C.P2O5为酸性氧化物,能跟碱性物质发生反应,故不能用来吸收氨气,不符合题意;

D.无水氯化钙能与乙醇形成络合物,除去乙醇中的水,不能用无水氯化钙,应加氧化钙,蒸馏,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B。

【点睛】本题为分离、除杂题,解题时要明确除杂、提纯要求:

能除去杂质,不能与期望所得产物发生反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0.[2018江苏卷]下列有关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原理和装置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装置甲灼烧碎海带

B.用装置乙过滤海带灰的浸泡液

C.用装置丙制备用于氧化浸泡液中I−的Cl2

D.用装置丁吸收氧化浸泡液中I−后的Cl2尾气

【答案】B

【解析】A项,灼烧碎海带应用坩埚,A项错误;B项,海带灰的浸泡液用过滤法分离获得含I-的溶液,B项正确;C项,MnO2与浓盐酸常温不反应,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Cl2需要加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2+4HCl(浓)

MnCl2+Cl2↑+2H2O,C项错误;D项,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能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尾气Cl2,尾气Cl2应用NaOH溶液吸收,D项错误;答案选B。

点睛:

本题以从海带中提取碘为载体,考查基本实验操作、Cl2的实验室制备,解答时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分析必需的试剂和仪器、合理的装置和实验条件的控制。

21.[2018新课标Ⅱ卷]下列实验过程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编号

实验目的

实验过程

A

配制0.4000mol·L−1的NaOH溶液

称取4.0g固体NaOH于烧杯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溶解,转移至250mL容量瓶中定容

B

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

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C

制取并纯化氢气

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将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NaOH溶液、浓硫酸和KMnO4溶液

D

探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向2支盛有5mL不同浓度NaHSO3溶液的试管中同时加入2mL5%H2O2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答案】B

【解析】A.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因此溶解后需要冷却到室温下再转移至容量瓶中,A错误;

B.氯化铁具有氧化性,能被维生素C还原为氯化亚铁,从而使溶液颜色发生变化,所以向盛有2mL黄色氯化铁溶液的试管中滴加浓的维生素C溶液,通过观察颜色变化可以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B正确;

C.向稀盐酸中加入锌粒,生成氢气,由于生成的氢气中含有氯化氢和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