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26281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8.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docx

平凉市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生态产业体系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系列决策部署,切实推动循环农业产业加快发展,根据《甘肃省循环农业产业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目标

到2020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绿色与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区域循环主导模式基本形成,生产方式加快转变,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基本实现,绿色供给能力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产业融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产品优质安全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一一循环农业示范建设取得突破。

推广以秸秆和畜禽粪便利用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突出打造一批循环农业示范点,力争创建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示范县1个、循环农业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0万亩,粮改饲面积达到50万亩,占粮食播种面积的10%。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显著提升。

全市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3%左右,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尾菜处理利用率达到50%以上。

一一农业投入品使用减量节约。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0%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每年新修梯田10万亩,耕地质量平均等别达到13.64等,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2个百分点,基本农田林网控制率达到85%,草原植被盖度达到83%以上,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产业融合协同推进。

农村三产融合有大的突破,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以上,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5%;休闲观光农业持续发展,力争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6000万元,带动收益农户5万户,循环农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

到2025年,循环农业优势彰显,绿色生态品牌进一步打响,绿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基本建成,市场潜力大、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基本构建,绿色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废弃物全面实现资源化利用,农产品供给更加优质安全,走出一条农牧结合、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循环、产加销一体化发展、资源生态永续利用的循环农业发展之路。

二、重点任务

(一)立足优化区域生态布局,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模式。

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前提,创新循环农业生产方式,优化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加快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着力推广陇东粮畜果一体化区域循环模式。

加强黄土区综合治理,优化种植养殖结构,推行以种带养、种养结合、粮经轮作、休耕免耕、间作套种等循环农业模式,提高雨养农业资源化利用水平。

在农牧交错区突出发展草牧业,构建“草产业一牛羊产业一加工业一生态有机肥一有机瓜菜产业”等循环模式;在农耕区突出发展苹果等优质林果业,构建“有机粮果菜种植一畜禽养殖一有机肥还田”“畜一沼一果”等循环模式,合理布局畜禽粪污收集加工处理中心,将牧草种植、畜禽养殖、有机肥加工、果蔬种植、沼气开发利用等环节链接起来,实施粮改饲项目,推进绿色生态健康养殖,配套建设大中型沼气能源环境工程项目,加快有机肥工厂化生产,形成平凉“牛果互促”区域生态农业循环格局。

推进农耕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催化观光农业、创意农业、体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形成“种植业一养殖业一休闲观光农业”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农业增长极。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财政局

(二)围绕区域循环模式,实施农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

以“粮改饲”为突破口,优化种养结构,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推动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夯实循环农业支撑体系。

1.“粮改饲”工程。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坚持“粮饲兼顾、草畜配套、种养结合、以种带养、农牧互促”的发展导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优化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重点依托家庭农(牧)场(合作社、大户),引导流转土地,采取“养牛场户+种植大户”“养牛场户+种植合作社”和“家庭牧场+流转土地”等种养结合模式,充分发挥我市旱作农业优势,大力实施稳粮增饲,压减粮用型玉米,大幅度扩大饲用玉米、紫花苜蓿和饲用甜高粱等优质饲草作物种植面积;采取订单式生产方式,引导养牛大户、饲草料生产企业与牧草种植大户建立稳定的饲草供求关系,切实解决饲草生产与需求脱节问题,加快形成粮草兼顾、农牧结合、种养一体的发展新格局,着力提高种养综合效益。

到2020年,建成专业化饲草料商品化生产企业15家,以崆峒、灵台、崇信、华亭、泾川为重点,新建苜蓿种植基地10万亩,年饲草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吨,促进饲草生产向产业化、专业化和商品化发展。

积极推进246万亩天然草原保护建设。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直有关部门

2.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程。

以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为主导,以肥料化、基质化利用为补充,以能源化利用为辅助,深入实施粮改饲项目,探索建立完善秸秆收储运体系,统筹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推动形成粮草兼顾、草畜平衡、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

扶持秸秆饲料生产加工规模企业和专业大户,加快建设青贮窖池和秸秆饲料储备库,加大适用机具配套力度,推广窖(池)贮、打捆等贮藏模式,强化资金、技术、物资投入,深入传承和创新组织运营机制,强力推进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实现结构优化、以草促畜、转化增值。

因地制宜推广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机械直接还田。

加强“秸秆饲料银行”建设,完善“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促进饲草料市场健康发展。

到2020年,实施秸秆机械粉碎还田30万亩,全市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3%左右,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格局。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直有关部门

3.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工程。

坚持“属地管理、强化监管、疏堵结合、以堵促疏、标本兼治、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要求,强化政府监管责任,明确养殖场户污染治理主体责任,加大畜禽粪污循环利用,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上和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坚持走

“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治理路径,重点抓好养殖环节的“一

控,,“二分,,“三配套”,确保养殖效益化、生态化和安全化。

严格落实畜禽禁养区划分有关规定,严禁在已划定的禁养区内扶持建设规模养殖场户;对非禁养区内新建、改扩建规模养殖场(大户),要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规定,支持集约化养殖场利用畜禽粪污建设集污水处理、沼气生产、资源化利用为一体的系统工程;要大力推行“畜一沼一果(菜)”“畜一肥+”等循环模式,支持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项目,以省列肉牛产业大县为重点,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加快推进粪污循环利用,结合当地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按照就近就地的原则通过建设肥料供应站、水肥一体化等措施,大力推广沼渣沼液综合利用技术。

到2020年,全市粪污收集和处理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5%以上,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实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4.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深入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在粮食、果品、蔬菜等特色优势产区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新型肥料替代等技术措施,减少化肥施用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

在旱作农业区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深松深耕等技术,在设施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上广泛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

深入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有机融合,建设一批绿色防控展示区,不断扩大推广示范规模,逐步实现整村整乡整县跨区域绿色防控,推广高效低风险农药,深入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大型施药器械和航空植保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病虫监测智能化、绿色防控集成化、安全用药科学化、统防统治专业化。

到2020年,全市统防统治面积达到240万亩次以上,技术覆盖率达到40%以上;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面积100万亩次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30%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5.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和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

围绕六大特色产业加工环节的下脚料和废弃物,大力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走“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的循环发展路子,推广副产品加工过程的废物处理和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大力开展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目标的清洁化生产,重点实施果渣、薯渣、薯液、药渣、尾菜、秸秆、麦麸、油料饼粕、畜禽皮毛骨血等下脚料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与无害化处理,拓展延伸特色优势产业链条,降低废弃物排放量,提高农产品加工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

到2020年,全市尾菜处理率达到50%以上,畜禽屠宰企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环保局、市财政局

6.农业水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工程。

提高优质耐旱品种种植比重,限制大水漫灌。

结合苹果、蔬菜等特色产业种植,以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五小水利”工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工程、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及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等为重点,开展农田节水工程建设。

完善灌溉用水计量设施,并积极推广垄膜沟灌、膜下滴灌、农业物联网水肥一体化自动控制技术。

在泾河、汹河、葫芦河流域,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滴喷微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加大以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为重点的灌溉、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在堀区、山旱区大力推进旱作节水,全面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穴播、深耕蓄水保墙、免耕深松、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提高土壤蓄水保墙能力,将工程节水、技术节水、农艺节水和管理节水有机结合,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旱作节水农业发展。

到2020年,全市地下水超采得到基本遏制,高效节水技术应用面积累计达到48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0

牵头单位:

市水务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

7.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工程。

强化农田生态保护,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统筹整合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秸秆还田等项目,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和梯田建设,积极开展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控污修复、休耕轮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动用地养地有机结合,实现化肥农药减量、耕地休养生息永续利用。

到2020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少于586.9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少于469万亩,确保建成58万亩、力争建成100万亩高标准农田,实施耕地质量提升面积50万亩,耕地基础地力提高0.5个等级以上,在旱作农业区新增及改造低标准梯田90万亩,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达到90%以上,每年开展耕地休耕试点1万亩,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牧草及杂粮杂豆轮作80万亩,苹果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示范2万亩。

深松整地示范面积100万亩,耕地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秸秆及畜禽粪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有机肥和新型高效肥料得到大面积使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大面积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直有关部门

8.生态循环模式推广工程。

分区域总结推广标准化、绿色化、清洁化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技术和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生产全程清洁。

充分利用种养业生产中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尾菜、畜禽粪便等有机废弃物,促进秸秆还田、生产有机肥、生物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等,创新完善“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农业模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国土局、市财政局等

三、工作路径

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山水林田草系统治理,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全循环全链条打造思维,建立健全循环农业绿色发展支持体系,向品质提升要需求、向品牌化经营要利润、向产业链延伸要效益,推动平凉农业绿色崛起。

(-)打造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提升循环农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市场需求导向,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特色优势产业绿色生产方式改造,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循环、全要素创新,加快构建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1.健全良种繁育体系。

突出六大特色产业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立足平凉红牛现有规模和群体,建立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组建平凉红牛核心群500头、育种群2000头,以秦川牛、红安格斯等红色肉牛为主推品种,应用基因育种和基因编辑技术,开展定向改良和横交固定,力争利用5—10年时间,成功培育平凉红牛新品种。

在优势区扶持建立6—8个优质苗木专业化繁育基地,配套脱毒快繁、矮砧繁育、新优品种筛选试验及其种质资源及脱毒原种保存、优良品种采穗圃,引导无病毒、多分枝大苗及矮砧苗木繁殖。

加快建设种苗基地,培育一批优质、高产、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设施蔬菜优质种苗统供率达到70%以上。

每年筛选耐旱、多抗、优质高产专用型品种4—5个,健全和完善原原种、原种、一级、二级种薯扩繁体系,年产脱毒原原种8000万粒以上,建设原种生产基地1万亩,生产用种薯基地10万亩(庄浪县8万亩,静宁县2万亩),确保脱毒一级种薯普及率达到100%。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科技局、市林业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2.建设标准化种养循环基地。

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品牌质量,打造更多“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生态环境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种养循环示范基地,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草食畜牧业:

按照“因地制宜、自繁自育、适度规模、科学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政策引领、项目带动、招商引资和金融支持等作用,着力扶持、培育标准化适度规模养牛场建设,在保证已建成规模化养牛场满负荷运转的基础上,为全市259个适宜养牛贫困村每村建设一个常年存栏150头左右的规模化养牛场,不断提高养牛科技含量,提升规模化养牛档次和水平,使规模化养牛比例保持在75%以上。

果产业:

以“矮密栽植、乔化改造、品种优化、节本增效”为重点,稳面积、提质量、创品牌、拓市场、增效益,全面实施果产业转型升级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果产业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发展、由低效产业培育向高效市场对接转变,全力打造优质、丰产、生态、安全、高效的现代果业。

到2020年,全市苹果面积稳定在260万亩,核桃面积达到30万亩,重点打造160万亩西部葫芦河流域(静宁县、庄浪县)和100万亩东部泾汹河流域(泾川县、灵台县、崆峒区、崇信县)优质苹果片带,积极发展30万亩的次生林缘区(华亭县)核桃经济林片带。

菜产业:

以建设甘肃东部重要的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为目标,重点在河谷川区和有条件的塬区,大力推行“一县一品”,开展集约化规模种植。

崇信县以芹菜、甜瓜种植为主,灵台、泾川两县以韭菜、胡萝卜种植为主,庄浪、静宁两县以大蒜种植为主,崆峒区以山药、西葫芦种植为主,发展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在泾河、汹河、黑河、红河、达溪河、神峪河、水洛河、葫芦河流域建设蔬菜产业集中区,主要发展茄果类蔬菜,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基地。

到2020年,全市蔬菜面积稳定在100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20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马铃薯产业:

以建设甘肃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供应基地和商品薯生产基地为目标,依托庄浪县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技术优势和关山高寒阴湿区自然资源条件,大力推广原原种“雾培法”生产技术,不断扩大原种繁育面积,基本形成“庄薯”系列优质品种繁育、推广、营销一体化体系。

大力实施脱毒种薯全覆盖工程,到2020年全市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100%。

以庄浪、静宁、华亭三县和峻崛区西部乡镇为重点,大力实施高产基地创建工程,建设马铃薯主粮化生产集中区,加快马铃薯主食化产品开发。

按照马铃薯适宜区全覆盖的要求,在泾川、灵台、崇信三县和峻炯区东部乡镇发展菜用马铃薯生产,进行地膜覆盖或保护地设施栽培,提早上市,提高种植效益。

加快马铃薯贮藏窖建设,推进马铃薯流通市场建设,完善马铃薯产业链。

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16万亩,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中药材产业:

按照生态气候类型和中药材资源分布特点,优化中药材种植结构,以关山林缘高寒阴湿区、中南部土石山林区和西北部干旱丘陵区三大中药材种植区域为中心,充分利用山地、林地、荒地扩大种植规模,建设优质道地中药材、常用大宗中药材核心生产基地。

以华亭县、庄浪县等关山林缘高寒阴湿区为重点,建设“华亭独活”“华亭大黄”等优质道地药材原种、良种及种苗繁育基地。

以灵台县南部乡镇为主,建设款冬花、艾草及当归、党参、柴胡等良种及种苗繁育基地,到2020年,中药材总面积达到22万亩。

饲草产业:

重点建设紫花苜蓿、饲用玉米、饲用甜高粱等优质牧草生产基地,探索建立“旱作农业一秸秆饲料化一畜禽养殖(畜一沼一草)”模式,建设10个优质饲草生产基地+畜禽养殖的种养结合示范场,带动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市人工饲草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饲草良种化率达到85%以上。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林业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3.打造生态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

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以培育特色产业加工集群和培植县域经济地方财源为核心,围绕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突出特色、全链推动、集群发展,积极引进和培育上下游配套加工企业,实施以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和生态化改造,加大生物、工程、环保、信息等技术集成应用力度,加快新型非热加工、新型杀菌、高效分离、节能干燥、清洁生产等技术升级,提升农产品的加工档次和技术含量,全力打造国家绿色生态农产品加工基地。

加强农产品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分工,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聚集,创建集标准化原料基地、集约化加工、便利化服务网络于一体的产业集群和融合发展先导区,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到2020年,全市培育龙头企业400个以上,其中,达到国家、省、市重点龙头企业标准的30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

牵头单位:

市工信委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相关单位

4.完善农产品产销体系。

大力发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和订单农业,建设面向全国市场的特色农产品网货供应基地。

依托静宁县、庄浪县、峻崛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打造国家级苹果行业电子商务平台、线上线下协同的苹果电子交易中心、大宗苹果价格形成中心、标准化仓储物流配送中心和供应链金融服务中心。

依托县(区)电商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和村服务点,支持地方特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大力发展农超对接、直供直销和连锁经营等新兴流通服务。

到2020年,全市建成市级以上大型物流集散与配送中心2—3个左右,综合性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5个左右,农业电子商务年交易额达50亿元,培育年交易额超百万元的农业电商主体达10个以上。

牵头单位:

市商务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农牧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扶贫办

5.推进“三园一体”建设。

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创业的思路,紧盯牛、果、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以现有工业园区、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示范区等各类园区以及专业市场、农民合作社、农业规模种养基地等为依托,加快打造一批集种养殖生产、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冷链仓储、休闲观光、废物处理、创业示范为一体的循环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

深入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打造集农产品初加工、主食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为一体的农产品加工核心区,推动副产物梯次利用、全值利用和循环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加快配套建设休闲农业板块,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打造生态闭环循环系统,建设废弃物处理利用中心、大型沼气生产中心、有机肥生产加工中心等设施,实现生产要素互为条件、互为利用、零污染、零排放循环利用的闭环生态系统。

到2020年,全市“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三园一体”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亿元。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旅游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委、市环保局、市财政等

6.强化品牌培育。

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加快普及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构建完善的质量品牌管理制度体系,大力提升标准化生产能力、全程化质量控制能力、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品牌培育创建能力,按照“政府主导、主体跟进、严格标准、财政支撑”的公共品牌创建机制,将区域形象品牌、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和企业合作社品牌捆绑营销,做大做强品牌农业,打造绿色生态农产品区域综合形象品牌和“平凉红牛”“平凉金果”、绿色蔬菜等“陇字号”品牌,推动区域公用品牌与企业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完善品牌培育、保护、营销、监管等配套政策,鼓励企业打造在国际国内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企业品牌、商标品牌,不断提升平凉绿色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用品牌提升价值、引领产业。

到2020年,全市培育区域公用品牌5个左右、甘肃名牌产品25个左右。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工商局、市质监局、市食药监局、市发改委、市财政局

(二)建立健全循环农业标准体系,推动农业发展绿色崛起。

1.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建立质量安全内控制度。

加强标准示范推广和使用指导,依托“三区三园”和田园综合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基地创建示范,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菜篮子”大县、规模种养基地、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和现代农业产业园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带动千家万户走上标准化生产的轨道,减少化肥、农药、农膜等投入,切实改变依赖物质投入、拼资源消耗、靠外延扩张的传统发展模式。

每年制修订地方标准7项以上,到2020年,争取全市农业地方标准达到100项。

牵头单位:

市农牧局

责任单位:

各县(区)民政府

配合单位:

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科技局、市质监局

2.加大“三品一标”认定力度。

将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纳入各级政府特色产业奖补范围,对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的农产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提高认证积极性。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支持规模化的无公害基地创建,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和规模生产基地全部纳入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

积极发展绿色食品,加大我市区域优势产品和特色深加工产品认证,促进基地与加工企业联动发展,推动优质优价市场机制的建立。

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和高端消费需要,积极推进我市苹果产品有机认证,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率先走出去。

稳步发展地理标志农产品,要突出地域特色和品质特性,推进国家地理标志申请登记,将传统的地理、资源和人文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

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规模达到食用农产品生产总规模的55%以上,无公害农产品达到80个,绿色食品达到50个,有机农产品达到5个,地理标志登记农产品达到5个,“三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