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175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7.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7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综合测试复习试题二(含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太宗初即位,中书令房玄龄奏言:

“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共怨前宫及齐府左右处分①之先己。

”太宗曰:

“古称至公者,盖谓平恕无私。

丹朱、商均,子也,而尧、舜废之。

管叔、蔡叔,兄弟也,而周公诛之。

故知君②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

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百姓人力已奉于上,而上恩未被③于下。

今所以择贤才者,盖为求安百姓也。

用人但问堪④否,岂以新故异情?

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今不问其能不能,而直言其怨嗟,岂是至公之道耶?

(选自《贞观政要》,有改动)

(注释)①处分:

安排职务。

②君:

统治,主宰。

③被:

遍及。

④堪:

胜任。

6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秦府旧左右未得官者/便得一山

B.故知君人者/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朕与公等,衣食出于百姓/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百姓人力已奉于上/惧其不已也

69.用“/”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70.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什么?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

68.C

69.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70.太宗的至公之道:

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任人唯贤唯能。

看法:

这种大公之道,以国家和百姓为重,是真正的“大公”。

【解析】

68.C项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

都是“和”之意。

A.得到/看见;B.所以/原来;D.已经/停止。

69.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

凡一面尚自相亲/况旧人而顿忘也/才若不堪/亦岂以旧人而先用。

译为:

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

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注意标志性的虚词“也”。

70.一问,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

如太宗认为用人的“至公之道”是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任人唯贤唯能。

可分析“盖谓平恕无私”“故知君人者,以天下为公,无私于物”等句。

二问,提出对“至公之道”的看法。

首先要给予肯定。

然后可对“至公之道”进行诠释,并指出这种“至公之道”的重大意义。

【点睛】

参考译文:

唐太宗刚即位时,中书令房玄龄上奏说:

“秦王府的老部下未得封官的人,都埋怨说前太子宫和齐王府的部下都比他们早先安排了官职。

”太宗说:

“古时候所谓的大公无私,是指宽容公正而无私心。

丹朱、商均分别是尧、舜的儿子,而尧、舜却废黜了他们;管叔、蔡叔是周公的兄弟,而周公却把他们杀掉。

由此可知,作为治理百姓的君主,要以天下为公,不存偏私之心。

我们的衣食都出自百姓,这就是说,百姓的人力已奉献给了朝廷,而我们的恩泽却没有遍及民间,如今朝廷之所以要选择贤才,就是要安抚百姓。

用人只问是否有能力胜任,怎能因亲疏、新旧关系而区别对待呢?

凡是见过一面的人尚且感到亲近,何况是旧的下属,怎会一下子就忘掉呢?

如果才能不堪胜任,怎能因为是旧的下属而先任用?

如今不谈论他们能不能胜任,而只说他们有怨言,这难道是至公之道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7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非丝非竹(________)(________)

(2)觥筹交错(________)(________)

(3)树林阴翳(________)

7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3.下列各项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是全文的核心命题,为写景抒情定下了基调。

B.选文第四段使用了衬托的手法:

以“禽鸟之乐”衬“游人之乐”,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

C.全文在写作上以“乐”为主线,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D.本文表达了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与民同乐的情怀。

【答案】

71.

(1)弦乐器管乐器

(2)酒杯酒筹(3)遮盖

72.

(1)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表达这种快乐的,是太守啊。

73.B

【解析】

71.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丝”“竹”:

分别是弦乐器和管乐器。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觥”与“翳”作为生僻字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7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注意“乐其乐”“述”等字词的翻译。

特别是几个“乐”字的翻译。

“醒能述以文者”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的翻译。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判断句的翻译。

73.B项“又以‘太守之乐’衬‘游人之乐’”对课文内容分析不正确。

应该是以“游人之乐”衬“太守之乐”。

【点睛】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译文:

  环绕滁州的都是山。

那西南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那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看到流水从两座山峰之间倾泻而出的,那是酿泉。

泉水沿着山峰折绕,沿着山路拐弯,有一座亭子像飞鸟展翅似地,飞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

建造这亭子的是谁呢?

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又是谁呢?

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他的宾客们来这儿饮酒,只喝一点儿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所以自号“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欣赏山水的美景。

欣赏山水美景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酒上。

  至于太阳的升起,山林里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这就是山中的朝暮。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繁叶茂,形成一片浓密的绿荫;风高霜洁,天高气爽,水落石出,这就是山中的四季。

清晨前往,黄昏归来,四季的风光不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欢唱,来去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应;老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

来来往往不断的行人,是滁州的游客。

到溪边钓鱼,溪水深并且鱼肉肥美;用酿泉造酒,泉水清并且酒也清;野味野菜,横七竖八地摆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办的宴席。

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射的中了,下棋的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时起时坐大声喧闹的人,是欢乐的宾客们。

一个脸色苍老的老人,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是太守喝醉了。

  不久,太阳下山了,人影散乱,宾客们跟随太守回去了。

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林,鸟儿到处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中的快乐,却不知道人们的快乐。

而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那就是太守啊。

太守是谁呢?

是庐陵欧阳修吧。

烟艇记(节选)

陆 游

陆子寓居,得屋二楹①,甚隘而深,若小舟然,名之曰烟艇。

客曰:

“异哉!

屋之非舟,犹舟之非屋也。

以为似欤?

舟固有高明奥丽②逾于宫室者矣。

遂谓之屋,可不可邪?

陆子曰:

“予少而多病,自计不能效尺寸之用于斯世,盖尝慨然有江湖之思,而饥寒妻子之累劫而留之,则寄其趣于烟波洲岛苍茫杳霭之间,未尝一日忘也。

使加数年,男胜锄犁,女任纺绩,衣食粗足,然后得一叶之舟,入松陵,上严濑,历石门、沃洲,而还泊于玉笥③之下。

醉则散发扣舷为吴歌,顾不乐哉!

虽然,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

其果可求欤?

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④,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记。

(选自《渭南文集》,有删改)

(注)①楹:

间。

②高明奥丽:

高大明亮,幽深华美。

③玉笥:

山名。

④棹:

桨,文中代指船。

7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异哉/或异二者之为

B.男胜锄犁/予观夫巴陵胜状

C.衣食粗足/不足为外人道也

D.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75.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76.作者在文中借烟艇寄托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

74.D

75.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76.作者借烟艇寄托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平和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无奈的感叹,壮志难酬之悲。

【解析】

【分析】

参考译文:

陆先生寄居异乡,得到两间屋子,屋子很窄很深,好像小船一样,所以将屋子命名为“烟艇”。

客人说:

“太奇怪了!

房屋不是船,正如同船不是房屋的道理一样。

你认为屋子和小船相似吗?

船的确是有富丽堂皇到可以和宫殿媲美的,但因此把船称作房屋,这说得通吗?

陆先生回答:

“我从年少就经常生病,自己知道对这个世界是不会有半点功用的,所以曾经感慨地想要从此浪迹江湖。

但因为迫于现实的饥饿、寒冷,又有妻儿拖累,(这样的江湖之思被夺走了,不得已只能在这个官场上)留下来。

(虽然如此),浪迹江湖的愿望,我却连一天也不曾忘记。

假使再过几年,儿子能耕种,女儿能织布,衣食勉强不缺之后,我希望能有一艘小船,乘着小船进入吴淞江,逆流而上到严陵濑这个地方,游历过石门涧、沃洲,把小船停靠在苍翠的山峦下,喝醉了就披散头发、敲着船打拍子,唱唱吴地的歌谣。

不是很快乐吗?

虽然高官厚禄和一艘小船相比,穷困与显达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然而两者都是身外之物。

我纵使明白高官厚禄不能强求,但却无法不向往、留恋着一艘小船。

但这真的能追求到吗?

(浪迹江湖的)意念使我的心胸变得浩大空阔,足以容纳云霞日月的伟丽胜景,能够包揽雷霆风雨的奇异变幻。

虽然我只是坐在狭小的居室中,却常常感觉像顺着水流摇桨般,一眨眼就到了千里之外。

(既然)这样,你怎么能知道这小屋就不是烟艇呢?

”绍兴三十一年八月一日作记。

74.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把握。

D.景象;A.奇怪/不同;B.能(从事)/美好的;C.足够/值得。

故选D。

7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

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察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

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问题在近年中考中从未间断过,可见这种题型的价值,这是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

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的标出朗读节奏(即停顿)。

句子翻译为:

虽然高官厚禄和一艘小船相比,穷困与显达的程度是大不相同的,然而两者都是身外之物。

故断句为:

万钟之禄/与一叶之舟/穷达异矣/而皆外物。

76.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把握关键句子。

分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

结合“吾知彼之不可求,而不能不眷眷于此也。

其果可求欤?

意者使吾胸中浩然廓然,纳烟云日月之伟观,揽雷霆风雨之奇变,虽坐容膝之室,而常若顺流放棹,瞬息千里者,则安知此室果非烟艇也哉!

”可以得出作者借烟艇寄托了自己内心痛苦不平和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无奈的感叹,壮志难酬之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