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220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6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docx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

●《伊利亚特》

一、从《伊利亚特》第22章看作者对战争的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的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从本章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建功的时机。

这是主旋律。

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

  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

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支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二、《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的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

  1、一个片断。

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契领的作用。

  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

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

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三、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

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四、文章中“饰词”的运用如:

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捷足的(阿基琉斯);集云之神(宙斯);驯马的(赫克托尔)等

●《俄狄浦斯王》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一、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俄狄浦斯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的厄运而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他具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他为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敢于反抗神谕。

这些都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

  2、在追查杀害老王的凶手一事中,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对国家对臣民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尽管他逐渐意识道自己已经落入命运的罗网,却仍然一查到底,决不逃避罪责。

  3、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这样的思想在古代是相当可贵的。

二、《俄狄浦斯王》戏剧结构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全剧有一系列的戏剧场面和歌队合唱这样两部分组成,歌队的上场下场和歌队的合唱歌,实际上起到勒分幕分场的作用。

  2、“回顾式”的布局结构是本剧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所谓“回顾式”的结构特点是:

剧本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

●《神曲。

地狱篇》但丁

《神曲。

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

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

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

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哈姆莱特》英、莎士比亚

  一、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P73)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二、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一、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P80)

  堂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

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打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他要作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乐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二、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放在一个个不同的情景之中,用讽刺的笔调和夸张的手法,一再描写人物的荒唐行动,造成喜剧性的效果。

  其次,小说又着重描写人物主观动机与它的客观后果的矛盾(或适得其反,或迂腐反常,或自讨苦吃),在喜剧性的情节中揭示其悲剧性的内涵。

  再次,小说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在作品中,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在外形上,还是在形象的内涵上,都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个高一个矮,一个重理想一个讲实际,一个耽于幻想,一个冷静理智,一个讲究献身,一个看重实利……两两对比,相得益彰。

这一构思也是塞万提斯的创造,它不仅有利于塑造人物,而且增添了小说的情趣,突出了作品的哲理意味。

●《哀希腊》拜伦(P118)

  一、这首诗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

  全诗的主旨就在通过光荣的过去和屈辱的今天的对比,激励希腊人民振奋民族精神,起来为夺回独立自由而英勇战斗。

诗歌充分表现了拜伦队希腊人民的深厚情谊,同时也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

二、分析《哀希腊》一文的艺术特色?

  1、最明显的特点是古今对比和大量用典。

这是由诗篇的主题和诗人对全诗的艺术构思所决定的。

历史回顾可引发民族感情,古今对比可把这种感情引向对于现实的思考,起到明确方向、激励战斗精神的作用。

  2、抒情手法的丰富和多变。

怀古伤今,催人振奋,是全诗的感情基调,然而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因素,而且基调也不是直线式进行。

与之相适应,采用了挽歌、颂歌、讽刺等手法,产生回肠荡气、感人肺腑的效果。

  3、善于通过丰富的联想、运用具有典型意义的画面来构成诗歌意象。

 4、具有音乐美。

●《高老头》法国。

巴尔扎克

  一、从《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可以看出巴尔扎克塑造人物典型时运用的主要手法是什么?

  1、重视塑造人物的典型性。

其主要方法是突出人物的某种情欲,把这种情欲演化为人物的独特个性,从而使这一形象鲜明生动。

在他笔下,高老头就是父爱的典型。

  2、善于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是他对现实主义艺术的主要贡献。

比如塑造拉斯蒂涅这一典型形象的成功。

二、《高老头》“父亲的死”一章对塑造拉斯蒂涅形象起了什么作用?

或者说是什么使拉斯蒂涅走向堕落?

  1、高老头临死前的情景描写,使高老头的悲剧发展到顶点。

当高老头结束了生命,拉斯蒂涅也下定了决心,自甘堕落,结束了他野心家的性格的演变过程。

  2、拉斯蒂涅在目睹了高老头的惨状,看到了高老头的两个女儿的行为,还联想到鲍赛昂夫人的遭遇之后,他深深的明白:

“美好的灵魂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持久的,真是,伟大的感情怎么能跟一个委琐、狭小、浅薄的社会混为一谈呢?

”但是,他的灵魂中已经注入了伏脱冷的血液,认为罪恶不是为消灭罪恶,而是为适应罪恶来实现自己的罪恶。

于是,在埋葬高老头的同时,也埋葬了他青年人的最后一滴眼泪,从此走上野心家的道路。

  3、金钱使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冷酷无情,金钱引诱青年人堕落,这就是《父亲的死》的主题和内涵。

●《死魂灵》俄国、果戈里

  一、果戈里是怎样刻画普柳什金形象的?

  1、普柳什金是世界文学中著名的守财奴形象。

这是一个腐朽没落的农奴主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守财奴最突出的特征:

贪婪、吝啬、保守、没落和腐败。

他的下巴、他的小老鼠一样的眼睛等等,“他走后街巷已经不用再打扫了”。

  2、普柳什金不是一般的守财奴,他是俄罗斯民族的一个毒瘤。

他与他庄园后面的充满生机的大地是一个反差,而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是俄国专制农奴制。

专制农奴制整个基础的腐败,整个支柱将要倒塌。

二、《死魂灵》书名有两个词义,分别指什么?

和主题的关联是什么?

  1、“死魂灵”分别指的是死去的农奴和行尸走肉般的农奴主。

  2、俄语中的“灵魂”和“农奴”是一个词,语义双关。

果戈里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的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的地主。

识记部分:

一、荷马《伊利亚特》(1-19)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共24卷,15693行。

公元前九世纪行吟诗人,成文于-6世纪,记载-12世纪的事,-3世纪定稿)

  1、史诗分为《伊里亚特》《奥德塞》两部分

  2、两个主要英雄人物:

阿基琉斯(英俊骁勇,感情强烈、但过于自尊,盛怒之下不免残忍)赫克托尔(遇事冷静,比较内向,性格稳重,有人情味)

  3、人神双线推进,多用善用比喻

4、基本精神是歌颂英雄是歌颂英雄的行为和他们英雄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从本章可以看出诗人对战争的态度是矛盾的:

1)、史诗一方面把战争看成英雄们大显身手、为部落建功的时机,这是主旋律,歌颂英雄和他们的表现;2)、另一方面,又描写了战争的残酷性,渲染了战争的悲剧色彩(命运决定胜负;众神的偏袒使英雄们蒙受不公平的待遇;战争给人们带来了种种忧虑和灾难)。

因为在当时,战争不完全为了部落集体的利益,已经变成贵族们乘机获取财物和奴隶的掠夺行为。

5、史诗特点:

1、现实与神话因素结合。

2、善用比喻。

3、客观叙述。

  6、《伊利亚特》在情节结构方面有何特点?

  可概括分成两点来说明1、一个片断。

围绕的是“阿基琉斯的愤怒”来描写这51天的战争,这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人神两条线索交错平行发展。

在描写这场战争时,人与人在互相斗争,同时也穿插着神之间的斗争。

如在斗争中描写“天父取出那把黄金天秤,把两个悲惨的死亡判决放进秤盘……”

  7、分析《伊利亚特》这首史诗比喻方面的特点:

  多用和善用比喻是史诗语言艺术的重要特点。

这些比喻或来自大自然,或来自日常生活,对于刻画人物、加强诗句的形象性、丰富诗篇的色彩,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比喻赫克托尔“如一条长蛇在洞穴等待路人……眼睛露出凶光”;如比喻二者之间的斗争是“游隼”与“野鸽”的争斗等等。

  8、文章中“饰词”的运用

  如:

佩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捷足的(阿基琉斯);集云之神(宙斯);驯马的(赫克托尔)等

二、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公元前5世纪)(22-35)

  1、俄狄蒲斯形象分析:

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走奔走,力图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其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遵循高尚的道德准则,敢于反抗神喻

  2、作者的命运观:

肯定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但命运使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但作者没有否定命运,主人公也未能逃出命运的劫数,存在历史局限性。

  3、结构和艺术手法:

歌队的穿插;临近高潮落笔的“回顾式”结构;不断“发现”“突变”推动剧情。

  4、古希腊最杰出的悲剧诗人,130个剧本,7个流传至今。

  5、俄狄浦斯王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俄狄浦斯正直、诚实,为了躲避杀父娶母的厄运而四处奔走,力图自己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说明他具有独立意志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他为遵循高尚的道德原则,敢于反抗神谕。

这些都是可贵的,值得赞扬的。

  2)、在追查杀害老王的凶手一事中,他表现出大公无私、对国家对臣民高度的负责的精神,尽管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落入命运的罗网,却仍然一查到底,决不逃避罪责。

  3)、俄狄浦斯的独立意志和高尚品质是应该肯定的,然而命运却注定这样一个优秀人物成为罪人,那么命运的正义性和合理性就值得怀疑。

这样的思想在古代是相当可贵的。

  6、《俄狄浦斯王》戏剧结构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全剧有一系列的戏剧场面和歌队合唱这样两部分组成,歌队的上场下场和歌队的合唱,实际上起到了分幕分场的作用。

2)、“回顾式”的布局结构是本剧本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所谓“回顾式”的结构特点是:

剧本不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顺序从头到尾地组织剧情,而是在事件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临近高潮的那一刻落笔,事件的起因和前情则在剧情发展的过程中,用回顾和倒叙的方法交代出来。

三、但丁《神曲·地狱篇》(13-14世纪)(38-50)

  1、恩格斯对但丁的评价:

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意大利诗人)

  2、神曲的三部分篇名:

《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篇》。

拦路的三头野兽:

豹、狮、虎。

  3、两个形象:

维吉尔――理性的指引,经过各种苦难的考验,涤除各种罪恶,在道德上得到净化;贝雅特里奇――信仰的引导,走出迷惘,到达理想的境界。

  4、神曲的两重性:

虚构的情节与场景源自中世纪宗教思想。

运用宗教文学中常用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前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一部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素材取自现实生活,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表示态度,富有现实感,使虚幻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塑造出有立体感的人物,主观抒情色彩强烈。

用意大利文写成;兼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5、象征意像:

  黑暗的森林——意大利现实  三头猛兽——阻碍人类达到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但丁在森林中迷路——人类的迷惘  但丁游历——追随理性与信仰

  6、第五歌、第十九歌的内容:

  第五歌:

地狱第二圈。

凡生前淫荡的亡魂之所在。

弗兰采斯加与保禄的故事。

  第十九歌:

第八圈第三层。

惩罚神职人员。

教皇尼古拉三世,菩尼腓斯八世。

  7、神曲表现手法:

  A、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又具有新文学特征。

(梦幻故事,但取材于现实,从现实出发来评价人物)

  B、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大量取自现实的比喻。

  C、注意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人物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

  D、不是纯客观描写,爱憎分明、感情充沛、直抒胸臆,有鲜明的抒情性。

  8、如何认识但丁《神曲·地狱篇》第5歌在思想上所表现的两重性?

  这表现为他两个方面的两重性:

1)、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

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

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

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2)、艺术形式上的两重性。

在艺术上既有中世纪文学的一般特征,也表现出新文学的特征。

(也是这篇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1)诗歌运用了中世纪宗教文学中常用的梦幻故事的写法,以及隐喻、象征等手法,具有宗教文学作品的特征。

但素材取自于现实生活,并从现实出发评价人物,因此并不让人感到虚幻玄秘。

使虚构的地狱具有可感性。

(2)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特定的处境和特定的心情,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形象。

(3)诗人鲜明的爱憎使作品具有浓厚的主观抒情色彩。

(4)诗篇不用当时一般文学作品通用的拉丁文而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四、薄伽丘《十日谈》(14世纪)(52-60)

  1、作者乔万尼·薄伽丘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文学的先驱。

早年致力于《神曲》研究。

是欧洲最早第一个掌握古希腊文的学者。

写过叙事诗、抒情诗、十四行诗、史诗、长篇小说,最重要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

  2、人文主义:

反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提倡以人为中心,针锋相对地肯定人,赞美人;人文主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和出世思想,认为人有享受爱情和财富的权利,幸福不在来世而在人间,人可以依靠自己的才智和力量去争取个性的解放和现世的幸福。

人文主义的反封建反教会精神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3、十日谈以一个故事开端,引出100个故事,套装在一个共同的背景故事之中,期间用文字串联。

这种结构方式被称为“框式结构”

  4、十日谈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

  5、绮斯梦达形象:

性格刚强,思想开明,眼光敏锐,能言善辩,行动果敢。

积极争取自己的幸福,私情暴露后,不否认,不求饶,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

勇敢地面对父亲的狠毒行为,殉情而死。

体现了新时代新女性的面貌。

唐克烈并不是坏父亲,但作为一个封建统治者和旧观念的维护者,他又残忍、狠毒的一面。

女儿面临情、理、势三重力量的考验。

6、形象刻画的三步骤:

1、私恋2、辩辞3、殉情。

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地刻画形象。

从行动到思想,再到行动,逐步升级到刻画女儿的形象,使之极为丰满。

最后达到高潮,服毒殉情。

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17世纪)(63-80)

  1、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戏剧家和诗人,一生37个剧本,两部长诗和一部154首十四行诗集,人们称他为“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2、莎翁作品:

  历史剧:

《亨利四世》  喜剧:

《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

  悲剧:

《罗密欧与朱丽叶》(《奥塞罗》《哈姆雷特》《李尔王》《麦克白》四大悲剧)

  3、主要人物:

克劳狄斯、奥菲利娅

  4、反映的16世纪末英国现实:

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的国家;恶人当道、阴谋成风的朝庭;奸诈残暴、荒淫奢侈的统治者。

――英国现实中存在的美好理想与丑恶现实之间的矛盾,号召人们为重整乾坤而斗争。

  5、哈姆雷特形象分析:

人文主义者。

复杂的性格。

有崇高的理想,和人类与世界新颖的看法。

目光敏锐,思考深刻,又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但过于内向,过于审慎,;加上势单力薄的处境,造成行动上的延宕。

有行动的决心,而且不断督促自己,但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6、悲剧原因:

哈姆雷特自身的心理弱点,也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是时代的悲剧,也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7、形象塑造手法:

首先,塑造一个性格复杂的,发展变化的形象。

其次,在发展中,内外双重矛盾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演变过程,用独白和旁白表现人物的思想矛盾,表现思考、认识与自责、怀疑。

  8、克劳狄斯形象:

封建主和暴君的残忍,阴谋家的野心和阴险,集封建统治者和资产阶级阴谋家于一身,代表文艺复兴新旧交替时期的所有罪恶。

  9、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

首先,认为应该有正当的名分,必须让克的罪行得到证实并当众暴露;其次,自己的行动能否起到惩罚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

  10、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1)、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11、分析《哈姆莱特》这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1)、莎士比亚善于在内外两重的矛盾冲突中,在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中,展示人物性格,塑造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

哈姆莱特与克劳狄的斗争,构成剧中主人公所处的外部冲突;与此同时,他还进行着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

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推进。

2)、为了更好地塑哈姆莱特的形象,剧本充分发挥了独白和旁白的作用。

每当剧情和人物性格发展的关键时刻,剧本都安排独白或旁白来表现主人公的思想矛盾,表现他的思考,他的认识,他的自责,他的怀疑。

六、塞万提斯《堂·吉诃德》(十七世纪)(83-95)

  1、作者系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的最重要作家,主要作品:

悲剧《努曼西亚》,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短篇小说集《警世典范小说集》,贯穿着人文主义与现实主义者精神。

  2、主要人物:

堂吉诃德(吉哈诺)桑丘·潘沙

  3、作品反映的16-17世纪西班牙现实:

涉及政权、经济、宗教、道德、风俗等方面,写出了封建政权、天主教会的黑暗和广大人民备受剥削压迫的现实,揭露了西放牙王国表面强大的背后,已开趋于衰落的本质。

贯穿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美好理想遭到嘲弄和践踏的悲剧。

  4、堂吉诃德形象:

耽于幻想,脱离现实,但出于善良的动机,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锄强扶弱,伸张正义),行为荒唐鲁莽但表现出为了维护真理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是一个悲剧性与喜剧性结合的人物。

  5、潘沙形象:

普通农民,他的穷困反映了西班牙农民的现状。

具有农民的智慧和求实的优点,也有目光短浅、狭隘的弱点。

后期其懂得了堂吉诃德,逐渐接受了他无私无畏的品格。

  6、两人对比:

一个高瘦,一个矮胖;一个骑高马,一个骑矮驴;一个沉溺主观,耽于幻想,一个头脑清醒,讲求实际;一个行动鲁莽,奋不顾身,一个谨慎小心,胆小怕事;

  7、艺术手法:

人物在不同场景中,用夸张、讽刺手法,在重复中加强喜剧效果;着重写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的矛盾,在喜剧性情节中展现悲剧内涵;大量使用对比手法

  8、分析堂吉诃德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中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1)、一方面他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

行为荒唐、鲁莽,不会吸取教训。

如把风车想象成巨人,被风车摔倒在地,却说中了魔法师的诡计。

2)、另一方面,他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

他要做一个行侠仗义的骑士,要锄强扶弱、伸张正义,并为此而奋不顾身,具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3)、他在主观上是追求和维护真理,只是他所追求的是脱离实际、早已过时的“骑士道”,所以注定只能碰壁,害人害己。

他可笑又可悲,可亲又可敬,在他身上将喜剧性和悲剧性奇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古往今来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9、分析《堂吉诃德》的艺术手法。

  在塑造堂吉诃德的形象时,用喜剧性的手法写一个带有悲剧性的人物。

  首先,它把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