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398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课程下评价观.docx

新课程下评价观

新课程下的评价观

──“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还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长期以来,我们对学生学业的评价主要以教师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评价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业分数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侧重于评价的甄别、筛选和批判性功能,重视终结性评价和相对评价等。

这种评价作为选拔、区分学生的惟一手段,追求的是对所谓“适合教育的学生”的选择性功能,是应试教育下产生的“怪胎”,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改革,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评价问题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树立新的评价标准和观念,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适应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在指导思想上:

要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和激励性功能,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的评价,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为“适合学生的教育”创造有利的支撑环境。

二、在评价的主体上: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积极性,改变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由学生、家长、社会、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三、在评价的方法上:

(1)由终结性评价发展为形成性评价,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档案袋”式评价等方式,突出过程性;

(2)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更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3)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

这种评价缺乏对于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

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4)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绝对评价是对学生是否达到了目标的要求或“达标”的程度所作出的评价,也被称为“标准参照评价”。

这种评价过于重视统一性,忽视了评价的差异性和层次性。

我们提倡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促进所有学生都在“最近发展区”上获得充分的发展。

教育评价必须“三个改变”

全面推行落实素质教育并非易事。

首先,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

争脱应试教育圈子的束缚。

而要想从根本上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当务之急就要改变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方法。

因此,招生制度改革首先应大力解决教育评价问题。

一、改变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标准

从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来看,基础教育不是选拔人才的升学教育,而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普及教育。

既然是普及教育,就要面向全体学生,评价质量的标准应该是看学生德、智、体诸方面的合格率。

要改革对学校的评价制度,就要坚决摒弃单纯以文化课分数和升学率高低评价学校的做法,应以包括教育方面、教育管理、教育质量、办学水平等方面对学校进行全面的评价。

这样的评价才能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改变以学生的考分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

对教师的评价着重于教师的基本素质、实际业务能力、教案成绩等方面,全面评价教师的教案业绩。

三、改变以考试分数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对学生素质水平评价的标准主要包括:

思想道德水平、认知能力水平和个性特长水平等几方面。

总之,不论是评价学校,还是评价教师、学生,我们都应重视对全面执行教案计划的考核,重视对学生优秀率、合格率、巩固率及学困生转化等方面的全面考核。

具体办法如下:

先对学校教育教案工作进行全面评估,然后将评估成绩与高中的招生挂钩。

按照各学校的评估成绩,分配招生名额,最后举行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新生。

这样既保证了原来考试的公正性,又引导了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利用招生制度的改革,从根本上转变人们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观念,才能把“片面追求升学率”引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才能真正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评价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评价源远流长,评价的理论和观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人类进入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形成,更加构成了知识无限丰富与急遽增长,人力资源的开发显得尤为重要,对人的能力的培养、潜能的挖掘,被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基础教育课程受到极大的挑战。

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健康的身心、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等,成为新课程的功能,于是配合课程功能的转变、评价的功能也发生着根本转变。

评价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评价不再是仅仅为了选拔甄别,而是如何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关注学生成长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不仅注重现实表现,而且注重未来发展,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

强调合作和自我完善的、新型的、科学的评价制度,以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过程、结果都为了促进被评价者,使被评价者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主动发展。

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也明确指出:

“语文课程评价的目标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案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评价作为教案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语言教案的每一个环节,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我们应有的评价观。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案中,我对如何评价小学生语文学习,进行了一些初步尝试与思考。

一、评价指标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察。

学生仅仅掌握语文知识与技能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对人发展的要求,在关注学业成就的同时,关注个体发展的其他方面,如积极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不仅考查学生学到了什么,更要对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进行综合评价。

语文评价应以语文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建立三个维度、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

三个维度是: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个领域是: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学习。

制定“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的评价指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手段,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如对学生课外识字的评价。

教师不仅关注学生课外识字的数量,还关注课外识字的途径和方法,尤其关注学生识字过程的独特体验及识字的主动性、识字的兴趣等。

再如,对六年级学生口语毕业考试的评价,可提前一周布置题目。

如:

“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采访或社会调查,然后整理一份文字材料,最后在全班同学面前有重点地进行交流,发言不超过三分钟。

”为了这三分钟的成功,学生会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这样的口语评价突破了封闭的教室、封闭的时间、封闭的考题,更突破了知识、技能的局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三位一体的目的,实现了语文学习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学生在完成这项考查时,不仅要动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补充和学习新的知识技能,还要经历一个过程,在其中锻炼与人交往、感受生活、口语交际、搜集整理信息等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和反思,会在情感、态度、认识等方面产生质的飞跃,这样评价调动学生主体性,真正促进学生发展。

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还指要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能,只是这九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都各具特色。

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聪明程度的问题。

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

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对每个学生都能给以积极、热切期望,多角度评价、观察、接纳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对象的成功与失败。

无论学生语文学习状况何等不理想,离教育教案目标有多远,只要和自身相比有进步,都要加以肯定,激励他们前进。

评价要看基础,看进步,看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统一性和一致性。

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发现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学生评价倡导的改革方向,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个体发展的不均衡性,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

二、评价方法多样化,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要综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

”评价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应灵活多样,将评价伴随教案过程中,有分项,有综合,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书面测试……采用评价方法时,首先注意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努力的过程。

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

评价深入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使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真正发挥作用。

也只有关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探究精神,才能注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如实施“重试制度”对在评价效果中不理想的评价对象,应给他们改进的机会,希望他们尽快赶上。

如对分数不满意,给学生复习时间,在一定期限内再重考,教师给予指导,直到学生满意为止。

“重试”的过程是学生努力的过程,使其知识不断巩固提升的过程。

这样学生对评价有信任感,把评价作为自己发展的需要和动力,真正实现了考试不是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又如建立“成长记录袋”。

记录袋中可收集如下资料:

每月中最得意的作文,作文上有老师、家长、小组的评语,标明日期。

获得的奖励,红花、奖状。

写得最漂亮的一页文字。

其他得意之作,成功作品。

每学期拿到班里展示一番,看到自己成长的足迹,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潜能,更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还要特别重视即时、即地、即兴的评价。

如课堂上老师说:

“你说得真好,能联系自己的生活谈感受,如果声音再大些就更好了。

”“瞧,他观察得多仔细!

不仅用眼睛看,还用鼻子闻,用手摸。

当然还可以从远处看看,整体感觉它是什么样的。

”从这简单的评价不难看出,注意了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看到成绩的一面,同时指出不足,一定会使学生再努力并且有了方向,会获得更大进步。

其次,采用评价方法时注意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转向关注质性分析与把握。

除了纸笔测试以外,课堂行为记录、工程调查、作业、面谈、激励性评语……质性评价从本质上不排斥量化评价,与量化评价整合。

全面、深入、真实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因此,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应用多种评价方法,将有利于清晰、准确地描述学生发展情况。

如语文中生字新词的听写,错一个扣一分,哪怕是这字出了一点头。

让学生明白,写字严格规范。

在听写字词打完分后,应再加些定性的评语。

如书写整洁漂亮,可惜有两个字记混了,再看看书,仔细辨认一下,你一定会把这两个字记清楚的。

还可在学生卷子得分后,画一个跷起的拇指,形象地告诉学生这次测试很棒。

又如和考试失利的学生谈心,分析原因,并告诉失利的学生,他们在老师心中依然是好学生,要接受教训,下次争取好成绩。

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只以量化方式描述、评定一个人的发展状况则表现出僵化、简单化、表面化的特点,学生的努力都被泯灭在一组组抽象的数据中。

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有利于体现学生发展的生动、活泼和丰富性及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推动学生向新的更高的水平持续发展。

三、评价主体多边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

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还应让学生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要改变过去的评价由教师一人定论,学生处于被评地位的评价形式。

应构成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参与的整体多边的众所周知,综合国力的竞争将愈来愈表现为科技和人才的竞争,因此,新世纪的教育将发挥以往任何时代都无可比拟的基础性作用。

教育要完成其肩负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地位与社会所赋予的更多更高的使命显然是不相称的。

要提高教师地位,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就是加强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一、影响教师专业化的因素中小学生所学内容比较浅显,人们往往误认为教师的工作很容易被替代,忽视了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元性,忽视了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水准。

!

&在市场经济大潮和诸多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在敬业精神和师德方面的表现有所滑坡,教师的园丁工程教师专业化──提高教师地位的必由之路!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案研究所马爱民许立新评价体系。

通过多层次、多类型的交流、沟通和协商,获取全面、真实的学生学习信息,从而引导学生的发展方向。

由于学生自身也参加了评价过程,对评价的结果是认同和接受的,学生会为自己的成绩而自豪,同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激发学生内在的向着更高目标前进的动力。

如对轮流日记上的习作,自己、家长、老师、同学都可以进行评价,家长不仅可以评价自己孩子的作文水平,还可以评价别的孩子的作文水平。

自己的家长给自己写评语,特别是别人的家长要评价自己的习作,这对习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促进。

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孩子有获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家长、同学参与评价的方法,顺应了这种心理需要的理论。

“成长记录袋”的评价方法,以自己收集资料为主,家长也可参与保管,期末向同学和老师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潜能。

建立家长联系本。

每个孩子具有优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每个孩子又各有缺点也是事实,如何和家长沟通,正视双面,共同管理孩子,使其健康成长,“建立家长联系本”是一种好方法。

教师与家长不定期的交流,相互了解学生课内课外表现情况,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还有写学生学习情况的评语,可先让学生自己写,再小组交流,征求家长意见后,教师再写出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评语,而不是教师一人说了算。

这样就能更好地发挥评语的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多边参与,有效地发挥评语的教育作用,写评语的过程将成为教育的过程。

评价主体的多边化,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同学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

学生和家长可参与评价体系或指标的建立,学生还可以就教师对自己做出的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进行申诉等。

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评价,成为评价主体中的一员,重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互动。

在平等、民主的互动中,关注被评价者发展的需要,共同承担促进发展的职责。

同时在相互沟通协助中,增进双方的了解,易于形成积极、友好、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这将有助于评价者有效地对被评价者的发展过程进行监控和指导,帮助被评价者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

同时评价要充分发挥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处理自评与他评的关系中,强调以自评为主,强调自我意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使评价对象不断积淀优化自我素质结构,调动评价对象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其不断改进,获得自主发展。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许多好学生是评价的结果。

具有怎样的评价观,怎样评价学生,其实也是教师的教育观、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

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自主发展为根本,是我们当代教师应有的评价观。

小学数学的几种评价途径

不同的评价途径对学生起着不同的作用。

纸笔式的评价可以简捷方便地了解学生对某些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而开放式的、综合性的评价有助于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学习过程和进步过程。

1.观察课堂动态作出评价。

教案中,在学生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观察学生的表现。

如,学生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怎样进行推理,怎样解决问题,如何与他人合作学习,如何与他人交数流自己的成果,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分析”对课堂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客观分析、总结,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记录学生的学习能力,给学生以正确的评价。

在进行课堂观察时要注意两点:

一是教师应该有计划地进行。

在一节课或一个活动中,教师不可能对所有的学生进行全程观察,应该有重点地观察几个学生或所有学生的一个工程;二是教师对观察对象要作具体的分析,特别种要注意激励性评价,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作出评价。

对较好的学生不要轻易给予表扬,而对于领会较慢的学生,只要他答出简单问题或只要敢回答问题就应给予充分肯定。

2.根据作业情况做出评价。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把作业分为课内作业与课外作业两部分,课内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课外作业,我们将数学知识融于活动,融于生活。

作业形式灵活多样,口头作业有说算理、说算法、说过程等形式;书面作业有基础性练习、数学日记等形式;操作作业有小设计、小发明、小制作、小调查等。

对学生书面作业的评价从两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对作业的态度、书写及格式的规范程度进行评价;二是从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进行评价,而且要给学生及时订正错误、再次学习的机会。

比如某个学生的作业从态度上看非常认真,书写清楚规范,但存在一小部分错误,教师可以在做错的地方打上问号或划上横线,那么对他本次作业的评价是:

“整洁:

甲,成绩:

良”学生通过再次学习,及时订正后,教师应对他的作业进行“二次评价”。

此时,对该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的评价是“成绩:

优”,且作为本次作业的最后评价结果。

对于解题方法独特或进步很快的学生,除得“甲”、“优”外,另加激励性语言,并定期进行作业展览或向家长发表扬信息。

3.利用成长记录袋做出评价。

成长记录袋是有目的地搜集记录学生在一个特定范围、特定阶段内的学习、进步或达到的成就的资料积累。

教师可以通过成长记录袋,从细微处及平时的点滴中了解学生,并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在成长记录袋中收录反映学习进步的重要资料,如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最满意的作业,印象最深的学习体验等等。

成长记录袋可采取两种类型。

过程型成长记录袋:

对教师、学生或家长而言,过程型成长记录袋为学生的不断发展“积累”信息与证据;它为学教师和学生双方提供服务,让他们及时准确地掌握学习进展的实际情况,以便调整下一步的学习。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

展示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激励性的终结性评价,用以展示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成就与特长。

由于每个学生所收集的都是自己满意或最佳的作品,因此能够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或特长,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4.通过学生数学日记做出评价。

通过记数学日记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

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数学交流能力是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而写数学日记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或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

而且数学日记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

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学日记有助于数学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开始,学生会觉得这种形式的写作有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写他们是如何解决某一个问题或记录某一天的问题以及解决活动的过程,或者写一写每节课后的自我反思,对老师的教案有什么疑惑或建议等。

总之,老师的评价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具体内容的特征,选择恰当有效的方法,更多地关注学生自身的发展。

浅谈课堂评价学生的艺术

伴随着新一论课程改革的开展,课堂评价学生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焦点。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所追求的不是给学生一个精确的结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分数并与他人比较,而要更多的体现对学生的关怀和关爱、关注,不但要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更要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而笔者近段时间在随堂听课中发现不少教师在课堂评价学生时走入误区,评价是滥用表扬,浮光掠影,轻描淡写,有的鼓掌成了打拍子,有的表扬成了背口诀,无原则地赞美和鼓励,使学生分不清回答正确与否,并没有达到教育教案目标。

  那么,教师在教案中如何实施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和积极性,而又能提高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呢?

我认为,表扬与批评仍然是教育的一对法宝,关键是教师如何艺术性地使用好它们,使课堂评价学生能恰如其分,有的放矢,推动教案达到高潮。

下面我从表扬与批评两方面简单谈谈评价学生应注意的几点:

  

(一)鼓励与赞美

  1、赞美要动情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

”古人也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由此可知,无论什么样的评价必须动情。

  当学生字迹工整时,教师除给他“优”外,再加上一句“老师真爱看你的字呀!

”;当一个平日胆怯的孩子能站起来大声发言时,老师除了给他灿烂的笑脸外,还应鼓励他说:

“老师真为你高兴。

”这样,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2、鼓励要及时,针对性要强。

  教师给学生及时、恰如其分的赞美、评价能对学生产生及时强化的作用。

因此,要求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随机应变的语言机智。

如在听三年级的语文独立阅读课文《神笔马良》一课时,有位学生在自学后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马良为什么只给穷苦人画画,满足穷苦人的愿望,而不给大官画金山呢?

”这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一个很有见地的问题。

遗憾的是老师只是轻描淡写地,例行公事似地、像表扬其他提普通问题的孩子一样说“你真棒”。

这样的赞美显然没有把这个孩子学习时动了脑筋的优点挖掘出来,表扬的针对性明显不强,如果教师此时赞美得具体一点,如:

“你看书时动了脑筋,提的问题真精彩。

”这样不仅可激发他本人对高质量学习的持续追求,同时也可激励其他同学养成读书爱动脑筋、爱钻研的好习惯。

  3、赞美要以事实为依据,忌扩大其词。

  小学生在接受赞美时,极希望得到自身所在群体的认可,由此强化赞美的情绪体验,提高自身的群体地位和群体影响力。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之点,点滴进步予以赞美,而不能无原则地盲目表扬。

记得前不久听了一堂语文课“续说故事《小摄影师》”,老师简要复习课文内容后提出要求:

想象小男孩上车回去后发生什么事。

有些同学在后来反馈汇报时没有根据原文合理想象,没有说出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之情,也没有认识到高尔基淡薄名利的高尚品德,只是流水帐似地把小男孩回去后做的一些无关紧要的繁琐事叙述了一遍,而教师在评价时不管学生的想象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原文主旨,不分是非对错一律给予“棒棒棒,你真棒”的评价。

这样没有事实依据的表扬给学生以模模糊糊的感觉,分不清谁对谁错,谁的好谁的坏,被表扬的同学本人也得不到其他同学的认同,领略不到自身群体地位的提高,因此,表扬后教育效果甚微。

这种事实不清的表扬要不得。

  

(二)批评

  古语说:

“忠言逆耳利于行。

”在教育教案中,批评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评价形式,并且也是常用的教育方法。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批评时讲究艺术,让那些挖苦、告状、预言、比较、体罚等粗暴的批评方式避之又避,教师批评时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循循善诱,让学生们心悦诚服,让“忠言”不再“逆耳”,下面列几种批评方式:

  1、批评要灌注情感。

如:

一位学生将送上来的写字作业的字写错了两个。

教师惋惜的说:

“老师很想奖给你小红旗,可你写字时不小心,写错了两个字,你能自己检查出错在哪里吗?

”这种满含期待、充满爱心的批评,学生是乐意接受的。

  2、寓贬于褒的批评。

如果批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可通过表扬好的学生使精力不集中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改正错误。

  3、点拨性的批评。

对小学生来说,很多错误是由于想的不周到、顾此失彼的错,课堂声的回答不可能每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