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443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docx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复习要点

、判断题

1•社会化与个性化相辅相成,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侧

面。

(V)

2•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人为研究对象,对个案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诊断、评定、矫正的循环过程的一种方法。

(x)

3.自我意识是通过认识外界(包括别人)而产生的。

(V)

4.亲子关系不影响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

(x)

5.外貌特征不是影响学前儿童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之一。

(x)

6•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

化。

(V)

7•惩罚主要是为了减少或遏制不良行为再次出现,等同于负强

化。

(X)

8•人们常说的“见义勇为”,是指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

(V)

9•价值澄清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路易斯•拉思斯(E.)在与他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一书中提出的。

(V)

10•移情又叫感情移出,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性情绪情感,是在特定

的情况下个体对他人情感体验的理解和分享,也就是设身处地站

在他人的立场上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情感。

(X)

11.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v)

12事件取样观察是以活动作为选择标准,对随意选取的行为或事

件进行观察记录的方法。

(X)

1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是指导实施学前儿童社会

教育活动的行为准则。

(v)

14.心理性问题行为是由于生理和心理问题造成的问题行为。

(X)

15.正强化和负强化是一对既有区别又联系紧密的干预方法。

(v)

16消退是指当行为者出现不良行为后,没有想以前一样随即出现他期待的强化物,则他发生相应不良行为的次数会增加。

(X)

17.社会交往能力是个体社会认知、社会性情感和个性特征的综合外在表现。

(V)

18.社会规范认知的形成,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任务之

(v)

二、填空题

1调查研究法包括访谈法、问卷法。

2、亲子依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一种亲密的情感关系。

3、依恋的成因包括母亲的抚养质量和婴儿自身的气质特征。

4、儿童的性别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成分:

性别认同、性别稳定性和性别恒常性。

5、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主要涉及认知、个性和社会性三个方面的差异。

6、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为针对性原则、过程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

7、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涉及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习惯三个方面。

8人际交往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学前儿童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能技巧。

9、自我控制是自己对自身言语和行动的控制和制约。

10、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包括自我意识、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与多元文化。

三、名词解释题

1、儿童社会化

儿童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步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从而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2、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我能力(包括认知能力、身体运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看法和只是,以及对自我的总体评价。

3、情景讨论法

情景讨论法是指在教师提供货创设的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中,启发和组织儿童对情境中所出现的社会性问题与现象大胆发表自己的砍伐,并与教师和同伴互相交换观点和认识的一种教育方法。

4、负强化

负强化是指被强化人改正问题行为,出现他人所期待的操作行为后,取消使他感到厌恶的刺激。

5、家长教养观念

家长教养观念是指家长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发展和教育等方面所持有的观念和看法。

6、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四、简答题

1、简述同伴关系的功能。

一、有助于儿童社交技巧的获得。

二、有助于儿童安全感

和归属感的形成。

三、有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教育活动的基本要

求。

一、体现学前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鼓励学前儿童与环境、材料产生积极互动。

三、将游戏和体验作为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认知生成的途径。

3、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一、有助于探索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个性差异。

二、有助于改善幼儿园和家庭的社会教育水平。

三、为实现学前儿童社

会教育目标提供保证。

四、为选择最佳的社会教育方案和模式提供依据。

4、简述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分类。

一、发育过程中的问题行为。

二、心理发育障碍性问题行为。

三、心理性问题行为。

四、品德性问题行为。

五、阐述题

1、阐述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生物学因素。

首先是大脑的协同功能。

其次是情绪唤起水平。

最后是性激素水平。

二、社会环境因素。

1、父母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首先,父母在遗传方面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其次,父母对儿童消极的教养态度和抚养方式影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最后,父母对儿童平日的言行、

人际交往和朋友选择等方面缺少管理和监控,导致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2、教师与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对幼儿的评价、对攻击性行为的处理方式等都会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3、学前儿童个体和攻击性行为。

首先,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和自我控制有关。

其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人格特点有关。

再次,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社交技能水平有关。

最后,攻击性行为与儿童的个体固有经验有关。

4、大众传媒中的暴力传播会引发或增加学前儿童的攻击性。

2、阐述影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一、家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母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母亲总是积极鼓励和强化孩子以适合自己性别的方式行动。

2、父亲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父亲特有的角色师范和行为强化模式,能够使儿童获得更多的性别角色行为。

二、幼儿园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教师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首先,幼儿园

的女性化心理氛围影响儿童性别化。

其次,幼儿园女性教师的教

育行为影响儿童的性别化。

2、同伴群体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在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同伴群体常常能加强儿童对性别角色标准的遵守与正确评价。

三、大众传播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1、对男女人生价值取向的社会引导方面存在着性别差异。

2、对男女性格的描述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

六、案例分析题

1、案例:

今天,下雨了,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

小雨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

“宝剑”,他的妈妈来了。

我摸摸小雨的头说:

“看,妈妈来接你了。

”小雨抬起头,看着妈妈说:

“我还要玩一会儿。

”妈妈站在门口说:

“不行,赶快走!

”小雨大喊:

“我要玩。

”妈妈生气地说:

“你再不走,我走了。

”“不,我还要玩一会儿。

”我见状立即对小雨说:

“妈妈回去还要做饭,我们就玩一小会儿,好吗?

”小雨高兴地答应了。

于是,我示意让小雨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小雨的妈妈一脸不高兴地坐在顾雨蘅的边上。

小雨拿着他插的宝剑在赵孜纯身边走来走去,说:

“我是奥特曼,打死你这

个怪兽。

”说完,他用“宝剑”刺向赵孜纯的胸口。

“宝剑”断了,于是小雨用手当宝剑,在赵孜纯身上乱打,赵孜纯哭着喊:

“老

师,他打我。

”小雨的妈妈看见赵孜纯哭了,站起身来,“啪啪”

给了小雨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

”小雨嘴巴一咧,大哭起来……小雨的妈妈生气地拉起小雨的手,一边朝活

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

“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请分析案例中孩子的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制定一个指导

计划。

参考答案:

分析: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

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

其中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

行为的。

心理学家班杜拉著名的攻击玩偶实验表明:

观看过他人

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随着现代媒介和媒体的日益普及,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长,并且已经成为我国儿童和青少年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即使把儿童关在家中,也不能抵挡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电视节目,尤其是暴力电视节目对儿童心理影响已经成为许多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

美国心理学会

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

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粗暴、经常体罚儿童,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发生率也比较高。

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但模仿性强。

在此案例中,小雨对动画片中暴力行为的模仿以及妈妈不恰当的惩罚方式都强化了小雨攻击性行为的发展,起到了增加儿童攻击的消极作用。

这是因为某些惩罚手段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

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指导计划:

(1)和家长沟通,帮助调整教育方式。

请家长给予小雨更多温柔的关爱和照顾,比如经常抱抱他,给他作一些身体的按摩。

有助于他内心的安定,避免攻击与暴力。

(2)请家长协助尽量不要小雨看暴力性的动画片,向家长介绍一些有益的动画片。

(3)请被打的小朋友和小雨进行对话,让他了解别人被打时的感受,同时辅以讲相关故事的方式,让小雨从内心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

(4)在幼儿园通过分派给小雨积极有益的任务,让他建设性的运用自己精力。

转化他的攻击行为。

2、案例:

一天早上,小谦特别霸道地对待他邻座的同伴,命令她不能坐在他的旁边并抢她的玩具玩。

到了室外活动时间,很

多幼儿都躲开他,不让他参加他们的游戏。

他开始抱怨:

“为什么不要我玩?

”小沙直率地回答:

“因为你总是想当头!

”。

试分析小谦在这一情景中会体验到什么?

教育者如何引导小谦从中有所学习?

参考答案:

1、案例分析:

小谦会体验到之前的行为带来的延迟的自然后果。

教育者可

以帮助小谦思考这一体验,而不是通过让他避免这种体验来帮助他。

尽管对他受到的感情伤害表示同情是恰当的,但是解决小谦

引发的问题却不能帮助她学习。

有些成年人坚持认为,任何孩子都不应该受到排斥,这种想法会毁掉小谦的教训。

教育者更好的回应是鼓励小谦思考将来他应该采取什么行为才能被其他同伴所接受。

2、处理建议:

当小瑞哭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

因为小瑞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小杰离开,并解释说他不能让小杰打小瑞。

老师可以冷静地把小杰带到隔壁的方面说:

“打人会痛的。

”并告诉孩子:

“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

小瑞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小杰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瑞,也没有

利用成人的权利来做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

并让小瑞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

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小杰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