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3582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docx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主动参与、善于合作、乐于探究,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

于是,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以小组合作为代表的合作学习被教师们广泛采用。

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不再“居高临下”,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也动了起来。

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课堂中相当一部分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合作学习的效率较低。

例如,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提高合作有效性的指导……种种现象表明,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一、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4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

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两名组员依次为3号、4号。

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便利。

比如,教师检查学生读课文时,不用再逐一叫学生名字,可以直接说:

“请每个小组的4号来读。

”教师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请不同小组的同一号学生发言。

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

  二、有序学习,合作提高

  1.学前提要求

  教学中我大都让学生自学,然后组织小组交流和全班交流。

为提高学习效率,我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4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

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

4号质疑,3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

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学时会倾听

  因为是按序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

比如,4号提出一个问题,3号如果没有注意听,就解答不了;2号要是走神了,又怎么能对3号的解答进行及时补充呢?

所以,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

  3.学后再质疑

  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

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就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三、人人努力,共同进步

  1.序号调换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我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

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适时调换。

如果一段时间4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3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

这样,每个小组成员就会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进步。

  2.激励表扬

  小组学习大多都是围绕“质疑”和“解疑”进行,所以,为了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我采纳了组长的建议:

即每学完一课,每个小组都要评选出“最佳提问者”和“最佳解疑者”。

这样就促使每个组员在合作学习时更用心地去思考,让自己的质疑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让自己的解答更充分,让他人更满意。

  实践证明,上述小组合作学习形式的实施带给学生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课堂上敢站起来发言的人明显多了,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了,解疑能力增强了。

我相信,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依靠”学生,我的语文课一定会越来越精彩!

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杨志杰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方兴未艾,同时它也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无需讳言,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

有的小组活动流于形式,看似“热热闹闹”,其实是一种摆设;有的教师为急于完成教学进度,合作还未深入,就草草收兵;有些讨论的问题缺乏挑战性,不具备合作性;有的小组分工不明确,学生显得手忙脚乱,降低了合作的效果等等。

以上问题的症结所在实质就是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为此我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合理安排合作对象

小组合作学习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之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知发展的促进功能。

小组合作的目的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从中有所获。

如果不作任何安排,任由几个小组成员自由发挥,那他们便会七嘴八舌,谁也不理会谁,整个合作过程如同一盘散沙,学生从合作中得不到任何的提高。

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在成立小组时给他们分好工显得十分重要。

如:

可将班上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每组3~6人为宜,再给每个小组成员分好工:

一名组长,负责组织讨论与合作;一名操作员,负责具体的操作;一名记录员,负责整理本组讨论或合作的成果;还有一名汇报员,负责将小组合作的情况在全班作出汇报。

每个学生都各尽其责,每次合作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充实而有效的。

教师每次组织小组合作时,也轻松了,不用担心谁在小组里无事可做或“唯我独行”了。

各小组成员的分工不是一直不变的,在一定周期后,调换小组成员的角色,这次担任小组长的下次去担任汇报员,这次担任操作员的下次去搞记录,让每个学生对小组中的几个角色都了解,都能胜任,并明白这些工作都是缺一不可的。

二、熟练掌握合作技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组合作也不例外。

一般情况下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未等其他学生发言,就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这样一来,那些学困生相当于走了个形式,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得到了现成的答案,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这时就需要教师事先作好安排,讲清合作规则,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如何纠正他人的错误,如何汲取他人的长处,如何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机会和时间。

例如教学“4的加减法”,在分析为什么“3+l=4”时,可安排一次小组讨论。

我旁观了一个小组的合作:

组长:

“为什么3+l会等于4呢?

我们每个人先想一下吧!

约一分钟后。

组长:

“你们想到了吗?

”(其中有两个人点点头,一个人没说话,似乎还没什么思路。

)“那么A(没说话的那个学生),你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好吗?

A:

“是不是因为3和1可以组成4,所以3+l等于4呀!

“对呀!

老师上节课讲3的加减法就是这么讲的呀!

”其他三个伙伴纷纷说,A的表情立刻舒展了许多。

同时两个没有说过的组员表示自己有不同的想法。

组长便请他们说。

其中一位学生说:

“可以用摆小棒,原来有3根小棒,又拿来1根,那现在是几根?

”组长连忙请操作员拿出小棒摆一摆,很快大家便理解了3+l=4。

另外一位又补充说:

“3比4小1,那3加上一个1不就是4了吗?

”他的这个说法其他三位学生纷纷表示赞同,还直夸他聪明。

讨论结束,组长请记录员将讨论出的三种想法说一遍(算是整理)。

 

在全班交流时,他们小组派出的汇报员很流利地说出了三种想法,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

这时,教师再讲解也是多余的了。

尽管组织这样的小组讨论有时花的时间会长些,但这样很值,因为课堂是属于所有孩子的,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孩子着想。

三、正确把握合作契机

合作理论认为:

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

教师要合理选择合作的契机,因为不是什么内容都需要合作的,否则合作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挑战性,有一定探索和讨论的价值,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引导学生合作讨论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是长方形,为什么10厘米=1分米,301×2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一定要写0等等,就没有合作学习的必要。

另外,还要探究恰当的合作时机,如当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学生个人思考、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时,答案多样性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意见不一样需交流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他们在组内冷静的思考,理智地分析。

比如在学习笔算加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之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加法应注意什么”。

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互相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

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

如二年级上册第58页的第4题,可先让学生看图,然后问学生:

“你能解决沙滩上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把自己的想法讲给小组同学听,这时学生的解决方法有:

3×4+3,4×4-1,5×3。

通过这种交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思维方法,互相促进,形成互动的学习氛围。

再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测量时,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一个人无法完成,这时,就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四种物体的长度,一人记录,两个人测量,还有一个人监督测量并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

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的快乐。

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小组讨论。

如学习“角的初步认识”例1时,对于水管的弯头有的学生认为它是角,有的学生认为它是圆的不是角,对于这种情况,可让小组开展讨论“怎样认识水管的弯头的角”,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角的概念。

四、科学运用评价机制

新课标指出:

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集体荣誉感。

在小组活动期间,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热情是否高涨,思维是否活跃,交流是否投入,气氛是否融洽。

教师要进行巡视,了解学生合作是否有一定的广度,合作学习是否取得预期的效果,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比如说:

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如有的学生参与不够积极,有的学生合作不够友好,有的学生发言时声音太大影响到了其他组的同学,还有的学生遇到和自己不同的观点就和别人争吵。

这时教师就应给以具体指导,教他们如何与别人沟通:

“你可以这样说,我与你的观点不同,我是这样想的……或者说我帮你补充一下……”为了培养学生友好合作的精神,在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安排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在用小棒摆图形时,把给每个人的小棒合在一起,每组准备一份小棒,操作时教师注意观察每个人的表现,会发现有的小组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在活动时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但是也有几个组表现得很好,任务完成得很快,这时教师就问: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

”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一说他们是怎样做的,从小培养学生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

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评价时,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平时可以采取小组竞争,每课、每天、每周、每月评比,引入“基础分”(是指学生以往学习成绩的平均分)和“提高分”(是指学生测验分数超过基础分的程度),实行量化积分,充分激励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维持长久的小组合作激情。

五、充分发挥教师作用

从表面上看,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压缩”了教师的空间,实际上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大的责任。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我认为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去干其他事情,而是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小组活动出现问题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指导。

对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再耐心地向学生说明;小组讨论的声音过大时,教师可以抽取小组中的一人做噪音监督员;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一时受阻时,教师应及时发现,及时制止,或为小组讨论提供及时的点拨,使小组讨论顺利开展……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安排学生讨论:

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我们学过的这几种形状的?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由于这个问题与生活接近,学生讨论得异常激烈。

我也来到他们中间倾听。

发现有几个小组在说到讲台桌上那个墨水盒时,都发生了争论,有的认为那是正方体的,有的则认为那是长方体的。

我特意观察了一下那个墨水盒,原来,墨水盒的正面是正方形,侧面则是一个长方形,严格来讲它应是长方体。

这个争论的出现,说明还有很大一部分孩子不能正确区别正方体和长方体。

于是我立即决定将原定的下一个有趣的游戏环节取消,改为再一次深入讲解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区别,其间运用让学生观察、触摸、比较等形式。

最后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这墨水瓶是一个长方体!

”教师及时从学生的讨论中去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环节,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这才是教学的目的。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小组汇报时,教师应先将多年来的口头禅:

“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哪个小组愿意来说一说”,让各小组成员们明白:

他们是一个集体,成员之间应团结协作,共同钻研。

同时还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那么在团体参与的争论中,学生就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加深刻。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倡导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使学生在“学会学习”,“学会生存”的同时,“学会合作”。

然而,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合作意识,但究竟怎样合作,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模糊的,他们认为一齐动手就是合作。

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找准合作学习的时机,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采取有效的合作策略,从而实现合作学习应有的价值。

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合作有效性的前提——合前先分

   1、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的前提,首先是人数问题,小组成员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既不利于教学操作,也不利于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

因此,小组组员的人数应当适中。

一般是4至6名学生为一个小组。

其次,还有学生搭配的问题。

学科成绩程度相当的学生不能过于集中,否则,必然会造成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达不到共同进步的效果。

所以,好、中、差的学生要合理搭配,同时还要注意性格内、外向的搭配和男女生的搭配。

值得注意的是,组员的搭配如果长期一成不变,也会让学生失去新鲜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视野仅仅集中在本组中的少数几个同学身上,失去了和其他同学进行充分交流的机会。

 2、分工

   合作与分工是相辅相成的。

有效合作离不开合理分工,合理分工是为了有效合作,小组合作不是简单的几个组员的相加,而是一个能让小组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有着明确分工的学习团体。

小组成员之间相得益彰,合作学习才会更加有效。

小组成员确定以后,教师要根据小组成员的不同情况和合作学习的内容在小组内部设立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操作员等不同角色。

小组长应由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较强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汇报员要由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记录员要由概括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动手能力强、胆大心细的同学比较适合担任操作员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分配决定着合作学习的成败。

因而,说道底,分工是在因势利导之前进行的角色合理分配。

当然,这样的角色分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允许学生根据不同的活动自由调整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扬合作精神。

   3、分头思考

   合作讨论、合作操作,必须要以个人独特的见解和认知作为基础。

如果学生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匆忙地展开讨论或操作,那么,一部分思维敏捷、活跃的小组成员就会凭借自身优势,以绝对的权威控制着操作过程;另一部分学习能力较弱的、不善言谈的学生要么坐享其成,人云亦云,要么被晾在一边,成为“被遗忘的人”。

“弱势群体”对小组内出现的不同的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的意见,“骨干群体”也无法吸取真正有效的建议来修正自己的观点。

因此,要重视独立思考在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只有在每个学生都有所思有所感后再展开讨论,进行操作,小组内才有可能出现争论、交流的局面。

   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分头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只有建立在个体学习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使个体没有考虑的问题得到群体的共同关注,使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在集体的力量下迎刃而解。

二、合作有效性的关键——分后必合

   有了科学的分组,合理的分工,各成员深思熟虑之后生成的独特见解作保证,接下来的合作就水到渠成。

在小组长的组织下,每个组员分别阐述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记录员做好记录。

然后小组针对各个意见共同讨论、操作、探究,这样,小组内各种意见相互碰撞,成员之间相互争论,几经周折终达一致,会师知识高地,合作才真正体现它的魅力和价值。

这也是合作学习应有的归属。

三、合作有效性的保证——明确目标和要求

   个体的思维是丰富的,小组中的个人想法也是各种各样的。

“凡事预则立”任何有效的合作都始于明确一致的目标。

因此,在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明确合作的有关要求,共同制定行动计划,这样,可以避免盲目行动,欲速而不达。

大大的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科学安排事情的素养。

   需要指出的是: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情况,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利用恰当的时机,开展适当次数的合作学习。

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就可以完成,就没有必要合作。

而对于较复杂、探究性强的学习内容,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开展教学。

因而,教师要审时度势,对不同的情况区别对待。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合作与个体独立的关系,做到该合作时不含糊,该独立时不马虎,“该出手时才出手”。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被教师们广泛采用,于是,课堂上学生动了起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

可稍作注意,我们就会发现问题,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只进行两三分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一统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可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多,取得实效的少。

新课改中,我担任高一历史教师,和高一(8)班的班主任,怎样才能让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其有效性和实效性呢?

我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索。

下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科学合理分组

  为了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对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小组一般为6人,按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知识水平小组分为AABBCC三层,组内成员分工明确。

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CC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

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

CC同学质疑解疑,BB同学补充,AA同学总结。

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分组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性格、性别差异等因素,教师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全班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

组与组间尽量保持相对平衡的水平,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的“公平竞争”。

  二、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刚开展小组活动时,老师们会经常碰到以下两种情况:

1、开展合作学习时有的学生对此置之不理,有的学生说的是与学习内容无关的事,有的几个人在一起随便说两句就算大功告成,当老师叫学习小组代表发言时往往都是自己的一家之言:

一个人来代替小组,小组的其他组员对此无动于衷。

2、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放开了就收不回。

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

  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最后想到要解决以上的问题就要做到:

第一、明确任务。

在小组活动之前,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活动的内容和目标,怎样做能很快完成任务。

第二、学生掌握必要的合作技能。

合作技能包括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见解、纠正他人的错误、汲取他人的长处、归纳众人的意见等。

因此,可在小组合作前这样规定:

讨论前,小组成员先独立思考,把想法记下来,再由小组长安排,各个成员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倾听,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后由记录员将其整理出来。

这样,每个人都有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制定有效的课堂调控方法。

学生在小组活动过程中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动作或口号来约定,学生在教师的约定下开展活动、停止活动。

比如:

教师说:

“开始讨论!

”学生就会全体起立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成员自行坐下,教师就知道学生讨论完了。

学生讨论期间教师在巡查中发现问题及时作出指导,大大地提高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三、善于把握合作时机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合作,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最大作用。

实际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把握:

  

(一)是学生个人探索遇到困难时的时机把握。

自主探索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和重要保证。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给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当学生自己探索无法完成时,就必然寻求同伴的帮助,此时的合作最有效。

如“近代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不同阶层的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抗争的?

结果如何?

说明了什么问题?

”需要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的。

靠学生一人完成会有困难,就适合小组合作学习

  

(二)是学生意见不一致时的时机把握。

如:

“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一位暴君呢?

”有时学生一旦出现有不同意见,只局限于表面的争论。

此时教师如果能把有争论价值的疑点适时下放到小组,让小组讨论、争辩,在辩论中明晰正误,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还可以增强竞争意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是解答开放性问题时的时机把握。

“开放性”问题其解题策略不唯一,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毕竟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思考,须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策略和结论。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掌握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如“经济全球化的利弊问题”。

  (四)是教学重难点时的时机把握。

在教学中,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处设计合作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能力。

还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方法的渗透。

象“古希腊民主政治的评价”,“儒学的发展历程”等重点问题。

  四、建立多元化的评价制度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坚持只有小组团体成功,才能代表小组成员的个人成功,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团体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主动合作的热情,从而达到共同提高。

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式是多样化的,可以自评、互评、小组评、全班评,加上教师评。

使评价更客观、准确,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长处,同学的优点,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让基础好的学生感到提高自己成绩的同时,还必须尽力帮助组内其他成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变压力为动力,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的局面,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参与者不仅充分表现自我,而且在与他人相处中学会接受他人、欣赏他人、取长补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