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43398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doc

如何组织有效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彭州市磁峰中远学校胡江

摘要:

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中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它是以“课堂”为载体,以“问题”为中心,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

方法:

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应从科学的分组开始,合理的分工开始,学生在讨论前应充分思考,汇报交流后其他同学能正确评价,最后班级应总体评价和奖励。

结论:

教师在课改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课程只是提供了理论上的引导,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形成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案还要靠我们教师的实际操作。

关键词:

高效课堂、合作学习有效评价

  课改犹如一股春风,悄悄地吹进了我们的校园。

我校作为彭州市课改的试点学校,我很高兴也很忐忑地走上了课改的道路,探索“高效课堂,快乐教学”的教学之路。

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施快乐教学呢?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于是,我校课改教师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学习,到成都市龙泉双槐中学学习,制定了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首先在七年级实行,也提倡其他年级跟着课改的步伐前进。

我作为六年级的教师,也主动地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

我认为人都是在夹缝中求发展,既然传统的套路已经无法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就必须改革。

从观念到行动都努力使自己尽快进入新课程所倡导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

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我们的课改才有可能逐步迈向灿烂的明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

它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

  目前小组合作学习已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纳,并且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

在许多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

但是,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时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如:

学生表面上凑在一起说说讲讲,其实不知道他们在讲些什么,学生不会合作,不会互相配合,各说各的。

或者没主见,人云亦云。

或者有的人干脆不说,坐在那儿玩,别人说了,就窃取人家的意见成为自己的,根本不动脑筋。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次尝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有成功也有失败,但不管怎样都觉得受益匪浅。

下面我就举一案例,粗浅地谈一下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小镜头:

就拿我来说吧,一开始,我所自以为的小组合作讨论是:

  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唰地回头,后排学生头凑向前迎合前排学生,然后满教室都是嗡嗡的声音,四人小组里,每个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

几分钟后,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的学生仍旧是说:

我是这样想的……。

  学生关注的仍然是我,而不是我们小组怎样。

可见,这样的小组讨论完全是形式,或者说根本就没有讨论,仅仅是四人凑到一起而已,所以也就根本没有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失去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反思:

  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本人就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合作学习前要先进行科学分组

  合作理论认为:

合作学习小组主要是以异质小组为主。

合作学习为什么强调异质分组呢?

这是因为同质分组已被实践证明是弊多利少,它容易养成学生盲目自信或过度自卑的心理,而异质分组的最大好处在于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都有长处和不足,人的智能、个性、才干是多样的,只有既善待自我,又欣赏别人,既知己又知人,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团队学习成效。

  我平时在班上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其中两名是优等生,两名是差生,两名是中等生,他们是由性别、学业成绩、能力倾向、性格、脾气、活跃程度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成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

各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每个小组基本上是全班的缩影或截面。

 并且建立了一系列的小组评价机制,将小组中的6个人捆绑在一起考评,彻底打破以前的考核个人的模式,体现小组的合作和荣辱感。

  二、合作讨论前个人要先进行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本来是不矛盾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很困难。

学习好的学生不会等其他学生发言,而是首先把自己的意见说出来,那些学习积极性不够主动的学生只是充当着配角或背景,甚至是旁观者。

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真正得到体现。

当老师提问到他们时,他们虽然往往能够答对,但这并不是他们自己思考得到的。

结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组织学生合作讨论前,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尤其是上新课时,必须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提前预习,而且由各小组长交叉检查预习情况,并作为加分的依据之一,纳入小组考评。

有了提前预习和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然后再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三、合作学习时要合理分工,共同配合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务的。

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明确的分工,就谈不上真正的合作。

  因此,小组合作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即:

小组内应该有一定的分工,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而且应该轮流担任,实现小组角色的互相依赖,成员之间要互相配合,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比如两名优生,一般都是组内的组长,一名负责组内讲解,一名负责作业检查;中等生负责收集资料和意见,并做好发言的准备;差等生往往是被帮扶的对象,但是也是小组加分的重点对象。

因为我在小组考核的加分中明确规定,优等生发言正确只加一分,而中等生加两分,差等生能主动回答,并且答对的给小组加三分。

所以,小组中为了加到更多的分,往往是两个人辅导一个人,这样既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做,其次也将差生的成绩提高了。

  四、合作学习时要关注每一位学生

  合作学习时,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

但是,在小组讨论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好的学生总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于要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中等生和暂差生则不会思考,或懒于思考,没有自己的观点,只能跟着别人走,别人说什么他就说什么。

这一现象就导致了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因此,在组内交流后的发言环节,我采用的不是传统的举手发言,而且采用小组抢答的方式——最先完成全组成员举手的小组有回答权,然后再根据差中优的加分原则抽学生回答,或者就是有针对性的点名回答。

这样,就要求每个组的学生在交流时都要参与进去,都要知道这个问题的考点在哪儿,关键在哪儿,该如何回答。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各种回答方式中得到分数。

否则一旦回答错误,不但不得分,还将失去本题的回答资格。

  五、合作学习时要尊重同伴,合理评价伙伴

  合作理论认为:

从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看,其情意色彩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尤其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彼此争论,互教互学,共同提高,使学生有机会形成良好的人际技能,当学生们在一起合作融洽、表现得出色时,他们学到的就会更多,学得也就更加愉快,由此可以实现认知、情感与技能教学目标的均衡达成。

  因此,我在平时组织的小组合作学习时,是这样教育学生尊重同伴、评价同伴的:

听同伴发言时眼睛要注视对方,要专心,不插嘴,如果你同意同伴的看法可以微笑着点点头,或者翘翘大拇指,得到表扬的人要有礼貌地向同伴表示感谢。

如果你不同意别人的看法,不能嘲笑别人,要诚恳地向对方提出来,但是要说出你的理由来。

当同伴向你提出意见时,不能不高兴,要虚心听听别人的意见。

意见不同可以争论,但一定要友好讨论,说出自己的理由来。

在听完别的小组汇报后,要求其他组的成员用“1+1”的模式来进行评价,即一个优点,一个缺点。

评价内容可以是讲解内容的正确性,全面性,也可以是讲解时的仪态,声音等等。

六、合作学习要有良好的、积极的评价、奖励机制

所有的教学方式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任何学习方式,离开了积极的考评价值,都将成为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

于是,我通过不断地摸索,总结了很多条评价方案,并且张贴在教室中,让全班同学都知道我们应该怎么做。

最普通的评价方式就是回答问题加分制。

利用每周五的最后一节课,进行分数汇总,然后评出优秀学习小组,发放奖品。

每次考试过后,不排个人名次,而是将小组的平均分算出来后进行排名,前三名给予奖励,后三名进行原因分析。

而且制定了奖金奖励方案,以班级平均分为基准,高于班级平均分5分的,奖励10元,高10分的奖励20元,15分以上的奖励50元……

不管使用哪种评价方案,所有的评价都是以小组荣誉为前提,只有小组有了荣誉,才计算个人得分啊,奖励啊之类的,个人能力强,就应该将能量注入到小组内,帮助组内的成员进步。

通过对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使我又一次深刻地体验到,我们教师在课改的舞台上正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新课程只是提供了理论上的引导,将这些先进的理念贯彻到实践中去,形成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案还要靠我们教师的实际操作。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08年11月商务印书馆

2、为课堂把脉——“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2009年11月当代教育科学

3、《推进新课程》2012年3月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4、合作学习的理论与实践2003年5月开明出版社 

5、合作学习:

一种值得借鉴的教学理论1994年8月普教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