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例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3869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作文例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作文例子.docx

《中考作文例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作文例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作文例子.docx

中考作文例子

中考作文技巧

一、作文的开头 

贾宝玉在评论大观园时说过一句颇有见识的话:

凡美,都必须“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

全国几百万考生竞技的高考作文要出众,更是离不开一个“理”和“趣”。

《高考》杂志收集和整理了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发现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无一不闪烁着“机智”和“理趣”。

单看看这些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就足以让我们感到欣慰,获得启发。

我们把它们作一些归类献给你,或许你也能从中得到借鉴。

 

先声夺人看开篇 。

开篇最忌讳的是一下笔就给人离题的感觉,它直白地告诉阅卷老师作者没有审准题意,作文评分就会大打折扣。

请看几篇作文的开头。

 

例1《由语言与沟通想起》:

“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

初春明媚的阳光,透露了夏日的气息;盛夏繁茂的绿装,昭示着秋日的丰收;金秋累累的果实,昭示着冬日的萧瑟。

四季轮回,秋去冬来,自然界万事万物各自演绎精彩。

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

我们的人类社会也好比自然界,没有了语言的联系,没有了共同的生活方式,又怎能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搭起沟通的桥梁?

”这个开头比喻失当,前面的比喻部分没有在相似点上进行很好地铺垫。

为什么这样说?

语言与沟通是前提和结果的关系,而“绿装”与“丰收”、“果实”与“萧瑟”哪里存在这种关系呢?

特别是“倘若没有经过严冬的洗礼,又怎能盼来初春的希望”一句反问更是无法接近话题。

 

例2《心灵互动》:

“大树从不讥笑小草的弱小,小草虽然弱小,却增添了草原的苍绿;牡丹从不讥笑野花的朴素,野花虽然朴素,却带给大地无限生机。

大树与小草,牡丹与野花之所以能够和谐共处,是因为它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有了互相的沟通,有了心灵互动。

”这个开头在往话题上靠拢的时候,同样没有找准相似点,显得牵强附会。

 

例3《语言与沟通》:

“语言是一棵小草,沟通则是一片绿阴;语言是一朵白云,沟通则是一片云彩;语言是一朵鲜花,沟通则是一片花海。

”这个开头将“语言”与“沟通”处理成个体与整体的关系,同样是没有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

以上三例都是为了增加文采而通过比喻的方式切入话题的写法,这也是许多考生的惯常写法。

如果考生对于话题题意没有准确的把握,一开篇就上了岔道,就会严重影响得分。

下面这个例子就比较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语言的作用。

 

例4《沟通从语言开始》:

“语言是桥梁,沟通此岸与彼岸;语言是瀑布,沟通溪流与深潭;语言是彩虹,沟通天空与大地。

只有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沟通才能成功。

如果语言失误,那就可能造成无法预料的后果。

那怎样才能使语言得到准确的表达,促进沟通成功呢?

” 

所以,开篇写得好不好,核心问题还是在审题;审好题意破题时,先求准确,再求形象。

以下介绍开篇的诸多方法。

 

1、引用名言名句 

①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元好问的确好问,也很会问。

他这一问可谓一问问千古。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在这个问题上徘徊,又有多少人在付出巨大代价后作出了人生最终的答案。

但各家之言却如每个人的脸一样,各不相同。

 

西施说:

“爱情是工具。

……” (《问世间情为何物》) 

②在中世纪的一个教堂里,一位圣者开始了他的演讲:

“我之所以成为圣者,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我的就是大家的。

”悠悠岁月,弹指一挥。

在跨世纪时的一所监狱里,一个小偷开始了他的人生独白:

“我之所以会成为小偷,是因为我看破了钱财,大家的就是我的。

” 

(《圣者与小偷》) 

③美学大师罗丹曾经说过: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今天,受这位富有创新精神的学者启发,我想说:

“答案是普遍存在的,对于我们的脑袋,不是缺少思考,而是缺少角度。

”许多时候,我们都迷惑于问题的不解或徘徊于多解的选择路口,怎样走便成了心中的疑团,往往举棋不定,左右乱倾,这时,就有换个角度考虑的必要,这样会给你带来更多成功的机会。

(《旋转这只万花筒》) 

2、巧用书信格式 

①尊敬的孔子老爷爷:

 

你好!

我是你的一个普通子孙,相隔数千年后斗胆写信打扰你,不仅为了向你致上崇敬的问候,而且怀着几个难解的问题急待你的指教。

(《给孔子的一封信》) 

②可恶的标准答案:

 

看到你,我实在是义愤填膺。

所以,在愤怒火焰的驱使下,我写了这封信来声讨你。

答案本是丰富多彩的,可是你却偏偏要戴上“标准”这顶帽子。

要知道,就因为“标准”二字,发生了无数的悲剧。

以下是你的三大罪状:

……(《给“标准答案”的一封信》) 

3、借用章回小说笔法 

①“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当初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已不复存在,大江东去,浪花淘尽了往昔的英雄们。

而曾经的蜀国的继承人阿斗也变得“乐不思蜀”了,天下已成为“司马氏”的天下。

(《三国英雄开会》) 

②梁山泊的聚义厅里,现在是灯火通明,人声鼎沸。

一百单八位好汉都齐聚在这里,大伙儿都在争吵不休。

他们在争吵什么呢?

原来梁山泊最近要评选打虎英雄。

这个荣誉称号评上就了不得,谁评上了就可以坐上梁山泊的第二把交椅。

所以惹得众好汉齐聚在此,争论不休。

(《谁是打虎英雄》) 

4、巧用修辞 

用修辞手法开头,易抒写作者心灵的感悟,引发读者赏读的情趣。

如2002年《心灵选择》的开头写道:

“如果你选择的是翅膀,你将拥抱整个蓝天;如果你选择的是鳍,你将亲吻茫茫碧海;如果你选择的是四足,你将体味莽莽绿林。

而我的选择却是一一牢笼。

”用排比句开头,句式整齐,语势铿锵,前后形成对比,既点了题又设置了悬念,促人赏读。

此外,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诚信一一永远的绿卡》一文开头写道:

“诚信如春天的第一缕阳光,令人向往;如夏天的一块甜西瓜,含在口中,甜在心里;如秋风从远方送来一片火红的枫叶,引起无限的牵挂;如冬天里飘飞的雪花,为麦田覆盖上一层层厚棉被。

”开头运用比喻加排比,状写诚信的价值与意义,表达了对诚信的渴望。

 

5、抒情法。

 

即在文章的开头就直接倾诉自己的真情,以点明文章的主旨。

常用的抒情法有假设式抒情、对比式抒情和烘托式抒情三种。

如2001年的高考佳作《捞起诚信的背囊》开头写道:

“如果人生是一趟奔驰的列车,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轮子;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航行中的大船,那么诚信便是不可缺少的背囊,它将伴你永远前行。

”作者运用比喻和对比,从对比衬托中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又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选择的足音》的开头写道:

“是什么,倏忽划过心头,留下瞬间华彩?

是什么,静静浇灌心田,培植甘甜记忆?

是什么,轻轻叩动心扉,带来永恒美丽?

是什么,让你的心我的心他的心,一齐奏响那壮美的乐章?

一一就是那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选择,就是那一次次艰难美丽的选择,就是那一曲曲高唱自己选择的歌儿……”开篇以四个排比问句,引发人们的深思,表达选择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6、开门见山法。

 

因为这种开头直截了当,能直入文题,一下子进入写人叙事的场景,或者一下子抓住议论的本质,所以适用于多种文体。

如2002年的高考优秀作文《选择中华魂》一文开头“翻看昔日的历史,寻找心灵的无悔选择”,以下便分小标题:

1、英雄的选择。

2、王者的选择。

3、科学家的选择。

这样一开头便三言两语直接引入下文。

又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智慧和思想一一我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

“在完成中学学业之后,我收到了三所大学的招生简章,我必须做出一种神圣的选择。

”作者直截了当,言简意赅,以总述引起下文,为下文自己如何在“财富大学”、“权力大学”、“智慧大学”三者之间进行抉择作了总引入。

 

7、描写法。

 

描写法即借助于某种修辞或某种描写技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气氛,烘托氛围,为下文人物或事情的开端做好衬托铺垫。

这种方法对记叙文、散文、议论文尤为有效。

如2002年高考优秀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开头写道:

“深深的围墙,明眸的宫女,沉寂的粉蝶,慵懒的梳妆,犹如宫廷的车轮,在昭君的心里缓缓辗过。

”文章开头用了四个偏正式的短语,形式工整,用词雅致,描写人物性状的修饰语,形象准确地揭示了人物的特征,为下文昭君明智的心灵选择作了渲染和烘托,使开头的描写和文中的事件有着很好的映衬。

又如1997年的全国大作文,有人在题为《白云,水滴》的文章中写道:

“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白云,白云里是一颗颗的小水滴,是谁让白云高高飘起?

是那些小水滴,你挽着我,我挽着你,共同营造那一份自由和飘逸。

”文章以比喻开篇,拟人相衬,设问提起,语段极富诗意,为下文比喻我们的社会是一片白云,每个成员是白云中的一个分子张本,启示我们应该共同营造美好的环境。

 

8、承接话题法。

 

即文章开头沿着话题材料和话题所提供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延伸。

这种承接既可以从话题背景语中的结尾处续接,又可以从原材料中截取一点续接。

如2001年的高考优秀作文《诚信走访记》开头写道:

“好烦闷啊,‘诚信’一直都很烦恼,便不时地发出感叹,为什么要抛弃我?

难道时代不同,我也跟着没用吗?

不行,我要去找好朋友,让他们评评理去!

”尔后,文章编述“诚信”走访“金钱”的故事,揭示了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金钱交易、权色交易,就连文明纯洁的文化净土也出现了“文钱交易”。

开头的巧妙设计,为下文的故事作了科学周密的导入。

 

9、人物亮相法。

 

在写人叙事的文章中,为感召读者,有时可运用特写镜头,让人物自我亮相,以收到未见其行先见其人,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目的。

如2001年的高考佳作《岂可抛弃我——诚信自述》的开头写道:

“在下姓诚名信,字不欺。

伴宇宙而生,赖人心而存,上可溯古,下可耀今,远可助邦交,近可亲友朋。

”文章开头毛遂自荐,交待姓氏、出生背景和独特个性,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借道白表达内心,点化文章主旨。

 

10、巧用寓言故事 

①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儿,门口王屋、太行两座大山挡住了去路,日子难过啊!

这里好像与世隔绝,城里有什么新鲜事儿传到这儿早已变成旧闻了,这种生活真的需要改变了。

愚公寻思着:

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两座山给搬了。

(《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 

②喜鹊贴出了大型广告:

“为适应时代需要,本校将推行全能素质教育,无一不学、无一不教,包你的孩子成为无所不能的通才,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学费,每学期3000元;培养费,2000元;赞助费,15000元。

”(《全能学校》) 

11、巧用揭示主旨的题记 

①没有树的伟岸,但你可以有草的翠绿;没有牡丹的娇艳,但你可以有小野菊的洒脱……生命,可以不灿烂,但必须伟大!

 

题记 

蝶曾是个美丽善舞的女孩。

她一头披肩的长发,她窈窕的舞姿,曾给她带来了如雷的掌声与无数的鲜花,她曾被别人赞为中国将来的邓肯……然而,一切结束了,命运之神永远将她按在了轮椅里。

生命暗淡了,寂静了,“白天鹅”变为无人关心的丑小鸭。

多少次,她梦见自己穿上了水晶鞋,继续她的追求,可醒来时只听见“凄凄惨惨戚戚”的冷漠秋风。

(《星星夜话》) 

②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 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

 

题记 

何为“诚信”,诚实、守信是也。

综观历史,这“诚信”二字浸透了多少人的血泪啊。

(《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12、巧用解题形式 

曾经有一位朋友,别出心裁地给我出了这样一道题:

在下列美景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A.一片纯白的羽毛,在熠熠生辉的金色阳光中,悠然飘落。

 

B.一瓣落红,在清幽深邃的池水中回旋漂浮。

 

C.一颗流星,在黛蓝色的天幕中,一瞬而逝。

 

D.一滴晶莹剔透的露珠,在青嫩新绿的草叶尖,悄然滑落。

 

看完这道题,我顿时呆住了,万千变化的自然,日升日落、潮汐起伏,多少美景令人怦然心动,悠然神往。

…… (《无穷的可能无穷的美》) 

13、巧用名人作问答 

①有人问:

幸福是什么?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尼采认为:

“能把蜈蚣、碎玻璃、肉虫、石头一齐吞下肚,但却毫不恶心,这种人是最幸福的。

”而思多葛派却认为:

“拥有无穷的财富和威力,而且能够处事不惊,那才是真正的幸福。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②阿基米德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来!

” 

我说:

“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灵魂支撑起来!

”(《给灵魂一个支点》) 

14、巧用诗文显诗意 

①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柳永则声情哀怨: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

还有人捶胸顿足:

扬鞭哪忍匆匆!

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

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

无论身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

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

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

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

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

(《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二、中考作文的结尾技巧 

如果把开头比作“爆竹”,那么结尾就有如“撞钟”。

古人说过:

“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 茗,令人回味再三。

”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

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 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

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

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

① 画蛇添足。

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 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

②空喊口号。

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

③拖泥带水。

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

 

由此看来,中考作文的结尾显得特别重要,如何写好结尾,提高考场作文的质量呢?

下面的结尾技巧,都是中考作文中常用的。

 

1、自然收束式。

不论哪种文体的文章,在把内容表达完了之后,自然而然地收束全文,而不去设计蕴意深刻的哲理语句,不去雕琢丰富的象征形体,这样的结尾谓之“自然结束式”。

它完全避免了文章画蛇添足、无病呻吟的结尾毛病,显得单纯明快、朴素无华,在中考作文中得到广泛运用。

考场作文气氛紧张,竞争激烈,不可能过多地讲究什么“式”,什么“法”。

只要富于激情,挥洒自如,写到哪里就是哪里,能充分地表情达意就是一篇好文章,但讲究“自然”并不意味着随心所欲,马虎草率,而是顺着文思发展的自然趋势结束全局。

在所学的课文中,这样的例子较多,在此不加赘述。

 

2、首尾呼应式。

结尾与开头要相呼应,写出既呼应开头,又不简单重复的语句,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束方法。

这种收束方法能唤起读者心理上的美感,产生一种首尾圆合,浑然一体的感觉。

如《一件珍贵的衬衫》,开头写了“在我的家里,珍藏着一种白色的确凉衬衫。

”结尾写道:

“四年来,这件珍贵的衬衫,我精心地收藏着,没有舍得穿它一次。

”《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

“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3、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方式,就是在文章结束时,以全文的内容为依托,运用简洁的语言,把主题思想明确地表达出来,或者在全文即将煞尾时,把写作意旨交待清楚,所以这种结尾方法又称“画龙点晴式”。

如《枣核》结尾写道:

“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记一辆纺车》结尾写道:

“跟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

——记一辆纺车。

” 

4、名言警句式。

用名言、警名、诗句收尾,着意于引申文章,揭示某种人生的真谛。

它往往出现在散文、记叙文、杂文的结尾,用三言两语,表述出含意深刻的耐人寻味的哲理或警策性内容,使之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起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

《驿路梨花》结尾写道:

“驿路梨花处处开。

” 

5、抒情议论式。

用抒情议论的方式收束文章,能够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愫,激起读者情感的波澜,引起读者的共鸣,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用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也可用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

抒情议论式结尾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所以采取这种方式结尾比较自由,好的“抒情议论”式结尾必然油然而生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充足感。

如《花市》的结尾写道:

“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再如《回忆我的母亲》结尾的两个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抒情议论式 

的结尾。

作文要一气呵成,结尾与前面正文一线相生,不可缺痕。

作文的结尾与开头一样,是篇篇各异的,但也有其规律可循。

上面的几种结尾方式仅仅只是一些常用的结尾方式,切忌生搬硬套,真正好的结尾存在于考生的平时扎实的训练之中,存在于考生的临场发挥,存在于考生的“诗外之功”。

请看一位考生作文的结尾:

 

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依然还在求索的我们,为什么不行动起来,保护绿色, 保护环境,让我们永远都拥有绿色。

 到那时,绿色才会高唱:

“我轻轻的来,正如你(沙漠)悄悄地走……”(佚名《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 

评点:

作者自然地由环境想到了绿色,然后围绕“假如生命不再拥有绿色”展开话题,文章开篇通 过 “过去”、“今天”、“明天”的对比,突出环境正在恶化,绿色正在减少,自然引出忧虑 。

接着又巧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佳句,引出对生命没有绿色的思考,给人留下想像的空间。

 中学生朋友们,文无定法,究竟用哪一种结尾法,还要根据文体要求和自己的喜好而定,不能照搬教条。

如有的可用议论式,有的可用描写式,有的可用悬念式,有的可用引用式,等 等 ,不一而足。

还需要中学生朋友们在实践中多训练多体会,努力去探索,达到举一反三的效 果。

这样,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写出“当如撞钟,余音绕梁”的结尾来。

  

片断训练题:

 

1.以“读书”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写作提示:

“书是人类的营养品”,“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师们如是说,书是人类财富的结晶,更是我们莘莘学子的良师益友。

对这一宽泛的话题,我们莘莘学子定然有话可说 ,怎样把话好,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角度要新、要小,写读一本书的故事,写读书现象中的一个问题,都会因角度小而写得深刻透彻。

②要写出自己的体验与感受,写出真情实感,不写假大空的内容,不写套话。

③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切忌文体不统一。

这一类作文构思结尾时 只要总结全文,在篇末点题即可。

 结尾选例:

生活告诉我:

只有真正会读“课外书”的人,才是出类拔萃的时代骄子!

我仿佛感 到一阵时代的风掠过耳畔,它留下一句嘱托:

好自为之啊!

我在此也想劝告千千万万的同龄人:

多读以精思,慎读以明辨吧!

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

(《我看课外阅读》) 

2.《冬日抒情》写作提示:

一篇文章,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可以抒发轻柔的感情,可以抒发深沉的感情, 也可以抒发轻快的感情。

关键是作者从什么角度来写。

这种抒情性文章。

一写要注入作者的 真情,文章才有生命,才有活力。

我们提倡同学们写作要写真事,抒真情,这样的尾才能很自然地画龙点睛,升华感情,否则在结尾空抒情,只会使人感到像乱贴上去的招贴 画,显得很不协调。

 结尾选例: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句名诗几十年来不断被人引用,无非是象征着希望 。

在这透明的冬天里,人们可以用清醒的头脑,认清脚下的路,一步步走,躺着不动或再走 弯路,都会推迟希望的实现。

 

3.以“窗”为话题,自选角度,写一篇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写作提示:

建筑工程必有窗,人的眼睛被称为心灵之窗……窗所附载的内涵太多,值得挖掘的引申义太多,作为话题,可以阐发的思想很多。

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感受,选择自己熟悉的 角度来写。

这一类作文的结尾,可采用画龙点睛式结尾。

古人把结尾比做撞钟,就是要产生 余音绕梁的艺术效果。

结尾若能给读者留下想像的余地,令人回味无穷,无疑会使文章增光添彩。

 

结尾选例:

不久前,奶奶走了,带走了笑声,带走了那声声问候,带走了那扇窗,也带走了我的心。

我知道,那窗是我一生最美的回忆…… 啊!

那老人,那真情,那小窗……(《奶奶家的小窗》) 

范文选析 

无情的背影

当我读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便想起我的爸爸妈妈的背影。

但完全不一样, 因为朱自清的文章表现的是父亲对他的关心,而我父母的背影留给我的只是无情的怨悔。

 

就在我5岁那年,我被带到法庭上,外婆抱着我坐在椅子上,我看见了爸爸妈妈,我便大声喊了他们一声,可他们并没有理睬我。

爸爸和妈妈在法庭上争论不休,最后听说把我判给了妈妈,爸爸便离开了法庭,我喊了一声“爸爸——”,可那“背影”头也不回就离开了我, 从此我便和妈妈还有外婆一起生活了。

可是没过几天,无情的妈妈也离开了我。

外婆本想丢下我,可又不忍心,便把我留下了, 于是我就像一个无父无母的孩子,整天和外婆生活在一起。

 

在外婆陪伴的日子里,我常常想起跟爸爸妈妈一起生活时的情景:

爸爸骑着车,带我去街上玩,带我去河边钓鱼;妈妈带我逛商店,给我买衣服。

一想起这些,我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下来。

 

以后外婆把我送进了学校,我的学费是舅舅供给的。

当同学请我参加他的生日庆典时,看见别人的爸爸妈妈给自己的孩子送上精美的礼物,让他在蜡烛前许愿,我真是羡慕极了。

我多么想过一次生日,我不要那香甜可口的蛋糕,也不要那精美的礼品,只求爸爸妈妈和好,为我祝福生日,可一直盼到今天,还没有盼到。

 

当我从舅舅那儿得知妈妈改嫁了、爸爸结婚了时,我痛哭了一场。

外婆走过来说:

“孩子, 别哭,他们是些无情无义的东西,不值得你为他们伤心,你要好好读书,干一番大事业,让他们看看。

”这时,外婆的眼泪也不知不觉地流下来了。

 

爸爸、妈妈,我多想有一个家,一个温馨又快乐的家,我多想有父母的疼爱,可我却得不到 。

 爸爸、妈妈,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远去,给我带来的是无限的悲伤和怨恨,让我饱尝了失去亲人的苦楚,让我这个虽有父母却得不到父母关爱的孩子经历了多少人间的坎坷!

我再一次发自内心的呼唤:

“爸爸,妈妈,可怜可怜我,复婚吧……

然而,回答我的,却只有那一阵阵回声,和那离我愈来愈远、在我眼中越来越渺小的背影…… 

结尾评析:

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了抹不去的创伤,小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父母的思念之情, 尤其是结尾更是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渴望父母复婚的真情呼唤好似余音绕梁,久久回荡在我们的耳畔,令人难忘,给人留下不尽的思索,无穷的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