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docx
《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案完整版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上)
教材版本
人教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8《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故事。
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要通过理解诗句,展开想象,将凝固的语言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具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
这是一首哲理诗,词人的内心感受高于二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知道黄河吗?
它是我国第二大河。
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鹳雀楼,鹳雀楼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
风景秀丽。
那它为什么叫鹳雀楼,是因为有一种形状像鹤的鹳鸟经常停留在上面!
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感慨万分,写下了千古传诵的诗篇—登鹳雀楼。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首先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要求:
1.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看看从这首古诗里你读懂了什么?
还有哪些你没读懂?
3.数一数这首诗有几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
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
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
(3)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
(4)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
诗会读了,现在我们和诗人一起登上鹳雀楼去看看景色吧!
白日依山尽:
日,大家都知道是太阳的意思。
依:
是依靠的意思,尽:
尽头,消失的意思。
依山尽,太阳怎样了呢?
依靠着山,我们都知道是中条山,依靠着中条山,落下去了。
黄河入海流:
黄河我们已经都知道了,入:
流入的意思。
那波涛滚滚的黄河会流入哪里?
入海流调整顺序,流入海!
欲穷千里目:
欲:
想要的意思,穷,穷尽,全部的意思。
目:
看到。
千里目,调整顺序目千里,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
更上一层楼:
更是再的意思。
想一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必须要“更上一层楼’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想象在2楼的位置看得远,还是在10楼的位置看的远?
)所以站的高,才能看的远。
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它不仅告诉我们只有站的高,才会望的远,同时激励我们不断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努力。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báirìyīshānjìn,
白日依山尽,(夕阳依傍着山峦渐渐下落)
huánghérùhǎiliú。
黄河入海流。
(滔滔黄河朝着大海汹涌奔流)
yùqióngqiānlǐmù,
欲穷千里目,(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gèngshàngyìcénglóu。
更上一层楼。
(那就请再登上一层高楼)
小结
我们读了古诗,欣赏了美景。
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有一天,唐代的大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他抬头远望,只见太阳快要落山,黄河奔流向海。
看着眼前壮丽的美景,他想:
要想看得远,就得站得高。
于是他吟诵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著名的古诗《登鹳雀楼》。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二年级(上)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四单元8古诗二首-《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和背诵古诗;
展开想象,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难点分析
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哲理。
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的意境和蕴含。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2.介绍鹳雀楼。
3.介绍作者。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1.范读古诗
2.梳理生字
老师在范读后,梳理“尽”“流”“更”“层”字的读音。
3.诗词感悟
小朋友,出示诗,再读一读这首诗,你认为哪两句是写景的?
哪两句写
作者的感想呢?
对,“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作者登楼所见,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写的作者所思所感。
那么,你能说一说每一句诗的意思吗?
“白日依山尽”:
(1)怎么样,你遇到困难了吗?
我们一起来解决它。
你们看,出示图站在
鹳雀楼远眺,对面可见连绵起伏的群山,此时,夕阳紧挨着群山渐渐落下去。
通
过看图,你能说一说“依”和“尽”的意思吗?
对呀,依就是挨着,靠着,这里
指夕阳挨着山峰。
而尽就是指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
(2)太阳落山了,只留那一片灿烂的晚霞在天边轻轻的飘荡。
而山下的黄
河水似从天而降,奔腾咆哮向大海流去。
“入”是什么意思呢?
(3)此时此刻,你还能听到什么?
看到什么?
把你看见的景色连起来说给
小伙伴听一听。
请同学们吟诵前两句诗,让我们也能看到这样壮丽的景色。
诗人王之涣又是怎么想的呢?
你能在诗中找出来吗?
出示“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呢?
你能来说一说吗?
(1)此情此景让我们也感觉到,要想看得更远一些,就必须登上更高的一
层楼。
“千里目”真的指一千里吗?
不,它是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一层楼”在这里也是指人要不断努力向上。
(2)诗人王之涣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告诉我们只有站得
更高,才能看得更远。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1.通过划分诗的停顿,再读课文,感受鹳雀楼景观的壮阔。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小结
山西的鹳雀楼和王之涣的这首千古名诗将会永远激励我们努力学习,
积极向上,做生活的强者!
让这首诗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来吟诵出示《登鹳雀楼》,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8.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会写“欲”“楼”。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简单理解诗意,并从朗读诗句中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古诗。
2、体会最后两行诗句所蕴含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这一深刻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简笔画
一、导入
师:
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学生都喜欢画画,今天老师也画一幅画送给大家好不好?
(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高山、黄河、夕阳、鹳雀楼、诗人,每画一种,都让学生说出画的是什么。
)
师生共同板书课题:
鹳雀楼(齐读)
相机简介鹳雀楼,引出诗人王之涣
师:
(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
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夕阳挨着群山慢慢落下,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大海。
他感到,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那么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
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
生(齐):
登到最顶层!
师(把诗人画到鹳雀楼顶层):
我们来试试,哇!
真的看到了!
那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
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师:
你太聪明了,和大诗人王之涣想的一样。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把他看到的和想到的写成了一首古诗,题目就叫:
《登鹳雀楼》(课件出示课文)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17课《登鹳雀楼》。
师:
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
登什么?
生:
登鹳雀楼
师:
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应该在“登”的后边做一停顿,让别人一听就知道,作者登上的这座楼叫鹳雀楼,再读课题:
登/鹳雀楼
师:
你懂的可真多!
题目中的“雀和楼”都是本课的生字,仔细观察这两个字,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观察占格位置。
(引导学生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记生字)
师:
编歌谣“雀”:
少写一笔,住多一横
师:
让我们一起把“雀”字送回到田字格中(师范写,生书空)
学生先描红,再临写。
师:
编歌谣,区分形近字。
有木是高楼,有竹是背篓,用手搂一搂,数旁在后头。
学生说关键笔画,描红临写“楼”
二、检查预习,指导朗读。
师:
课文预习了吗?
师:
这些生字都认识了吧?
我们开火车读一读。
师:
这列小火车开的是又快又稳。
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师:
通过预习,把古诗读的如此的流利,你们真了不起!
老师想和大家比赛读这首诗好吗?
师:
那老师先来吧!
请同学们做评委。
生:
给老师打一百分!
师:
谢谢同学们!
大家为什么给老师打满分?
生:
因为老师读得很好!
师:
好在哪儿?
生:
老师的声音很响亮。
生:
老师有的地方读得快,有的地方读得慢,“白日”连起来,“依山尽”读得很慢,“黄河”这儿又停了一下,“入海流”每一个字都读得很重,“欲穷千里目”声音最高,“更上一层楼”这一句读得一个字比一个字高,就象在上楼梯一样。
(师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符号,着重号)
生:
老师还带上了表情读!
师:
没想到老师的秘密都让你们发现了!
下面组内练读古诗,每组推选一名同学和老师比赛。
师:
同学们读的真棒,愿意和老师合作读一读这首诗吗?
师:
我们一起读题目,然后我读一行,你们读一行,注意要合作愉快哦。
师:
白日依山尽
生:
黄河入海流
师:
欲穷千里目
生:
更上一层楼
师:
合作真愉快!
想不想再来一遍?
师:
那我们换个方式,这次我读的声音低,你们读的声音高,怎么样?
师:
白日依山尽
生:
黄河入海流
师:
欲穷千里目
生:
更上一层楼
师:
这样的合作是不是更有趣,现在咱班的男女生合作一次好吗?
三、体会诗意
师:
同学们合作的太有默契了,现在让我们休息一下,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用那句诗可以描述此景呢?
师:
再看看到了什么?
(奔腾的黄河水滚滚地流入大海)
师:
怎样才能看到更远的景色呢?
师:
只有站的高才能看的远,这就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
同学们学的真认真,我们再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
师:
我说句子,你们接诗句,看谁厉害。
师:
傍晚,太阳靠着远处的群山慢慢落下。
师:
滚滚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师: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再登上更高的一层楼。
四、拓展迁移
1、小明演讲比赛得了第一名,但舅舅却对他说:
“。
”鼓励他继续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作者登上鹳雀楼后看到了,。
想到了,。
五、背诵古诗
师:
咱们班的孩子太棒了,我想现在有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古诗了,如果加上动作就更利于我们记忆背诵了,全体起立、、、、、
师:
自己加上动作试着背一背。
师:
会背了吗?
谁愿意背给老师和同学听一听呢?
师:
放学回家后,谁愿意背给妈妈听?
现在,我当你妈妈,你背给我听好吗?
想想,到家了应该怎么说?
师:
回家后,谁愿意背个姐姐听?
现在我当你姐姐,你该怎么说?
师:
谁愿意背给奶奶听?
现在,我当你奶奶,奶奶年纪大了,耳朵有点聋,请你注意。
师:
请同学们回到家后,把这首古诗背给家里的人听。
登鹳雀楼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能根据课本插图,展开想象,体会古诗的思想内容。
3、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难点:
通过对古诗的朗读、感悟、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3min)
1、我们班谁是识字高手?
这个字谁认识?
(边音很准,楼的韵母是——ou,嘴巴最后拢圆,请你跟我读——楼)
2、这是古时候的楼,看看图,它是用什么建造的?
所以楼有—木字旁。
孩子们,古时候的楼大多是木楼,现在呀,改用更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建楼了。
3、今天,老师也带来一座楼,他建在哪儿?
(悬崖边上)古人经常把楼建在高高的地方,这样就能欣赏到更美的风景。
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楼,走近些看,上面有什么?
4、仔细看看鹳雀的尾巴,发现了什么?
所以“隹”字部就表示短尾巴的鸟,请你跟我读。
书空“隹”看看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瞧,汉字多有趣呀!
偏旁里就藏着汉字的意思呢!
5、因为鹳雀鸟儿常常停在上面,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鹳雀楼。
谁来读?
(词儿连读)
6、再加一个字,认识吗?
(登)连起来谁会读?
是呀,他登的是——?
谁再来?
是呀,他登的是高高的鹳雀楼,谁再来读?
(不仅关注到了停顿,登字读得特别有力)谁再来?
7、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王之涣的脚步一起来——登鹳雀楼!
【贴】
二、初读诗文(5min)
1、自己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有没有难读的字音要提醒?
:
(小老师提醒的真准,小老师眼睛真亮)
(2)字音读准了,你能读出节奏吗?
请你听我读。
发现了吗?
我在第几个字后面停顿了?
那你能学着我的样子读一读吗?
(3)孩子们,古诗讲究对仗,所以读的时候也要一句上一句下相呼应,你再听听看。
能像老师这样读吗?
谁来读?
(4)掌握了诗的停顿和节奏,读起来就更有味道了!
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边读边思考: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哪些景色?
三、再读解诗意
1、诗人看到了哪些景色?
A.白日依山尽(生自由说)(5min)
(1)山:
瞧,这是一座——连绵起伏的山。
(2)日:
诗中说是什么日?
(白日)孩子们,我们在看平面图时,上面是北——下面是南,左西——右东。
你们知道吗?
古代五行之中以白色代表西方,所以白日指的就是——西沉的太阳。
(3)这轮白日和群山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请你再读一读!
谁来贴一贴?
依:
你为什么这样贴?
诗中哪个字告诉你的?
瞧,这位小朋友现在就在依偎着老师,像这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就叫做——依。
依在这里就是——挨着的意思。
(4)尽:
是呀,此时的太阳是挨着群山的,5分钟、10分钟,再过一会儿,太阳就要——(落山了/看不见了)你能上来演示一下吗?
太阳落山了,看不见了就是哪个字?
(尽)这个字还很有趣呢!
你们看,这是古代喝酒的酒樽,里面的酒喝完了,没有了,就是——尽。
尽就是——完的意思。
(5)那白日依山尽就是?
是呀,这就是——白日依山尽,谁来读?
(评)夕阳挨着西山缓缓下沉,所以这句要读得——慢一些。
谁再来?
通过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夕阳的余晖洒满了山头,多么悠远壮丽的景色啊,一起读。
B.黄河入海流(5min)朝西看,诗人看到了“白日依山尽”,朝前看,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齐:
黄河入海流。
)
(1)你看到了吗?
这是怎样的黄河之水?
(奔流不息,波涛汹涌)请你读。
(评: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见了奔腾不息的黄河向东流入大海/我仿佛听见了浪花拍打岩石发出的滔天浪声)
(2)这滚滚黄河水最终将——流入大海,这就是“黄河入海流”。
那我也可以说“黄河流入海”,哪一句更好听?
(3)是呀,诗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看看老师加红的两句。
你们瞧,流和楼都押着ou的韵呢,这样读起来才会琅琅上口!
谁来试一试?
(4)让我们边读边想,读出黄河的气势!
过渡:
如此悠远壮丽的画面又让王之涣浮想联翩,此时,他有个非常强烈的愿望——(指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5min)
(1)这是“欲”的古文字,左边是个“谷”,稻谷的意思;右边像个人,他张开嘴巴——想要吃稻谷。
所以,欲就是——想要的意思。
(2)王之涣想要——?
(看到更远的地方)。
(3)更远的地方就是诗中的——千里目。
千里目,千里目,难道仅仅是指一千里之外的地方吗?
对啦,千里目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4)诗人说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就要——?
这里的更就是——再的意思。
总: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句的意思?
明白了诗的意思,谁能读出王之涣这强烈的愿望?
指读(评:
听出来了,你看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用怎样的语速来读呢?
谁再来?
/语气上扬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强烈的愿望)让我们跟随着大诗人王之涣登上更高的楼层,极目远眺吧,齐读!
四.整体回顾(4min)
1.孩子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行,20个字,却描绘了夕阳西下,诗人登楼望远所见的壮美景色。
自己再读读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想象,说,读)(评:
说得真好,相信你能读得更好!
/你的想象让我们身临其境,请你读读。
/你就是那个登高望远的王之涣呢!
)
2.孩子们,今天学完这首诗,以后再登上阅江楼,看到美丽的风景时,你就可以说——
3.是呀,诗中说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楼层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今天,我们跟着大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悠远壮丽的风景,透过诗句中的文字感受到了不断向上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捧起书本,带着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5.孩子们,古人通过诗文来传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在《英英学古诗》中知道,李白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人时写下了《静夜思》,李绅看到农民伯伯辛苦劳作写下了《悯农》,王之涣在写这首诗时正因遭人诬陷而被罢官,虽然这样,王之涣也不忘鼓励自己不断向上,于是写下《登鹳雀楼》。
你们看,诗中有思念,诗中有感慨,诗中有勉励,诗中还寄托了很多很多的感情。
课后,大家还可以再读一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去体会他的另一番情感滋味!
五、指导写字:
(10min)
1、小诗学完了,生字能写好吗?
2、教学“雀”:
(6min)
(1)课题里的这个字还认识吗?
如何才能写好他?
写之前,岳老师送你们两个小秘诀:
谁来读?
(一看大结构,二看关键笔画)关键笔画怎么找?
(横中线、竖中线、撇捺、一个字最长的地方)按照这个方法,仔细观察一下,如何写好“雀”?
(2)师范写、讲解:
上下结构,上小下大,变形的小,竖勾变成——竖,让位给隹关键笔画找到了吗?
竖压中线不要长、点点撑开竖平点、长撇略过像翅膀,隹部紧凑字端正;
看看这个字哪个笔画最多?
横画多的字——横画长短不一,间距相等请你和我一起写一写,师范写,生书空。
(3)孩子们,写字时要有一个端正的姿势,先摆好端端正正的姿势,才能写出端端正正的字!
请你调整座椅,做好三个一:
一拳、一尺和一寸!
学生临写一个“雀”,巡视指导,提醒写字姿势。
(4)交流、评字我们读帖时有方法,评价时也有秘诀,出示:
一看字的大小,二看位置摆布。
按照这样的标准,谁来评评看?
指生评价,师用红钢笔进行修改。
(你关注到……)
(5)相信在小老师的指导下,再写一遍会更好!
临写一个“雀”
3、教学“欲”(4min)
(1)用上前面的方法,“欲”字该怎样写,谁会?
(评:
你已经学会读帖的方法)
(2)师范写、讲解:
左右结构,左右等宽。
谷第四笔捺变点,为什么捺变成点呢?
——让位的特点,笔画有穿插。
范写:
两点对对齐,竖撇起笔高,撇尖对点尾,上下撇头对对齐。
(3)学生临写,师巡视指导,优先关注写字姿势。
(4)交流、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