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583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docx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学年高二语文月考试题

吉林省舒兰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

(时间120分钟分数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每题3分,共9分)

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迫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

“……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

不可一日无此君!

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尽管对竹的“高节”“坚贞”也偶有提及,但更多的是对竹的自然风采的礼赞,表现了这一时期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在这一时期尚未产生以及被普遍接受。

及至中唐以后,尽管竹子作为一种自然的灵物,其天姿秀色仍被普遍欣赏,但它的某些特点如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等开始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

这明显地反映在中晚唐时期的文学作品之中,白居易在《养竹记》一文里首次总结出竹的“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等高尚情操,将竹比作贤人君子;刘岩夫在《植竹记》里则更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刚”“柔”“忠”“义”“谦”“贤”“德”等品格赋予竹子;此外,“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也或先或后赋予了慈竹(子母竹)和筇竹(扶老竹)。

从此,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确立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并通过种竹养竹、咏竹画竹等等追求风流雅致的行径,一代一代传承并不断丰富和发展。

1.下列有关“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竹子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是因为它的某些独特之处与这些君子贤人的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有契合之处。

B.《礼记·祀器》中说的“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是古代典籍中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竹子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文字记载。

C.戴凯之的《竹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也是文人雅士赋竹、赞竹,竹文化发展到鼎盛时期诞生的竹谱专著。

D.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士大夫所赋予竹的是“清风瘦骨”“超然脱俗”的魏晋风度,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的崇敬和向往。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王徽之、袁粲等人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以广袤的竹林为托身、浪迹之所,是因为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他们沉醉痴迷。

B.魏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是为了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

C.作为一种社会风范的竹,其虚心、有节、根固、顶风傲雪、四时不改柯易叶等特点被强调并引入社会伦理范畴,是中唐以后的事。

D.白居易的《养竹记》总结出竹的高尚情操,刘岩夫的《植竹记》将封建文人士大夫所共同钦慕的品格赋予竹子,使竹文化更具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竹林七贤”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对后代封建文人产生了莫大影响,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与竹子结下不解之缘与之有关。

B.不仅是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

就连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寓情于竹、引竹自况来看,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

C.竹子最终演化成为封建文人士大夫思想意识中有德行的君子贤人的化身,并反映在文学作品中,有一个由外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

D.将“亲慈子孝”“尊敬长者”等伦理规范赋予了慈竹和筇竹,表明竹子在中国封建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体系中就确立了牢固的地位。

(2)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胖子和瘦子

【俄】契诃夫

在尼古拉铁路①的一个火车站上,两位朋友,一个胖子和一个瘦子,相遇了。

胖子刚刚在火车站餐厅里用过午餐,他的嘴唇油亮亮的,像熟透了的樱桃。

他身上有一股核烈斯酒②和橙花的气味。

瘦子刚从车厢里下来,吃力地提着箱子、包裹和硬纸盒。

他身上有一股火腿肠和咖啡渣的气味。

在他背后,有个下巴很长的瘦女人不时探头张望——那是他的妻子,还有一个眯着一只眼的中学生,那是他的儿子。

“波尔菲里!

”胖子看到瘦子大声喊道,“是你吗?

我亲爱的!

多少个冬天,多少个夏天没见面啦!

“我的老天爷!

”瘦子惊呼道,“这是米沙,小时候的朋友!

你打哪儿来的?

两位老朋友互相拥抱,一连吻了三次,然后彼此看着对方泪汪汪的眼睛。

两个人都感到又惊又喜。

“我亲爱的!

”接吻后瘦子开始道,“真没有料到!

简直喜出望外!

哎,你倒是仔细瞧瞧我!

你呢,还是那么一个美男子,跟从前一样!

还是那样气派,喜欢打扮!

咳,你,天哪!

噢,你怎么样?

发财了吧?

结婚了吧?

我已经成家了,你看……这是我的妻子路易莎,娘家姓万岑巴赫……她是新教徒……这是我的儿子,纳法奈尔,中学三年级学生。

纳法尼亚③,这位是我小时候的朋友!

中学同班同学!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摘下帽子。

“中学同班同学!

”瘦子接着说,“你可记得,同学们当时怎么拿你开心的?

给你起了一个外号,叫赫洛斯特拉特④,因为你用香烟把公家的一本图书烧了一个洞。

我的外号叫厄菲阿尔特⑤,因为我喜欢告密。

哈哈……当时都是小孩子哩!

你别害怕,纳法尼亚!

你走过来呀……噢,这是我的妻子,娘家姓万岑巴赫……新教徒。

纳法奈尔犹豫一下,躲到父亲背后去了。

“喂,朋友,你生活得怎么样?

”胖子热情地望着朋友,问道,“在哪儿供职?

做多大的官啦?

“在供职,我亲爱的!

升了八品文官,已经做了两年了,还得了一枚圣斯坦尼斯拉夫勋章。

薪金不高……咳,去它的!

我妻子给人上音乐课,我呢,工作之余用木料做烟盒。

烟盒很精致!

我卖一卢布一个。

若是有人要十个或十个以上,你知道,我就给他便宜点。

好歹能维持生活。

你知道,原来我在一个厅里做科员,现在把我调到这里任科长,还是原来那个部门……往后我就在这里工作了。

噢,你怎么样?

恐怕已经做到五品文官了吧?

啊?

“不对,亲爱的,再往上提,”胖子说,“我已经是三品文官了……有两枚勋章了。

”刹那间,瘦子脸色发白,目瞪口呆,但很快他的脸往四下里扭动,做出一副喜气洋洋的笑容。

似乎是,他的脸上,他的眼睛里直冒金星。

他本人则蜷缩起来,弯腰曲背,矮了半截……他的那些箱子、包裹和硬纸盒也在缩小,皱眉蹙额……他妻子的长下巴拉得更长,纳法奈尔垂手直立,扣上了大衣上所有的纽扣……

“我,大人……非常高兴!

您,可以说,原是我儿时的朋友,忽然间,青云直上,成了如此显赫的高官重臣!

嘿嘿,大人!

“哎,算了吧!

”胖子皱起了眉头,“何必来这种腔调!

你我是儿时朋友——何必来这一套官场里的奉承!

“哪儿行呢……您怎么能这么说,大人……”瘦子缩得更小,嘿嘿笑着说,“大人体恤下情……使我如蒙再生的甘露……这是,大人,我的儿子纳法奈尔……这是我妻子路易莎,新教徒,某种意义上说……”

胖子本想反驳他几句,但看到瘦子那副寒酸相,几乎要呕吐了。

他扭过脸去,向瘦子伸出一只手告别。

瘦子握握他的三个指头,一躬到地,像中国人那样嘿嘿笑着。

他妻子眉开眼笑。

纳法奈尔咔嚓一声,收脚敬礼,把制帽掉到地上。

一家三口都感到又惊又喜。

一八八三年十月一日

【注】①莫斯科至彼得堡的铁路,以沙皇尼古拉一世命名。

②一种烈性白葡萄酒。

③纳法奈尔的爱称。

④古代希腊人,他为了扬名于世,在公元前三五六年焚烧了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阿泰密斯神庙。

⑤古代希腊人,曾引波兰军队入境(选自《契诃夫文集》)

4.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是(3分)()

A.这篇小说的开篇极为简洁:

“尼古拉铁路一个火车站上,有两个朋友相遇:

一个是胖子,一个是瘦子。

”一句话就把小说的地点、人物、事件交代齐备了。

B.这篇小说情节离奇曲折,作者凭借精巧的艺术细节对生活和人物作真实描绘和刻画,从中展现小说重要意象。

C.这篇小说揭示的社会问题是深刻、严肃的,但作品中夹杂着浓厚的幽默、滑稽成分,作者有意在减弱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D.这篇小说着重描写的人物是瘦子。

在这个扭曲的人物形象身上,也能折射出我国当今社会上的一些“官本位”的不正常现象,这也从侧面批判了我国当今社会的不良之风。

5.文中的瘦子是怎样的形象?

文章主要使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6分)

6.小说为什么把讽刺的主要矛头对准小人物瘦子?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二、古诗文阅读

(1)文言文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孙何,字汉公,蔡州汝阳人。

何十岁识音韵,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

淳化三年举进士,及第又得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陕州。

历右正言,改右司谏。

真宗初,何献五议,上览而善之。

咸平二年,举入阁故事,何次当待制。

是冬,从幸大名,诏访边事。

何疏曰:

“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将帅者何?

或恃勇无谋,或忌功玩寇,但全城堡,不恤人民。

边奏者何?

护塞之臣,固禄守位,老幼杀伤,托言他盗。

不救援者何?

缘边州县,如辅车唇齿之相依,托称兵少不出,或待奏可乃行。

俟辇输者何?

敌骑往来,焱驰鸟逝,赢粮景从,万辆方行,迨乎我来,寇已遁去。

此四者,当今急务。

”真宗览而嘉之。

俄权户部判官,出为京东转运副使,又择州县守宰,省三司冗员,遘选法官,增秩益奉。

未几,徙两浙转运使,加起居舍人。

景德初,代还,判太常礼院。

俄与晁迥、陈尧咨并命知制诰。

何先已被疾,勉强亲职。

一日,奏事上前,坠奏牍于地,俯而取之,复坠笏。

有司劾以失仪,诏释之。

何惭,上章求改少卿监,分司西京养疾,上不许,第赐告,遣医诊视。

医勉其然艾,何答曰:

“死生有命。

”卒不听。

是冬卒,年四十四。

上在澶渊,闻之悯惜,录其子言为大理评事。

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

然性褊急,不能容物。

在浙右专务峻刻,州郡病焉。

好学,著《驳史通》十余篇,有集四十卷。

(节选自《宋史·孙何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瘀/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B.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C.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D.陛下嗣位以来/训师择将/精兵倍于前代/而德棣烽尘未息/此殆将帅或未得人边奏/或有壅阏/邻境不相救援/糗粮须俟转输之所致也/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本文指孙何考中科举后入任为官。

B.增秩,是增加工资或者升官。

秩,引申为官吏的俸禄,官吏的官阶、品级等。

C.权,暂代官职,文中表示古代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除、改、出、徙、迁等。

D.西京,文中指洛阳,北宋时期实行两京制,首都汴梁称“东京”,洛阳称“西京”。

浙右,即浙江西部,中国古代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如“淮左”“江右”等。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孙何年少多才,闻名于时。

他十岁即懂音韵,十五岁能写文章,专心治学,好读古书,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深受王禹偁推重。

B.孙何善于献言,深受赏识。

真宗初年,他向皇上进献五条奏议;咸平二年冬,他又主动上疏,奏陈边境弊病,都得到真宗的赞赏。

C.孙何简政裁冗,精于吏治。

他在出任京东转运副使时,挑选州县守宰,减少三司多余官员,审慎选拔法官,并提高官阶,增加俸禄。

D.孙何抱病就职,看淡生死。

被任命为知制诰时,他虽已疾病缠身,仍勉强上任;医生劝他保养身体,他淡然面对,认为人的生死命中注定。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十五能属文,笃学嗜古,为文必本经义,在贡籍中甚有声,王禹偁尤雅重之,闻于时。

(2)何乐名教,勤接士类,后进之有词艺者,必为称扬。

(二)古代诗歌阅读(7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1、12两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1.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庄子·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2)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人才,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的观点。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运用典故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两句是“,”。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4-16題。

“薜荔”是古诗文中的意象,古代文人仕途困惑,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中唐诗人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写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晚唐诗人沈彬亦有诗云“薜荔惹烟笼蟋蟀,芰荷翻雨泼鸳鸯”,诗中因薜荔而生出凄楚的意味。

有趣的是,薜荔也有另外一面,薜荔不,在寂寞中生长,延伸着碧绿的藤蔓,任密雨侵,依然绿意盎然,活出自己的精彩。

屈原《离骚》中就有“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的诗句,借薜荔这种芳草来表达清高芳洁之意,夏天来了,薜荔更显出一片生机,藤条,坚韧地攀缘吸附于墙壁,构成一扇天然的绿壁,任凭风雨雷电轰击,也不能撕扯分离它们。

()。

待到挂果时,薜荔藤叶丛里挂满了青果,煞是可爱,初唐宋之问“薜荔摇青气,桄榔翳碧苔”,描写了蔓生浓绿的路荔、亭亭玉立的桄榔与碧苔相映成趣的景致,令人。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层出不穷同流合污扶摇直上爽心悦目

B.层出不穷随波逐流青云直上爽心悦目

C.司空见惯同流合污青云直上心驰神往

D.司空见惯随波逐流扶摇直上心驰神住

1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一些文人仕途不顺,他们怀才不遇,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B.古代文人仕途多困惑或怀才不遇,或身处逆境,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C.古代文人仕途不顺或怀才不遇,他们常常为解心愁而借薛荔抒情。

D.古代文人大多仕途困惑或怀才不遇,他们身处逆境之时常借薜荔抒情,以解心愁。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若是天气睛朗,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远远望去仿佛一片彩霞

B.若是睛朗的夏日,远远去仿佛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C.远远望去,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简直是一片彩霞

D.远远望去,简直是一片彩霞,阳光为它涂上一层金色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4分)

学字必先练楷书。

就像幼儿开始走路时,①_____,站稳了才能学迈步,步子熟了,才能快步走,然后跑起来,②____:

先练楷,再练行,三练草。

只有③_____,基础牢固,写出的字,才能笔不浮滑,体不支离。

18.日常生活中,讲究措辞文雅和形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词语或句子。

(3分)

示例:

比赛夺了冠军,可以直接说“夺冠”;文雅一点,可以说“折桂”、“夺魁”;如用四个字,可以说“成为擂主”、“传来捷报”;甚至还可用“雄壮的国歌声响起来了”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题目:

决赛输了,可以直接说“失利”;文雅一点,可以说“____________”(两个字);如用四个字的成语或熟语,可以说“____________”;甚至还可用“____________”这样的句子来表达。

四、写作(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位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

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

第二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

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的成长意义最大?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与概括能力。

【答案解析】C

C项“发展到鼎盛时期”是错的,原文只说“蔚成风气”。

2.【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文章结构层次的梳理及论证特点的分析。

【答案解析】A

A项原因表述错误。

由第三段可知,原因主要是南方秀丽的山水可以使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

3.【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分析能力。

【答案解析】B

B项“爱竹源于他们的性格”是错的,应源于竹子的特点与“历史上某些……产生深刻的影响”。

4.【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小说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写作手法、创作意图的理解。

【答案解析】A

B项作者只是截取了一个平凡的日常生活片段,情节并不离奇;“意象”常用于分析诗歌和散文。

C项“作者有意在减弱小说主题原有的悲哀、凝重之情。

”错误,小说悲哀、凝重之情其实深深蕴含于字里行间,正是透过喜剧化的幽默、滑稽,小说揭露的社会问题更加令人悲哀。

D项“这也从侧面批判了我国当今社会的不良之风”无中生有,表述不当。

5.【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小说运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作用。

【答案解析】

瘦子的形象特点:

(1)真诚、念旧;

(2)虚荣、喜欢炫耀;

(3)卑躬屈节,阿谀奉承,庸俗;

(4)崇尚权力、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每点1分,答出任何三点给4分)

主要写作手法:

对比,瘦子的阿谀谄媚与胖子的真诚形成对比;瘦子前后的变化形成鲜明对比。

(2分)

6.【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小说的主题意蕴。

【答案解析】

(1)与小说的主旨有关:

作者所要批判的就是等级分明的社会导致小人物心理变态的社会现实。

(2)从人物形象塑造角度来看:

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小人物的这种心理更具真实性、现实性和普遍性,通过瘦子更能折射出畸形的社会心态,易引起读者的心理共鸣。

(3)就选材而言:

打破传统的“批判达官贵人”的写法,以原本令人同情的小人物作为批判的对象,选材新颖,易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使文章更有可读性。

就表达效果而言:

相比较于达官贵人,借小人物的畸形心理来抨击当时社会的等级分明,可使小说更具讽刺性、批判性与现实意义。

(或:

人格的高下贵贱,本与官阶地位无必然联系,但瘦子却因胖子官阶引起他心理行为戏剧性变化,这既表现了当时社会等级的森严,又表现出了人性丑恶的一面,使小说主题更为深刻)

(每点2分,共6分)

7.【考查】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答案解析】B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句中“精兵”“边奏”均作后句的主语,前面断开。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8.【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古代文化常识。

【答案解析】C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题中C项“除”属于授予任命官职,不属于调动官职。

9.【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答案解析】B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

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

题中B项,“主动上疏”有误,文中为“诏访边事”说明孙何是受诏陈奏而非主动。

10.【考查】本题重点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答案解析】

(1)十五岁时能写文章,专心致志地学习古文典籍,写文章一定根据经义,在同年贡生中很有声名。

王禹偁特别推重他,他在当时很有名。

(2)孙何热衷于名教,经常与士人来往,对有作词才能的后辈,他一定给予称许和赞扬。

11.【考查】本题重点考查对诗歌内容、情感、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

【答案解析】B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考生要注意认真理解诗句的内容,将诗句与选项进行比对分析。

B项“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挂铜钲”也是形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