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61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docx

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我们怎么办

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成就和启示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市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战胜雨雪冰冻、洪涝和干旱等自然灾害,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成绩。

“十一五”规划顺利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

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1119.7亿元,财政总收入128.3亿元,钨、稀土和脐橙等优势产业发展壮大。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8.9∶44.4∶36.7。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2.4倍和1.2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10.2个百分点。

城乡发展步伐加快。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城镇化率提高9.4个百分点,达42.5%。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大一倍,人口达74.3万。

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生态园林城市。

“治脏、治乱、治堵”取得实效。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村庄环境整治项目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改革开放继续深化。

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制、医药卫生体制、林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

开放型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成功申报建立国家级出口加工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人民生活日益改善。

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财政民生支出比重逐年提高,科教文卫体、人口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公共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荣获“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现代采茶戏《快乐标兵》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被列为国家试点,保障性住房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社会救助体系覆盖城乡。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

积极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市政协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的重要作用。

民主党派作用进一步发挥。

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依法治市稳步推进,连续四届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连续两届荣获全国综治“长安杯”奖。

工青妇、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老干部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党管武装工作不断加强,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称号。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更加彰显。

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干部队伍“治庸、治懒、治散”扎实有效。

成功举办中央苏区革命传统主题展览。

县乡换届工作得到中央领导充分肯定,实绩公示和“五差额”选用干部等做法创出特色。

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

五年发展的实践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发展为先。

把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任务和最重的责任,在加快发展中推进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在转型发展中实现加快发展、进位赶超。

必须坚持生态为重。

把绿色生态这一赣州最大的财富保护好、最大的优势发挥好、最大的潜力挖掘好,促进经济与生态协调、融合发展。

必须坚持创新为魂。

把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作为第一驱动力,通过理念、制度、技术和管理创新,为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必须坚持民生为本。

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理念,把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全市人民过上幸福而有尊严的生活。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

●主攻新型工业

●繁荣现代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说,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融合,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产业体系,在进一步做强二产基础上,推动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实现经济增长的多元支撑。

主攻新型工业。

推动矿产资源产业高端化、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承接产业品牌化、传统产业高新化,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产业,在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中提升工业主导地位。

主攻优势产业集群建设。

坚持资源整合与高端矿产产业发展相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传统产业改造相结合,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同类行业集聚、配套企业完备的产业集群。

重点培育稀土和钨及其应用、新能源汽车及其配套、铜铝有色金属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10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食品工业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500亿元的产业集群,氟盐化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等三个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超200亿元的产业集群。

建立稀土、钨交易中心和集散中心,发展产业投资、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成立再担保公司,促进优势产业加速集群。

主攻产业基地建设。

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出口加工区为龙头、特色产业园区(基地)为支点,强化园区产业规划与功能定位,形成特色鲜明的园区发展格局。

重点建设世界知名的稀土磁性材料及永磁电机、发光材料及绿色光源、硬质合金及刀钻具产业基地,以及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主攻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着力引进、建设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和利税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

推进一批企业上市,创出一批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品牌。

繁荣现代服务业。

构建与新型工业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协调、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产业升级,提高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着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

规划建设“金融商务核心区”和金融信息平台,优化金融生态,发展基金管理、金融租赁、财务管理、信托管理以及后台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引进域外金融机构;组建赣州金融控股公司,整合赣州银行、赣州农村商业银行等本地金融资源,壮大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建立金融资产、稀贵金属等金融交易市场,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形成区域性资本运营、产业金融、金融服务、金融研发、金融信息、金融人才集聚中心,五年内力争金融业增加值翻两番,占GDP比重提高到5%以上。

着力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

加快建设与先进制造业紧密联动的现代物流基地和项目,形成以赣州为中心、辐射周边四省八市的“三小时物流服务圈”。

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

整合红色、客家、宋城、生态等特色旅游资源,建设著名旅游目的地和粤闽、港澳台地区的休闲养生后花园。

推动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挖掘,探索建立文化产权交易中心和艺术市场,建设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和文化旅游区。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研发设计、软件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商贸、家政、社区服务、休闲娱乐等生活性服务业。

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粮食生产,巩固提升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推动农业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

建设赣南脐橙产业科技示范园,发展脐橙精深加工,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优质脐橙产业;建设粤港澳优质商品猪供应、南国特色花卉苗木、精品蔬菜、高产油茶等生产加工基地,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力度,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服务和市场营销体系。

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的抗风险和防灾减灾能力,实现人水和谐。

未来五年我市的奋斗目标

●经济实力更强

●发展方式更优

●城乡环境更美

●人民生活更幸福

●社会发展更和谐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未来五年是赣州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生态化战略,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是赣州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提效,发展规模、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加速跨越的五年。

发展定位和奋斗目标是:

全国重要的稀土产业基地、钨产业基地和世界最大的优质脐橙产业基地实力提升,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及配套产业基地、铜铝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初具规模;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特大型、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地位基本确立,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旅游中心基本建成;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效显著,新农村建设迈向新阶段;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经济实力更强。

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和人均水平在全省排位前移,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到2016年,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突破3000亿元,财政总收入突破500亿元。

——发展方式更优。

二产、三产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资源节约利用和节能减排水平明显提升。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9∶51∶40。

——城乡环境更美。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城镇化率提高到52%以上。

生态环境保持全国领先,全市主要河流水质达标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

——人民生活更幸福。

城乡居民收入翻番,财政民生支出比重提高到58%以上,五年累计超1000亿元。

就业、就医、就学、住房、养老等民生保障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社会发展更和谐。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赣州地域特色文化繁荣发展,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

公众安全感和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党的建设更富活力。

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明显增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不断提高。

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凝心聚力、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进一步浓厚。

打造赣南城市群推动城市发展转型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

●加快建设品质城市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外延扩张和内涵增长并重、政府主导和市场引导协同,促进城市发展由速度型、粗放型向质量型、集约型转变,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群体和完善的城市体系。

推动城市集群发展。

加强城市与区域的经济联系,优化城市资源配置和分工体系。

以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为核心,优化“一核两廊三圈”空间布局,着力推动特大型中心城市和瑞金、龙南都市区建设,支持信丰、兴国、于都、宁都等卫星城市建设,提升赣南城市群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

有序推进特大型中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促进赣县、南康、上犹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实行快速交通联接、生态屏障隔离、功能合理分工、组团联动发展,力争建成区面积达到2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200万。

全市形成6个城区人口20至50万、5个城区人口10至20万的中小城市。

加快建设品质城市。

坚持科学规划引领,提升规划水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

加强城市形态和功能设计,精心规划建设标志性建筑、主次干道、重点片区、特色街区和配套设施。

注重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综合交通体系和防灾减灾工程建设。

注重城市的差异性定位、功能性区分和个性化特色,打造高品质、可识别城市。

保护开发历史街区、客家围屋、七里窑、宋城等文化古迹,延续城市记忆,彰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特质。

深入开展“治脏、治乱、治堵”,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数字化、人性化。

强化城市基础支撑。

建设昌吉赣客专并争取延伸至深圳,加快鹰瑞梅、赣韶铁路建设,推进赣龙铁路扩能改造;建设城际快速通道和城市连接线,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改造升级国省道和县乡公路;抓好黄金机场扩建和航线加密,建设支线航空枢纽,打造四省边际区域乃至我国东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

加快华能瑞金电厂二期、500千伏赣州东输变电工程、城乡电网改造、数字赣州等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乡结构转型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互动,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省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实现发展规划城乡一体、基础设施城乡对接、公共服务城乡共享、就业保障城乡均衡、社会文明城乡共建。

统筹城乡一体化建设。

推动公共资源城乡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城乡自由流动,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农村综合改革。

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强化中心镇建设,实施城市带动式和农村突变式相结合的双向开发模式。

先行先试,抓好储潭、三江等一批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产业功能聚集、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健全、生态环境良好,集城市现代气息和乡村秀美风光于一体的示范区。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科学编制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引导各地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差异竞争、错位发展。

鼓励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开展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积极推动“中央苏区振兴规划”列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进一步扩权强县,健全利益分配机制和差异化考核体系,增强县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实现县域经济主要指标三年翻番。

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全省10强县(市)行列,扶持贫困县和基础较薄弱的县加快发展。

到2016年,力争各县(市、区)财政总收入均突破10亿元。

壮大绿色生态经济推动发展模式转型

●推进生态资本化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促进发展模式向低碳、绿色、集约发展转变,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式组合、社会循环式消费,着力打造江西绿色崛起的重要一翼和生态经济、生态文明示范区。

推进生态资本化。

把生态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本来经营,培育发展林权交易市场,鼓励林权依法有序流转,提升林业资源综合效益;推动生态效益评估、碳减排指标有偿使用,积极开展碳交易试点,大力发展碳汇林业;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推进水资源市场化改革。

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推动建立章江、贡江、东江源头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机制。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广绿色技术应用,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工业生态化进程。

培育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建筑业、生态旅游业、节能环保产业,开发利用太阳能、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速生态产业集群化。

合理规划设计园区生态产业链条,推行企业清洁生产、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创建国家、省级生态园区。

建立覆盖城乡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推动资源县(市)转型发展。

推进节能减排。

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考核,万元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削减量达到国家、省要求。

严格控制“两高一资”行业审批,推广应用先进适用节能技术,淘汰落后产能,着力构建节能型产业发展模式。

建立健全环境保障机制,切实控制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存量污染,杜绝新增污染。

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赣州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

●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坚持富民与强市有机统一、财富增长与民生需求均衡协调,让全市人民共享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成果。

推动全民创业,建设创业赣州。

创新提升创业,创业促进创新。

努力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投资兴业乐土、创新创业之城,使人民家业更加殷实,企业更加兴旺,干部群众事业更加有成。

培育创业主体。

弘扬创业精神,分类引导大学毕业生、科技专业人员、外出返乡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等群体投身创业。

完善创业培训体系,大力培养创业带头人和高素质劳动者。

拓宽创业领域。

降低准入门槛,放宽登记条件、出资限额、经营场地等限制,激活民间投资需求,实现民间投资和公共投资互动协调。

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工程和其他公共服务领域,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制重组。

强化创业扶持。

落实政策性补贴、小额贷款等政策,设立创业奖励基金,扶持发展中小企业、微小企业。

建立健全市、县创业项目库,建立创业指导服务网络。

构建创业平台。

优化人居环境,建设宜居赣州。

优化公共空间,完善服务设施,增进文明程度,提高市民居住舒适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服务满意度,着力建设安居、康居、乐居之城。

促进住有所居。

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改造农村危旧房、“城中村”、棚户区、红军烈士遗属和在乡老复员军人遗孀的土坯房,切实将房价控制在合理水平,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有序发展,构建全覆盖、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改善公共环境。

有效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力争300-500米服务圈内有城市绿地、小游园、小广场。

建设好峰山国家森林公园。

完善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高校体育场所。

加快城乡商业服务设施、水电气网配套设施建设,抓好“菜篮子”和“放心早餐”工程。

实行公交优先。

加大公共交通投入,优化公交网络,发展廉价公交,提高通达性、便捷性。

科学规划建设停车场、停车位。

加快发展农村客运。

建设宜居社区。

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平安赣州。

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根本的平安需求,着力建设政治安定、社会安稳、经济安全、人民安康的法治、平安城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推进社会管理重心下移,加强对流动人口、重点特殊人群、复杂场所和虚拟社会的管理。

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落实领导分类接访、部门联合接访、干部下访、信访听证等制度,畅通群众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依法理性表达诉求。

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等制度,实现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基层化解。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黑恶势力和其他违法犯罪活动。

健全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加强生产、交通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保护青山绿水,建设生态赣州。

促进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协同推进、产业竞争力和环境竞争力同步提升,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着力建设绿色家园、生态之城。

实施生态工程。

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加强“三江”源头、中小流域、饮用水源地等治理与保护,抓好废弃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推进城市生态绿肺、生态隔离带、绿色廊道建设,加强道路、街巷、庭院等区域绿化美化,努力实现绿化无盲区、全覆盖。

强化民生环保。

完善城镇和工业园区排污管网、污水处理、雨水收集利用等设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垃圾分类回收、集中处理系统,提高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

专项治理废气、烟尘、噪声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培育生态文化。

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鼓励“步行/自行车+公交”出行模式。

开展生态创建活动,省级以上生态县(乡)比例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幸福赣州。

编制赣州民生幸福指数,各项工作更加注重人民群众的需求意愿和心理感受,着力建设物质富足、精神愉悦的幸福之城。

实施收入倍增计划。

建立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挂钩、劳动所得与企业效益挂钩、工资与物价水平挂钩的机制,不断增加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

实现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收入逐年增长,帮助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稳步增收,实现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翻番。

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促进教育公平惠民。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深化医学院校与基层医疗机构合作对接,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所规范化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办好省第十四届运动会。

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推进城乡社保对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继续实施高龄老人生活补贴制度,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扶贫济困力度。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低保与物价联动机制,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

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加快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加强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帮扶工作,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加大扶贫开发攻坚力度。

建设和谐精神家园。

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养崇尚科学、崇尚人文、崇尚实践、崇尚创新的高素质公民,营造文明为荣、操守为重、行为规范、和谐共融的人文氛围。

总结丰富“赣州精神”,增强赣州人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归属感。

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人民群众在酣畅的文化熏陶中,精神更充实、情操更高尚、生活更幸福。

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

●弘扬亲民务实的干部作风

●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史文清同志在市第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事业成败,关键在党。

要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提高执政能力这条主线,积极防范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危险,全面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加快发展、转型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

强化理论武装。

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和政治自觉。

唱响主旋律,加强舆论引导,凝聚发展合力。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党委中心组学习,开展主题学习教育活动和领导干部带学、帮学、促学活动,弘扬崇学美德,建设学习型班子、争做学习型干部。

抓好教育培训。

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实行党员干部普遍轮训。

注重学习成果转化,增进各级党员干部党性修养、道德修养和从政品格,提高科学决策、长于谋划、精于操作、善做群众工作、驾驭复杂局面以及运用和应对现代媒体等能力。

造就堪当重任的干部队伍。

发展之要,首在得人。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开阔视野,选贤任能,把经过重要考验、实践经验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让埋头苦干、善于创新、大胆负责、敢于碰硬、破解难题、廉洁自律、品德高尚的干部有为有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实绩公示、“五差额”、民意调查、家访考察等做法,加大竞争性选拔和干部交流力度。

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健全干部选拔任用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选优配强党政正职,优化班子结构。

健全科学的领导班子考核评价办法。

采取机关与基层双向挂职、岗位交流锻炼等方式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

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为老干部发挥余热创造良好条件。

创建“人才特区”,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流动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

大力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人才。

建设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

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

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服务功能,提升党员服务能力。

推进党支部和党小组规范化建设,大力发展党员特别是农村年轻党员,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健全基层党员干部帮扶机制。

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

加大从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招聘乡镇(街道)事业干部、考录公务员、选拔进乡镇(街道)领导班子力度,加强对大学生村干部的培养锻炼。

构建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

整合城乡党建资源,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双向开放、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

发展健康和谐的党内民主。

加强党内制度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党内民主,最大限度地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