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4749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碱伤害事故案例.docx

碱伤害事故案例

碱灼伤事故案例

[案情介绍]1981年10月18日,“华春”轮驶进某港,在所载的货物中有一批烧碱。

包装方式为钢制圆桶型密封容器,外用塑料薄膜,木制托盘简易成组包装。

卸货时港区采用的钢丝绳吊具没有支架,起吊时钢丝绳收紧后使包装件受勒,导致塑料薄膜破损,并且因包装件受力后钢桶受挤压,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

进入仓库使用叉车归桩、堆码时,包装破损的货物没有及时妥善处理。

桶内储存的片状及珠状的烧碱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在该批货物卸货及储存的十余天内,先后造成了40余人的皮肤、眼睛灼伤。

经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处理破损的烧碱桶后,事故才得以有效控制。

  [事故原因分析]烧碱,正式名称为氢氧化钠,属第八类•腐蚀品,联合国编号1823。

在“三酸两碱”中,氢氧化钠排行第四,为强碱性腐蚀品。

氢氧化钠的工业用途相当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钠盐、制皂、造纸、纺织、粘胶纤维、橡胶制品的再生、金属清洗、电解提炼锌、镀锡、氧化物涂料、漂白等。

投入运输的数量相当大。

氢氧化钠具有极强的吸湿性,一旦暴露在空气中即能大量吸收水份和二氧化碳。

固体状的氢氧化钠吸收水份后形成糊状物,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能,能使可燃物着火。

受潮后的氢氧化钠或其浓溶液对铝、锌、锡等金属有腐蚀性,反应时放出氢气,与各种酸类反应剧烈,与铵盐类物品也能发生化学反应。

不仅如此,氢氧化钠还能与玻璃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硅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硅酸钠,从而使玻璃腐蚀。

因此,对于使用玻璃或陶瓷器皿为包装容器储存氢氧化钠溶液(俗称液碱)的,要特别注意,尽管这种反应相当缓慢,但仍然会因腐蚀而使包装易于破损。

氢氧化钠的浓溶液能使不溶于水的活体组织成为能溶于水的酸脂钠和醇,因而丝、毛织物的活体组织会受到强烈的腐蚀。

人体皮肤接触后就会被严重灼伤。

凡是与水能迅速反应的腐蚀品会生成烟雾状物质,对人体的眼睛、咽喉及肺部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而且有毒。

人体组织沾染上氢氧化钠的浓溶液后,就会因其强烈的吸附力而无法及时清除,这期间还会通过皮肤等组织吸收,造成全身中毒,因此化学灼伤较难痊愈。

  [案例评议]烧碱的强腐蚀性应该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在装卸作业中的某些环节往往容易被忽视。

本案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是:

一场本来可以避免的伤害事故,由于装卸工艺落后,使用工具不当而人为地发生了。

  烧碱与其他具有强烈腐蚀性的酸类一样,给运输、装卸企业带来的问题是:

由于其强烈的腐蚀能力会给包装容器造成损害。

在投入运输后,这些物品的包装质量并不可靠,金属类包装易受腐蚀,抗腐蚀能力较强的玻璃和陶瓷类包装却容易破损。

这就要求我们从事港口作业的同志注意:

一是尽可能使用机械等工属具,使人体与其保持距离,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二是在搬运中做到轻拿轻放,防止撞击、振动,绝对不可以翻滚、摔跌。

如发现货物包装有破损、裂缝等,应当立即停止作业;在采取合理的临时施救措施后,通知发货人立即将货物提走。

(最专业的安全生产管理-风险世界网)

1981年6月12日安徽某厂发生一起碱液灼伤事故

  事故经过:

电解车间主任带领4名职工检修第一组二效蒸发器的过料液压阀。

21时30分,当他们将阀门螺栓全部卸开,用工具撬下阀门时,管内尚存有0.1~0.2Mpa的压力将残留碱液压出,灼伤在场的5人,其中1名工人的面、四肢、腹背部均被灼伤,2~3度灼伤面积占37%,其他四人轻伤。

  原因分析:

(1)车间主任等5名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制定的《隔膜法制烧碱生产安全技术规定》关于“检修碱蒸发罐及碱管道时,应先泄压,切断物质来源,将罐内物料冲洗干净,然后进行检修”的规定,在检修过料液压阀前,未将二次蒸汽压力泄尽,未将管内的残余碱液放净,也未对管线进行清洗,便盲目拆卸阀门;

  

(2)检修人员将阀门和管道间的连接全部拆除,未保留1只,以防阀门撬下后,大量物料喷出;

  (3)检修人员违反化工部颁发的《化工企业通用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关于“从事酸、碱危险液体设备、管道、阀门修理时,特别注意面部、眼的防护,并戴橡胶手套等以防烧伤,……”的规定,在换碱液管线阀门时,未佩带必要的防护用具;

  (4)车间主任违章指挥,作业人员违章作业。

  教训:

(1)严格执行化工部颁发的有关腐蚀性物料的设备、管道安全检修的规定;

  

(2)各级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在各自的工作范围内,对实现安全生产负责;

(3)加强全厂干部、工人的安全思想和安全技术教育,使广大职工自觉遵章守纪的现象。

一起碱液烫灼伤事故

事故过程

    2006年3月15日15时,某化工厂合成车间熔硫岗位操作工蒋某,在向熔硫釜内加入硫磺泡沫液过程中,发现压力升高,即开排清液阀门向回收池内排清液。

此时,清液沉降槽正因清除沉碴而停用,排清液管口接着一节3m长的旧消防水带。

由于蒋某把排清液的阀门开得过大,接管的消防水带摆动出回收清液池外,蒋某不假思索地赶过去牵拉水带,想重新放入回收池内。

不料,摆动的水带溅出的少量热清液(含碱)溅到他的面部和颈部,致其烫灼伤。

在对蒋某受伤处进行一番清水冲洗后,为慎重对待,又将其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   

直接原因   

人的不安全行为。

蒋某在排放清液时,思想麻痹大意,阀门开得过大,致使牵入清液回收池的消防水带摆动出池外,溅出的热清液致其烫灼伤;蒋某违反了操作规程,冒险蛮干,不是先关小或关住排清液的阀门再去固定消防水带,而是在阀门开大、消防水带摆动剧烈的情况下去牵拉消防水带;蒋某没有按规定穿劳动防护用品,在不佩戴安全防护面罩和穿防护靴的情况下,就去处理正在摆动的排清液消防水带的异常情况。

   

间接原因   

    物的不安全状态。

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未进行有效固定,致使排清液阀门开大时消防水带摆动过大,热清液乱溅。

   

    管理因素   

    1.清液沉降槽检修监护人和同岗位操作人员发现接清液管的消防水带存在不安全隐患,只是对蒋某进行了提醒,但未进行严格及时的纠正、整改和彻底消除。

   

    2.合成车间放松了对员工的安全管理,致使出现了员工上岗操作不按规定穿戴劳动防护用品的违章行为。

   

    3.合成车间碱液预防烫灼伤预案培训不到位,操作工缺乏基本的安全意识和警惕性。

   

预防措施   

    1.合成车间要编制熔硫岗位防止烫灼伤预案,对岗位操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制成安全警示标牌,分别挂在半脱和变脱熔硫釜处。

   

    2.合成车间要为熔硫岗位设备检修编制一套完整的检修方案,并对岗位操作工、维修工进行认真的培训,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

   

    3.合成车间要对熔硫岗位的劳动防护用品(面罩、手套、长筒水靴)进行一次细致清查,配置齐全,任何时候都不能缺少和破损,以确保操作人员的正确穿戴。

   

    4.合成车间要把蒋某烫灼事故编成案例,发至全厂所有岗位,组织学习,举一反三,让所有人都吸取事故教训。

   

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

一起强碱溶液灼伤事故的分析

2000年12月26日,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发生一起热碱液喷出伤人事故,造成1名检修人员面部灼伤。

一、事故经过

   2000年12月26日21时许,黑龙江省某化工企业碱洗工段操作人员张某在对现场进行巡回检查时,发现该工段碱液配置罐至碱液贮罐的地面管线上的阀门漏液,地面有积水,经确认是阀门填料漏。

于是找来检修工李某准备更换阀门填料,首先2人关闭了漏液阀门两端连接2个贮罐的阀门,然后李某对漏液的阀门进行填料更换,王某在一旁监护。

在更换过程中,因需弯腰低头作业,为方便期间,检修工李某将防酸碱罩摘下,递给了站在一旁的王某。

当解开阀门压盖螺栓后,从阀门填料的密封处喷出一股夹带碱液的蒸汽,溅在李某面部,造成李某面部灼伤,王某立即将李某扶至附近泵房内的洗眼器处进行冲洗,幸好李某戴着近视镜,才没有造成眼部灼伤,后送医院进行治疗。

二、事故原因分析

   该工段因生产需要使用5%NoOH碱液对工艺介质进行洗涤,在室外装置区设有NaON碱液配置罐和NoOH碱液临时贮罐,2罐之间连通的管线沿地面敷设。

为防止冬季碱液管线内积液冻堵,在管线外敷设蒸汽伴热管线和保温材料。

   当NoOH溶液自配碱罐输送至临时贮罐后,2罐相连管线内残存的碱液因受热汽化而使管线内压力增大,当解开阀门填料压盖时,蒸汽夹带碱液喷出造成检修工李某面部灼伤,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检修工李某在作业过程中未按规定佩带防护用具,违章作业也是造成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检修工李某和监护人王某安全意识淡簿,工厂安全管理存在不足是造成此次事故的间接原因。

   工艺设计不合理是造成本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另外,监护人王某未尽到监护职责,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三、防范措施

   事故发生后,该企业对此次事故非常重视,针对事故发生原因采取了以下几方面措施:

   1.以此次事故为教训,在全厂范围内开展反“三违”活动,对岗位存在的“三违”现象,进行排查登记并采取了相应的防范措施,在活动开展过程中严格考核,形成了人人遵章守纪,人人重视安全的局面。

   2.对引发此次事故的碱液管线取消伴热,增加了氮气吹扫管线,可以在配液完成后半部将管线内的残存的碱液吹至临时贮罐,既防止了工艺上的冻堵现象,又有效地避免了类似作业过程事故的再次发生。

   3.开展“我为工厂献一策”活动,以生产岗位工人为基础,工程技术人员做指导,对工艺上存在的设计不合理,易形成隐患的部位彻底进行技术改造,对有功人员给予适当的奖励,收效很好。

 

31人抢险时被碱灼伤

2005年08月08日02:

09 新闻晨报

  前晚昨晨,位于真大路549号上海建筑材料供应总公司的仓库部分库区不同程度进水。

就在部分仓库使用单位的工作人员连夜转移仓储物资时,先后有31人的脚背和小腿部出现红肿和疼痛症状,个别人员的脚背甚至已经发黑。

他们被紧急送往长海医院进行治疗,经医生初步诊断,伤者系被溶于积水中的碱烧伤。

至记者发稿时,仍有16人留院接受治疗。

目前,碱的来源尚在进一步调查中。

  伤者怀疑碱源自化工仓库

  昨天上午9时,记者在长海医院看到,走廊上、清创室都坐满了伤者,多数伤者的脚背和腿部已经裹上厚厚的纱布。

伤者梅先生回忆说:

“我是凌晨1时赶到进水仓库的,随后就在积水里搬运物资。

过了2个多小时,我感到脚背和小腿上火辣辣的,最后疼得实在站不住了……”

  接受救治的多名伤者证实,进水仓库主要涉及申大、延华、中铁快运等几家单位,几家单位分别在昨天凌晨1时、3时、4时左右开始转移物资,伤者都是站在积水中几个小时后才出现症状的。

  一些伤者表示,在仓库库区内,还有一家名为“真宝”的化工仓库,其中物资也遭浸泡,他们怀疑是储存在该化工仓库的碱溶于积水后,又流入其他仓库导致他们受伤。

  “真宝”内外积水散发异味

  记者闻讯立即赶到真大路仓库。

在仓库出入口前,3根排水管正同时向门外排放泛着白色泡沫的积水。

在仓库门口,堆着一排高1米左右的麻袋,仓库外的积水深过脚踝。

  走进仓库库区后,记者发现“真宝”门前的积水呈黑绿色,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白色物质,散发着一股化工原料特有的异味。

在仓库积水边缘,工作人员已拉起隔离线,前面竖立着一块黑板,写有“水被腐蚀,行人不得入内”。

记者看到,留守的工作人员涉水进出仓库时,都穿有防水胶鞋。

  在“真宝”仓库对面的一个大棚里,地上、卡车上还堆放着近百袋氯化铵等化学物品。

有大块白色化学物品从包装袋中漏出,散落在地上。

记者了解到,这些化学物品都是昨天凌晨从“真宝”仓库中抢运出来的。

  500平方米的“真宝”仓库内,仍堆放着大量未被及时运出的化工原料。

记者穿着防水胶鞋进入仓库,发现仓库内堆放着标有“无水硫酸钠”、“磷酸一铵”、“纯碱”、“片状氢氧化钠”等化工原料的包装袋,包装袋的密封完好。

  事发时“真宝”内雾蒙蒙的

  上海建筑材料供应总公司的陈先生告诉记者,造成仓库进水,主要是因附近阴沟的积水倒灌。

“6日晚,仓库的工作人员已预置了4台水泵以防雨水渗进仓库,但值班人员在晚上11时发现,大量积水从真宝化工仓库的排水阴沟里冒上来。

由于仓库地势较低,积水很快蔓延开来并不断上涨。

1小时后,仓库库区里到处都是积水。

  据介绍,昨天凌晨1时许,仓库负责人紧急找来几十名工人,用铲车将仓库内的一些被水浸泡的化工物资搬运到安全的地带。

凌晨3时50分时,抢运货物的工作人员发现仓库内一片雾蒙蒙的。

“原来是仓库内的一些化学品遇水产生了化学反应。

”陈先生表示,该仓库负责人立刻通知在积水中的工人撤离,并拨打了报警电话。

  记者从真大路仓库了解到,真宝化工仓库目前由上海实建化工有限公司和另外一家公司租用。

目前,相关公司的负责人已配合警方对具体原因进行调查。

  化学反应可能导致事故

  昨天傍晚,实建化工有限公司的刘先生与记者取得了联系。

他告诉记者,该公司储存在真宝化学仓库内的化学品均为食品添加剂,“尽管可能溶于水不会对皮肤产生刺激,但是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定,是不是自己仓库的物品和其他单位的物品遇水产生了化学反应后导致他人受伤。

  刘先生表示,真宝化学仓库内并没有存储碱类化学品。

对记者看到的一些密封完全、装有物品、并标有譬如“纯碱”、“片状氢氧化钠”的包装袋,刘先生解释说,这些包装袋实际上是以前剩下的,现在用来装沙土筑坝,以防止积水倒灌。

“不排除化学反应的可能,如果有责任公司不会回避。

”刘先生说。

  记者随后多方寻找另一家公司的联系方式,但至截稿时仍未与其取得联系,因而尚无法确定积水中的碱是否与其有关。

作者:

晨报记者赵磊实习生徐靖

2002年12月20日仪表二车间朱××碱灼伤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2年12月20日14时左右,仪表二车间北催化班接到北催化气分装置电话,反映容201的L-921液面指示与仪表指示不符,马上派朱××等去处理。

在处理过程中,她们把一次阀关闭,进行回零检查,发现上、下放空阀均堵塞。

在拆卸过程中,放空阀与沉筒连接处开始渗漏,判定一次阀内漏,随欲将放空阀恢复至原位,在恢复过程中,不慎将放空阀碰落,沉筒内介质(10%NaOH)喷在平台上,溅在朱××的面部,在现场用水和硼酸处理后,立即送医院治疗。

二、事故原因

1、作业人员思想麻痹大意,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没有落实设备内的介质和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的情况下,就对仪表进行拆卸处理,这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2、仪表分厂未严格执行仪表安全作业票制度,对安全作业票的管理不到位,检查把关不严,车间在作业前没有确认和采取针对性的安全措施,这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

三、事故教训及防范措施

1、仪表二车间应严格执行仪表安全作业票制度,加强对直接作业环节的监督管理,完善相关的操作规程,规范、约束和指导岗位工人的安全操作,教育职工遵章守纪。

2、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职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对设备、管线内含有危险介质的作业,事前应制定周密的方案,防范措施落实到位后,方可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