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480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docx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及答案文科

199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文科)

一、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各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4分)

1.全部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和理论结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B.辩证唯物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D.剩余价值学说

2.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

A.商品与商品之问的对立B.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

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

5.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人道主义B.拜金主义C。

利己主义D.自由、平等、博爱

6.近代中国系统阐述“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是:

A.龚自珍B.魏源C.林则徐D.洪仁歼

7.在1935年“华北事变”中,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特殊化”的要求,成立了:

A.“冀东香河临时维持会”B.华北“临时政府”

C。

“冀东防共自治政府”D.“冀察政务委员会”

8.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

A.组织路线问题B.思想路线问题

C.政治路线问题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

9.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是:

A.机械化的农业B.发达的交通运输业

C.繁荣的商业和市场D.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

10.当前,我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A.抓好技术改造,增强发展后劲

B.调整内部组织机构,提高工作效率

C.发展企业集团,讲究规模效益

D.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落实企业自主权

11.社会主义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分配制度的深刻革命,因为它:

A.肯定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B.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C.贯彻了商品交换中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

D.承认社会成员之间有富裕程度的差别

12.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

A.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

B.尊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点和文化传统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促进各民族间的团结

13.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是:

A.港、澳、台享有高度自治权

B.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C.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14.我国现阶段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这是因为:

A.统一战线中大多数成员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

B.我国国家性质是社会主义的

C.统一战线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的,

D.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要建设强大的现代化国家

二、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人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给分。

(每小题2分。

共18分)

15.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E.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1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现象有:

A.生产集中发展到跨部门集中B.相当数量的大企业被兼并或合并

C.私人垄断加速向国家垄断转变D.混合联合公司成为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E.自由竞争完全为垄断所取代

17.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历史观不同B.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态度不同

C.社会思想不同D.实现理想的途径不同

E.依靠的社会力量不同

18.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提出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主要法宝是:

A.武装斗争B.根据地建设C。

统一战线D.党的建设

E.土地革命

19.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建立的市场体系应该是:

A.地方性的市场B.竞争的市场

C.开放的市场D.全国统一的市场

E.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

20.决定我国人民生活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有:

A.消费人口总量B.消费品价格水平

C.群众的消费倾向D.国民收入总额及其增长进度

E,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2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

C.宗旨不同D.主体不同

E.国家结构不同

22.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党的建设包括:

A.思想建设B.理论建设C.政治建设D.组织建设

E.作风建设

23.中共十四大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的标准,归根到底看其是否有利于:

A.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B.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C.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D.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E.加强全国各民族的团结

三、简答题[每小题4分,共8分)按题意作出正确回答。

24.中共十四大提出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25.1992年4月美国发生的洛杉矾暴力事件的导火线是什么?

这一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什么?

四、辨析题(每小题5分,共15分)要求对所给命题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26.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剧中人”,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剧作者”。

27.五·四运动后的中国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8.人多地少、人均资源相对短缺是我国经济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依据。

五、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宴求紧扣题意,论述符合逻辑。

29.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从认识论上阐明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一致性。

30.试述产业资本循环连续进行的条件及其对社会主义企业资金运用的意义。

31.1938年12月10日,张君励在《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中说:

“共产党之特点与其所以异于他党者,在其阶级性,在其认定以阶级斗争为夺取政权之出路。

公等昔年所以特注意于无产者,且标土地革命之说者,即在于此,此马克思之学说,而列宁从而实现之者也。

乃公等社会革命工作正在进行中,忽而‘九.一八’之巨变。

于是先生等倍阶级斗争之不适于中国,转而标出民族战争之说。

此种巨变,诚为国家之大幸,应表而出之者也。

然民族斗争云者以全体人民为主体,不应更有阶级之成见。

”试结合抗日战争实际,评析这段话的主要观点及其实质。

Ⅰ.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

32.辨析题(5分)

国际政治的最终目的是追求权力,即一个国家控制别国的能力。

33.材料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欧洲经济凋敝、社会动荡。

对此,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抛出了“欧洲复兴计划”,又称“马歇尔计划”)

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

否则就不可能有稳定的政治与有保障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馑、贫穷、冒险和混乱。

我们的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由于各种危机的发展,我们决不能把这种援助放在零星付给的基础上。

美国政府将来给予的任何援助应该是根治疾病的药品,而不应该是暂时止痛的镇痛剂。

任何愿意协助完成恢复工作的政府都将得到美国政府的充分合作。

任何图谋阻挠别国复兴的政府,都不能指望得到我们的援助。

此外,任何为了政治或其他目的而企图延长人类痛苦的政府、政党或集团,都将遭到美国政府的反对。

摘自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5日)

材料2

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价值高达1000亿美元,甚至更多)正在形成。

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640亿美元)启动了被战争搞得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但是结构不同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

新援助战略的明确内涵是将大量资金注入东欧,使其成为恢复混合经济的样板,以重新启动苏联国内改革进程。

受援国家将包括东欧的所有前苏联卫星国加上南斯拉夫和阿尔巴尼亚。

正在为每个国家制定分别的一揽子计划,但在任何情况下资金流量都取决于是否同意进行一整套的经济改革,这种改革旨在促进从失调的控制经济转变到资本主义。

摘自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刊)

材料3

马歇尔计划很可能是美国有史以来采取的最成功的外交主动行动。

它推动了欧洲的重建,并导致了一个横跨北大西洋的繁荣的安全组织的诞生。

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那样,今天的前苏联帝国几乎筋疲力尽。

40年代末,华盛顿的推动使法国和德国走上了合作的道路。

今天,西方的推动或许也会促使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消除敌意。

同情心和商业利益将在1992年促使西方向前苏联提供援助。

我们希望民主战胜独裁,希望核武器不落入危险人物之手。

但是我们目前不像1947年那样感觉到明显的安全威胁。

由于现在的动力不如斯大林在世时那样大,因此西方盟国今天大概不会像美国当年为欧洲复苏而拿出那么多钱。

摘自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2年2月25日)

问①马歇尔声称,欧洲复兴计划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和任何主义”的。

请结合材料1中的有关文字对此加以简要评析。

问②参照材料1和2,比较马歇尔计划与“新马歇尔计划”所反映的美国战略意图的异同。

问③材料3与2表明,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西方国家对“新马歇尔计划”的调门明显下降。

试指出产生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

34.辨析题(5分)

第二国际是修正主义的国际。

35.材料题(10分)结合所学知识和原理,分析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背景:

1921年春,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这一政策引起了党内外和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与种种议论。

材料1

我在这里讲话的目的,是要使其他国家的同志知道,在我们俄国共产党内有相当数量功一批人对于俄国的现行政策,对于俄国国内政策的转变忧心仲仲;而且我们认为,我们有责任把自己的担忧告诉其他国家的同志们。

第一个而且主要的问题就是,这种转变,这种政策会不会使新的共产主义经济在俄国得到巩固和发展呢?

要知道,作为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使得,只有新的共产主义的生产体系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向前发展。

只要还存在着分成许多不同阶段和部分的旧的生产体系,即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就不可能增长,我们就不可能期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同志们!

我们所持的出发点是:

资本主义体系,资本主义的社会秩序,已经在全世界过时了;我们也知道,社会革命正是由这种情况决定的;因此,要么全人类将彻底毁灭,要么上升的新阶级将创造出新的、更完善的生产方式。

所以,我们在观察规今的俄国时,在考察俄国正在形成的关系时,必须给自己提出一问题:

国内政策的这种转变会不会促进旧的生产体系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恢复起来呢?

我们不想掩饰,新经济政策使资本主义有可能重新站稳脚跟,在俄国实现复辟。

——摘自“工人反对派”柯伦泰在共产国际第三次世界代表大会上的发言(1921年6月5日)

材料2

(“路标转换派”发表议论说)这个苏维埃政权究竟在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呢?

共产党员说,在建设共产主义国家,并且要人相信这是一种策略:

布尔什维克在困难关头哄骗私人资本家,然后,据说就会达到自己的目的。

布尔什维克可以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可是实际上这不是什么策赂,而是蜕化,是内部的蜕变,他们一定会走向通常的资产阶级国家,我们应当支持他们。

历史是殊途同归的。

——转引自<列宁选集>第四卷第631页

材料3

新经济政策使无产阶级的状况、因而也使工会的状况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

工业和运输方面的绝大部分生产资料还是掌握在无产阶级国家的手里。

这种情况加上土地国有化,表明新经济政策并不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然而却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

因为新经济政策容许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同力图复活的资本主义,在通过市场来满足千百万农民需要的基础上实行经济竞赛。

——摘自列宁《工会在新经济政策条件下的作用和任务》(1992年1月12日)

材料4

在最近几年,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由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我们”直到

现在还常常这样议论:

“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

”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

——摘自列宁(论粮食税)(1921年4月21日)

问①对于新经济政策,材料1和2的观点有何异同?

问②参照材料3,说明俄共(布)实施新经济政策为什么是可行的?

问③材料4中列宁说:

“‘资本主义是祸害,社会主义是幸福’,但这种议论是不正确的。

”对此你如何理解?

 

答案

一、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各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

(每小题1分,共14分)

1.答案:

A

解析:

这道试题属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总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及其组成部分问题。

该题的目的是明确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第一个层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剩余价值学说是第二个层次,科学社会主义是在前两个层次理论基础之上的第三个层次的理论结论,处于核心地位。

所以,只有A是正确的。

2.答案:

A

解析:

这道试题属于辩证的唯物论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哲学思想的历史发展问题。

该题的目的是要考生能区分哲学史主要哲学派别的著名代表人物的著名哲学命题。

A项是人本主义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观点,是符合题意的,是正确的;B项是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克莱的观点;C项是折衷主义者实际上是唯心主义者杜林的观点;D项是客观唯心主义者黑格尔的观点。

所以,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是错误的。

3.答案:

A

解折:

这道试题属于唯物辩证法的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量变质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该题的目的是要求准确地把握“度”这个哲学范畴的含义。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标志事物质和量统一的范畴是度,度是事物保持其质的量的限度。

关节点或临界点是度的两端的极限,度是两端极限之间的范围。

这样就把度和关节点、临界点严格的区分开来了,所以,A、B两项是错误的,C项是正确的。

至于D项,不过是C项的颠倒,显然是错误的。

4.答案:

D

解析:

1993年考试大纲有了较大的修订,不但名称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考试大纲》改为《政治理论考试大纲》,而且考查要点的编写基本依据也从“旧四门”变为“新四门”课程(即现在文科考的四门课)设置的框架和体系。

这道题就是根据资本主义基本原理部分有关货币的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货币出现后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进一步展开的理解和掌握。

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出现没有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

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

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交换价值。

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

这时,一切商品都必须通过交换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卖出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所以,正确选项是D。

选项A指的是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的状况,不是“完备”的外在表现。

选项C指的是生产商品劳动的内在矛盾。

选项D指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这是1993年文科(第4题)和理科(第5题)通用的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的差异。

5.答案:

C

解析:

这是根据资本主义基本原理部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的准确认知。

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因为利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极端表现形式,是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阶级本性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它体现在资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广泛渗透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精神文化产品中。

所以,正确选项是C。

这是1993年文科(第5题)和理科(第8题)的通用考试,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的差异。

6.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是近代中国系统阐述“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人物是谁。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有关历史人物。

本题是一道常识题。

题目备选项中的人物都有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只是分屑于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

洪仁玕是农民阶级的代表,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则是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

龚、林、魏三人是近代中国较早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人物,其中魏源在他所著的《海国图志》一书中首先系统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均有明确交待。

由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7.答案:

D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南京国民政府在“华北事变”中为适应日本帝国主义“华北特殊化”的要求而采取的妥协措施。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准确地再认有关历史现象。

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加强对中国的占领,在华北制造了一系列事端,直到提出华北政权特殊化的无理要求:

南京政府面对日军的紧迫,一味妥协退让,适应和满足日军的要求,成立了“冀察政务委员会”。

据此,本题的正确选项应为O项。

A项“冀东香河临时维持会”和C项“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尽管也是在1935年“华北事变”中成立的机构,但前者为日本侵略者唆使汉奸、流氓非法成立的,后者则为日本侵略者扶植汉奸殷汝耕拼凑而成的傀儡政权.二者均不是南京国民政府为适应日本的要求而成立的。

至于B项“华北‘临时政府”’根本不属于“华北事变”的范畴之内,纯属干扰项。

故此三项均不是正确选项。

8.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中国革命史。

考查内容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目的与性质问题。

考查目标是要求考生运用有关原理,认识、分析或评价某些社会历史现象。

“文革”结束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面临着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局面;但是,纠正“文革”错误的工作却遇到了阻力,国民经济建设也处于徘徊中前进的不良局面。

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十年“文革”造成的思想混乱未能清除,二是当时担任党和国家最高领导职务的华国锋的指导思想仍是继续“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并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这表明,如何纠正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严重错误,越来越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

从1978年5月开始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便是为解决这一任务而发起的。

这一讨论,从根本理论上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是建国以来、也是中国共产党自延安整风以来的一次影响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

因此,它是为了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是为了打破精神枷锁、恢复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了思想、理论上的准备,后者又进一步解决了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政治路线问题。

至于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问题,则是在十二大上解决的。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革命史教材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生理应认真理解,准确把握,这是正确作答的基本前提和保证。

9.答案:

D

解析:

这是根据1993年考试大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知识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所给命题的正确确知。

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

“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我国经济走向新的成长阶段的主要支柱”。

所以,正确选项是D。

这是1993年文科(第9题)和理科(第14题)通用的考题,用以测试文、理科考生程度的差异。

10.答案:

D

解析:

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建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的重要组织部分,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知识点的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所给命题的准确确认;正如知识点所指出的,正确选项是D。

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是1962年10月党的十四大以前的提法。

11.答案:

B

解折:

这是根据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部分“按劳动分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经济规律”知识点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按劳分配的性质和意义的理解和掌握。

按劳分配是指以劳动为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原则,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

所以,正确选项是B。

选项A与按劳分配无关。

选项C指的是按劳分配中等量劳动取得等量报酬的平等权利,选项D指的是按劳分配中的平等权利必然造成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即劳动报酬的差别和人们生活富裕程度的差别,均不符合题意要求。

12.答案:

C

解折:

这是一道考查考生对我国民族问题基本政策了解情况的试题,难度不大。

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这既是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又是我们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3.答案:

C

解析:

这是一道有关“一国两制”普通的常识问题,考查考生对“一国两制”一般的理解,难度不大,得分较高。

“一国两制”的含义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方面,确定整个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

另一方面,在这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允许香港、澳门、台湾这些特殊地区长期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至少五十年不变。

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目,是国家主权的统一,是最高国家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港澳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可以说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故本题正确项是C,其他A、B、D项是干扰项。

14.答案:

A

解析:

这是一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关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的试题,考查考生对现时统一战线性质的理解。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的,取决于两点:

一是它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是社会主义的,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二是就其组成来说,统一战线中绝大多数成员是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

也就是说统一战线的主体是以拥护社会主义为基础的。

新时期统一战线之所以称为爱国统一战线,是因为爱国主义使这个统一战线具有更广泛的基础,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越广泛,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越有利。

这道题是有关统一战线的基本内容和性质的试题,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多次出现,考生应留意。

二、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

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人题后括号内。

错选、多选、漏选,该题不给分。

(每小题2分。

共18分)

15.答案:

A、B、D、E

耀挤:

这道试题属于唯物辩证法的部分,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该题的立意是通过分析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白马非马”错误命题,加深对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同范畴的理解,再通过与普遍性和特殊性不同范畴的区别,更加深理解“白马非马”命题错误的所在。

马是普遍性、共性、一般、抽象,白马特殊性、个性、个别、具体。

“白马非马”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所以,A、B、D、E四项都是正确的。

因为普遍不等于整体,特殊不等于部分,这是不同性质的范畴。

所以,C项是错误的。

16.答案:

A、B、C、D

解析:

这是根据资本主义基本原理部分“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和垄断的新发展”知识点的有关内容命的题,测试考生对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垄断资本发展的新现象的了解和认知。

选项A指的兼并方式的新现象。

选项B指的兼并对象的新现象,都是二次大战后生产集中的新发展。

选项D指垄断组织经营方式的新变化,由单部门经营向多样化综合化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