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027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1 大小:8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1页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1页
亲,该文档总共7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7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docx

中国历代文论选读资料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

“”与“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2.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3.《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

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4.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而绮靡”,“赋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

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5.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和《》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6.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

著书”说提出了“”论。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的著名书信体论文《》。

8.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9.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和“”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10.袁宏道为了抨击七子派的摹拟复古之风,提出了“,不拘格套”的口号,因而提出了“”说的诗学主张。

11.诗歌创作都面临如何表现其对象的问题,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主张对审美对象的表现应该做到“不着,尽得”。

12.王国维继承了唐代以来许多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有关理论观点,并受到康德、叔本华的理论影响,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贯穿其文学思想的理论核心“——”说,使有关意境的理论达到了最为完善、系统、深刻的水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虚静”说

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论语‘为政》记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

A.‘尽美矣,又尽善也’D.‘思无邪’

C‘尽美矣,未尽善也’D.‘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言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

A.《论衡·艺增》B.《孟子》

C《史记·屈原列传》D.《毛诗大序》

3.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

论批评家是()。

A陆机B.钟嵘

C皎然D.司空图

4.“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

A.赞扬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有建安风骨,只是张华诗稍欠风力

H.批评晋代诗风流情多,风云气少,不如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歌有风骨和新意

C:

.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D.批评张华诗缺少“邺下风流”,甚至没有温庭筠、李商隐有新意,主张诗尚婉约

5.“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

A.谢榛的《四溟诗话》D.李贽的《童心说》

C.王比贞的《艺苑卮言》1).袁宏道的《序小修诗》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

夫岂然哉?

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

凡士之蕴

其所有而不得施十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朽忧思感愤之郁积。

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

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五、问答题(三题中只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请简述司马迁在《史记》的写作中体现的实录精神,并结合学习过的文学史知识,谈谈其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产:

生过什么影响?

2.金圣叹是如何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比较的?

请简要评价这种比较的意义。

2.什么是严羽的“别材”、“别趣”说?

请结合“别材”、“别趣”说,谈谈他对宋诗“以文字为诗”、“以议沦为诗”、“以才学为诗”的批评。

汉语言专业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J.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2.发愤著书·

3.止乎礼义

4.缘情体物

5.诗经楚辞

6.气盛言宜不平则鸣

7.白居易与元九书

6.别是——家

9.清空意趣

lo.独抒性灵性灵

11.一字风流

12.境界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广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

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

认为虚静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帅》里提出“坐忘;”“坐忘”就是“虚静”。

(1分)这是要人;以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2)

分)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出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趴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

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十最力旺盛.才能创作山和造化天丁完全一致的作品。

(2分)

2.(李渔戏曲创作的)“立主脑”说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结构》里列《立主脑》一节,说:

“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

传奇亦然。

提出了戏曲创作要“立主脑”之说。

(1分)文中又说:

主脑是“作者立言之本意”,就是说,一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一本戏中只有一人是主要人物,其他是陪衬;也只有一事是中心情节,其他也是陪衬。

这主要人物和中心情节就是一部戏曲的主脑。

(1分)所谓“立主脑”就是要决定这部戏曲是为何人何事而作。

立了“主脑”,就要集中主要精力来描写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其他的众多人物和事件都要围绕中心人物和中心情节来展开。

(3分)(参见《中国历代文论精选>>李渔《闲情偶寄》选录”》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B2.D3.D4.C5.A

四、翻译题(10分;提示:

将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

我听到世人说,诗人很少有显达的,而多数都处于穷顿困厄之中,真是这样吗?

(2分)大概世上所传的诗,多数是出于古代穷顿困厄的人的言辞吧。

(2分)凡是读书人中胸怀才志,而又不能施展于世的人,多数喜欢放浪自己在山巅水边,外面可以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的形状和品类,常常会探究它们的奇形怪状;(3分)心中怀有积存着的忧思感愤,兴起于怨愤讽刺,用以表达羁旅的臣子和寡居的妇女们的慨叹,而描写人们感情中难以言状之处,(这)大概是(人)越穷顿困厄,诗就越写得好吧。

(3分)这样说来,不是作诗能使人穷顿困厄,倒是穷顿困厄的人而后才能写出好诗。

(1分)

五、问答题(三题中任选两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答题要点:

(一)“实录”是司马迁写作《史记》的创作原则。

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旷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5分)

(二)《史记》的许多篇章都体现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作者曾受到汉武帝的残酷打击和迫害,因而“发愤著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公正和“实录”精神。

例如在《史记》中,他并不发泄私愤,而是客观地记述武帝的事迹,既记述他的功绩也不避讳其残忍和好大喜功,求仙访道和追求长生不老等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也既写了他的推翻暴秦、统一天下的伟大历史作用,他的知人善任、深谋远虑的政治家风采。

也揭露了他的虚伪、狡诈、残忍和无赖的流氓嘴脸,一本“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的精神。

(15分)

(三)这种“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产生过巨大影响,后世的许多史学著作,特别是所谓的正史,如二十四史等,就不仅在体例上受《史记》影响,而且在写作态度上,也受到司马迁“实录”精神的影响;同时“实录”精神也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杜甫的诗被成为“诗史”就说明了这一点。

(5分)

2.答题要点:

(一)金圣叹在《渎第五才子书法>>中对《史记》和《水浒传》进行了比较:

“某尝道《水浒》胜似《史记》,人都不肯信。

殊不知某却不是乱说,其实《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

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

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

”(7分)

(二)《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传》是“因文生事。

《史记》所处理的是现成的历史事实,作者只能根据历史史料,进行组织、裁减、安排,不能虚构;而《水浒传》是文学创作,可以通过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顺着笔性去”,进行自由的虚构,更可以发挥作者的艺术创造才能。

从纯艺术的角度,金圣叹更推重《水浒传》虚构文学。

(9分)

(三)金圣叹认识到了史学著作和文学创作的区别,前者“实录”,而后者可以虚构;而他更推重虚构的文学,这是肯定了文学创作的价值;另外,具体地说,他把《水浒传》这种通俗文学置于《史记》之上,这也是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突破,是一种新的文学观点。

(9分)

3.答题要点:

(一)严羽主张作诗要“妙悟”,诗本身要有“兴趣”,即指诗人直觉到的诗美的本体、诗境的实相。

严羽认为唐诗有这种“兴趣”,而宋诗所缺乏的恰恰正是这种审美特征。

为什么宋诗没有“兴趣”呢?

严羽认为来人好“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即在诗歌里用事、用典故、议论说理,破坏了诗歌的“兴趣”的审美特征。

(5分)

(二)为了反对宋人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严羽提出了诗有“别材”、“别趣”之说。

《沧浪诗话·诗辨》说:

“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

”即是说诗写得好坏,别有一种“妙悟”的才能.别有一种“尚意兴而理在其中”的兴趣,与学问、理论没有太大的关系。

他举了韩愈与孟浩然的例子,认为孟浩然学力、学问远不如韩愈,但诗歌却超过韩愈,就是因为孟浩然有“别材”、“别趣”。

这可以作为“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的注脚。

尽管他的这一对比不一定公平和符合事实。

(10分)

(三)在赞扬唐人诗歌后,严羽批评宋诗说:

“近代诸公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

以是为诗,夫岂不工,终非古人之诗也。

……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

”严羽刘“近代诸公”的批评,实则是对宋诗的批评,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倾向从宋初就已开始。

“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缺乏唐诗那种“妙悟”的“兴趣”,即丰富隽永的审美趣味,足宋诗的主流倾向。

(10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综合练习题

   第一讲 先   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著作《论语》。

2、教材指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为政》篇记孔子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这就确立了儒家文艺批评的标准。

4、《论语·阳货》篇记孔子说:

“《诗》可以 兴 ,可以观,可以群,可以 怨 。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5、教材指出:

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6、教材认为: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

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7.教材指出: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精神品格之美,培养作者高尚的人格和道德品质,然后才可能写出好作品,因此提出了对后世文学批评影响较大的“知言养气”说。

8.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9.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10.孟子在《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11.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2.教材指出:

《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3.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4.《庄子·外物》篇中说“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望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5.《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曰: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

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作用。

4.(孟子的)“以意逆志”说

孟子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在《孟子·万章上》中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提出了"以意逆志"说。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说诗者(即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5.(孟子的)“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了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6.(孟子的)“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都是积极的。

7.(庄子的)“虚静”和“物化”说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继承发展了老子"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庄子·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的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庄子的"物化"说是与他的"虚静"说联系的。

庄子认为"虚静"是认识"道"的途径和方法,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创作主体来说,必须具备"虚静"的精神状态,这是能否创作合乎天然的艺术之关键。

而从创作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来说。

必须要达到"物化"的状态。

什么是"物化"呢?

在庄子看来,进入虚静状态之后,人抛弃了一切干扰和心理负担,就会忘掉一切,甚至忘了自己,不再受自己感觉器官的束缚和局限,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作为创作者来说,主体的人也似乎不存在了,主体的"自然"(天)和客体的"自然"(天)合而为一,这就是进入了"物化"的境界,这就叫做"以天合天"。

处在这样状态下的创作自然是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了。

8.(庄子的)和“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庄子对言义(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看法。

《庄子·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他说: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天道》)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星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以言不尽意为根据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追求"味外之旨"、"言外之意",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单项选择题

   1.教材认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艺观,大体上表述在以( B )。

   A.“思无邪”为核心的文艺批评标准;

   B.“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C.“兴观群怨”为核心的批评观

   D.“尽善尽美”为核心的美学观

 2.孔子“诗可以兴”中的“兴”,朱熹解释为( C )。

   A.“和而不流”

   B.“引譬连类”

   C.“感发志意”和“托物兴辞”

   D.“考见得失”

 3.《论语·八佾》记孔子说:

《韶》乐是( B )。

   A.“尽善矣,末尽美也”     B.“尽美矣.又尽善也”

   C.“未尽美也,亦未尽善也” D.“尽美矣,未尽善也”

 4.“子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C)。

A.“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B.“可以兴、观、群、怨”

C.“思无邪”                    D.“辞达而已矣”

 5.教材指出:

孟子“以意逆志”的“意”.从他的思想体系及他说诗的状况来看,乃是指( A )。

   A.读者之意               B.作品之意

   C.作者之意               D.古人之意

 6.孟子在《万章下》中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这里的“其人”是指( D )。

   

A圣人B.今人C.读者                   D.作者

 7.教材认为:

孟子的“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中的“养气”,当是指作家应该( D )。

   A.静心修养,达到“虚静”、“物化”的精神状态

   B.通过修炼,培养自己的阳刚之气

   C.通过修炼,达到阴阳二气和谐一致

   D.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

 8.《庄子》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教材认为是( D )。

   A.“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

   B.“虚静”和“物化”

   C.“仁政”和人性论

   D.祟尚自然,反对人为

 9.教材指出:

《庄子》“得意忘言”和“言不尽意”说主要是指(C)。

   A.文学作品只要思想正确,不必追求语言美

   B.读者懂得作品主题思想即可,不必欣赏语言

   C.文学作品要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

   D.读者只须了解文学作品得思想内容,语言并不重要

 10.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与理论偏于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这是受到( C )。

   A.《孟子》“知言养气”说的影响

   B.《论语》关于“诗可以兴”、“可以怨”观点的影响

   C.《庄子》思想较深的影响

   D.孔子“思无邪”说的影响

   四、翻译题(略)

五、问答题

1.    孔子文艺思想对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有哪些积极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

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④“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

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

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