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034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4.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docx

人教部编版《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案4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人教部编版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教学目标

1.会认“洼、印、凌、增、棕、靴”6个生字;会写“铺、泥、晶、紧、院、印、排、列、规、则、乱、棕、迟”13个生字;正确读写“铺满、水泥道”等词语。

2.在朗读中感受水泥道的美,培养想象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3.初步体会文中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水泥道的美。

资料库

课前搜集:

有关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一)新课导入,板书课文题目

导入语:

同学们,从你的家到学校是柏油马路,还是泥泞的小路?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起看看这条通往学校的道路吧。

(二)资料分享

有关法国梧桐树的资料。

二、先学环节

(一)出示自学清单一

任务:

读通课文,学习生字

读一读:

借助课文中标注的拼音大声朗读三遍课文,做到读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得2颗星。

准字音,读通句子。

标一标:

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新词,把你认为容易读错的、难写的词语每个读写两遍。

新词如下:

铺满、水泥道、亮晶晶、院墙、印着、排列、规则、凌乱、棕红色、迟到

容易读错的:

难写的:

写一写:

给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语(写在生字表下面),并选择一个生字进行拓展(形近字、名言、诗句等)。

我选择的生字是

我给它找的形近字是

我能给它们分别组词:

我看到这个字想到了:

温馨提示:

自学完成后,小组组长检查“自学清单一”中的任务并做好评价记录。

想一想:

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题目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秋雨过后沾满

的水泥道,文章优美而富有童趣。

(二)组内交流

交流内容:

1.朗读课文。

2.读会认字,提示哪些字容易读错。

3.会写字的组词、拓展;提示哪些字容易写错。

4.初步感知课文。

(三)全班展示

按照自学清单,请四个小组展示自学情况。

分别展示:

“读一读”“标一标”“写一写”“想一想”

三、后教环节

精彩预设与点拨

预设1会认字

提示:

增、棕:

声母都是z,不是zh;

印、凌:

“印”是前鼻音,“凌”是后鼻音。

能把字音全部读正确得1颗星。

点拨:

根据部首,学习“洼、棕、靴”。

预设2会写字

1.观察生字结构:

(1)“铺、泥、院、排、规、棕”都宜写“左窄右宽”;

(2)“列、则”的偏旁都是“刂”;

(3)“晶”由三个日组成;“紧”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部短,下部长;“迟”的“尺”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

2.教师重点指导、示范:

印、规。

预设3

对于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灵活纠正指导。

四、检测环节

自学检测反馈

过渡语:

孩子们,老师看到你们都自学得很认真,相信你们的自学效果也肯定不错。

请小组内先自测一下!

1.看拼音,写词语。

pūmǎnshuǐnízōngsè

guīzépáilièchídào

2.仿照例子写词语。

例:

亮晶晶(ABB式)

3.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的水洼()的水泥道

()的图案()的地毯

五、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朗读了课文,自学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人教(部编版)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以天真可爱的孩子的视野,描绘了一幅生活小景:

一夜秋风、秋雨过后,天放晴了,一片片像金黄的巴掌一样的梧桐树叶落在水泥道上,给寻常的水泥道增添了许多美感。

孩子发现了美的景象,感受着美的乐趣,描绘了美的画面,表达了美的情感。

课文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是一篇适宜让学生进行读写结合训练的阅读素材。

教案设计中,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水泥道的美。

通过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作者描绘出的优美画面,并能体悟文章的语言美。

要注重读写结合,以读促写,鼓励学生观察周围事物,从而发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并培养一定的观察能力,运用一定的语言技巧去记录、表达这份美好。

要让学生领会到,探寻美的过程也是热爱生命的过程,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会写“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明朗、凌乱”等词语的意思,并与同学交流理解的方法。

能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3.能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用几句话写出自己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教学重点:

1.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秋天的梧桐叶的可爱。

教学难点:

1.能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2.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美,并仿照课文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美景。

课时安排:

2课时

 

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学会“铺、泥”等13个生字,会写“金色、水泥”等17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够运用寻找近义词、反义词,联系生活实际,或是借助图像等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1.引导学生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交流、学习、掌握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一片梧桐树叶实物或图片,适时引导学生从树叶的形状、颜色等方面观察描述。

过渡:

我们平时经常看到落叶,也许谁都没当回事儿。

可是今天仔细瞧瞧,没想到吧,这样一片黄绿色的、像你们的小巴掌一样的梧桐树叶,也是这么有趣可爱呢!

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满地都铺满了这样的梧桐树叶,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张秋生诗人、儿童文学作家。

出版有儿童诗集《“啄木鸟”小队》《校园里的蔷薇花》《燃烧吧,篝火》《爱美的孩子》,童话诗集《小猴学本领》《小粗心奇遇》《天上来的百兽王》,童话集《小松鼠和他的伙伴们》《丫形树上的初级女巫》《鸡蛋·鸭蛋·老鼠蛋》《狮子和老做不醒的梦》《强盗、精灵和巫婆的故事》等。

2.听音频朗读,学习停顿和朗读的语气。

注意自己读不通顺的地方。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

4.检测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色雨

满水

到凌

(2)指导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

氵:

洼(水洼)泥(泥巴)深(深处)湖(湖水)

辶:

迟(迟到)送(送客)还(还有)远(远处)

◆量词归类:

排:

一排树一排座位列:

一列火车一列队伍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示范书写重点字,指导生字书写。

◆书写指导:

[晶]品字形,上面的“日”要放在下面两个“日”上方中间的位置。

[迟]半包围结构,先写“尺”,再写“辶”。

“尺”捺变点。

[排]注意右边“非”的笔顺,横画间距均匀。

◆易错提示:

[铺]右上有一点,不要少写。

[印]右边是“卩”,不要写成“阝”。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纠正坐姿、握笔姿势、书写错误等。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圈画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圈画内容,教师结合交流情况点拨理解重点词语。

啊!

多么明朗的天空。

预设:

出示晴朗的天空图片,直观认识什么是“明朗”,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义。

可以理解成“晴朗”的意思。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预设:

查字典理解词语有几个义项,根据句子的意思确定具体的意思。

“熨帖”在字典中有四个义项:

①(用字、用词)贴切;妥帖。

②心里平静。

③〈方〉舒服。

④〈方〉(事情)完全妥当。

引导学生想象体会可爱的小树叶舒展着身子,舒舒服服地躺在水泥道上的感觉。

可以理解成“舒服”的意思。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

预设:

引导学生观察“排列规则”与“排列不规则”的图片,联系上文“排列得并不规则”来理解“凌乱”的意思。

也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凌乱”的反义词,从而理解词义。

小结:

同学们,理解词语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用联系上下文、观察课文插图、联系实际生活、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方法来理解,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理解。

3.指导词语归类。

◆ABB式:

亮晶晶湿漉漉软绵绵明晃晃

◆AABC式:

闪闪发光亭亭玉立恋恋不舍依依不舍

4.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金色的小巴掌”指的是什么?

(法国梧桐树的落叶。

(2)作者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

什么地方?

(秋天,去上学时,雨后天晴时,上学路上,水泥道上。

(3)他看到了什么?

(水泥道上有很多落叶。

)有什么感受?

(美,喜欢。

(4)出示填空,引导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填空并齐读:

我时,天开始。

院墙外的水泥道铺上了很多,就像铺上了一块。

这样的景象真啊!

5.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次写了什么。

预设:

课文层次的划分方法有时候不止一种,只要学生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应该予以肯定。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

写了季节和天气。

一夜风雨过后,“我”上学时天晴了。

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

写了水泥道上的景象和“我”的表现。

“我”看到水泥道上铺满了落叶,真美,“我”高兴得舍不得离开。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

写“我”的感受。

“我”赞美水泥道真美。

呼应开头,点明主题。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点评表扬学生的课堂表现。

过渡:

同学们,水泥道平常的时候美不美?

可能也是美的,只是课文当中的这个孩子并没有留意。

而当秋风秋雨打落了梧桐树的叶子以后,水泥道呈现出和平常很不一样的景象,这个孩子一下子就发现了眼前的美景。

那这些铺满了水泥道的梧桐叶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这个孩子为什么要写它们呢?

下节课我们再深入到课文中去探究了解。

今天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

大家的表现都很不错,

(示例:

观察到了生字的不同结构,很有心;给我们编了一首儿歌,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字;朗读课文时特别流畅,特别有感情,看来课前预习的时候一定下了一番工夫;理解词语的方法很有创意,我们都可以学一学;的发言也很有自己的想法,说明他能开动脑筋想问题。

尤其是,今天的发言真的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你!

老师特别希望,大家在课堂上都和他们一样,踊跃举手,积极发言,大大方方地分享表达,谦虚认真地聆听别人说话。

我相信,这样大家就会越来越进步!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由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品析水泥道的美。

2.读写结合,能够用几句话写一写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的景色。

3.读懂作者对秋天大自然的喜爱之情,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品读句子,体会课文的语言美。

运用同样的方法,写一写身边的美。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教师小结指导。

铺满水泥紧贴院子印象排列规则

凌乱棕色迟到亮晶晶闪闪发光

2.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

多么美的景象,多么美的一条路啊!

同学们,我们何不跟随作者的描绘,同他一起去领略欣赏一番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出发,去那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上走走吧!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自主交流,初识美感。

1.学生自由读文,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引导学生圈画重点。

(1)用横线画出描写梧桐树叶的句子。

(2)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水泥道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仔细读一读自己找到的语句,说说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美的。

(二)汇报展示,品析美文。

1.学生汇报圈画的词句,教师相机点拨品析重要语句。

(讲重点)

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呢?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

引导学生抓住句中“潮湿”“亮晶晶”“一角小小的蓝天”来谈自己发现的美。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彩色”是说色彩很丰富,从文中找一找,都有哪些颜色?

这是一块怎样的地毯?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

首先,引导学生抓住句中“彩色”“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等词语体会水泥道的美。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看作者是怎样描绘出美的。

最后,通过朗读,读出美感。

方法拓展: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比喻句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

如:

天上的云朵像洁白的棉花糖。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有人说,这两句话中有颜色美、形状美、姿态美、和谐美,你从哪些词语能发现这些“美”?

在文中找一找,你还能发现什么美呢?

预设:

首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并描述画面。

其次,引导学生抓住“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来体会美。

最后,通过朗读,读出美感。

2.教师配合课件进行引读,升华美感。

(读精彩)

引读: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

第二天,天放晴了。

我走出门一看——(学生接读:

地面还是……小小的蓝天。

引读:

你瞧,那梧桐树上的叶子,还闪着水珠呢!

它们一掉下来,便紧紧地粘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了——(学生接读: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直到路的尽头……)

引读:

多么美的一块地毯啊!

我忍不住走上前去仔细观察——(课件出示: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3.引导学生思考并探究其他知识要点。

(议要点)

(1)看着这么美的水泥道,“我”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明确:

①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从“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可以体会“我”喜爱眼前的美景,不忍心破坏眼前的美景。

从“一片一片仔细地数”可以感受到“我”多么喜爱那些铺在路上的梧桐树叶啊,“我”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孩子啊!

“愉快地蹦跳着、歌唱着”说明“我”内心是多么快乐!

“我”还把小雨靴比喻成了两只棕红色的小鸟,多么巧妙:

当树叶在枝头摇晃的时候,小鸟在树叶间跳来跳去,尽情歌唱;当树叶落到地面时,小雨靴就像小鸟一样,也在树叶间蹦来蹦去,真快活呀!

②要不是怕……很慢很慢的。

(“要不是……会……”表达了“我”舍不得离开这条水泥道的心情,充分表现了“我”对水泥道的喜爱程度。

③……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真美啊!

(“第一回”说明“我”以前不觉得,让人体会到新奇、惊喜之情。

“真美啊”直接抒发赞美、喜爱之情,点明文章主题。

(2)“一夜秋风,一夜秋雨”一句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二次是不是重复了?

明确:

不重复。

在结尾处再次出现,是与第1自然段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更紧凑,而且读起来很美,突出了“我”对门前水泥道的喜爱之情,对大自然秋天的喜爱之情。

方法拓展:

像这样,文章开头提到的内容,在结尾处又写到了,这种方法就叫首尾照应。

这种方法使文章结构严谨,主题更加突出。

(3)质疑探究:

“我”仅仅只是喜欢这些梧桐叶、这条水泥道吗?

明确:

不是。

也有对秋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喜爱。

“一夜秋风,一夜秋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是秋天的美景,是大自然的美景。

正因为“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才会有美的发现、美的描绘。

4.回味品读课文,升华美感。

小结: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就在这样一个秋天的早晨,“我”通过仔细观察、用心感受发现了水泥道的美,并用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对此一一加以描绘,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这样的美。

同学们,再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用心去体会这种美吧!

三、拓展阅读,赏析名段

过渡:

同学们,其实,如果我们也像“我”一样留心去观察,最熟悉的地方就有许多不一样的风景。

咱们再来看看著名作家汪曾祺是怎么写他的上学之路的。

1.出示课外阅读片段,指名朗读。

从我家到小学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

我放学回家喜欢东看看,西看看,看看那些手工作坊、布店、酱园、杂货店、爆仗店、烧饼店、卖石灰麻刀的铺子、染坊……我到银匠店里去看银匠在一个模子上錾出一个小罗汉,到竹器厂看师傅怎样把一根竹竿做成筢草的筢子,到车匠店看车匠用硬木车旋出各种形状的器物,看灯笼铺糊灯笼……百看不厌。

——选自汪曾祺的《自报家门》

2.阅读与交流。

(1)说说汪曾祺的上学路是怎样的。

(要经过一条大街,一条曲曲弯弯的巷子。

(2)汪曾祺在上学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手工作坊……看灯笼铺糊灯笼。

(3)汪曾祺有什么感受?

(百看不厌。

四、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

同学们,发现了吗,在上学路上、放学路上,总有一些美丽的景色、有趣的事情,我们要用双眼去看,用双耳去听,用心去体会,最后还要用文字把它们记下来。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

各种各样的店铺,多有意思的巷子啊!

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

用几句话写下来吧。

提示:

你是怎样上学的?

在路上你看到了什么?

你觉得哪些地方很有意思?

你有什么感受?

2.指名读话,集体评议。

五、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抓住关键词语,品析水泥道之美。

师:

你们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之美?

生:

“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

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

”作者把水泥道比喻成了地毯,那一定是非常美的。

师:

再读一读这一句,你能找到体现这块地毯很美的词语吗?

生1:

这是一块“彩色”的地毯,我想到了水泥道本身是黑色的,落到水泥道上的梧桐树叶有金黄金黄的,还有的可能是微微有些红色,所以组成了彩色的地毯。

那一定是非常美的!

生2:

这块地毯上还有图案呢。

通过“印着落叶图案”“闪闪发光”我能想象到水泥道上的图案一定非常美,因为叶子上还有雨珠,在太阳的照耀下闪闪发光。

那是多么美呀!

生3:

这块地毯好像还很长,作者说“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那得多远哪!

我也好想亲眼看一看。

师:

同学们在优美的词句中感受到了水泥道的美。

大家真会学习!

这条水泥道正是因为铺满金色巴掌而增添了美感,请同学们再读一读第7自然段。

看看从哪些词语中,你又体会到了这种美。

生1:

“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

”作者把梧桐树的落叶比喻成了金色的小巴掌,多么可爱呀!

生2:

通过“熨帖、平展”,我仿佛看到了落叶粘在水泥道上是那么平,是那么舒服,它们似乎是自愿来装扮水泥道的。

师:

你的体会更增添了美感,梧桐树的落叶似乎更有情意了。

你抓住了关键词语,品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真棒!

生3:

作者说梧桐树叶“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但是我和作者有同样的感受,这也是一样不规则的美,更自然。

师:

你真是善于发现美的孩子!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要你细心观察,用心去体会,就能发现美。

现在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读出那条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的美吧。

赏析:

在作者的描写中,学生抓住的关键词语不同,感悟到的美也有所不同,而且,对于美,每个人的欣赏角度也各有不同。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喜欢的词语去发现美,同时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将优美的文字转化为动人的画面,使这样的美更形象,能深入学生们的心灵深处。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画面美、语言美、情感美、结构美,但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本课的重点并非归纳概括出这些“美”来,而是在读中赏美,在读后写美。

本课的教学设计有意识地分解了教学目标任务,两个课时各有侧重,每课时的教学重点更突出,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一是注重以学生为本,引导他们积极交流,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义、理解课文,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二是借助插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向学生直观展现“美”,使他们有美的印象和感受;三是注重朗读和圈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赏美、探美,有美的情感和认识;四是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不单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也帮助学生从阅读自然过渡到写作,引发他们展现美的欲望,提高他们表现美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