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095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3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届福建省福州八中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质检语文试题及答案

福州八中2018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闾阎扑地,。

(王勃《滕王阁序》)

(2) ,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3)辛苦遭逢起一经,。

(文天祥《过零丁洋》)

(4)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5)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6)_____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4题。

道山亭记曾巩

闽,故隶周者也。

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

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

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

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

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

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

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

其水陆之险如此。

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⑤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

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⑥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⑦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①阸(ài),阻隔。

②絙(gēng),粗绳。

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

④破溺,船破溺水。

⑤陿,狭。

⑥嵚崟(qīn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⑦埃壒(ài),尘埃、尘世处。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相属无间断属:

连接

B.其途或逆坂如缘絙缘:

攀援

C.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处:

安置

D.人以屋室巨丽相矜矜:

骄傲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2)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6分)

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一)

苏轼

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

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重衾脚冷知霜重,新沭头轻感发稀。

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注】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十一月,苏轼奉命前往常州等地赈济灾荒途中;除夜即除夕。

(1)这首诗的前四句,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

请简要概括。

(3分)

(2)结合尾联,简要赏析“嫌”字的妙处。

(3分)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7.下列各项对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街上是一片静寂。

爆裂了的鞭炮的残骸凌乱地躺在街心,发散它们的最后的热气。

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传来一阵低微的哭声。

”除夕夜,觉慧看见一个讨饭的小孩,靠着石缸低声在哭。

他摸出两个半元的银币,给了小孩。

黑暗中好像听到有人骂他是“伪善的人道主义者”。

(《家》)

B.甘果瓦被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舞姿吸引,一路跟随他,误入乞丐工国。

如果没有乞丐王国的人嫁给他,他就要被处死。

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最终按照摔罐成婚的规矩,与甘果瓦结成名义夫妻,婚期为四年。

(《巴黎圣母院》)

C.在卡西莫多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时,她被人劫走了。

他在教堂里来回寻找,碰到弗比斯及部下也在寻找。

他没怀疑他们,帮助他们一起寻找。

一无所获时,卡西莫多想到了副主教,将愤恨转化为痛苦。

(《巴黎圣母院》)

D.欧也妮打开钱袋:

“我跟你说,这是一个姑娘的私人积蓄,她根本用不着。

你收下吧!

钱不过是一种工具,不要太看重了。

你就跟我的亲兄弟一样,拿去吧!

”查理马上就收下来了,并表示感谢。

(《欧也妮·葛朗台》)

E.葛朗台没花一分钱挽救了弟弟的名誉,他利用银行家格拉桑,让其到巴黎处理弟弟破产的事。

债权人保留了债券。

他变卖弟弟财产,发放近一半的债务,剩下的以侄儿将全部偿还为借口,拖延了五年。

(《欧也妮·葛朗台》)

 

8.简答题。

(5分)

“咱们素日好处,再不用说。

但今日你安心留我,不在这上头。

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你果然依了我,就是你真心留我了,刀搁在脖子上,我也是不出去的了。

”《红楼梦》说这话的是谁?

话中的“出去”是指什么事?

“我另说出两三件事来”具体指哪些事?

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二)  文化经典阅读(6分)

9.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曰: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论语·子路》)

太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论语·子罕》)

(1)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么。

(2分)  

(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所持的态度。

(4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

人类早期的某一个段落,历史学与文学曾经浑然一体。

古希腊的荷马“史诗”既是历史事件的记载,又存在强烈的美学特征。

历史学与文学的分道扬镳意味着另一个文化阶段的开始。

显而易见,历史学更多地负有特殊的责任。

从“史官”的设立到修史的慎重严谨,历史学的记载、叙述以及形形色色的褒贬时常与涉及江山社稷的大是大非联系起来。

孟子曾经说,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这是历史叙事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

因此,历史学热衷于注视各种宏大的巨型景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政治风云,外交形势,社会制度,革命运动,诸如此类的显眼事件往往是历史学的注视焦点。

多数时候,帝王将相理所当然地充当了历史著作的主要人物。

相对地说,文学认领的是各种具体的人生故事,现实主义之后的文学明显地转向了底层,转向了普通大众的悲欢离合。

文学带来的喜怒哀乐源于日常生活的各种经验、细节,而不是高瞻远瞩的宏论。

一首小令或者一篇美文仅仅抒写了些许人生感慨;即使像《红楼梦》、《战争与和平》这种鸿篇巨制,人们读到的仍然是一个个人物的曲折命运,而不是包罗万象的历史全景。

为了强烈的戏剧效果,为了逼真的现场气氛,文学甚至享有一个特权:

虚构。

现今,历史学与文学的分工日益清晰:

当前者精确地提供某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数据或者翔实陈述一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时,文学正在栩栩如生地想象一条街道,一幅肖像,或者一批人物之间的恩怨情仇。

然而,这并不是文学与历史相互分离的证明。

相反,“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

这不仅表现于一批以历史故事为主轴的“演义”小说,不仅表现于迄今盛行的历史小说或者历史戏剧,更为重要的是,“历史”的理解、再现时常成为鉴别文学价值的内在尺度。

“诗史”是杜甫赢得的一个崇高赞誉,巴尔扎克自称要做法国历史的书记员,恩格斯在典型人物背后察觉到某种“历史潮流”,并且提出了“美学的”与“历史的”相结合的批评标准……或许,亚里士多德关于诗比历史著作更富于哲学意味的观点已经包含了重要的启示:

文学不负责陈述已发生的事情,“描述可能发生的事”显示的是另一种史识。

如果说,历史学擅长居高临下地处理历史,那么,文学考察的是历史与人生的复杂互动。

没有完全脱离宏观历史的具体人生,正如没有完全脱离具体人生的宏观历史;但是,文学主要承担这个ss的上半部分:

历史如何造就各种不同的人生,同时,每一个体如何在自己的位置上理解和承受来自历史的压力。

10.本文论述的主要问题是()(3分)

A.文学与历史学浑然一体B.文学与史识的关系

C.文学特点与历史学特点的区别D.文学的历史走向与历史学的责任

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 历史的叙事有不露声色的政治倾向,因此孔子写成《春秋》,一些乱臣贼子很担惊受怕。

B. 历史学与文学是处理问题的两种方式,文学可单独表现历史,也可不围绕历史单独表现。

C. 第四段列举杜甫、巴尔扎克、恩格斯等的事例及言论,表明历史对于文学的重要作用。

D.文学创作中享有“虚构”这一特权,目的是为了收到强烈的戏剧效果和逼真的现场气氛。

12.文中证明“‘历史’始终是文学围绕的一个中心词”的主要论据是什么?

(3分)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

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

还得等?

……得,……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

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

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

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K—,K—,K—,K—,K—。

“喂!

”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

……没事儿——就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

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

那面容,白,润,冷,让人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

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

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

可你们俩够朋友……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

‘老莫儿’还是‘国际’?

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

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

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以淡淡的丁香紫色为主导’……要一件吧?

……唔,这容易,让妈妈托哪位搭国际班机的朋友,给你捎回来……”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什么?

‘谬论’?

听着,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

……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

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

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成全恋爱的黑夜!

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

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是几号几楼的?

”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

“不知道。

“她们家干什么的?

”“不知道。

”“那她这是……”“反正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自个儿?

”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

“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

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一九八四年春于西湖龙井寺(有删节)

13.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

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C.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D.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14.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

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4分)

15.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

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

你赞同哪种看法?

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他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

1月4日,是作家史铁生的六十岁生日。

可惜他没能等到这一天。

在2010年的最后一天,史铁生永远离开了他的亲人、朋友与读者。

4日下午3点,他的亲人、朋友、同学在北京的798“时态空间”为他举行追思会。

“请各位亲朋好友不要带花圈、挽联,而是带着回忆与鲜花,在我们准备好的留言卡上写下对铁生的追忆和思念。

”这是大家与史铁生的最后一次聚会。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越聚越多,上千人在凛冽的寒风中缅怀一位伟大的作家。

同一天,上海也在复旦大学举行了史铁生追思会,由上海市作协主席王安忆担任主持人,纪念这位“用生命书写生命”的作家。

曾与史铁生有过多次合作的《天涯》杂志社也宣布,将举行“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以表达对他的深切缅怀,学习他一生追求文学理想的崇高精神。

早在二十年前,史铁生就在《我与地坛》中平静叙说: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但这个“节日”真的来临时,不少人依然泪如雨下。

按照史铁生的遗愿,他的心脏在去世当天便紧急送往天津,大脑和腰椎也捐献给了武警总医院,不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

史铁生的夫人陈希米说,以前家住地坛公园附近,他一直很喜欢那里,“所以我想应该有所表达”。

据悉,陈希米目前正与有关方面商量,有意将史铁生的骨灰撒在地坛的树林里,不过不留任何的地上标志。

说起地坛,人们总会想起那篇著名的《我与地坛》。

正如韩少功所言: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发表,对当年(1991年)的文坛来说,即使没有其他的作品,那一年的文坛也是一个丰年。

”事实上,不仅是那一年,《我与地坛》已成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收获,而其影响也不限于“文坛”。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福民参加了北京的追思会。

他说,在两个半小时的追思活动中,每一个场面都很感人。

大家对史铁生的所有热爱,都是因为读了他的作品而产生的。

很少有人意识到,史铁生是1969年作为知青到陕西延安插队,1972年因病致瘫而回京,这一时间距离他写出并且发表《我与地坛》,还有将近二十年的时间。

也就是说史铁生是用了二十年的漫长岁月,对生命进行了循环反复的思考咀嚼和叩问,才变得平静从容。

在他看来,史铁生以自己的苦难为我们这些健全人背负了“生与死”的沉重答案,他用自己的苦难提升了大家对生命的认识,而我们没用任何成本地享受了他所达到的精神高度。

在这个意义上,史铁生堪称当代文化英雄。

“史铁生的意义在于他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

”作为史铁生的好朋友,王安忆用这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痛切之情。

史铁生的去世,引发了读者对他作品无限的怀念与记忆,《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命若琴弦》等名作被频繁提起。

在某购书网站上,很快推出了史铁生专题,他的作品的重新出版也被提上了日程。

北京追思会上,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感慨地说:

“能在过去五年间每年都与铁生见面,是我的荣幸。

铁生是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一个真正坚持精神高度的写作者,淳厚,坦然,诚朴,有尊严。

他那么多年坐在轮椅上,却比很多能够站立的人看得更高;他那么多年不能走太远的路,却比很多游走四方的人拥有更辽阔的心。

在这个不轻言‘伟大’的时代,铁生也无愧于‘伟大的生命’这样的评价。

无论是作为人,还是作为作家,他对中国文学而言都是有着非凡重量的宝贵财富。

他个人和文学作品的深厚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充分地彰显出来。

史铁生去世了,不少人都在哀悼。

他是最纯粹的写作者,其想象力与思辨力代表了我们当代文学所能达到的高度。

而他沿着悬崖行走,一次次以生命的名义对抗死亡卷土重来的生命奇迹,留给人们更多生活的勇气。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3.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韩少功说《我与地坛》的发表在当年(1991年)的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是唯一的一篇,但其价值仍使那一年的文坛收获颇丰。

B.“用生命书写生命”,第一个“生命”指的是史铁生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第二个“生命”指的是其作品中对生命意义和张力的探索。

C.史铁生的去世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如为其举行追思会、其作品被频繁提起、某购书网站推出其专题、其作品被重新出版等。

D.文中大量引用了史铁生本人以及亲属、朋友的言论,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显得生动、真实,使情感抒发也更含蓄、真挚。

E.在史铁生追思会上,评论者们从史铁生用苦难提升人们的生命意识以及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的深远影响方面,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14.文章开头交代了北京、上海两地同一天为史铁生举行追思会,及《天涯》将举行的“铁生之夜”烛光追思会有何用意?

请简要分析。

(4分)

15.在史铁生追思会上,陈福民评价他“堪称当代文化英雄”,铁凝评价他“无愧于‘伟大的生命’”,你更倾向于哪种评价?

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

16.用一句话概括下面一段文字反映的主要现象及其原因。

(不超过30个字)(3分)

美国耶鲁大学,在过去的25年里,历史一直是头号热门专业。

史景迁的中国史课年年几百人上,已经成了传奇。

英语专业在1990年代前半期就是第二热门的专业,后来才被经济学超出。

耶鲁的经济学,是高度理论化的人文学科,不是实用学科。

在哈佛大学,前四大热门专业,第一是社会科学,第二是生物,第三是英语,第四是心理学。

普林斯顿传统的五大专业是政治学、经济学、历史、英语和国际关系,46%的学生集中在这五大专业。

这些美国的精英大学培养的是未来的领袖,要把握大方向,其关怀和训练当然必须宏观,不能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学数钱算账。

这些精英学校,大部分学生出身于中高产阶层,父母受教育程度很高,对大学有充分的理解:

大学主要是一种精神经历,上大学的最基本目标是培养兴趣、发现自己、认识世界、反省人类最基本的价值;度过了这样的4年人生,再想实际问题也不迟。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

(3分)

11月3日下午,著名游泳运动员孙杨驾车与公交车发生刮擦。

交警部门查实,孙杨系无证驾驶。

作为中国游泳运动员中的  ①  (qiáochǔ),②孙杨曾获得奥运会“双料”冠军,成为世锦赛“三冠王”,并且两度荣获CCTV体坛风云人物年度“最佳男运动员”。

孙扬一跃成为蜚声中外的名人,但盛名之下,名人也要善待和爱惜自已的羽毛,更要承担起与名相称的社会责任。

在  ③  之下,为社会做出好的榜样。

(1)请在①处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2)②处画线句子有语病,请修改。

 

(3)根据“大家的眼睛都睁得大大地注视着”这一意思,在③处填写一个四字成语。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最近,在一堂大学语文应用写作的公共课上,教授随机让5名学生口述请假条,竟没有1人能准确回答。

请假条的标题写在哪?

有的说居左,有的说居中。

请假条要陈述请假理由,有的学生直接跳过。

落款写在正文下方的哪个位置,学生说法不一。

教授说,这些都属于基础的语文知识,但一些大学生却没有掌握。

 “我在批改大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作文时,发现很多存在语法错误和错别字。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研二学生黄松鹤说,中文专业学生尚且如此,真让人担忧。

《百家讲坛》特约主讲、武汉大学李敬一教授也表示,即便是博士生,有时候也会在论文中出现标点错误和错字。

对于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阐述。

(要求:

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有理。

150字左右。

五、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你知道,你爱惜,太阳天天升起;

你不知,你厌恶,太阳天天升起。

请根据你对这首诗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福州八中2018-2018学年高三毕业班第三次质量检查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钟鸣鼎食之家艰难苦恨繁霜鬓干戈寥落四周星榆柳荫后檐,山岛竦峙征蓬出汉塞

2.D.矜:

夸耀3.D("在城中道山之上"误,据原文可知"道山"是道家之山)

4.C(无暗示“仕途坎坷”之意)

5

(1)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

(2)路旁有小河,小河可以沟通大海,船载的人和货物昼夜都可以聚集在家门。

(属:

聚集)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福州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离竹席就尽可观望四面景色。

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

闽地由于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险峻,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壮阔啊!

程公在这个州府由于治理得好而闻名,既改造了城墙、又革新了学府,并且利用公事之余的时间又办到了建亭这件事。

他一年以后就改任广州知府,随后又赴任诛议大夫,接着任给事中、集贤殿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他的字是公辟,名字叫师孟。

6.

(1)同情与忧虑百姓疾苦,病中感伤,客中孤寂思归。

(2)尾联描写了客中、长夜、孤舟中只有残灯相伴的情景(1分),“嫌”字把残灯拟人化,生动形象写出了“孤灯”不嫌弃诗人的情态(1分),表达了诗人在残灯陪伴下感受到的宽慰与温暖、无奈与自嘲(1分)。

7.CD(C也在寻找爱斯梅拉达的是国王的弓手;D没有马上就收下。

当时查理呆住了,半晌不吭一声。

欧也妮双腿跪下:

“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