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127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23 大小:11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23页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23页
亲,该文档总共3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3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docx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重庆市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电子教案集

第一单元第1课

课题

1、窃读记

课型

精读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抓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4、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重点

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抓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

电脑课件,古今名人读书故事

学生准备:

字典,词典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掌握课后生字,解决学生质疑的生词。

2、读通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的线索,并划分意义段。

学习重难点

学习根据一定方法归纳主要内容;学会梳理叙事类文章的脉络;分意义段,归纳段意。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补充与修改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读书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三、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线索

 

五、置留问题,布置作业

 

1.同学们,书籍能使我们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读书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

读一本好书就好比吃上一顿美味佳肴。

那么,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与感受呢?

2.刚才,同学们谈得非常好,老师也感受到了你们读书的乐趣。

是啊!

读书能使人奋进,使人进步,读书也是一个人生命的需要。

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非常喜欢读书,竟然去“窃书”。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窃读记》。

3.板书课题。

4.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预测:

为什么要窃读?

是怎么窃读的?

窃读是怎样的感受?

……

 

1.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事?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2.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3.自学生词新词。

4.自学检测:

A.认读生字与写字。

(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文中一些字的字音和字形。

如“目的地”的“的”读dì;“踮起脚尖”中的“踮”diǎn读;“暂时”中的“暂”读zà;有一些字的笔划较多,如“饿”“惧”“檐”“酸”“撑”等,要提醒学生注意各个部件的组成。

还有一些字虽然笔划较多,但是形声字,要引导学生根据这一特点进行记忆。

写字要认真,注意书写的习惯。

B.体会词语的含义。

适宜——适合,相宜。

文中指在书店人多,无人注意到我的这种环境与我只读不买的窃读行为相适合。

知趣——知道好歹,不惹人讨厌。

这里指知道常常这样只读不买是惹人讨厌的,每当感觉到书店里店员态度变化时,我就会放下书离开。

饥肠辘辘——饥饿得肚子发出肠鸣音。

白日梦——比喻不能实现的胡思乱想。

文中是说作者在饿着肚子站着苦读中,也幻想着能够有钱;而有钱也不过能吃上一碗面条,再坐下来舒服地读书。

这种最简单的需求对一个穷学生来说像“白日梦”一样不可能实现。

依依不舍——留恋,不忍分离。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读懂意思,读出味道。

下面,就让你们就反复地读一读吧!

2.指名分段读课文,看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顺.。

3.让学生概括地说说课文是怎么记叙“我“窃读的经历与感受的。

4.整理课文记叙的线索: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5.默读第3自然段。

画出“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或关键词。

6.课件演示第3自然段。

指名学生朗读,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跨进店门,暗喜”,“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急切地寻找”,写出了她读书的渴望与急切,这些都说明了她特别喜欢读这本书。

7.想像当时“我”找书的样子。

表演体会。

8.她这样去窃读,你们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

9.引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读出暗喜、渴望、急切的心情。

A.她是一个多么爱读书的小姑娘!

当她找到那本想读的书,又是怎样阅读呢?

她有怎样的心理感受?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1.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初步体会句子的含义。

 1 窃读记

放学后——边走边想——跨进店门——打开书阅读——恐惧被发现——饥饿难耐——放回书架——走出书店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发学生阅读乐趣。

 

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把鲜活的文字转化成直观的想像与表演,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

加深体验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2、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及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补充与修改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二、品读体验。

 

三、感悟写法

 

四、拓展延伸

 

1.认读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

2.回顾课文内容。

3.过渡: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我”是一个爱读书的小姑娘,为了读到自己喜欢的那本书,费劲了力气才找到。

那么,她是怎样阅读呢?

有什么感受?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板书课题)

1.指名读第3自然段,体会我读书的样子与内心。

(1)体会“我像一匹恶狼,贪婪地读着。

”(课件演示句子)

A.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B.“饿狼”给我们留下的是不太美好的形象,可“我”却把自己比作“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表现出作者如饥似渴地读书.) 

(2)体会“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演示句子)

A.快乐的是什么?

恐惧的是什么?

B.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验吗?

(联系生活说一说)

(3)引导学生读出这种复杂的内心。

2.默读5——10自然段。

体会“我”窃读的滋味,交流自己的感动。

(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动,然后,自主交流,师生对话,联系生活,关注体验。

(1)“害怕书店老板发现”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不注意她的时候窃读,因为是窃读,所以当人少了,她就会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

这种奔波的滋味也不好受。

(2)“把自己隐藏起来”是什么滋味?

(要想读书还得动一番心思,让人家看不出来,确实挺累。

还贴在一个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3)“赶上天下雨”是什么滋味?

(为了读书,却庆幸下雨,并且希望越大越好,还装着皱眉头,望街头。

这样的窃读方式令人感动。

(4)“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

(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

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5)“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6)“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3.联系生活实践说说“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这句话的理解。

(“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则是指精神的成长,心灵的成长。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1.引导:

这篇课文真实感人。

那么,你认为哪里写得好呢?

(学生讨论,相机引导学生朗读)

2.小结:

这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特别动作和心理描写极为传神,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酷爱。

1.以后你应该怎样来读书。

2.说一说有关读书的名言。

 

 

感悟写法,体会语言精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作业设计

1.阅读《窃读记》节选(发放材料),写出读后感。

2.根据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

3.积累、背诵文中动作、心里描写的精彩语段。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贪婪 

          害怕

          开心                             朴实而又生动感人

          饥饿

  依依不舍

教学反思

 

重庆市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电子教案集

第一单元第2课

课题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课型

略读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教学难点

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教具准备

1、收集有关季羡林先生的资料。

2、阅读《我的童年》节选。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读懂词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分角色朗读课文,把握谈话的主要内容。

3、能从对话中得到怎样读书和学习的启示,进一步开展有关阅读综合性学习活动。

教学重难点

1、自读课文,把握访谈的主要内容,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明晰健康成长的要求。

2、学习访谈中如何倾听对方的表述,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补充与修改

设计意图

一、话题导入,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谈话的主要内容

 

三、研读课文,明晰季老对读书、学习的见解

 

四、品味人物,分角色朗读

 

五、回顾文题,体会寓意

 

六、扩展阅读,鼓励综合性学习活动

 

1、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最近电视上《实话实说》、《艺术人生》等谈话型节目十分火热。

这些节日以什么吸引观众获得大家的青睐呢?

(学生自由谈这类节目的特点,教师相机引导这些节目的话题与人们生活联系紧密,主持人幽默、睿智。

2、同学们对节目的“了如指掌”足以说明这类访谈节目的成功,一期好的节目不仅需要好题材,更需要对话双方彼此尊重、真诚相对,以及渊博的知识,风趣的语言:

你想学习采访吗?

让我们一起跟随12岁的女孩张苗来到北京大学季羡林教授的家,欣赏他们的访谈片段。

3、板书课题。

自读课文,边读边找出苗苗给季老提出了哪些问题?

(可在书上做上

记号)

(学生读书、思考,教师与个别学生交流。

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1、对于苗苗天真而真诚的提问,季老是如何解答的呢?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季老给你留下印象最

深的语言。

2、学生自由读课文:

(提示:

边读边在表明季老观点的地方做上记号,也可写出自己的感悟。

3、根据学生对访谈的再现,因势利导,明晰季老的见解以及对下一

代的殷切期望。

导语:

季老对于苗苗感兴趣的那些问题,持有什么态度,他是如何解

答的呢?

交流预设:

⑴把文章写好,要多看书:

①季老主张看闲书吗?

你从哪里看

出来的?

(季老以自己小时候的趣事以及询问苗苗如何写好文章来阐明自己主张读闲书。

②同学们对《彭公案》《济公传》

《施公案》《三侠五义》有哪些了解?

(均为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

③什么样的书是闲书?

你的父母允许你看吗?

季老是主张看闲书的,但是在课堂上和写作业的时候看行吗?

⑵要努力培养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的人才,因此不能偏科:

1同学们如何理解“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贯通”,即全部透彻地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

“三贯通”则是指清华大学提出的“中西贯通”“古今贯通”和季老提出的“文理贯通”。

这句话是季老针对苗苗偏科而说的。

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

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

②小组讨论,交流偏科的危害。

⑶要学好外语,还要进行古诗文积

累:

①“起码”怎么理解?

“注”是什么意思?

(“起码”即最低要求,最低限度。

注:

用文字解释字句。

文中指对《古文观止》中难以理解的词句加上注释。

交流: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你听了季老的话有什么感想?

1、过渡语:

“一个小孩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这是最起码的要求。

”同学们的对季老的话感想不一,苗苗有什么反应呢?

请同学读一读。

(指名读,读出苗苗的惊诧、童真)

2、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谦虚好问,率直而有礼貌,对季老充满了爱戴崇敬。

3、引读:

季老也从苗苗的语气中听出了苗苗的惊讶,季老说:

(生读)

4、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于季羡林教授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季羡林先生是北京大学的教授,他翻译和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到语言学、翻译学、文学等多个领域。

季老在《我的童年》一书中记录了他小时侯偷偷看闲书的有趣经历。

5、分角色朗读:

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请同学分角色读一读《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提示:

在朗读中要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

苗苗谦虚好问,对季老的尊敬崇拜溢于言表;而季老幽默、随和,他们的对话极富口语化。

通过同学们的朗读,我感觉到了苗苗对季老的尊敬爱戴,也感受到季老无名人架子,亲切随和,满含着对下一代的关爱。

现在,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你明白了什么?

(寓意:

表面上与二人的名字密切相关,“小苗”──苗苗;“大树”──季羡林。

实际上“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

“小苗”与“大树”交流的正是如何生长、汲取营养,小苗才会长成参天大树,像苗苗这样的孩子们才会成才的内容。

1、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写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

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

真可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2、鼓励学生开展课外综合性学习,友情提示:

(可任选其一)

⑴调查本班同学的阅读书目 

⑵采访爱读书的人,列一个采访提纲,并做一份访谈记录。

联系学生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激发学生对访谈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激发学生共鸣,促其酣畅淋漓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小组讨论使更多的学生有阐明观点的机会,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学生对偏科的危害有更全面的了解。

 

在交流和讨论中,培养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激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作业设计

1、请在正确读音下边打“√”。

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xìng xīng)趣的就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xǔ hǔ)传(chuán zhuàn)》里绿(lü lù)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再回答问题:

最近清华大学办了一个班,选的是高才生,提出要培养____、____的人才。

我看,有这两个贯通还不行,还应该加一个_____。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三贯通,这才是21世纪的青年。

”如何理解?

3、扩展练习:

古人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可见读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我想这样说“阅读,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

”请你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对阅读的感受。

板书设计

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闲书    多看

偏科    三贯通

学习外语 两百首诗 五十篇古文

教学反思

重庆市南岸区青龙路小学电子教案集

第一单元第3课

课题

3、走遍天下书为侣

课型

精读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整体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开展读书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具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读书名言,回顾自己曾经读过的一本书,想想自己阅读经历与方法。

2、教师整理部分读书名言与读书方法,课件出示生字,一些重点句子及训练的句式。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掌握生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3、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学习重难点

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文章层次。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补充与修改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二、释题明意,质疑问难

 

三、初读课文,识字读句

 

1、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情感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从童年时的“窃读”,到季先生对读书的见解,可以看出他们都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

今天,我们学习第3课“走遍天下书为侣”。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题的意思。

1、请大家一起来读课题:

出示课题:

这是英国的作家尤安艾肯写的,看了题目,大家知道作者把书当作什么?

板书:

伴侣。

看到伴侣,你自然会想到哪些词语?

作者把书当作他的伴侣,和它形影不离,如影相随,可见作者是多么喜爱读书啊!

带着喜爱之情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齐读课题,“侣”是什么意思?

(伴侣、同伴)课题是什么意思?

2、质疑课题:

(为什么要选择书为

自己的同伴?

1、初读课文:

师:

下面,请大家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把生字新词读准确,并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把生字新词画下来,标下段落序号。

2、认字读词:

⑴教师呈现词语,学生自由拼读;去掉拼音,指名领读;读对了大家跟读。

⑵教师呈现文中带有生字新词的重点句子,请学生读句。

⑶指导写字:

师:

你们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两个字最难写?

谁来教老师写。

(着重指导“豫”、“趟”的写法,学生可能认为其它字难写,可以顺势指导,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在田字方格中指导书写。

⑷读通课文:

师:

大家已经有了较强的识字能力,一定会把课文读得更好,请同桌之间合作读书,每人一段轮流读,互相听评,帮助对方把书读得更通顺,更好。

1、整体感知:

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什么?

2、自读自悟:

师:

为什么作者要以一本书为自己旅行的伴侣呢?

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看看能否把我们课前提出的问题弄懂。

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读文,并结合课文,交流感悟,教师注意评价多样性的引导。

作者把书当作自己朋友,当作自己的家,不论朋友见了多少次,家回了多少次,我们还是会有新的发现。

说明“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板书:

常读常新)

3、感悟方法,拓展小练笔:

⑴感悟方法:

师:

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她在读书过程中是怎样读的?

(生读第7自然段。

师:

你认为作者读书有方法吗?

(体会:

思考、品味、欣赏、寻找新知、小结收获、想象)

(板书:

思考、品味、小结……)

师:

你认为作者读书有一定顺序吗?

(体会“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这一过程,简单理解,重点读中感悟。

⑵关注练笔:

师:

读了文中作者的读书方法,一定对我们有所启发,我们平时也读了许多书,你是怎样读书的呢?

请大家拿出习作本,写一写,注意用上“首先……然后……还……最后”的句式。

⑶展示练笔:

选择几篇学生习作,请学生上台朗读交流。

⑷小结:

通过学习课文,不仅知道了作者选择一本书作为旅行伴侣的原因,也了解了作者读书的方法。

参照作者的读书方法,对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在以后的阅读中去实践、去体验阅读的快乐。

直接进入课文学习。

 

就题质疑的方式似乎陈旧,但并不落后、过时,语文教学应讲追求扎实、有效。

只要能服务教学,有益于学生语文学习,就是好方法。

本文围绕课题质疑,很容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旨:

作者只选一本书旅行的原因。

 

在初读课文中,继续关注识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在语言环境中识字。

避免常规教学中受公开课的影响,尤其是进入高年级后忽视学生生字学习和第一课时的学习,特别强调第二课时学习,以致第二课时,任务重,头绪多,走马观花,无法落实。

 

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过程中,抓住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脉落。

同时,让学生在读中与作者对话,交流自己读书经历与方法,让学生展示自我阅读的成功,激发学生动脑、动口的表达欲望。

读中学写,既整合了教学内容,又体现了扎实的语文实践学习。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地读,领悟作者的观点,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学习用比喻的表达方式写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____,也是____”。

2、阅读《神奇的书》,感悟比喻、拟人表达方式的妙处。

交流名人读书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补充与修改

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二、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方法

 

三、阅读链接,学习致用

 

四、感悟写法,积累语言

 

1、复习新词。

2、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只带一本书上路的原因。

1、了解了作者的选择,你有什么深刻的感受?

(作者特别喜爱书,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且作者很会阅读。

2、作者对书有着深厚的感情。

那么,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的根据,然后反复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体会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

3、学生研读第三段,边读边做笔记:

课件出示:

首先我会思考,故事中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作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