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12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docx

马克思复习提纲重点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提纲

1.马克思的两大发现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

2.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哲学又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4.哲学的基木问题及其内容

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

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5.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物质的特性:

客观实在性

6.世界统一于物质

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性,其统一性基础是物质性。

体现:

意识统一于物质、人类社会统一于物质

(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形式一一运动)

7.社会生活的本质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

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践。

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來的现实基础。

②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8.意识的特征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乂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一一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①意识活动具有FI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

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意识的特征:

主观性、同一性、流动性、能动性

主观性:

我们每个人的意识世界都是专有的,独一无二的,对我们来说格外真实。

同一性:

各种觉知形式都被整合成为一个同一的、整体的、独特的、连贯的意识经验。

流动性:

意识的内容是不断变化的,从来都不会静止不动。

美国的心理学家曾提出意识流这一专业名词,來表示意识的这一特性。

能动性: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与环境的互动;把经验与现实连接起來,形成自我同一性的基础;制定目标,引导行为。

9.现彖与本质

(1)含义: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2)现彖和本质的对立统一关系•二者的对立:

①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要素的内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本质与必然性、规律性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不过本质的含义更广泛一些,它是事物内部所包含的一系列必然性、规律性的综合

10.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魅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Z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的认识方法一一矛盾分析法

第四,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11.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矛盾的同一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第一,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第二,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吸取有利因素來发展自己,从而推动事物的发展;第三,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这种基本趋势,是由矛盾双方的同一性决定的,正是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有两种情况:

一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双方共同发展,从而使整个事物得到发展;二是矛盾双方的斗争,使一方力量不断削弱,另一方力量不断增强,以至战胜对方,推动事物向前发展。

第二,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统一体瓦解,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

(3)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但二者都不是孤立起作用的。

毛泽东指出,矛盾着的对立面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12•度的含义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界限、幅度和范围。

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就转化为他物。

(量变质变一一准备结果)

13.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含义、本质

含义: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关于人的认识产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科学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4•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认识路线

1: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2: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1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实践一一认识(感性认识一理性认识)一一实践(三个阶段两次飞跃)

感性认识:

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觉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插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够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必须进一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彖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两者关系: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容,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6.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

1、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看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理论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

2、真理的绝对性:

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真理的相对性:

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

是有限度的.

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实践三要素:

主体、客体、中介实践特征:

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18.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Z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木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木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19.价值的特点

价值的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和多维性

1客观性。

其一,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其二,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彖也具有客观性。

其三,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也具有客观性。

2主体性。

价值的主体性是指价值本身直接同主体向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3社会历史性。

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被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决定了价值的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4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个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20•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木原则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项基本原则。

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归根结底是要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结合起来

2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的意识的关系问题。

22.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23.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上层建筑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Z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

在阶级社会屮,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马克思主义认为: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O

24.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5.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

26.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7•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8.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29•杰出人物的产生

历史上的杰出人物的产生原因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时代发展的需要必然,影响作用偶然。

30.商品的二因素

因素:

(1)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它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脑力和体力的消耗。

(社会属性)二者关系: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屮。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没有价值,因而也就不是商品;价值是商品中最本质的因素,一种物品如果仅有使用价值,但不是人类劳动产品,就没有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虽然既有使有价值,又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因而没有形成价值,也不是商品。

二因素关系:

对立统一体首先,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依赖的,互为条件,共处在商品体中,缺少哪一个因素,都不能成为商品。

31.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生产商品的劳动可以区分为具体劳动、抽象劳动。

(2)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

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

一方面,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另一方面,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3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性因素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3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生产与总需求的平衡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34.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资本”是指资本家占有、并用作剥削手段的生产资料和货币。

是一种由剩余劳动堆壳形成的社会权力,它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是一个特定的政治经济范畴,它体现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因此,资本并不完全是一个存量的概念。

3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36.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

其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又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二、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形成过程是价值增殖过程的基础

37.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也就是剥削率。

剩余价值率nf二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即m,=m/v

剩余劳动时间/必耍劳动时间

3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其物质形态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产品。

其价值则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发生量的变化。

由于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因为,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所支付的价值,由工人用于个人消费了。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来补偿的。

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

这样,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塑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39.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

(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

(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

40.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的理论基石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

(一)唯物史观一一哲学基础: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⑤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二)剩余价值学说一一经济学基础:

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是资本家阶级不付任何等价物就占有的价值额的一般形式。

①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②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来源。

③阐明了无产阶级的社会地位。

41.共产主义社会的特征

1、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

2、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融境界极大提高

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消灭了阶级差别、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42.发展的实质与原因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IH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tl趋灭亡的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社会历史领域内,人民群众是社会群众创造者和绝对力量,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原因:

事物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即事物的内因

4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D、客观规律性是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4.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

4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1)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2)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主要矛盾处于支趾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2、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而,又要善于抓重点.)

46.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4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在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首先,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

活动的首要前提。

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看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

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

48•唯物史观考察谁是历史的创造者时必须坚持的原则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壬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來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

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

最后,唯物史观从A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

4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解释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3)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4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

5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6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

7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的相互关系的认识。

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笫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资木主义积极危机的周期性爆发的特点四个阶段,即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

51.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

(1)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一般发展规律的必然趋势.

(2)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能够适应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代表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一,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为社会主义取替资本主义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第二,无产阶级力量的不断壮大,为社会主义収代资本主义准备了社会条

件。

5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的甚至落后很远.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必须把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努力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簡品化、现代化的艰巨任务•完成这个任务,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疑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进行艰苦的探索和奋斗.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4)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