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314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6.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全册.docx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全册

五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如下:

一、小数乘整数

这节课是小数乗整数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理解小数乗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乗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的能力。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新知,我努力的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及整数乘法中由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为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做好了铺垫,尤其是掌握了积的变化规律,为学习小数乗整数的算理有很大的帮助。

(二)创设了一个“购买风筝”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的引出了小数乗整数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索新知。

(三)在学习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如解决实际问题时,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思考交流解决的方法,在师生的交流学习中,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计算方法,从而得到许多有创造性的解决办法。

然后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总之,这节课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思考交流的学习中,给不同的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二、小数乘小数

课前,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担心几点:

1、学生能不能理解例题中1008除以100的原因?

2、学生能不能发现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

3、下午上新课,效果会不会不如早晨?

学生会不会有意见?

例题出示,提出问题,列式、估算,都没问题。

提出用竖式计算后,学生埋头计算,自己巡视了一圈,个别学生不知道如何计算,便轻声提醒把算式看作整数进行计算;个别学生面对1008,虽然把小数点点在了两个0之间,却不知道为什么点在这。

告诉我看估算结果的;多数学生知道,因为两个因数都乘10,积就乘100,要使原来的积不变,需要将现在的积除以100。

几个学生一说整个计算过程,其他学生恍然。

于是一通都通。

“试一试”自然没问题。

计算法则都是学生自己总结的。

今天的例2依旧利用下午第二节课上的,例题出示,说说有关数学信息,提出第一个问题后学生自己列竖式计算,根本不需要我去讲解就说出了在“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来补足”的注意点。

后面的“试一试”自然一帆风顺。

反思感受是: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已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移动小数点位数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基础上教学的。

虽然最初担心学生不理解积的小数位数就是因数的小数位数的和。

但是,由于自己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非常注意让学生通过计算整理计算法则,发现注意点(能化简的要化简,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用0补足),用估算的方法检查验算。

所以在本部分的教学中自己才轻轻松松地完成教学任务。

通过这两个例题的顺利教学,提醒自己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每单元的知识教学,一定要踏踏实实的讲解到位,注意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双基的训练,每个知识点都要让学生过。

不要炒夹生饭,这样才能让自己后期的教学顺利进行。

2、学生的学情不一样,接受能力各不相同,基础也不同,要尽量抓住课堂上的四十分钟,多关注后进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多给他们说话、板演的机会。

3、课前注意钻研教材,注意要教学的内容与前期教学内容及后期教学内容的联系,对学生学习情况要清楚地了解,对学生可能出现疑问的地方进行预设,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要随机应变。

三、求积的近似值

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改革实验的一个新的亮点。

它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贴近学生的社会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经验。

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然而,“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教师个人的任务还是由师生共同完成,是实际教学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做法。

下面就“积的近似值”教学,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首先,要避免情境由教师备课时一个人精心设计好,避免问题由教师提出来,避免学生始终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的自主性便大打折扣。

要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生成问题情境。

本课教学从讨论“购物时应该考虑了解哪些信息呢”入手,了解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的真实想法。

在充分尊重了学生看法的基础上提供相关信息,使每位学生都成为情境的创设者。

本课还创设了“填写发票”的问题情境,通过联系刚才大家解决的问题,提出“你能帮卖方填写一张发票吗?

”,使学生产生“填写发票”的需要。

然后指导学生亲自尝试填写发票的过程,在填写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填写发票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必要的数学”。

在这个解决问题的情境中,思考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只是根据学生随时出现的问题加以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始终是问题情境的主动参与者。

创设情境并非是教师的专利,教师应该积极引导每位学生参与到情境设计的过程中,使情境真正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其次,要避免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而造成的信息量比较少,讨论的焦点要避免停留在“积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上,要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积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本课教学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根据计算结果帮卖方开发票写金额)产生疑惑,并尝试自己解决,进而在交流中加深理解、达成共识(钱应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两位小数),再进而能正确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要充分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大信息量,力求针对性强,且具较强的开放性。

学生讨论的焦点也最终落脚在“哪种结果更合理”上。

从而在讨论合理性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积的近似值”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力求每位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在例5教学后,安排三个层次的练习加深理解:

其一,举出老师生活中购买东西的例子,有的钱保留一位小数(商场不收分了),有的钱保留整数(自由市场讨价还价,了解一下去尾法保留),让学生认识到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保留;其二,通过一道应用题的练习,让学生按老师的要求进行多次保留,比较哪个值最精确从而让学生明确,数位越多越精确;其三,安排一道计算结果正好是两位小数不需要保留的应用题,让学生明确取近似值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在最后的巩固练习中结合生活实际,根据3个商场的价目表,让学生设计购买3样东西的方案,由于学生要考虑到价格、质量、路程、时间、信誉等问题,因此出现了多种方案,是一道开放题。

学生既得到了技能训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连乘、乘加、乘减”是“小数乘法”这个单元的内容。

生活中需要用连乘获乘加、乘减解决的实际问题很多,教材选择了“学校图书室用正方形瓷砖铺地”这一学生较为熟悉的素材,设计了“用100块瓷砖来铺,够吗?

110块呢?

”的问题情境。

通过解决这一问题,呈现了小数连乘、乘加两种算式,通过这两种不同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学习小数连乘、乘加运算,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一样,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经验,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并不困难。

但是要注意的是,教学时应当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小数四则混合运算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道理一样,避免盲目地进行知识的迁移。

因此本节课,我努力做好以下两点:

(1)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现代教育中,知识不再是教育追求的根本目的,而是实现创新的手段。

因此,要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并不难,完全可以进行知识的迁移。

但这样一来,学生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就相当于死记硬背。

所以,本课我采用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情境,启发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同时体会到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整数的相同。

(2)把数学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意把数学活动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

如:

从学生们较为熟悉的铺地砖的活动引入,使学生易于从生活经验出发,便于学生的理解,也便于学生用不同思路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认同本节课所要领悟的规律。

巩固练习时,我特别注意应用本课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良好情感。

 

第二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反思

本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反思如下:

一、小数除以整数

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的不同就主要在小数点上了。

同一个题可以有多种方法解决,22.4÷7,22.4千米,是一周跑的总路程,问平均每天跑多少千米。

孩子们想到了三个方法,第一个就让我惊讶,他把22.4先乘10,除以7之后,得数再除以10,从而得到正确答案。

他很好的应用了除法的计算规律,这是在四年级时学过的。

第二个学生把22.4千米转化为22400米,除以7之后得3200米,再转化为3.2千米。

这个学生利用了转化的思想,转化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一种思考方法,也常常被使用。

第三个学生很干脆:

“用竖式计算就可以。

”呵呵,这可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于是,她一边说,我一边在黑板上写,当商了3之后,她说要先点上小数点,我问为什么。

其他学生也看着她,是一样的问题。

她说:

“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显然,这名学生是预习过的,对教材中的这句话非常熟悉。

我怕有学生对“商”和“被除数”不明白,特意在这儿多问了几句,说明哪一个是“被除数”,哪一个是“商”。

剩下的事情就简单了,做了几个练习,有六名学生板演,都做得不错。

例2是一种新的情况,列出算式为5.6÷7,有好几个学生张口就说出了答案。

但列竖式的时候,遇到了问题:

根据上面的例题知道,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可是商的小数点前面没有数啊?

这也难不倒孩子们,立刻就说出:

添“0”。

我纠正:

“是商0,当整数部分不够除的时候,商0,点小数点。

在整数除法中,当有余数的时候,就不再计算了;现在学了小数,就可以添0继续算下去。

例3就是这样一种情况,算式为1.8÷12,竖式中商了0.1之后,余数是6,教材中问:

“接下来怎么除?

自己试试。

”有学生是预习过的,知道可以添0后继续计算。

可也有学生有疑问:

“为什么要添0呢?

”我让孩子们讨论这个问题,是啊,为什么可以添0继续算?

也许是熟视无睹了吧,我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讨论一段时间后,几个学生发言,但都不合适。

于是,我引导他们往数的意义上去考虑,商1的时候,是把1.8看作18个十分之一;余数为6,添0(0也可以看作是落下来的)后,即为60个百分之一,这样就可以继续计算了。

二、小数除以小数

小数除以小数是学生在学习完一个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计算。

我对在课堂的落实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

《一个数除以小数》这节课是后续性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的教学,要抓住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一关键来进行,因而教学重点定位在怎样移动除数和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

教学    本节课时我把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把握定位在知识的生长点和关键处,即引导学生思为什么要把除数0.85变成85?

”,“为什么被除数7.65也要跟着移动相同的位数呢?

”。

这个为什么就是让学生知道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有的知识——除数是整数的除法。

找准了知识的生长点、连接点;在引导学生感受算理与算法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通过前一天的预习在小组内充分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的一个尝试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来讲课,讲对知识的理解。

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适时调动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方法,说出在小组交流后对知识的理解。

而我则充当引导者的作用,随着学生的汇报在学生没有讲到和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点、引。

在竖式中移动小数点位置时,要求学生把划去的小数点和移动后的小数点写清楚,新点上的小数点要点清楚,做到先划、再移、后点。

三、商的近似值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

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

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

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

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

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

“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

”“没有,除不完。

”“怎么可能呢?

为什么除不完?

”“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

”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

“想知道为什么吗?

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

”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

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

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

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

“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

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

”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

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

如:

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

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

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

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

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循环小数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新课导入是否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是一节课中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影响着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合适的导入,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合适的导入,有承上启下,降低认识坡度、分散教学难点的作用。

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和运用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等手段,营造适宜的氛围,激起学生的兴趣,把学生的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充分锻炼、提高自己。

(2)创设氛围,主动探究。

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学生的发展视为教学的首要目标。

而以往认为一节好的课,就是教学目的明确,课堂教学结构严谨,突破重点难点,教师讲得清楚,学生对知识掌握牢固。

而现在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上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是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是否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的奥秘。

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在思考、争论中发现新知,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该成为参与数学活动的一分子。

(3)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讨论与思考,自己得出结论。

以上几点在本节课中体现得较好,获得了成功。

      

 不足之处:

本节课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给予学生观察的材料较少,针对循环小数的重点“依次不断重复”这几个关键词语可以再出几道练习题,使学生能牢固的掌握循环小数的特点。

在授课的过程中虽有学生主体性的学习但是还有教师的主导性体现。

在练习的设计中对于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可以增加混循环小数的形式,同时也可以增加循环小数与无限不循环小数的区分使学生更清晰的理解循环小数。

其次由于循环小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读一读循环小数的读法。

五、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学生解决数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个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个具有一定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让他们敢问。

根据低年级学生都对小动物比较喜欢的特点,我为本课设计了一条贯穿始终的情感线:

帮小猴找规律引出的一系列问题。

用这条情感线来支撑知识线和能力线,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

本教学设计教学层次清晰,注意合理地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采取层层推进的办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三)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注重合作探究、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是一种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

在本课中,既考虑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又考虑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

几节课下来,感觉到大多数时间学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能够积极投入到学习和探究中来。

总之,在这三节课的教学中,努力体现《标准》的新理念,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注重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启发,面向全体,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六、解决问题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

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

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

第一步先求什么?

第二步再求什么?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

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

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

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

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

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

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本单元《观察物体》教学反思如下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

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兴趣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以下是我对这节课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

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

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针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

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

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

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

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

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

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第四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本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如下:

一、用字母表示数

每次上过课后,总有或多或少的感慨与反思。

针对自己《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谈一谈自己教后的体会。

《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

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

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

字母简写的过程,知识点较多。

很多地方并没有开展探究的价值。

在教学时我采用“自学”+“讲授”方式,因为有些数学概念,是约定俗成的,是前人所规定的,我们没有必要去深究,就如同我们可以用手机来打电话,就不必去深究手机的工作原理。

部分知道点以老师讲授还是必要的,让学生通过有意义的接受来巩固认知,节约了教学的时间资源,优化教学程序。

本节课,我给学生提供了多次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机会。

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有合作讨论的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