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810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docx

采矿学课程设计精编

《煤矿开采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姓名:

学号: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绪论……………………………………………………3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4

第一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4

第二节采区内的再划分………………………………7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及生产系统………8

第四节采区中部车场…………………………………10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10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10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13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15

小结……………………………………………………17

绪论

一、设计的目

1.初步应用《煤矿开采学》课程所学的知识,通过课程设计,加深对《煤矿开采学》课程的理解。

2.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对编写采矿技术文件,包括编写设计说明书及绘制设计图纸进行初步锻炼。

3.为毕业设计中编写毕业设计说明书及绘制毕业设计图纸打基础。

二、设计题目

(1)设计题目的一般条件

某矿第一开采水平上山阶段采区、盘区或带区自下而上开采K1、K2和厚度、层间距及顶底板岩性见综合柱状图。

该采区、盘区或带区走向长度2100m,区内各煤层埋藏平稳,埋深较深浅,地质构造简单,无断层,K1煤层属简单结构煤层,硬度系数K3煤层,煤层f=2,K2和K3煤层属于硬煤层,各煤层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

设计矿井的地面标高为+30m,煤层露头为-30m。

第一开采水平为该采区服务的一条运输大巷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处的稳定岩层中,为满足该区生产系统所需的其余开拓巷道可根据采煤方法不同由设计者自行决定。

(二)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

1.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1

煤层倾角条件1:

煤层平均倾角为8°,阶段倾斜长度1200m。

2.设计题目的煤层倾角条件2

煤层倾角条件2:

煤层平均倾角为16°,阶段倾斜长度1000m。

三、课程设计内容

1、采区、盘区或带区巷道布置设计;

2、采煤工艺设计及编制循环图表

四、进行方式

学生按设计大纲要求,任选设计题目条件中的煤层倾角条件1或煤层倾角条件2,综合应用《煤矿开采学》所学知识,每个人独立完成一份课程设计。

设计者之间可以讨论、借鉴,但不得相互抄袭,疑难问题可与指导教师共同研究解决。

本课程设计要求方案进行技术分析与开掘工程量和维护费比较。

第一章采区巷道布置

第1节采区储量与服务年限一、采区的生产能力定为150万t/a,煤层平均倾角为16°。

(一)计算采区的工业储量、设计可采储量

1.采区的工业储量

Zg=H×L×M×γ

式中:

ZC——采区工业储量,万t;

H——采区倾斜长度,1000m;

L——采区走向长度,2100m;M——煤的厚度,M1=6.9m,M2=3.0m,M3=2.20m;

Y——煤的容重,1.30t/m?

Zg1=1000×2100×6.9×1.3=1883.7万t

Zg2=1000×2100×3.0×1.3=819万t

Zg3=1000×2100×2.20×1.3=600.6万t=3303.3万t

Zg=Zg1+Zg2+Zg3

2.设计可采储量

ZK=(Zg–P)×C

式中:

ZK——设计可采储量,万t;

Zg——工业储量,万t;

P——永久煤柱损失量,万t;

C——采区采出率,厚煤层可取75%,中厚煤层取80%,薄煤层85%。

分别取左右边界煤柱各15m,上部防水煤柱与下部护巷煤柱各30m,则:

P1=[2100×30×2+(1000-30×2)×10×2]×6.9×1.3=130.25万t

P2=[2100×30×2+(1000-30×2)×10×2]×3.0×1.3=56.63万t

P3=[2100×30×2+(1000-30×2)×10×2]×2.20×1.3=41.53万t

ZK1=(Zg1-P1)×C1=(1883.7-130.25)×75%=1315.1万t

ZK3=(Zg2-P2)×C2==609.9万t

ZK3=(Zg3-P3)×C3=447.3万t

ZK=ZK1+ZK2+ZK3=(819-56.63)×80%=(600.6-41.53)×80%=2372.3万t

3.采区服务年限

T=ZK/(A×K)×100%

式中:

T——采区服务年限a;

A——采区生产能力,120万t;

ZK——设计可采储量,万t;

K——储量备用系数,取1.3。

T=ZK/(A×K)×100%=2372.3/(150×1.3)=12.2a

取T=12年

4.验算采区回采率,C=(ZC–P–P支柱)/ZC

式中:

C——采区回采率,%;

ZC——煤层的工业储量,万t;

P——煤层的永久煤柱损失,万t;

P支柱——区段煤柱损失,万t;

对于K1煤层:

P支柱1=4×24×6.9×1.3=0.87

C1=(ZC1–P1-P支柱1)/ZC1=(1883.7-130.25-0.087)/1883.7=93.1%>75%

对于K2煤层:

P支柱2=4×24×3×1.3=0.038=

C2=(ZC2–P2-P支柱2)/ZC2=(819-56.63-0.038)/819=93.08%>80%

对于K3煤层:

P支柱3=0.028=4×24×2.2×1.3

C3=(ZC3–P3-P支柱3)/ZC3=(600.6-41.53-0.028)/600.6=93.08%>80%

则K1、K2、K3均满足采区回采要求。

第二节采区的再划分

一、确定工作面长度及采区区段数目

由已知条件知:

该煤层倾向共有:

1000m的长度。

且采煤工艺选取的是先进的综采,一次采全高放顶煤法,由《采煤学》所学知识得知,综放工作面长度一般为130m—190m,巷道宽度为4m~4.5m,本题目选取4.5m,且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一个中厚煤层的一个区段便可以满足生产要求,最终选定5个区段,区段煤柱选为24m,故工作面长度为:

L=(1000-30)/5-4.5×2-24=161.1(m)取5m的整数倍,所以取L=160m

二、确定工作面生产能力

采区生产能力的基础是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取决于煤层厚度、工作面长度和推进度。

一个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能力可由下式计算:

A0=L采×V0×m×γ×C

式中:

A0——工作面生产能力,万t/a;

L采——工作面长度;m,

V0——工作面推进度.综采面年推进度可达1000—2000m,取1100m。

γ——煤容重,t/m3

C——工作面采出率,一般为0.93—0.97,取0.93

A0=L采×V0×m×γ×C=160×1100×6.9×1.3×0.93=146.8万t

三、确定采区内同采工作面数及工作面接替顺序

由于采区生产能力为150万t/a,且工作面生产能力为146.8万t,对于K1煤层布置一个工作面便基本可满足生产要求(由于所选采煤机截深为630mm,一天共进6刀,故工作面生产能力为:

0.63×6×146.8×6.9×1.3×0.93×330=152.7万t),而对于K2、采取两个工作面同时回采,以满足生产要求

第三节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和生产系统

一、完善开拓巷道

为了减少煤柱损失提高采出率,利于灭灾并提高经济效益,根据所给地质条件及采矿工程设计规划,在第一开采水平中,把为该采区服务的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均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方25m的稳定岩层中,两巷水平间距相距961.26m。

二、确定巷道布置系统及采区布置方案分析比较

1.确定采区内准备巷道布置根据题目所选条件,完善采区所需的开拓巷道及准备巷道。

还需两条上山。

2.布置上山数目、位置及进行方案关于技术经济比较:

方案一

一煤一岩上山布置,运输上山布置在k3煤层底板下

方案二

两条岩石上山布置,两条上山均布置在k3以下的岩层中

从如上的经济比较中,可以看出双岩上山所需的总费用要比一煤一岩上山所需的总费用要少,因此在经济上更加合理,双岩上山维护费用少且无需留煤柱。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可采用在K3煤层下15m处集中布置两条岩石上山,。

即:

选中双岩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3.确定工作面回采巷道布置方式

.K1煤层为厚煤层,单独开采时,可满足生产要求,故先开采K1煤层,K1煤层采完后,接着采K2,K3煤层。

考虑到K1煤层生产能力较大,且矿井瓦斯涌岀量较低,为更好地进行工作面接替,减少煤柱损失,故采用沿空掘巷。

沿采空区留5m的护巷煤柱。

在采区巷道布置平面图内,工作面布置及推进的位置应以达到采区设计产量为准。

由于K1、K2、K3煤层采取联合布置的开采方式,且岩体较稳定煤层上山易维护,故在K1煤层两侧各留5m边界煤柱。

煤层适合综采一次采全高放顶煤。

K2、K3煤层一次采全高。

5、采区上、中、下部车场选型

采区上部车场选用单道顺向平车场;

采区下部车场选用大巷装车顶板绕道式,由于煤层倾角为16°,而且顶底板围岩稳定,所以选用该形式的车场。

第四节采区中部车场或带区下部车场路线设计

1.采区中部车场

该采区开采近距离煤层群,轨道上山布置在底板岩石中,倾角为16°,向区段石门甩车。

轨道上山和石门内均铺设600mm轨距的线路,轨形为15kg/m,采用1t矿车单钩提升,每钩提升3个矿车,要求甩车场存车线设双轨高低道。

斜面线路布置采用一次回转方式。

第二章采煤工艺设计

第一节采煤工艺方式的确定

一、选取K1煤层为对象,进行采煤工艺设计。

1、选第一煤层,即K1煤层为对象设置采煤工艺。

且K1煤层厚度为6.9m,属于中硬煤层,故可用综合机械化采煤一次采全高放顶煤工艺。

2、选用国产设备

经查《采矿设计手册》得知:

根据煤层的实际情况,选用MG880WD采煤机,参数如下:

采高1.8~3.7m

适应煤层硬度f=1~3

煤层倾角≤35°

截深630mm

滚筒直径1.6m

牵引式无链

牵引力532KN

牵引速度0~7m/min

滚筒中心距8180mm

机身高度1499mm

卧底量200mm该滚筒采煤机由鸡西煤机厂制造。

3、采煤与装煤

落煤方式:

采用双滚筒采煤机直接落煤。

进刀方式斜切进刀双向割煤

采放比:

由经验可知,采放比在1:

1-3之间为合理,故取采3m放3.9m。

采放比为:

1:

1.3。

截深:

采煤机截深选为630mm。

上下缺口长度:

20~25m。

放煤步距:

由于顶煤厚度较大,则放煤步距采用两采一放。

放煤方式:

单轮、间隔、多口放煤。

(实践证明:

该方式丢煤少,混矸少,又易于实现高产高效,故采用。

4、运煤

运煤选用SGZ—764/500型可弯曲刮板输送机。

5、支护与处理采空区

K1煤层厚度6.9m,煤层结构简单,因此为减少煤柱损失,采用综放回采工艺。

为提高煤的冒放性和采出率,减少煤层,并考虑到矿压和煤层倾角较大时的支架稳定性,放顶煤支架选择低位双输送机S5200—17/32型,

6、架中心距:

1.5m

7、移架方式有依次顺序、分组交错和成组整体顺序式三种。

且由于分组交错式,移架速度快,能满足采煤机快速牵引的需要,适用于顶板比较稳定的高产工作面。

故选用分组交错式。

8、支护方式由于K1煤层f=2,为防止片帮和冒顶,因此选用及时支护。

9、端头支架

经查《采矿设计手册》得到:

PDZ端头支架(掩护式),支架参数如下:

支撑高度1.6~3.8

工作阻力9000KN

初撑力7070KN

支护强度0.51Mpa

该支架由郑州煤机厂制造。

10、超前支护方式和距离

由于采用综放开采,支撑压力分布范围大,峰值点距煤壁前方5-15m,分布范围10-30m,所以超前支护的距离为25m。

选用单体支柱和金属铰接顶梁支护。

铰接顶梁的长度为1200mm。

11、计算工作面的支架需求量

N=L×E

式中:

N————工作面支架数目,取整数;

L————工作面长度,m;

E————架中心距;

N=160/1.5=107(架)

端头支架:

由于巷道宽度为4.5m,而架宽为1.6m,因此选3架,即,两端共有6架。

12、处理采空区:

一般采用全部跨落法处理。

第二节工作面合理长度的确定

1、煤层地质条件

该采区内的两层可采煤层的地质条件对于布置高产高效工作面非常有利。

煤层厚度适中,倾角不大且顶底板稳定,无明显影响生产的地质构造,瓦斯涌出量较低,自然发火倾向较弱,涌水量也较小,便于布置较长的工作面进行回采。

2、工作面生产能力

工作面的设计生产能力为:

A0=L采×V0×m×γ×C=157.2万t。

K1煤层的实际生产能力为:

A1=L×E×N×r×M=160万t

A1与A0的差值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达到生产要求,工作面的长度确定的合理。

3、运输设备及管理水平

采区生产选用的设备均为国内先进的的生产设备,能满足工作面的长度、产量和进度的要求,管理较高,有利于生产。

4、顶板管理及通风能力

该采区的顶板较稳定,工作面可以适当的加长,综放工作面的长度一般在130~190m,所以选择的工作面的长度合适。

另外,工作面长度与通风无直接的关系,但对于瓦斯涌处量较低的K1、K2、K3煤层,工作面的风速可以适当的减小,通风能力可以降低一些。

5、巷道布置

由于K1、K2、K3煤层的赋存条件相同但开采技术不同,K1煤层的储量比K2、K3大,K1为主采煤层,K2、K3为辅助煤层,两者相互配合达到生产要求,尽量提高煤炭采出率,巷道布置尽量保持一致,可以适当变化。

6、经济合理的工作面

工作面的长度与地质因素及技术因素的关系十分的密切,直接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根据条件,以高产量、高效率为原则选择合理的工作面长度。

合理的工作面以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高为目标。

尽量加快工作面的推进速度,减少巷道的维护时间,降低回采总成本,使设备、资源得到最高利用。

第三节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的编制

劳动组织表

劳动组织表

序号

工种

合计

1

班长

2

2

2

6

2

采掘机司机

3

3

2

8

3

输送机司机

2

2

2

6

4

转载机司机

1

1

1

3

5

胶带机司机

1

1

1

3

6

移架工

3

3

3

9

7

泵站工

1

1

1

3

8

机电维修工

0

0

3

3

9

端头完好工

6

6

6

18

10

运料工

0

0

11

11

11

跟班队长

1

1

1

3

合计

20

20

32

72

2.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工作面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量

备注

1

煤层厚度

m

6.9

2

煤层倾角

°

16

3

采高

m

3.0

4

采煤机

1

5

液压支架

107

6

端头支架

6

7

刮板输送机

2

8

破碎机

1

9

转载机

1

10

胶带输送机

2

11

循环进尺

m

3.78

12

日产量

t

4448

13

生产方式

二班半采

半班准备

14

出勤人员

72

小结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是采区的巷道布置以及采煤工艺的设计,它到底想要传授给我们些什么知识?

或者说我究竟从这个设计中学到了什么?

我的想法很简单,无非是想增加一些专业知识。

我不是很聪明,也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勤奋,但是,事实上,我觉得我得到的远远比预想的要多。

通过这次设计,我不仅对采区的设计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进一步巩固和加深了课程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种新的思考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能切实应用到生产生活中,不可否认,这是多么让人兴奋的一件事。

本次课程设计虽然结束了,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路还很长,还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我希望并坚信,我们能走的更好!

参考文献:

1.徐永圻《煤矿开采学》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3版

2.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3版

3、徐永圻、陈炎光《中国采煤方法》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1991

4、徐永圻《中国煤矿采煤方法图集》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0

5、张先尘、钱鸣高《中国采煤学》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

6、陈郑正《采煤专业课程设计指导书》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8

7、钱鸣高、石平五《矿山压力及岩层控制》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2003

8、张荣立、何国纬、李绎《采矿工程设计手册》2003

9、汪理全《采矿学》课程设计大纲徐州:

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系,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