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5983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docx

马克思主义原理经典例题无答案

一、有关矛盾的性质:

1、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是:

()

A、矛盾的普遍性B、矛盾的特殊性

C、矛盾的斗争性D、矛盾的同一性

2、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

3、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

A、普遍性和特殊性B、绝对性和相对性

C、整体与局部D、同一性和斗争性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根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B、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C、形式与内容的关系D、本质与现象的关系

5、下列哪些说法中体现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B、因地制宜,因材施教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D、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6、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指: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D、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

7、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命题,其错误在于割裂了事物的:

()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8、“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这是鲁迅对《三国演义》的点评。

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对事物既要认识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认识其矛盾的次要方面

B、对事物既要看到其现象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

C、对事物既要把握其同一性又要把握其斗争性

D、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二、有关哲学派别的问题:

1、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路线是:

()

A、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路线B、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

C、唯心主义的认识路线D、经验论的认识路线

2、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反映,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观点

3、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会导致:

()

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C、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

C、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与承认规律的主观性

D、主张矛盾时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与否认矛盾的观点

5、“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是:

()

A、辩证法观点B、诡辩论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D、唯心主义观点

6、承认物质存在,却否认物质的运动,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不可知论的观点D、诡辩论的观点

解: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孤立、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7、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

()

A、形而上学不变论B、相对主义诡辩论C、唯心论D、庸俗唯物主义

8、承认运动的存在,却否认运动具有物质承担者,这是:

()

A、机械唯物论的观点B、诡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D、唯心主义的观点

9、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区别表现在:

()

A、是否承认认识是主观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B、是否承认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C、是否承认认识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10、“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衰邦”的说法是:

()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

C、承认必然性和偶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

11、“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的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一观点是:

()

A、相对主义诡变论观点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庸俗唯物论观点D、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2、“英雄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历史”,这个观点的实质是:

()

A、历史唯物主义B、历史唯心主义C、历史主义D、自然主义

13、“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

()

A、形而上学观点B、唯物辩证法观点C、诡辩论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

14、《传习录》记载:

“先生(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

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这一观点的错误是:

()

A、承认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B、承认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认为人的意识是万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D、认为人对花的感觉是主观与客观的同一

15、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是:

()

A、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唯物主义观点

B、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观点

C、否认世界物质存在具有条件性

D、否认世界存在的无限丰富性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16、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论原则的是:

()

A、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17、“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8、“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相对主义的观点

19、坚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就是在认识论上坚持:

()

A、可知论B、唯物论C、辩证法D、唯心论

2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的可知性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对肯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B、对否定的理解是片面的、孤立的

C、不承认肯定与否定是对立统一的D、否认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22、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是: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

()

A、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

B、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C、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科学抽象

D、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2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

()

A、客观实在性B、运动C、结构性D、层次性

25、“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理论脱离实际B、经验论C、教条主义D、唯理论

三、有关认识、实践、真理的问题: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认识是一个过程的观点

2、下列观点正确反映了真理和价值关系的有:

()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两项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基本活动

B、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互为前提

C、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

D、实践是真理和价值的共同的检验标准

3、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B、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4、认识论是研究:

()

A、世界是什么的科学B、世界是怎样的科学

C、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D、人的认识的哲学理论

5、列宁指出:

“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都是具体的”。

这句话的含义是:

()

A、真理是具体的生动的形象

B、真理的形成不需要进行抽象的概括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有其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6、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精心安排,制定计划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7、“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这说明: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8、在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中的认识是:

()

A、感性具体阶段的认识B、理性抽象阶段的认识

C、理性具体阶段的认识D、感性与理性统一的认识

9、下列属于马克思主义真理观的是:

()

A、真理具有一元性B、有用即真理

C、谎言说一百遍就成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的界限

10、实践高于理性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

A、普遍性B、绝对性C、直接现实性D、客观实在性

11、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

A、人具有改造世界的能力B、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C、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限制的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

()

A、真理不能继续发展B、真理的无条件性

C、真理的运用不受条件限制D、真理不需要检验

13、马克思说过:

“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14、唯物辩证法认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

()

A、认识事物的质B、认识事物的量

C、认识事物矛盾的特殊性D、认识事物的度

15、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生监禁。

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5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为伽利略平反。

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16、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D、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

()

A、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B、人的现实感性活动

C、“绝对精神”的逻辑发展D、人的存在方式

18、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

19、“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4、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问题:

1、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里的“一定点”是指:

()

A、工人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时间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

C、剩余劳动时间的起点D、必要劳动时间的终点

2、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是:

()

A、剩余价值学说B、生产价格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D、劳动力商品理论

3、个别劳动的社会性质,通过:

()

A、商品的有用性来体现B、商品的广告传播来体现

C、商品的交换来体现D、商品质量的鉴定来体现

4、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

()

A、商品和商品之间的对立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对立

C、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对立D、商品和货币之间的对立

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

()

A、劳动力成为商品B、生产资料可以买卖

C、一般等价物固定为货币D、货币成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这是因为:

()

A、它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B、它决定私有制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全过程

C、它是决定和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D、它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生产关系所体现的是:

()

A、人与自然界的关系B、人与人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的思想关系D、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8、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矛盾有()

A、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B、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

C、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者有支付能力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D、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有计划和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9、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价值的创造。

()

10、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是:

()

A、人口繁殖过多过快的结果

B、工业吸收的人口绝对减少的结果

C、资本有机构成不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D、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条件下资本积累的结果

11、生产资料包括: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劳动产品

12、制约人们行为及其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

A、生产方式B、传统意识C、政治制度D、阶级关系

13、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政治体制也暴露出了很多弊端和局限,具体变现为()。

A、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B、政党利益可能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

C、“民主陷阱”会阻碍国家治理D、福利风险增加

14、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具体变现为()。

A、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B、福利风险增加

C、债务负担沉重D、社会流动性退化

15、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国家的融合机制“失效”,具体变现为()。

A、西式选举往往难以选贤B、社会极端思潮抬头

C、社会流动性退化D、社会矛盾激化

16、垄断没有消除竞争是因为:

()

A、竞争是一切社会生产所共有的

B、竞争是商品经济一般规律,垄断并没有消灭商品经济

C、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D、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

17、马克思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

A、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B、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D、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18、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

A、两种独立存在的劳动B、同一劳动过程中先后出现的两种不同劳动

C、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D、不同劳动过程的不同劳动形式

19、生产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

A、资本不同部分的物质形态不同

B、资本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不同

C、不变资本不体现剥削关系,可变资本体现剥削关系

D.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形式和价值转变方式

20、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

21、经济基础是指:

()

A、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各种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和分配关系的总和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22、以下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现象有:

()

A、政治法律制度B、国家政权C、社会意识形态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2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是指:

()

A、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殖过程

B、转移价值的过程和创造价值的过程

C、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和生产价值的价值形成过程

D、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24、划分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准是:

()

A、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性质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科学技术水平D、国家政权的性质

25、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客观物质性标志是:

()

A、劳动者的技术水平

B、劳动者

C、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

D、生产工具

26、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A、根本动力B、惟一动力C、最终动力D、直接动力

27、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A、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

B、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

C、既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社会发展的原因

D、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互为前提

28、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是:

()

A、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D、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体

29、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社会产品的分配不均B、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掠夺

C、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形成D、剩余产品的出现

30、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存在和发展起:

()

A、决定作用B、加速或延缓作用

C、无足轻重的作用D、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作用

31、划分阶级的依据是:

()

A、人们在特定经济结构中的特定地位B、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特定政治态度

C、人们在特定经济关系中所形成的思想观点D、人们之间的政治法律关系

32、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内职能主要有:

()

A、对被统治阶级进行压迫和控制的政治职能

B、对邮政、铁路、水路、文教、卫生保健、社会福利等事业进行管理的公共管理职能

C、进行国际交往的职能

D、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职能

33、社会主义改革根源于:

()

A、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B、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C、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D、执政党的发展需要

34、资本的价值构成是指:

()

A、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B、机器设备和原材料之间的比例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之间的比例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

35、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

()

A、反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比例关系的资本技术构成

B、反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比例关系的资本价值构成

C、以技术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D、以价值构成为基础并反映其变化的资本技术构成

36、资本的技术构成是指在一定技术水平下:

()

A、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关系B、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比例关系

C、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关系D、厂房、设备和原材料的比例关系

37、马克思指出: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段话说明:

()

A、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B、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D、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38、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是:

()

A、劳动力具有使用价值

B、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和其它生活来源

C、劳动者有人身自由

D、劳动力具有价值

39、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本质上是:

()

A、人与自然的关系

B、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

C、人与人的物质利益关系

D、人们之间的分工协作关系

4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

A、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D、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自身的价值

41、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

A、一切社会经济制度共有的B、简单商品经济的前提

C、自然经济转化为商品经济的决定性条件D、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42、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变化,这时生产的商品的:

()

A、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B、价值与价格将随之发生同方向的变化

C、价值不变,价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D、价格不变,价值发生反方向的变化

43、马克思主义回答人的本质问题的立足点是:

()

A、人的社会关系B、人的自然属性

C、人类的共同利益D、人的自身需要

44、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

A、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决定的

B、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决定的

C、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D、劳动者劳动时间的长短决定的

45、资本主义经济细胞和包括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萌芽是:

()

A、劳动商品的出现B、雇佣劳动的存在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存在D、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的存在

46、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47、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由:

()

A、价值构成的B、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构成的C、资本构成的D、货币构成的

48、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A、以抽象劳动为尺度B、以私人劳动为尺度

C、以剩余劳动为尺度D、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49、金融资本:

()

A、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居统治地位的资本

B、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产生

C、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在垄断的基础上溶合形成的资本

D、通过“参与制”在经济领域里进行统治

50、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1、一切商品都包含价值和使用价值两个因素,这是因为:

()

A、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就不会有价值

B、没有价值的商品,虽然有使用价值也不能成为商品

C、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就必然有价值

52、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在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重中:

()

A、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的比例扩大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

53、商品经济是:

()

A、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B、为他人而生产的经济形式

C、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D、存在于一切社会的经济形式

54、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性质的直接表现是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

55、资本主义所有制和所有权的关系是:

()

A、所有制的性质和特点可以从所有权出发去认识

B、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

C、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

D、所有制决定着所有权

56、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得是靠:

()

A、延长工作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的结果B、工作日不变,增加必要劳动时间获得的

C、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D、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57、“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表明:

()

A、社会中每个人都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

B、人是社会的主体

C、历史是由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构成的

D、历史规律实现于人的自觉活动之中

58、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

()

A、绝对剩余价值B、相对剩余价值C、超额剩余价值D、利润

59、哲学上的“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

60、下列说法中,正确表述了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是:

()

A、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社会的发展

B、地理环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更替

C、地理环境对社会的作用大小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D、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61、剩余价值率反映的是:

()

A、不变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B、资本家的赚钱程度

C、固定资本价值的增殖程度

D、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5、有关(社会)意识,(存在)存在,联系和发展等的问题:

1、19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德国在哲学领域超过了经济上先进的英国。

表明: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B、社会意识独立于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2、“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

这段话说明: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