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077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4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 3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含答案.docx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同步讲义第一单元3第3课百合花哦香雪含答案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1.识字辨形

着恼(zháo)皱褶(zhě)挟带(xié)

娇嗔(chēn)颤栗(zhànlì)悸动(jì)

搡(sǎng)窸窣(xīsū)讪讪(shàn)

撂下(liào)讷讷(nè)忸怩(niǔní)

虔诚(qián)

2.辨清词义

(1)本事 本领

[辨析] 本事:

只指一般的技能,多用于口语。

本领:

不仅指一般的技能,还指需要经过专门训练才能具备的技能或者比较复杂的技能,多用于书面语。

[运用] ①因见小人手脚活便,带小人归去城里,教了许多________。

②锻造铁脊梁,练就硬________。

(2)放纵 放肆

[辨析] 放纵:

纵容,不加约束;不守规矩,没有礼貌。

放肆:

指(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运用] ①平时他对女儿很________。

②这次他女儿在众人面前如此________,大家也就不奇怪了。

(3)默默 脉脉

[辨析] 默默:

指不说话,不出声,一般侧重于动作。

脉脉:

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表达情意,一般侧重于感情。

[运用] ①小叶一个人在这个城市,风里雨里________地打拼了这么多年,尝尽了那份穿透骨髓的孤独与寂寞。

②由于工作繁忙,她只能将那份________的柔情深埋于心底。

[答案] 

(1)①本事 ②本领 

(2)①放纵 ②放肆 (3)①默默 ②脉脉

3.积累词语

(1)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

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2)张皇失措:

形容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忸怩不安:

形容不大方、羞惭、不好意思的样子,心里慌乱。

(4)慢条斯理:

原指说话做事有条有理,不慌不忙。

现也形容说话做事慢腾腾,不慌不忙。

(5)言归正传:

归:

回到;正传:

正题或本题。

指话头转回到正题上来。

(6)昂首阔步:

抬起头迈开大步向前。

形容精神抖擞,意气风发。

(7)心不在焉:

心思不在这里。

指思想不集中。

(8)理直气壮:

指理由正当充分,胆子就壮,说话就有气势。

(9)撼天动地:

形容声音响亮或声势浩大。

1.走近作者

(1)茹志鹃(1925年9月13日~1998年10月7日),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

1925年9月生于上海,家庭贫困,幼年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

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

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以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等职。

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5年从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

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

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

她的主要作品集有:

《百合花》《高高的白杨树》《剪辑错了的故事》等。

她的女儿王安忆也是当代著名女作家。

(2)铁凝,祖籍河北赵县,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当代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

主要著作有:

长篇小说《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中篇小说《麦秸垛》《午后悬崖》《永远有多远》《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短篇小说《哦,香雪》《孕妇和牛》《马路动作》《安德烈的晚上》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

其小说多次获得国家级文学奖,散文集《女人的白夜》获中国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

根据她的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优秀故事片奖。

部分作品译成英、法、德、日、俄、丹麦、西班牙等文字,亦有小说在香港和台湾出版。

2.探寻背景

(1)《百合花》写于1958年。

1957年前后,茹志鹃的丈夫王啸平被错划为“右派”。

丈夫处于岌岌可危之时,茹志鹃却无法救他,而且由于她与丈夫在具体的工作问题上常常站在同一战线上,她也不得不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一遍一遍地检讨自己的思想。

在承受着政治氛围和紧张的人际关系所带来的无形压力的同时,她不无感慨地回忆起战争年代的同志关系。

回首往事,茹志鹃感到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是战争却能使人深交。

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

《百合花》受到茅盾高度评价,他说“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篇小说中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

(2)《哦,香雪》于1982年发表在《青年文学》。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的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

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3.积累常识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

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侦探、历史、言情等。

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自传体等。

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

1.《百合花》以解放战争中淮海战役为背景,描写的是1946年的中秋之夜,在部队发起总攻之前,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

2.《哦,香雪》以北方小山村台儿沟为背景,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

作品重点写了香雪的一段小小的历险经历:

她在那停车的一分钟里踏进火车,用四十个鸡蛋,走三十里夜路,换来了一个带磁铁的泡沫塑料铅笔盒。

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以及摆脱山村封闭落后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1.《百合花》

 

2.《哦,香雪》

哦,香雪

一、请结合小说的主要内容,分析两篇小说各表现出怎样的主旨意蕴。

[答案] 1.《百合花》讲述战争年代围绕“百合花被子”发生的故事,塑造了涉世不深、天真质朴、热爱生活的小通讯员以及俊俏腼腆、善良淳朴的新媳妇形象。

小说中的人物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己救人、勇于奉献的精神,时至今日仍熠熠闪光。

小说的主题——军民团结、生死与共,通过描写和讴歌子弟兵对人民的忠诚和人民对子弟兵的敬爱表现出来。

“百合花”是被子上的图案,也是新媳妇纯真、高洁的优美品质的象征,更是革命战争时期人民的斗争生活中的“一朵浪花”,作者以此为题,不但让读者联想到新媳妇那美丽纯洁的心灵,也能让人体味到小说含蓄的主题及清新、俊逸的风格。

2.《哦,香雪》通过对香雪等一群乡村少女的心理活动的生动描摹,叙写了每天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带来的波澜,表达了姑娘们对山外文明的向往,对改变山村封闭落后,摆脱贫穷的迫切心情,同时表现了山里姑娘的自尊自爱和她们纯美的心灵。

小说更深刻的意义在于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与喜悦。

二、《百合花》中的通讯员、新媳妇和“我”,《哦,香雪》中的香雪、凤娇,都是个性鲜明的青年形象,阅读这两篇小说,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朗读,说说你品味出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

[答案] 1.《百合花》

(1)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

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

我还想问他有没有对象,但看到他这样子,只得把嘴里的话,又咽了下去。

——这段话表现通讯员天真质朴、憨厚腼腆的性格特点,传神的动作描写反映了他内心的羞涩,他觉得难为情。

(2)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

“不用打针了。

”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

新娘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

“不要缝了。

——这段话表现新媳妇的善良淳朴,她对“同志弟”有着朴素自然的骨肉深情。

执着地低头补衣服的动作反映了她内心的悲伤痛苦。

2.《哦,香雪》

(1)如今,台儿沟的姑娘们刚把晚饭端上桌就慌了神,她们心不在焉地胡乱吃几口,扔下碗就开始梳妆打扮。

她们洗净蒙受了一天的黄土、风尘,露出粗糙、红润的面色,把头发梳的乌亮,然后就比赛着穿出最好的衣裳。

有人换上过年时才穿的新鞋,有人还悄悄往脸上涂点胭脂。

尽管火车到站时已经天黑,她们还是按照自己的心思,刻意斟酌着服饰和容貌。

然后,她们就朝村口,朝火车经过的地方跑去。

香雪总是第一个出门,隔壁的凤娇第二个就跟了出来。

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空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

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像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

——这群姑娘都因为火车的经过而搅乱了年轻的心,都像过节一样梳妆打扮,去迎接那列只停一分钟的火车的到来。

她们对山外的东西全都充满了好奇:

一个发卡、一块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一个人造革的书包、一个带磁铁的塑料泡沫铅笔盒……都会带给她们热烈的话题和美妙的遐想;在这好奇与向往的目光里,还融入了少女对未来生活的个人梦想,表现了新一代乡村青年对山外世界、对文明社会的向往之情。

(2)“呦,我的妈呀!

你踩着我的脚啦!

”凤娇一声尖叫,埋怨着挤上来的一位姑娘。

她老是爱一惊一咋的。

“你咋呼什么呀,是想叫那个小白脸和你答话了吧?

”被埋怨的姑娘也不示弱。

“我撕了你的嘴!

”凤娇骂着,眼睛却不由自主地朝第三节车厢的车门望去。

那个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真下车来了。

他身材高大,头发乌黑,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

也许因为这点,姑娘们私下里都叫他“北京话”。

“北京话”双手抱住胳膊肘,和她们站得不远不近地说:

“喂,我说小姑娘们,别扒窗户,危险!

”“呦,我们小,你就老了吗?

”大胆的凤娇回敬了一句。

——不同的人物话语不同,潜台词非常丰富。

凤娇说话大胆直率:

“哟,我们小,你就老了吗?

”缩小年龄距离,暗示下文凤娇对“北京话”的非同一般的感情。

那个挤上来的姑娘虽没名字,打趣凤娇的言谈,泼辣性格分明不在凤娇之下。

这段话写出火车的经过给一向宁静的山村生活和那里的人们尤其是以凤娇和香雪为代表的一群姑娘掀起了很大的波澜。

三、本单元作品抒发的都是青春情怀。

作品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

哪些是你以前未曾留意,而读过之后感受很深的?

哪些已经点燃了你思考人生、积极上进的热情?

认真阅读这些作品,从你有感触的某一点出发,与同学就“青春的价值”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答案] 青春是一首古诗,蕴含深刻的寓意和优美的韵节;青春是一个童话,充满浪漫的情节和美好的幻想;青春是一首夜曲,演奏着婉转的曲调和悠扬的旋律。

尽情欣赏自然美景,深切感受人间真情,珍惜世间美好的一切,把握刹那芳华,不要让它成为来不及许愿的流星,要让青春在我们手中放出夺目的光彩。

凭借健康的体魄,你可以撑起一方蔚蓝的天空;凭借旺盛的精力,你可以开垦出一片神奇的土地;凭借巨大的潜力,你可以变得出类拔萃,令人刮目。

青春需要不断地奋斗,不懈地拼搏,才会有成果,有丰收。

青春因奉献而美丽,因勇敢而飞扬,因奋斗而精彩。

 

一、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答案] 1.《百合花》

(1)新媳妇:

这是一个年轻俏皮、善良质朴的普通农妇,是一个有着纯洁心灵的活泼女性。

在人物出场时,作者直白使用“脸扭向里面”“尽咬着嘴唇”“一肚子的笑料没笑玩”等青涩而富蕴女性气息的神态,侧面烘托这个青年新媳妇捉弄小通讯员的玩味心态,突出了她性格中的纯美天真。

在描述妇女支援包扎所的剧情安排中,又通过她“东张西望”着关怀小同志弟和她将自己无私借出的新被褥“铺在外面屋檐下”等动作,进一步表明新媳妇善解人意的高洁品质。

善良的新媳妇也是一个对部队心怀热情的普通农村妇女,始终对部队抱有亲切而又炽热的心。

新媳妇是一个娴静、淳朴、善良、高洁的女人。

无论是她借被帮助部队渡过难关的行为,还是当她在文章结尾义无反顾用嫁妆“新被褥”为通讯员送葬的真情举止,都可以看出农村人的真善朴质。

(2)通讯员:

这是一个涉世不深、纯真憨厚、有点害羞的小伙子。

从他总和“我”保持着一定的距离,看出他细心地关怀同志;从他的腼腆羞涩,看出他的朴实、纯洁;从他借被子而又想送回去的举动,看出他勇于改正错误的精神;从他掩护群众和伤员渡河,看出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德。

(3)“我”:

年轻的女文工团员,大战前夕,被派到前线包扎所帮忙。

热情开朗,善于做群众工作。

在与通讯员同行和借被子的过程中,对这个憨厚质朴的小同乡产生了一种比同志、比同乡更为亲切的感情。

在包扎所帮助照顾伤员时,她心中还时不时想到通讯员,担心他在战场上会不会受伤,受了伤会不会被落下。

对通讯员和新媳妇充满圣洁崇敬之情。

2.《哦,香雪》

(1)香雪:

一个腼腆、纯朴、诚实、自尊、执著、向往现代文明、热爱家乡、想改变家乡面貌的姑娘。

她身上有未经世俗污染的清纯之美、健康之美。

火车在台儿沟停下时,众多姑娘七嘴八舌问“北京话”问题时,香雪跟在众多姑娘后小声问了句:

“你们城里人一天吃几顿饭?

”在回家的路上,众多姑娘和凤娇开玩笑,凤娇让她帮腔时,而香雪却不说话,并且慌得脸红,显出她的腼腆、羞涩。

香雪关注精神层面的追求,她想换的只是一只铅笔盒,是要换回自己的尊严,为此甚至付出了比别人更大的代价。

在她一个人沿着铁路走回家乡的时候,对养育她的大山说:

“台儿沟一定会是‘这样的!

’台儿沟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从这可以看出香雪对未来的憧憬,对于家乡目前的贫穷和落后,香雪有着一种无比的乐观。

在回家的路上她深深地为那篮母亲甚为珍惜的鸡蛋而自责,也体现了她的善良和淳朴。

(2)凤娇:

大胆直率、性格泼辣,带着山里人独有的质朴,又有点虚荣。

面对伙伴的讥笑嘲讽,她敢笑敢骂;面对列车的质疑,她大胆回敬,表现了她的直言不讳。

她关注物质生活的改变,羡慕城里人的头饰和手表,背着家人用鸡蛋换了银圈圈、手表等奢侈品回来,她们盲目地羡慕和追随,就像城市里的姑娘盲目追随潮流一样。

在贪图享受的诱惑面前,对贫穷父母的体谅和爱也不再重要了,具有爱慕虚荣与追求享乐思想之嫌。

二、在两篇小说中找到作者的细节描写,分析其在文中的魅力。

[答案] 1.《百合花》

(1)树枝、野菊花

“他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

”硝烟弥漫的战场和美好的大自然形成强烈的对比。

这些树枝和野菊花插在枪杆里与拿在手上或者开在山上不同,它表现了小通讯员热爱生活、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但是,为了人民的和平与幸福,他毅然背上了枪杆,他们对敌人有无比的恨,同时,对生活无限热爱的优美情操跃然纸上,令人肃然起敬。

(2)衣服上的破洞

衣服上破洞的描写,文中有四处,如“不想他一步还没有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

”“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中一飘一飘。

”“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

”这几处细节描写,通篇一气贯穿,首尾灵活,对小通讯员的印象一次比一次加深。

(3)百合花被

文中有三处描写,如“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我看见她把自己那条白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百合花被的细节描写是文章的灵魂,象征着军民情意的百合被,象征着纯洁与感情的百合花,也倾注了美丽善良的新媳妇的情感。

2.《哦,香雪》

这部作品人物少,情节也不复杂,它的主要魅力就在于用诗一样的语言、散文化的笔法、精彩的生活细节写活了山村女孩纯真、率直、清丽的情怀。

如,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认识了火车上白白净净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产生了朦胧的情愫。

凤娇与“北京话”做买卖,故意磨蹭,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

而凤娇却很开心满足,因为她心甘情愿的为她爱着的人付出,这种爱毫不张扬,默默地,似乎还是很合情理的巧合。

这些细节充分体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不可及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还有一处细节:

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替凤娇委屈,也替台儿沟委屈。

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的得到幸福。

三、分别找出两篇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答案] 1.《百合花》中的景物描写

(1)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要不是敌人的冷炮在间歇地盲目地轰响着,我真以为我们是去赶集的呢!

这里描写了雨后初晴的清晨,空气清新,有着淡淡的香味,庄稼青绿欲滴。

这一段环境描写与前线的战斗环境气氛形成对比,轰响的炮火和优美的自然风景非常不协调,在这种不协调中突出了“我”对战争的厌恶。

(2)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我们的总攻还没发起。

敌人照例是忌怕夜晚的,在地上烧起一堆堆的野火,又盲目地轰炸,照明弹也一个接一个地升起,好像在月亮下面点了无数盏的汽油灯,把地面的一切都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

在这样一个“白夜”里来攻击,有多困难,要付出多人的代价啊!

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

这里是自然景物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相结合。

自然环境是满月中天,社会环境是战火连连。

于是,在这冷酷的社会环境里,连满月也遭到了“我”的憎恶。

(3)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

感觉上似乎天快亮了,其实还只是半夜。

外边月亮很明,也比平日悬得高。

这里写枪声的稀落,表明战斗已接近尾声。

月亮很明、很亮,给人错觉疑是快到黎明了。

2.《哦,香雪》中的景物描写

(1)“现在她害怕这陌生的西山口,害怕四周黑幽幽的大山,害怕叫人心跳的寂静,当风吹响近处的小树林时,她又害怕小树林发出的窸窸窣窣的声音。

”——怕

(2)“她站了起来,忽然感到心里很满意,风也柔和了许多。

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

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不怕

(3)“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犹豫

(4)“小溪的歌唱高昂起来了,它欢腾着向前奔跑,撞击着水中的石块,不时溅起一朵小小的浪花。

”——坚定

以上几处景物描写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幅月夜山景的图画,它在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的同时,也有效地烘托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我们想一想:

每个人在做出选择时,都会经历一番心理斗争)害怕——不再害怕——犹豫——坚定,这一变化虽然是在30里的山路上完成的,但香雪却跨越了由自卑、封闭、落后到自信、开放、进步的巨大心理障碍,这一障碍的跨越正是小说要着力表现的内容——自强。

四、仔细阅读这两篇小说,比较不同叙述视点的表达效果。

[答案] 1.《百合花》以“我”为视点,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栩栩如生地描绘人物,并从“我”的感情变化中逐步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

“我”是本文的线索人物,也是叙事者,还是一个充满情感、具有性格的人物。

“我”与通讯员由生气、好奇、捉弄到亲热、牵肠挂肚地关爱的情感变化贯穿始终。

但“我”更见证了通讯员和新媳妇的美好心灵,感受到两颗火热的心。

作品不仅通过“我”带有女性特征的细微观察,使小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通过富于浪漫气质的想象,使作品充满抒情的色彩。

2.《哦,香雪》采用了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叙述角度,既居高临下俯瞰远观,又探幽入微细品细察,一切景象都自然顺畅而灵巧地摆在读者面前。

这样的叙述方式既表现出自由性,又表现出精致性,如“扇面展开”情节,先整体扫描,后集中叙述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一些远离叙述主体目标的东西粗略叙述,有如远景,可远观而不可细察;一些与叙述主体目标相关的东西正面叙述,有如中景,描写在于精与粗之间;而叙述的主要目标或对象(香雪其人物形象和她的铅笔盒故事)则精描细绘,有如近景,必须以特写手段处理。

因此小说不断调整观察和描写的焦距,有点有面、由面到点地表现台儿沟山村、台儿沟姑娘、台儿沟的香雪和香雪的铅笔盒的既多重又单一的形象。

从台儿沟人的眼光看外面的世界,从外人的眼光看台儿沟,这两种视界或两种叙述角度给小说增添了意趣,给读者创造了更广阔的审美空间。

五、两篇小说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

分别找出你认为精美的语言加以赏析。

[答案] 1.《百合花》的语言不论叙述、描写还是对话,都给人一种自然、清新、柔和、优美的感觉,把一个流血牺牲的战斗故事,写得充满诗意,特别是其人物语言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例如,“我”与小通讯员对话:

“在家时你干什么?

”“帮人拖毛竹”。

“你多大了?

”“十九。

”“参加革命几年了?

”“一年。

”“你怎么参加革命的?

”“大军北撤时我自己跟来的”。

这几句话介绍了通讯员的出身、年龄、身世,又揭示了他舍己救人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

“帮”和“跟”字,前者点出了通讯员的阶级地位和生活境况,后者则表现了他的思想觉悟和自觉的革命要求。

在谈到借被子被拒时,小通讯员说:

“女同志,你去借吧!

……老百姓死封建。

……”这两句话表达了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而不满,也为下文他得知真相后自责埋下伏笔,两处省略号则勾勒出他在女同志面前羞怯、不善言辞的窘态。

2.《哦,香雪》

(1)哦,五彩缤纷的一分钟,你饱含着台儿沟姑娘们多少喜怒哀乐!

“五彩缤纷”表明姑娘们对这一分钟的期盼,这里有她们的“喜怒哀乐”,表明她们对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心情是复杂的,既高兴,又伤心,高兴可以每天接触大山以外的现代文明,伤心是不能走出大山,融入现代文明的世界中去。

(2)她和他做买卖故意磨磨蹭蹭,车快开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

要是他先把鸡蛋拿走,下次见面时再付钱,那就更够意思了。

“故意磨磨蹭蹭”是因为喜欢,想多待一会,特别是开她玩笑后更有那一点意思了;“更够意思”是说“北京话”对她更好。

这里她对“北京话”好,实质上表明她爱“北京话”所代表的现代都市文明。

“北京话”可以理解为一种象征。

(3)望着她那洁净得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望着她那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嘴唇,心中会生起一种美好的感情。

“仿佛一分钟前才诞生的面孔”着意刻画香雪的清纯;“美好的感情”是一种非常健康非常纯洁的感情,不会有其他杂质,说明香雪的纯净的美,可以感化别人,使别人的心灵也变得更美好。

这是对人物的侧面描写,效果非常好。

(4)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颤栗了,它发出宽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被感动得颤栗”既拟人又双关,一方面指姑娘们的声音在群山间回荡;另一方面暗指古老的大山终于慢慢被这现代文明唤醒,共同欢呼文明时代的到来。

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人物是作品内容的重要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作品的主要构成部分。

因为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问题,从而表现作品主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