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6449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docx

组织学与胚胎重点1

组胚重点

1.光学显微镜:

分辨率:

0.25μm(阿贝极限)1000μm=1mm

2.电子显微镜:

分辨率:

0.2nm1000nm=1μm

3.石蜡切片技术:

取材、固定、脱水、透明、包埋、切片、染色(HE染色)、封片

苏木素伊红染色法

嗜酸性:

与酸性染料(伊红)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

嗜碱性:

与碱性染料(苏木素)有较强亲和力的结构特性

4.过碘酸希夫反应:

PAS反应

5.细胞膜:

膜脂、膜蛋白、糖类液态镶嵌模型

6.细胞器: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糙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中心体和细胞骨架

7.核糖体游离核糖体:

合成细胞自身的结构蛋白质

附着核糖体:

合成细胞向外输出的分泌蛋白质

8.溶酶体:

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残余体

9.染色质:

常染色质、异染色质、染色体

10.内皮:

心、血管、淋巴管

间皮:

胸膜、腹膜、心包膜

11.上皮细胞游离面纤毛和微绒毛都是上皮细胞游离面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向外突出所形成的指状突起

微绒毛:

较短、多,中轴内含微丝,下连终末网,扩大了细胞游离面表面积,增强吸收功能。

纤毛:

一般较长、少,轴内含微管,下连基体。

有节律的定向摆动,可排出异物,起保护作用,可参与黏膜的物质运输。

12.简述上皮组织的结构特点

a)上皮组织细胞数量多,排列紧密,细胞形态较规则,细胞间质(细胞外基质)少

b)上皮组织的细胞有极性,即细胞具有朝向体表或器官腔面的游离面和与深部结缔组织相连的基底面,游离面和基底面在结构上和功能上具有明显的差异

c)上皮组织一般都附着基膜

d)上皮组织内一般没有血管,其营养依靠结缔组织中的血管通过基膜扩散而获得

13.上皮细胞的侧面:

紧密连接、中间连接、桥粒、缝隙连接

紧密连接:

又称闭锁小带,是相邻细胞之间的一种特殊连接结构,常见于上皮细胞的顶部。

紧密连接呈点状斑状或带状;连接处相邻细胞膜上各有网格状的脊,且彼此紧密相贴,呈间断融合,融合处细胞间隙消失。

紧密连接除加强细胞之间的联系外,可封闭间隙,形成屏障,防止细胞外大分子物质经细胞间隙进入深部组织。

14.连接复合体:

以上四种细胞连接,只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存在

15.成纤维细胞LM:

扁平多突起,核大色浅,核仁明显,胞质弱嗜碱性

EM:

RER、G发达功能:

分泌形成纤维和基质

纤维细胞:

静止状态的成纤维细胞

16.上皮细胞的基底面:

①、基膜:

上皮基底面与结缔组织之间的薄膜

EM:

基板—均质状物质,上皮细胞分泌产生

网板—网状纤维和基质,成纤维细胞分泌产生

功能:

支持和连接作用;半透膜,有利于物质交换

②、质膜内褶EM:

上皮细胞基底面的胞膜折向胞质形成的内褶,内褶间含纵行排列的线粒体,形成光镜下可见的纵纹

功能:

扩大细胞基底部表面积,有利于水、电解质的转运

③、半桥粒EM:

在上皮细胞基底面,为桥粒结构的一半

功能:

保持细胞与基膜的连接

17.巨噬细胞:

血液内单核细胞

LM:

胞体形态不规则,胞质嗜酸性,核小色深

EM:

表面有皱褶、微绒毛和球形隆起;胞质内有大量溶酶体、吞噬体、吞饮泡和残余体;微丝、微管较多、

功能:

(1)吞噬作用非特异性吞噬:

直接黏附、吞噬粉尘、细菌、死亡细胞等特异性吞噬:

通过识别因子识别、黏附、吞噬细菌、病毒、异体细胞等

(2)参与免疫应答——抗原提呈细胞

巨噬细胞吞噬了病原微生物等具有抗原物质后,对抗原处理加工,呈递给淋巴细胞,再进行特异性免疫

(3)分泌功能:

溶菌酶——分解细菌的细胞壁干扰素——抗病毒

补体——参与炎症反应白细胞介素1——刺激白细胞增殖

18.浆细胞:

来自B淋巴细胞

LM:

细胞圆形或卵圆形,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于一侧,染色质块呈辐射状分布,核旁有一浅染区

EM:

RER、G发达功能:

合成、分泌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参与体液免疫

19.试述肥大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肥大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核较小,呈圆形。

胞质内充满粗大的异染性嗜碱颗粒。

电镜下,颗粒大小不一,由单位膜包裹,颗粒内含组胺、肝素和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肥大细胞还能分泌白三烯。

其中组胺、白三烯能使微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可造成大量液体从血管内渗出,造成局部水肿,在皮肤则表现为荨麻疹。

若影响了细支气管,则可导致管壁粘膜水肿,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造成呼吸困难,引起哮喘。

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到变态反应的部位,因此肥大细胞具有一定的抗过敏反应;肝素则具有抗凝血作用。

20.纤维: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性纤维

21.分子筛:

蛋白聚糖聚合体形成有许多微细孔隙的分子筛,具有屏障作用

22.血浆:

血管取出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或离心后所得的上层淡黄色液体

23.血清:

血管取出血液,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解的纤维蛋白,并网络血细胞凝固成血块后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

24.血液有形成分:

红细胞男:

(4.0~5.5)*1012/L女:

(3.5~5.0)*1012/L

白细胞正常值:

(4.0~10)*109/L

中性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3%;嗜碱性粒细胞:

0~1%;淋巴细胞:

25~40%;单核细胞:

1~8%

血小板(100~300)*109/L

25.网织红细胞:

残留少量核糖体的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0.5-1.5%)

26.白细胞:

①.中性粒细胞LM:

核分2-5叶,胞质淡红色,含许多细小颗粒

EM:

a.嗜天青颗粒:

较大、量少,含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是一种溶酶体

b.特殊颗粒:

较小,量多,含溶菌酶、吞噬素

功能:

吞噬、杀菌

②.嗜酸性粒细胞LM:

核常分2叶,胞质内充满粗大、桔红色的嗜酸性颗粒

EM:

颗粒内有结晶体,含有组胺酶、芳基硫酸酯酶和阳离子蛋白等,是一种溶酶体

功能:

抗过敏作用;杀灭寄生虫

③.嗜碱性粒细胞LM:

核S形或不规则形,胞质内含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上

EM:

颗粒内含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胞质中含白三烯

功能:

和肥大细胞相似,参与过敏反应,抗凝血

④.淋巴细胞LM:

分大、中、小三种;核色深,一侧有浅凹;胞质少,蔚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

参与免疫反应

⑤.单核细胞LM:

胞体最大;核色浅,肾形或马蹄铁形;胞质多,灰蓝色,含嗜天青颗粒

功能:

进入CT或其他组织后,可分化成巨噬细胞等具有吞噬功能的细胞

27.血小板:

止血、凝血

28.同源细胞群:

由一个幼稚的软骨细胞分裂增生所产生的多个子细胞聚集于同一个陷窝内,每群有2~8个软骨细胞。

29.软骨:

透明软骨、弹性软骨、纤维软骨

30.骨质:

有机成分、无机成分(骨盐)、骨板

31.骨的细胞:

(1)骨原细胞分布:

骨膜内

LM:

细胞小,呈梭形,胞质弱嗜碱性,核椭圆

功能:

分化为成骨细胞

(2)成骨细胞分布:

骨组织表面

LM:

矮柱状,表面有细长突起互相连接,胞质嗜碱性,核圆偏位

EM:

RER、G

功能:

合成、分泌类骨质,促进钙化,自身被包埋其中成为骨细胞

(3)骨细胞骨陷窝:

骨细胞胞体所在的腔隙

骨小管:

突起所在的腔隙

相邻骨细胞的突起以缝隙连接相连骨陷窝借骨小管彼此相通

(4)破骨细胞分布:

骨质表面凹陷处

LM:

胞体大,多核,胞质嗜酸性,贴近骨质的一侧有皱褶缘

EM:

皱褶缘-由微绒毛构成

亮区-皱褶缘周边的环形胞质,电子密度低

溶骨微环境-亮区细胞膜紧贴骨组织表面,形成封的酶解微环境

功能:

溶骨、吞噬、消化

32.骨单位:

又称哈弗斯系统,位于长骨骨干的内、外环骨板之间。

骨单位呈圆筒状,与骨干长轴平行,其中轴为纵行的中央管,周围为4~20层同心圆排列的骨板,称为哈弗斯板

33.间骨板:

骨单位之间不规则的骨板,是骨单位被吸收后的残留部分,无中央管

34.肌节:

相邻两条Z线之间的一段肌原纤维,由(1/2I带+A带+1/2I带)组成,是肌原纤维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35.肌原纤维粗肌丝、细肌丝

粗肌丝位于肌节A带,中央固定于M线,两端游离

细肌丝一端固定Z线,另一端插入粗肌丝之间,末端游离,止于H带外侧

36.横小管:

位于A带与I带交界处,肌膜以垂直于肌纤维长轴方向陷入肌质内形成的管状结构,分支环绕在每条肌原纤维周围,可将肌膜的兴奋迅速传导至肌纤维内部,引起肌原纤维的同步收缩

37.三联体——每条横小管与两侧终池组成

38.闰盘位于Z线上,横位有中间连接、桥粒;纵位有缝隙连接,保证心肌纤维的收缩舒张同步化

39.尼氏体分布:

胞体、树突

LM:

颗粒状或块状,强嗜碱性

EM:

粗面内质网+游离核糖体

功能:

活跃的合成蛋白质功能

40.神经原纤维分布:

胞体、树突、轴突LM:

丝状交织成网,嗜银性

EM:

微管+神经丝功能:

支持神经元,参与物质运输

41.根据神经元突起的数目:

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多极神经元

根据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

胆碱能神经元、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胺能神经元、肽能神经元、氨基酸能神经元

42.什么是突触,简述化学性突触的电镜结构。

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和效应细胞之间的接触部位,称突触。

电镜下化学性突触由三部分组成:

(1)突出前成分:

一般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膨大部分,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元接触部分的细胞膜为突触前膜。

(2)突触后成分:

是后一神经元或效应细胞与突出前成分相对应的局部区域。

该处的细胞膜增厚,为突触后膜,含有能与神经递质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3)突触间隙:

是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43.神经胶质细胞①、星形胶质细胞功能:

支持、营养神经元,参与组成

②、少突胶质细胞功能:

参与CNS的髓鞘形成

③、小胶质细胞功能:

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④、施万细胞功能:

参与PNS的髓鞘形成

44.血-脑屏障:

是脑内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屏障组织,由连续毛细血管内皮(内皮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星形胶质细胞突起的脚板形成的胶质膜所组成。

它可阻止血液中某些物质进入脑组织,但能选择性让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顺利通过,以维持脑组织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45.试述毛细血管电镜下的分类及结构

电镜下可分为三类:

连续毛细血管、有孔毛细血管、窦状毛细血管。

连续毛细血管:

内皮细胞胞质含许多吞饮小泡,内皮细胞连续排列,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肌组织、中枢神经系统等处。

有孔毛细血管:

有孔细胞有许多贯穿胞质的窗孔,孔上有或无隔膜封闭,细胞间有紧密连接,基膜完整,主要分布于胃肠粘膜、某些内分泌腺、肾血管球等处。

窦状毛细血管:

又称血窦,形状不规则,管腔较大,内皮细胞有或无窗孔,细胞间隙较大,基膜不完整或缺如,主要分布于肝、脾、骨髓和一些内分泌腺。

46.大动脉(弹性动脉)具有很强的弹性,对维持血流连续均匀的流动起重要作用

中动脉:

肌性动脉平滑肌的舒缩可控制管径大小,调节分配到身体各部和器官的血流量

小动脉和微动脉:

外周阻力血管通过血管舒缩能显著地调节局部组织的血流量;维持正常血压

47.心脏的分层①心内膜

(1)内皮:

单层扁平上皮,表面光滑,利于血液流动

(2)内皮下层:

薄层CT,有少量平滑肌纤维

(3)心内膜下层:

疏松CT,含小血管和神经;在心室有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②.心肌膜心肌(内纵、中环、外斜)

③.心外膜心包脏层浆膜(间皮+CT),含血管、神经、脂肪组织

48.浦肯野纤维(束细胞):

LM:

位于心室的心内膜下层,纤维短而粗,1~2个核位于中央

EM:

胞质中有丰富的线粒体和糖原,肌原纤维较少,闰盘发达

功能:

与心室肌纤维相连,将冲动快速传递到心室各处,引发心室肌同步收缩

49.淋巴细胞:

①、T细胞(胸腺依赖淋巴细胞)—细胞免疫

②、B细胞(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体液免疫

③、NK细胞(自然杀伤细胞)—非特异性免疫

抗原提呈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和由其分化而来、具有强烈吞噬功能、在体内分布广泛的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破骨细胞、小胶质细胞、肝巨噬细胞、肺巨噬细胞

50.血-胸腺屏障:

连续毛细血管的内皮、连续的内皮基膜、血管周隙,含巨噬细胞、胸腺上皮基膜、连续的胸腺上皮细胞突起

功能:

阻止血液中的抗原物质和某些药物透过,维持胸腺内环境稳定,保障胸腺细胞的正常发育

51.胸腺:

(1)皮质①胸腺上皮细胞相连成支架,分泌胸腺素和胸腺生成素,诱导胸腺细胞增殖和分化

②胸腺细胞-早期T细胞

(2)髓质:

大量胸腺上皮细胞,少量初始T细胞和巨噬细胞

52.淋巴结结构被膜:

CT、输入淋巴管

门部:

血管、N、输出淋巴管、小梁、皮质(浅层皮质、副皮质区、皮质淋巴窦)、髓质

53.脾:

结构被膜:

间皮,致密CT、小梁

实质:

红髓、

白髓:

新鲜切面上呈灰白色小点、动脉周围淋巴鞘、淋巴小结、边缘区、边缘窦

54.滤泡上皮细胞:

合成、分泌甲状腺激素

球状带:

分泌盐皮质激素—醛固酮

束状带:

分泌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皮质酮

网状带:

分泌雄激素,少量雌激素和糖皮质激素

生长激素细胞:

分泌生长激素

催乳激素细胞:

分泌催乳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细胞: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细胞:

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脂素

中间部:

促黑色素激素细胞

55.垂体门微静脉及两端毛细血管网构成垂体门脉系统

大脑基底A环→垂体上A→初级Cap网→数条垂体门微V→次级Cap网→小V,入V窦

56.表皮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角质形成细胞:

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细胞、郎格汉斯细胞——抗原提呈细胞

真皮:

乳头层、网织层

57.皮肤附属器:

毛、皮脂腺、小汗腺、大汗腺

58.试述消化管的一般结构

①粘膜,包括上皮、固有层和粘膜肌层;

②.粘膜下层,为较细密的结缔组织有较大的小血管、淋巴管和粘膜下神经丛(多极神经元和无髓神经纤维),食管和十二指肠的粘膜下层内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有皱襞、粘膜与部分粘膜下层共同向肠腔内突出形成的皱褶称皱襞。

③肌层,通常为内环行/外纵行两层,口腔、咽、食管上段与肛门处的肌层大部分为骨骼肌,其余为平滑肌,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

④外模,纤维膜或浆膜。

59.试述胃底腺细胞的光、电镜结构和功能

胃底腺分布于胃底及胃体。

为分支管状腺。

通常将每一个腺体分为颈体及底部,颈部与胃小凹相连,体部较长,底部可达粘膜肌层。

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内分泌细胞和未分化细胞

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细胞体积较大,呈圆形或锥体形,细胞核圆形,居中,有的细胞可见双核,细胞质强嗜酸性。

电镜下,壁细胞游离面的包膜向细胞内凹陷形成迂曲分支的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腔面和细胞顶部有许多微绒毛、小管附近有微管泡系统。

壁细胞能合成和分泌盐酸,构成胃液的重要成分,它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为胃蛋白酶,并有杀菌和促进胃肠内分泌细胞和胰腺的分泌作用。

人的壁细胞还能分泌抗恶性贫血的内因子,它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便回肠吸收维生素B12

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细胞呈锥形或柱状,细胞核圆形,位于基部,核下方细胞质强嗜碱性,顶部胞质充满酶原颗粒。

电镜下细胞基底部及核周围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核上方胞质内有大量酶原颗粒。

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成为胃蛋白酶,使乳汁凝固,利于被蛋白酶分解

60.试述小肠扩大表面积的结构

小肠内表面有三种扩大表面积的结构,即皱襞、绒毛和微绒毛,可极大的扩大吸收表面。

微绒毛表面还有糖衣,其内含有大量多种参与消化的酶物质。

吸收细胞内有丰富的滑面内质网,含多种酶类,可合成甘油三酯,与高尔基复合体协作可形成乳糜微粒,吸收细胞顶部相邻外有紧密连接,可阻止肠内物质由细胞间隙进入组织,保证选择性吸收的进行。

61.胰的外分泌部的特点:

浆液性腺泡、无肌上皮细胞、泡心细胞、无纹状管

62.胰岛:

分散于胰腺腺泡之间密集的球形细胞团,有丰富的Cap,分泌多种激素,参与代谢调节

A细胞分泌高血糖素,升高血糖

B细胞分泌胰岛素——糖尿病/低血糖症

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调节A、B细胞分泌

PP细胞分泌胰多肽,抑制胃肠运动、胰液分泌及胆囊收缩

63.试述肝小叶的组织结构

肝小叶是肝的功能和结构基本单位,多边形,棱状柱,中央一条中央静脉、肝板、肝血窦、窦周隙及胆小管以中央静脉为中轴,共同构成肝小叶。

肝板:

由肝细胞单形排列而成,干细胞多边形,核圆形,可见双核,胞质嗜酸性,含有丰富的各种细胞器及内含物

肝血窦:

有孔的内皮,无基膜,窦腔内有肝巨噬细胞。

窦周隙:

血窦内皮细胞与干细胞之间的狭小间隙,有血浆,网状纤维,储脂细胞。

胆小管:

由相邻肝细胞膜凹陷形成,周围相邻肝细胞形成紧密连接。

64.门管区:

小叶间动脉、小叶间静脉和小叶间胆管相伴行走肝小叶周围的结缔组织内称门管区

65.肺小叶:

每一个细支气管及其所属分支和肺泡组成一个肺小叶,呈锥体形,尖向肺门,底向肺表面

66.肺导气部(肺内支气管、细支气管、终末细支气管)

各级支气管由粗→细,管壁变薄:

上皮由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逐渐变为单层纤毛柱状上皮

杯状细胞多→少→无混合腺体多→少→无

透明软骨片多→少→无平滑肌少→多→完整

67.肺呼吸部——气体交换的部位

①、呼吸性细支气管管壁有肺泡开口,能气体交换单立上皮,少量CT和平滑肌

②.肺泡管有许多肺泡开口的管道

相邻肺泡开口处存在少量管壁结构,单立或单扁上皮,薄层CT和平滑肌,切片上呈结节状膨大

③、肺泡囊若干肺泡的共同开口相邻肺泡开口处无结节状膨大

④、肺泡: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泡壁-单层肺泡上皮和基膜

肺泡隔-相邻肺泡紧密相贴,隔以薄层结缔组织

(1)肺泡上皮a、Ⅰ型肺泡细胞数量少(25%)、面积大(97%)

形态:

扁平,含核部分厚,细胞器少,吞饮小泡多,细胞间有连接复合体

功能:

气体交换,参与气血屏障的组成

b、Ⅱ型肺泡细胞数量多(74%)、面积小(3%)

位于Ⅰ型肺泡细胞之间,常位于肺泡弯曲处

LM:

圆或立方形,核圆,胞质色浅,呈泡沫状

EM:

表面少量微绒毛,胞质内RER、G发达,有许多分泌颗粒—嗜锇板层小体

功能: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稳定肺泡直径;可增殖分化为Ⅰ型肺泡细胞

(2)肺泡隔相邻肺泡之间的CT,含:

丰富的Cap弹性纤维

肺巨噬细胞来由单核细胞,存在肺泡隔或肺泡腔内,形态和功能同巨噬细胞,吞噬大量尘粒后称尘细胞

(3)气-血屏障:

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所通过的结构,包括: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层、Ⅰ型肺泡细胞与基膜、薄层结缔组织、毛细血管基膜内皮

68.肾单位:

是形成尿液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有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按照肾小体的分布位置,可将肾单位分为浅表肾单位和髓旁肾单位,前者位于皮质浅部,后者位于皮质深部。

69.滤过膜:

血管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滤过肾小囊腔而生成原尿,这一过程要经过三层结构:

毛细血管有孔内皮、基膜和足细胞之间的裂孔膜。

这三层结构称为滤过膜或滤过屏障。

功能:

对滤液具有限制作用。

小分子物质、电解质和水有高度的通透性。

血细胞、血浆蛋白质及大分子物质不能滤过

70.肾小体(肾小球):

血管球+肾小囊

血管极:

血管出入端尿极:

与近端小管曲部相连

(1)血管球①入球微A(粗短)→毛细血管袢→出球微A(细长)

能保持较高的血压,使血液中的水和小分子物质滤出血管壁进入肾小囊内

②Cap:

有孔型,无孔隔—有利于小分子物质滤过

内皮细胞腔面有带负电荷的细胞衣—选择性通透

外包有基膜—阻止大分子物质滤过

③血管系膜:

系膜基质、球内系膜细胞

合成基膜和基质吞噬功能调节血管球血流量

(2)肾小囊:

双层上皮囊壁层:

单层扁平上皮肾小囊腔

脏层:

足细胞EM:

①足细胞胞体有初级突起和次级突起,紧贴Cap基膜外

②次级突起相互交叉嵌合,呈栅栏状,突起间有间隙——裂孔,覆有裂孔膜

71.肾小管单层上皮重吸收、分泌、排泌

近端小管最长、最粗

①近曲小管分布:

皮质

LM:

单层立方形或锥体形上皮,细胞界限不清,核圆近基部,胞质嗜酸性,腔面有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EM:

a.腔面有微绒毛b.有许多吞饮小泡c.侧面有侧突,相互嵌合

d.基部有质膜内褶和线粒体、富有Na+,K+-ATP酶(离子泵上皮)

②近端小管直部分布:

髓放线和肾锥体

形态:

似曲部,各种结构不及曲部发达

③功能a.排泌H+、氨、肌酐和马尿酸等代谢产物

b.重吸收原尿的主要场所,重吸收全部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和大部分水、离子

(2)细段分布:

髓放线和肾锥体

形态:

管径细,单层扁平上皮,核椭圆形,突向管腔,胞质少,有利水和离子通过

(3)远端小管①远端小管直部分布:

髓放线和肾锥体

LM:

单层立方上皮,细胞分界清楚,色浅,核圆居中,无刷状缘,基部纵纹明显

EM:

微绒毛短少,质膜内褶发达,富有Na+,K+-ATP酶

功能:

主动向间质泵出Na+,而水不通过,造成间质高渗,有利于尿液浓缩

②远曲小管分布:

皮质

LM:

腔大,单立上皮,细胞分界清楚,核圆近腔面,胞质淡染,无刷状缘,基部有纵纹

EM:

质膜内褶和线粒体不发达

功能:

离子交换的重要部位,重吸收水、Na+,排K+、H+、NH3,维持体液酸碱平衡;受醛固酮和血管升压素调节

形态:

管径细→粗,上皮单层立方→单层柱状→高柱状,分界清楚

功能:

重吸收水、Na+,排出K+,使尿液进一步浓缩形成终尿;受醛固酮、血管升压素的调节

72.球旁复合体(球旁器):

位于肾小体血管极的三角形区域

①、球旁细胞定义:

入球微动脉近血管极处管壁平滑肌细胞特化成的上皮样细胞

LM:

立方形细胞,核圆居中,弱嗜碱性,含丰富分泌颗粒

功能:

分泌肾素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促进血管平滑肌收缩肾素→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升高血压

②、致密斑定义:

远端小管近血管极侧的上皮细胞特化成的椭圆形斑

形态:

细胞高柱状,排列紧密,核椭圆形

功能:

离子感受器,感受滤液中Na+的浓度变化,将信息传递给球旁细胞,促使其分泌肾素

③、球外系膜细胞(极垫细胞)填充于血管极三角区内,传递信息

73.生精细胞

(1)精原细胞位置:

紧贴基膜

形态:

圆或卵圆形,核圆,染色深,部分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部分保留为干细胞。

(2)初级精母细胞位置:

精原细胞近腔侧

形态:

胞体和核圆而大,染色体呈丝球状,常见分裂相

(3)次级精母细胞位置:

近腔面形态:

胞体较小,核圆色深

(4)精子细胞位置:

近腔面形态:

胞体较小,核圆色深

(5)精子(蝌蚪状)位置:

腔面或支持细胞顶部胞质中

形态:

头部—正面卵圆形,侧面呈梨形,内含浓缩的核,前2/3覆盖着含多种水解酶的顶体

74.血-生精小管屏障(血-睾屏障)组成:

支持细胞的紧密连接、生精小管基膜、结缔组织、间质中毛细血管基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功能:

防止大分子物质进出生精上皮、防止精子抗原物质外逸引起自身免疫反应

75.睾丸间质位置:

生精小管之间成分:

CT间质细胞

形态:

成群分布,胞体大而圆或多边形,核圆居中,胞质嗜酸性,具有分泌类固醇激素细胞的特点

功能:

分泌雄激素,促进精子发生和生殖器官的发育

76.黄体退化:

卵未受精,月经黄体,14天后退化→CT代替形成白体

卵受精,妊娠黄体,4~6个月后退化→CT代替形成白体

77.月经周期:

自青春期至绝经期,子宫体与子宫底的功能层,在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发生周期性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