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5339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7.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docx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

第四单元科学探索

学习目标

1.阅读

(1)识记、理解、掌握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2)了解事理说明文的文体特点。

(3)阅读中注重培养学生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4)通过阅读,渗透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5)加强拓展阅读,培养关注身边生活的意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2.写作

(1)培养清晰、明了的书面表达能力。

(2)收集有关科学知识的谚语、名言和表现科学家严谨求实态度与精神的句子。

(3)仿写文中生动优美的文句。

(4)能运用说明顺序与说明方法,写简单的说明文。

3.口语交际

(1)说话要讲究顺序、思路清晰,语言要简洁准确、生动形象。

(2)培养搜集、运用资料来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

学法指导

1.单元聚焦

本单元以科技探索为主题,五篇文章大体可归入科技说明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篇文章打破传统说明文的笔法,在一定程度上融进了小说、散文等因素。

2.阅读建议

阅读说明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明确说明对象:

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抓住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道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①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

如:

《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

②抓首括句和中心句。

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2)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是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3)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或事理特征所起的作用。

(4)逐段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结尾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作注释的语句的作用。

阅读时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大意依次连接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使用什么说明顺序,还要看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5)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生动性。

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的。

要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

文中语句中的某个词是否能去掉,去掉后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3.相关知识

(1)了解竺可桢、阿西莫夫等作者的文学常识。

(2)了解二十四节气歌及有关天气的谚语。

(3)了解关于“克隆”的常识。

(4)了解说明文常识:

①科普类文章,事理说明文。

②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③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简洁准确、生动形象。

学习诊断

16.大自然的语言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翩然()孕育()簌簌()销声匿迹()

载途()亚热带()候鸟()农谚()刺槐()

2.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1)销声匿迹()

A.隐藏B.暴露C.隐蔽D.不具备

(2)风雪载途()

A.满载B.充满C.带着D.夹杂

3.判断下列语句运用的说明方法。

(1)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2)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

4.下列句序被打乱,按正确的语序排列无误的一项是()

①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②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③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④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⑤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⑧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A.②⑥①⑧④⑦⑤③B.②⑥⑧①④⑤⑦③

C.⑥②④⑦①⑧⑤③D.⑥②⑧①⑤④③⑦

5.说明下列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1)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可能:

(2)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首先: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

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

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

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⑧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

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物候学记录植物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6.第一段的①~⑧句话,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有什么妙处?

7.请用一句话概括出选段的主要内容。

8.文章具体列举了哪些现象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

请用原文回答。

9.“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

”分析这句话在文段中的作用。

(二)阅读《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

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

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

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

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

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

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

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

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

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

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

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这叫逆温层。

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

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段说明的具体内容。

11.选段第四段画线词语“这个道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原文回答)

12.选段在说明事理时层次清楚。

请选择某一角度,结合选段内容加以说明。

三、课外探究

阅读《谁来报告春的消息》,回答文后问题。

①春天是招人喜欢的季节。

历代诗人为它发出了各种各样的吟唱。

这其中就有许多探听春天消息的歌。

②向谁去询问春天的消息呢?

③天文学家观察斗转星移,打听春天的消息。

当太阳在黄道上运行至黄经315°的时候,就是“立春”了。

时间在每年2月的4日或5日。

如果我们查看一下此时的气温资料就会发现,北京2月上旬平均气温为-3.1℃,仍然是河封地冻的时节;哈尔滨的气温就更低了,为-16.9℃,放眼是一片白茫茫的雪野;而广州的气温却已高达14.0℃,已经春暖花开。

广州和哈尔滨两地气温相差了30.9℃,如果以“立春”时的日均温来说,它们之间的差别就更大了。

由此不难看出。

“立春”这样一个全国统一、而且每年都大体相同的日期,不能给出每年各地春天何时到来的确切消息。

④气象学家通过研究大气环流的变化,来报告春天的消息。

a春天到来的时候,我国高空西风环流开始明显变弱。

b然而在低空,我国广大地区却仍然受着冬季风的控制,仅在华南才出现夏季风的活动。

c全国各地的气温开始明显的回升,降水也有不同程度的些许增加,所以常言说“春雨贵如油”。

d此时天气的特点是多变。

e怎样的组合状态才算是春天呢?

至今气象学上还没有给出一个简明的回答。

因为气象要素都是单项分别测定的。

各种气象仪器虽能比较精密地测量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但对于季节的迟早,尚无法直接表示出来。

目前做到的,只是依据气温一项对季节进行划分,通常的指标是,当气温回升到候均温(五天为一候)10℃时,就认为春天到了。

⑤然而有人指出,决定季节的并不是气温、降水和风等单个的气象要素,应当寻找更综合的指标。

这样的指标有没有呢?

⑥物候学给了我们启示,我们可以向梅花、垂柳这些草木,以及鸟兽虫鱼等动物打听春天的消息。

因为物候现象所反映的环境动态比较综合,即它所反映的不仅是气温,还包括光照、降水以及土壤等条件共同作用于生物体的综合结果。

而且它不仅反映当时的环境条件,还反映着过去一个时期环境条件的积累。

可以说它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⑦在我国古代的物候历上,就是以“草木萌动”“蛰虫始振”等物候现象作为初春到来的标志。

而仲春时节就是唐代诗人韩愈所谓的“百般红紫斗芳菲”了。

各种花草之所以姹紫嫣红、争芳斗艳,在诗人看来,是因为“草木知春不久归”。

春欲何去,何处追寻?

唐代另一位大诗人白居易就发出了“常恨春归无觅处”的感慨。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它的规律,春天还是可以追寻的。

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直到黑龙江沿岸。

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又是从平原进入山区,从低山走向高山。

13.文章告诉我们,人类通过哪些途径询问春天的消息?

 

14.文中第③段画线部分用北京、哈尔滨、广州三地二月上旬平均气温作比较,是为了说明什么?

 

15.“这种环流、气温、降水等天气状况,在各地的组合是很不一样的。

”这一句是从第④段抽出来的,如果把它放回原文,正确的位置应在a、b、c、d、e中的____处。

16.选出下列表述中完全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

A.本文说明了人们根本无法掌握春天到来的规律,只能完全根据经验来感知。

B.春天到来的时候,天气变化多端,因而各种气象仪器不能精密地测量出当时气象要素的状态,也无法直接表现季节的迟早。

C.物候现象能比较综合地反映环境的动态,是大自然向人们提供的一项直接判断季节的综合指标。

D.以我国来说,春天首先从华南来到人间,然后向北行进。

就一个地方来说,春天是从山区进入平原,从低山走向高山。

17.本文语言主要具有准确、生动两个特点,请从第⑦段中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中的一个特点。

17.奇妙的克隆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繁衍(yán)胚胎(péi)囊胚细胞(nānɡ)

B.孵化(fū)蟾蜍(chán)肾细胞(shèn)

C.脊椎(jí)两栖(xī)侧浅鳞片(lín)

D.濒临(pín)开辟(pì)乳腺细胞(quán)

2.下列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动物,也是世界上最负盛名的濒临灭绝境地的动物之一。

B.小金鱼一家在湖里一代代繁衍生息,却不幸死于水污染。

现在那片湖成了死气沉沉的臭水湖、死亡湖。

C.这种人工克隆新鱼种的出现,为鱼类育种开辟了新途径。

D.老师脸上总是带着慈祥和睦的笑容。

3.使用标点符号有错误的一项是()

A.一个细菌经过20分钟左右就可一分为二;一根葡萄枝切成十段就可能变成十株葡萄;仙人掌切成几块,每块落地就生根;一株草莓依靠它沿地“爬走”的匍匐茎,一年内就能长出数百株草莓苗……

B.可以这样说——关于克隆的设想,我国明代的大作家吴承恩已有精彩的描述:

孙悟空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猴毛变猴就是克隆猴。

C.“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D.用什么办法能最有效、最方便地使这种羊扩大繁殖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克隆”。

4.下列语序排列恰当的一项是()

①母马配公驴可以得到杂种优势特别强的动物——骡,然而骡不能繁殖后代,

②如何挽救这类珍稀动物?

③我国的大熊猫是国宝,但自然交配成功率低,因此已濒临绝种。

④那么,优良的骡如何扩大繁殖?

⑤“克隆”为人类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途径。

⑥最好的办法也是“克隆”。

A.①④⑥②③⑤B.③②⑤①④⑥

C.①④⑥③②⑤D.⑤①②③④⑥

5.判断下列各句使用的说明方法。

(1)在189个这种换核卵细胞中,只有两个孵化出了鱼苗。

()

(2)这种鱼有“胡须”,生长快,完全像鲤鱼,但它的侧线鳞片数和脊椎骨的数目与鲫鱼相同,而且鱼味鲜美不亚于鲫鱼。

()

二、课内阅读

阅读《奇妙的“克隆”》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多利”绵羊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威尔莫特等学者先给“苏格兰黑面羊”注射促性腺素,促使它排卵。

得到卵之后,立即用极细的吸管从卵细胞中取出核。

与此同时,从怀孕三个月的“芬多席特”六龄母羊的乳腺细胞中取出核,立即送入取走核的“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中。

手术完成之后,用相同频率的电脉冲刺激换核卵,让“苏格兰黑面羊”的卵细胞质与“芬多席特”母羊乳腺细胞的核相互协调,使这个“组装”细胞在试管里经历受精卵那样的分裂、发育而形成胚胎的过程。

然后,将胚胎巧妙地植入另一只母羊的子宫里。

到去年7月,这只“护理”体外形成胚胎的母羊终于产下了小绵羊“多利”。

“多利”不是由母羊的卵细胞和公羊的精细胞受精的产物,而是“换核卵”一步一步发展的结果,因此是“克隆羊”。

“克隆羊”的诞生,在全世界引起了轰动。

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

这个结果证明:

动物体中执行特殊功能、具有特定形态的所谓高度分化的细胞与受精卵一样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在能力。

也就是说,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一样,也具有全能性。

6.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7.介绍“多利”绵羊创造的过程,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试按其说明顺序,仿写一段话。

8.如何理解“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换进去的是体细胞的核,而不是胚胎细胞核”这句话的深刻意义?

三、课外探究

(一)阅读《如何给地球降温》,回答文后问题。

①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

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

如何给地球降温?

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②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世以前曾有过设想:

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

按照他的计算,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

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

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

特勒设想:

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

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

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

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③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

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千米的半透明镜子。

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

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

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

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④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

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

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

将数千平方千米的阴云“染白”。

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

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⑤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

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

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

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

9.文中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10.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

11.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离奇计划是什么?

被采用了吗?

为什么?

12.文中第②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

为什么?

13.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

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

(二)阅读《病毒的秘密》,回答文后问题。

①细菌和病毒都是可以致病的微生物,但彼此的特征区别很大。

细菌虽然小,要在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得见,但它除了拥有生命的基本单位核酸之外,还有一大套赖以生存的配套设施,包括作为居住“公馆”的细胞壁,储存营养物质的“仓库”以及进行新陈代谢的“化工车间”。

依靠这些,细菌能够摄取外界的物质并加工成需要的能量。

而病毒就更小了,也可怜得多,且不奢谈“库房”和“车间”,就连作为保护外壳的“茅草房”也没有。

实际上它只有一个分子大小,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得见。

整个家当也只是一条表示生命的核酸而已。

如果拿人来做比喻,细菌中最不济的起码也有条裤子,有只讨饭碗和打狗棒。

所以细菌虽然必须在人体内部(或相应条件)的良好环境下才能繁殖,但处在恶劣环境中仍能生存较长的一段时间。

而病毒则像个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它的生命和一张吃奶的嘴外便一无所有,毫无独立生存的能力。

故而病毒只能寄生在人或动物的细胞内部,靠“窃取”细胞里的现成营养才能生存。

一旦被人排出体外,离开了安乐窝的病毒就活不了几个小时。

大部分抗生素对细菌起作用是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干扰它们形成新的遗传结构或者细胞壁。

而正因为病毒只能寄生在别人的细胞内,自己不能完成这些生化反应,所以抗生素对病毒全无作用。

②结构这样简陋的病毒算不算是生命?

这是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生命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两条:

能进行新陈代谢和自我复制。

从这点来说病毒具备了生命的重要特征。

但它又不是完整的生命,因为所有生物体的生命特征都寓藏于DNA的双螺旋链中,惟独病毒没有双螺旋,而只有一条单链,有时还不是DNA而是RNA,所以病毒只具备了部分的生命特征。

因而病毒不属于生物界共同的生命形式,或者说只是一种残缺不全的生命形式。

③病毒的生存能力既然这样弱,为什么还会那样猖獗呢?

例如埃博拉的感染力极强,病死率可达70%~80%。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致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也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两字上。

“变种”是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异的意思,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它可能是无害的,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

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总是有输有赢,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至少有史以来还没有过这样的记录,如果有过,现在可能就没有我们的存在了。

④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更重要的是人群的免疫力。

变种冠状病毒之所以为患甚大,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人类还没有接触过这样变种后的新病毒。

当人群中有足够多的人产生了抗体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小得多了。

14.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什么是病毒?

(2)它猖獗的原因是什么?

15.第①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第②段,加点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从最后两段看,你认为病毒是否可怕?

为什么?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詹姆斯(zhān)鸟臀目(tún)适应(yīnɡ)地壳(qiào)

B.处在(chǔ)潮汐(xī)遗骸(hǎi)铱(yī)

C.撞击(chuànɡ)薄层(báo)应急(yīnɡ)尽可能(jìn)

D.二氧化硅(ɡuī)陨石(yǔn)追溯(sù)衍射(yǎn)

2.根据拼音写汉字。

zhě()皱jié()难zhì()密

天衣无fènɡ()岛yǔ()迹xiànɡ()

紧mì()相连tuó()着xié()带

pénɡ()胀尘āi()岩石rónɡ()化

3.选词填空。

(1)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的一个新观点(),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A.灭亡B.灭绝C.争论不休D.争吵不休

(2)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可以()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A.因为B.因此C.追溯D.追忆

4.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语境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致密:

细致精密。

B.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天衣无缝:

神话传说,仙女穿的天衣,没有缝儿。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破绽。

C.毫无疑问,6500万年前地球上曾有过一次“大灭绝”,发生过一次“大劫难”。

劫难:

灾难、灾祸。

D.岩层的年龄为6500万年,因此可以追溯到恐龙灭绝的年代。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

5.写出下列语句在说明文段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

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

(2)每隔一段时间,板块会将所有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

()

(3)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4)目前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理论,即“撞击说”和“火山说”。

()

二、课内阅读

阅读《恐龙无处不在》节选,回答文后问题。

①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