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65752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docx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

最新执业兽医师高频考点:

动物病理学|动物生物化学

兽医全在线

动物病理学 

175、潜伏期:

又称隐蔽期,指从病因作用于机体开始,到疾病的第一批症状出现为止的一段时期。

176、前驱期:

又称先兆期,指从疾病出现最初症状,到主要症状开始暴露的一段时期。

177、临诊经过期:

又称症状明显期,指紧接前驱期之后,疾病的主要或典型症状已充分表现出来的阶段。

由于疾病不同,所表现症状的特征和持续的时间也有所不同,对诊断疾病很有价值。

178、终结期:

又称转归期,指疾病的结束阶段。

179、疾病的转归一般分为完全康复(痊愈)、不完全康复和死亡三种形式。

 

180、不完全康复:

患病动物的主要症状虽然消除,但受损器官的机能和形态结构未完全恢复,而是通过其他器官的代偿来维持生命活动。

181、死亡:

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即生命的终结或生命有机体完整性的解体。

182、自然死亡是指由于机体衰老所致,这种死亡实际上极为罕见。

183、病理死亡是指因疾病和暴力所引起的死亡,发生在任何年龄的动物。

 

184、临诊死亡期:

临诊死亡的特征是呼吸和心跳停止,反射活动消失以及中枢神经活动高度抑制。

临诊死亡是可逆的。

185、生物死亡期:

是死亡的不可逆时期,此时大脑皮层、各系统、器官的组织细胞功能和代谢完全停止,并发生了不可逆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

一般会出现死亡症状,即尸冷、尸僵、尸斑和尸体腐烂。

186、变性是指细胞及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的数量显著增多,的功能障碍。

一般而言,变性是可逆性改变。

187、常见的细胞变性有细胞肿胀、脂肪变性和玻璃样变性等;细胞间质变性有粘液样变性、玻璃样变性、淀粉样变性和纤维素样变性等。

188、颗粒变性是组织细胞最轻微且最常见的细胞变性。

这种变性主要发生在心、肝、肾等实质器官的实质细胞,有实质变性之称。

189、空泡变性是指在变性细胞的胞浆、胞核内出现大小不一的空泡(水泡),如痘瘆、口蹄疫等皮肤和黏膜上的疱疹,就是上皮细胞的空泡变性

190、脂肪变性,特点是细胞胞浆内出现了正常情况下在光镜下看不见的脂肪滴,或胞浆内脂肪滴增多。

191、肝脂肪变性:

表现肝脏肿大,质地脆软,色泽淡黄至土黄,切面结构模糊,有油腻,有的甚至质脆如泥。

如鸡脂肪肝综合征,称为槟榔肝。

192、心肌脂肪变性:

如恶性口蹄疫及慢性心力衰竭,称为虎斑心。

 

193、玻璃样变性: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

194、淀粉样变性,淀粉样物质化学性质上属糖蛋白。

195、脾脏淀粉样变形:

淀粉样物质沉着在淋巴滤泡部位时,俗称西米脾。

若淀粉样物质弥漫沉着在红髓部,称火腿脾。

197、细胞凋亡是指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性死亡,是—种主动的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我破坏的过程,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

 

198、细胞核的改变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胞核变化的特征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和核溶解。

199、凝固性坏死分为贫血性梗死、干酪样坏死和蜡样坏死

200、贫血性梗死:

常见于肾、心、脾等器官

201、干酪样坏死:

属于凝固性坏死的一种,主要见于结核杆菌和鼻疽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性炎症

202、蜡样坏死:

多见于动物的白肌病

203、马霉玉米中毒引起的大脑软化、鸡硒-维生素E缺乏时引起的小脑软化均属于液化性坏死。

204、干性坏疽:

如慢性猪丹毒时,颈部、背部直至尾根部常发的皮肤坏死;皮肤冻伤形成的坏死,都是典型的干性坏疽。

205、湿性坏疽:

如马的异物性肺炎和牛的产后坏疽性子宫内膜炎等。

 

206、钙盐沉着的部位多见于肺脏、肾脏、胃黏膜和动脉管壁。

207、黄疽是指由髙胆红素血症引起

208、出现在心力衰竭者肺内和痰内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或心衰细胞。

209、尿酸盐沉着,又称痛风,是指动物体内嘌呤代谢障碍,血液中尿酸浓度增高,并伴有尿酸盐结晶沉着在体内一些器官、组织而引起的疾病。

以家禽,尤其是鸡最为常见

210、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竭。

211、诱发血栓形成的条件分为三个方面: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停滞或形成涡流;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如大面积创伤、大失血、大手术等。

 

212、血栓性栓塞:

由脱落的血栓引起的栓塞,是栓塞中最常见的一种。

213、贫血性梗死:

因梗死灶的颜色呈灰白色,又称白色梗死。

这种梗死常发生于心、脑、肾。

214、出血性梗死:

因梗死灶的颜色呈暗红色,又称红色梗死。

此种梗死多见于肺、肠等

215、休克:

临床特征为血压降低、脉燥频弱、皮肤湿冷、可视黏膜发白或发绀、反应迟钝、甚至昏迷。

216、微循环缺血期:

发生在休克的早期阶段,称为缺血缺氧期,微循环的特点是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217、微循环淤血期:

是休克进一步发展的结果,称为淤血缺氧器,微循环的特点是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18、微循环凝血期:

是休克的后期阶段,称为微循环衰竭期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期,微循环的特点是不灌不流。

219、动物发生全身性萎缩时,各组织、器官的萎缩过程有—定规律,其中脂肪组织的萎缩发生得最早且最明显,其次是肌肉,再次时肝、肾、脾、淋巴结。

 

220、毛细血管的再生是由原有血管以发芽的方式进行;血细胞的再生能力很强,出现造血机能亢进;骨组织的再生能力很强;软骨组织的再生能力较骨组织为弱.神经细一般无再生能力。

221、右心功能不全时,引起全身性水肿

222、而左心功能不全引起肺水肿

223、肾性水肿:

是急性肾功能不全引起的全身性水肿

224、低渗性脱水:

动物失钠多于失水,细胞外液容量减少,渗透压降低,称为低渗性脱水。

如慢性间质性肾炎

225、等渗性脱水:

动物体液中的钠和水按血浆中的比例丢失,如呕吐、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大面积烧伤等。

226、代谢性酸中毒:

是指以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227、呼吸性酸中毒:

是指以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升高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228、代谢性碱中毒:

是指以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升髙为特征的病理过程229、呼吸性碱中毒:

是指以血浆中H2C03浓度原发性降低为特征的病理变化 

230、动物一氧化碳中毒时,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增多,血液、皮肤、黏膜呈樱桃红色

231、亚硝酸盐中毒时,亚硝酸盐可以将血红蛋白转化为髙铁血红蛋白,从而使这部分血红蛋白丧失运02的能力,使皮肤、黏膜呈咖啡色。

232、氰化物、砷化物、硫化物、锑化物、汞化物中毒,患畜皮肤、黏膜呈鲜红色或玫瑰红色。

233、发热是指恒温动物在内生性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髙于正常温度的0.5)的过程。

234、低热(超过正常温度0.5~1)、中热(超过正常体温1-2)、高热(超过正常体温2~3)、超高热(超过正常体温3度)

235、稽留热:

常见于急性马传染性贫血、猪瘟、猪丹毒、流行性感冒。

 

236、弛张热:

常见于化脓性疾病、小叶性肺炎、败血症等。

237、间歇热:

常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症、马锥虫病及马媾疫等。

238、回归热:

多见于慢性马传染性贫血、梨形虫病等

239、波浪热:

主要见于布鲁氏菌病

240、热休克蛋白的基本功能:

分子伴侣,帮助蛋白质的正确折叠、伸展、聚合和解聚;维持蛋白的自稳;增强机体抵抗力;抗细胞凋亡等。

241、PSE猪肉的病变特点是肌肉呈白色、质地柔软、有液汁渗出。

242、炎症发生时,炎症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基本表现。

 

243、一般炎症早期以变质和渗出变化为主,后期以增生为主。

244、中性粒细胞:

又称小吞噬细胞,是炎症反应中最活跃的一种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炎症早期出现,且数目多,是机体清除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成分,是急性炎症、化脓性炎症及炎症早期最常见的炎细胞,又称为急性炎细胞。

245、单核巨噬细胞:

又称大吞噬细胞,常见于急性炎症后期、慢性炎症、某些非化脓性炎症、病毒及寄生虫感染时。

246、由细胞释放的炎症介质包括血管活性胺、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细胞因子、白细胞产物和血小板凝血因子等。

247、血管活性胺主要有组胺和5-羟色胺或血清素,是炎症过程中血管反应的最常见的活性物质。

248、卡他性炎症:

是指发生于动物黏膜的急性渗出性炎症,以在黏膜表面有大量渗出物流出为特征

249、纤维素性炎症:

是以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蛋白为特征的炎症。

250、浮膜性炎:

是指发生在黏膜和浆膜上的炎症,特点是渗出的纤维蛋白凝固而形成一层淡黄色、有弹性的膜状物,被覆于炎灶的表面。

251、固膜性炎:

又称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特征是黏膜发炎时,渗出的纤维蛋白形成一层与深层组织牢固结合能纤维蛋白膜(痂),不易剥落

252、化脓性炎症:

是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

253、出血性炎症:

是指渗出物中含有多量红细胞的炎症。

254、特异性增生性炎:

又称肉芽肿性炎

255、肉芽肿的组成成分,由内向外依次为:

干酪样坏死组织、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胶原纤维。

256、敗血症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全身病理过程。

257、败血症有两个主要标志:

一是血液中有病原微生物存在,出现菌血症、毒血症、虫血症;二是上述病原微生物入血液后,未能及时清除,在其中繁殖,产生毒素,造成毒血症。

258、菌血症:

指局部病灶的细菌经血管或淋巴管侵入血流,称为菌血症。

 

259、病毒血症:

指病毒在血液中持续存在的现象。

260、虫血症:

指寄生原虫大量进入血液的现象。

261、脓毒败血症:

化脓性病原微生物侵入血液后引起的败血症,称为脓毒败血症。

262、肿瘤生长方式可以分为膨胀性生长、浸润性生长、外生性生长和内生性生长4种生长方式。

263、良性肿瘤主要呈膨胀性生长,生长速度缓慢,一般没有转移,很少复发,细胞分化程度良好,极少出现核分裂相,核染色质接近正常,异型性小,对机体无严重影响。

264、恶性肿瘤主要呈浸润性生长,生长速度迅速,常常发生转移,复发情况严重,细胞分化程度较低,出现核分裂相,核染色质明显异常,异型性明显,对机体产生恶性影响。

265、鱗状细胞癌中的癌细胞主要来源于上皮组织;纤维肉瘤主要来源于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肉瘤来源于脂肪组织;白血病来源于造血组织;恶性淋巴瘤来源于淋巴组织。

266、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是动物肺炎的一种最基本的形式,常发生于幼畜和老龄动物。

临床表现为咳嗽、体温升高、弛张热型,肺部听诊有啰音,小叶性肺炎病变始发于支气管或细支气管。

267、大叶性肺炎,又称为纤维素性肺炎,是指肺泡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为特征的一种急性肺炎。

268、大叶性肺炎的病理变化分为如下四期:

充血水肿期,红色肝变期,灰色肝变期,消散期。

269、间质性肺炎,又称非典型性肺炎,是指发生在肺间质的炎症过程。

临诊特点是症状多样,X线检查肺部出现不同程度的片状、斑状浸润性阴影,使用磺胺和抗生素如青霉素治疗无效。

270、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又称固膜性肠炎,常见于猪瘟、鸡新城疫、小鹅瘟等,猪瘟常呈现特征性轮层状溃疡(称扣状肿);小鹅等常呈火山口状。

 

271、实质性心肌炎,如:

虎斑心

272、间质性心肌炎,举例:

肉孢子虫、猪囊尾呦、猪浆膜丝虫、旋毛虫以及弓形虫等。

273、溃疡性心内膜炎常见于二尖瓣

274、肾小球肾炎主要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型尿、水肿和髙血压,肾小球肾炎是变态反应性炎症。

275、急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肾脏中度肿大,被膜紧张,表面充血,有大红肾之称。

276、膜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种免疫复合物沉积病,病变初期体积增大,颜色苍白,有“大白肾”之称。

277、引起化脓性肾炎的细菌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放线菌、大肠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等。

278、急性脾炎是指伴有脾脏明显肿大的急性炎症,多见于炭疽、急性猪丹毒、急性副伤寒等急性敗血性传染病,故常称为敗血脾。

279、非化脓性脑炎,多见于病毒性传染病,如猪瘟,非洲猪瘟、猪传染性水疱病、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

280、非化脓性脑炎的病变特征:

胶质细胞增生,血管袖套现象

281、化脓性脑炎:

是指脑组织由于化脓菌感染引起的有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同时伴有局部组织液化性坏死和形成脓汁为特征的炎症过程。

 

动物生物化学

109、蛋白质的生物学功能,包括催化功能、储存与运输功能、调节作用、运动功能、防御功能、营养功能、细胞结构成分、膜的组成成分以及参与遗传活动等。

 

110、除甘氨酸外,其余19种氨基酸都含有不对称的碳原子,为L型氨基酸,称为标准氨基酸。

111、必需氨基酸,主要有赖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异氨酸、颉氨酸和苏氨酸等。

112、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上各种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113、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又称构象,包括二级结构、三级结构和四级结构等。

 

114、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依赖于其原子和基团之间的非共价相互作用。

非共价相互作用力包括氢键、离子键、范德华力、疏水力四类。

115、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多肽链主链的肽键之间借助氢键形成的有规则的构象,包括有a-螺旋、折叠和转角等。

116、血红蛋白是四聚体。

117、引起天然蛋白白质变性的物理因素有加热、辐射、紫外线、X-射线、剧烈的振荡、研磨、搅拌等;化学因素有酸、碱、有机溶剂、尿素、盐酸胍、重金属盐、三氯醋酸、苦味酸、磷钨酸以及去污剂等。

118、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质和少量多糖。

119、一般脂质分子中所含的脂肪酸的烃链的不饱和程度越高,其变相温度越低;膜上的胆固醇对膜的流动性和相变温度有调节功能。

120、对同一种酶来说,酶的比活力越髙,纯度越高。

121、大多数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是许多酶的辅酶或辅基的成分。

 

122、酶蛋白在酶促反应中主要起识别和结合底物的作用,决定酶促反应的专一性;而辅助因子则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质。

123、Km值的大小,近似地表示酶和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意味着酶和底物的亲和力小,反之则大。

124、有机磷杀虫剂能专一地作用于胆碱酯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使昆虫失去知觉,人和家畜产生严重中毒症状,甚至死亡。

125、乳酸脱氯酶就是由4种亚基(M和H)构成的5种同工酶,每种酶分子都是四聚体。

126、糖酵解途径,整个过程涉及三个关键酶,分别是己糖激酶(或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

127、有氧分解是糖分解的主要方式,绝大多数细胞都通过它获得能量。

128、糖的有氧分解是动物机体获得生理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最终和计得到32(或30)molATP。

129、三羧酸循环是糖、脂肪、氨基酸及其他有机物质代谢的联系枢纽。

130、动物体内大约2/3的有机物质通过三羧酸循环被分解,三羧酸循环成为各种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共同归宿。

131、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

132、糖异生途径与糖酵解途径多数反应是共有的,是可逆的。

133、在饥饿等缺糖的情况下,糖异生作运对于满足大脑和神经系统、胎儿等的葡萄糖需求有重要意义。

134、在真核生物,生物氧化发生在线粒体中,而原核生物发生在细胞膜上。

135、ATP,人们将它形象地称为“通用能量货币”

136、呼吸链的组成主要有不需氧脱氢酶、辅酶Q(CoQ)、铁硫中心和细胞色素等。

 

137、在激素敏感脂肪酶作用下,储存在脂肪细胞中的脂肪被水解为游离脂肪酸和甘油并释放入血液,被其他组织氧化利用,这一过程称为脂肪动员

138、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和丙酮三种小分子,是脂肪酸分解的特殊中间产物。

139、脂肪酸的合成主要在胞液内进行,合成脂肪酸的直接原料是乙酰CoA,主要来自葡萄糖的分解。

140、反刍动物可以利用瘤胃生成的乙酸和丁酸,分别转变为乙酰CoA和丁酰CoA。

 

141、胆固醇也是体内合成雌二醇、孕酮、睾酮等性激素的前提

142、血脂是指血浆中所含的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以及游离脂肪酸。

143、血浆脂蛋白主要分为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髙密度脂蛋白四种类型。

144、极低密度脂蛋白是把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与载脂蛋白结合形成脂蛋白,是运输内源性甘油三酯的主要形式。

145、低密度脂蛋白是向组织转运肝脏合成的内源性胆固醇的主要形式。

146、髙密度脂蛋白主要在肝脏和小肠内合成,其作用是机体胆固醇的“清扫机” 

147、脱氨基作用是氨基酸分解的主要途径

148、转氨酶的辅酶是磷酸吡哆醛

149、氨酶主要存在于组织细胞内,血淸中活性较低,其中以心脏和最髙。

 

150、急性肝炎时,患者血淸中谷丙转氨酶活性显著升髙

151、心肌梗塞中谷草转氨酶活性明显上升

152、畜禽体内氨的主要来源是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

153、肝中合成尿素后,由肾排出是最主要的去路

154、许多水生动物借助水直接排氨;绝大多数脊椎动物以排尿素的方式排氨;鸟类和陆生爬行动物则排尿酸。

155、氨在禽类体内可以合成谷氨酸胺,以及用于其他一些氨基酸和含氮分子的合成,但不能合成尿素,而是把体内大部分的氨合成尿酸排出体外。

其过程是利用氨基酸提供的氨基合成嘌呤,再由嘌呤分解产生出尿酸,尿酸在水溶液中溶解度很低,以白色粉状的尿酸盐从尿中析出。

156、氨转变为尿素是一个循环反应过程,称尿素循环,又称鸟氨酸一精氨酸循环。

157、在灵长类、鸟类和昆虫中,嘌呤分解的最终产物是尿酸;大多数哺乳动物是排尿囊素

158、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并与组蛋白等结合,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159、DNA中含有胸腺嘧啶(T)和胞嘧啶以及腺嘌呤(A)和鸟嘌呤(G);

160、RNA中由尿嘧啶(U)代替胸腺嘧啶(T),主要有:

尿嘧啶(U)和胞嘧啶(C)以及腺嘌呤(A)和鸟嘌呤(G)。

161、一般将50%的DNA分子发生变性时的温度称为解链温度或熔点温度(Tm)。

 

162、DNA损伤的结果是引起生物突变,甚至导致死亡。

163、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催化

164、聚合酶链式反应:

即PCR技术

165、限制性核酸内切又称限制性内切酶,称为DNA重组技术中一把神奇的“手术刀”。

166、在细胞外液中含量最多的阳离子是Na+

167、细胞外液中Na+占阳离子总量的90%左右,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及其容量的决定因素。

168、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是K+,其次是Mg2+

169、血浆中碳酸一碳酸氢盐缓冲体系是最重要的缓冲体系。

170、间接胆红素不能通过肾脏从尿排出。

171、肝脏是生物转化的主要场所,肝脏中的生物转化作用有结合、氧化、还原、水解等方式。

其中以氧化和结合的方式最为重要。

172、肝脏内最重要的解毒方式是结合解毒

173、胶原蛋白是结缔组织中主要的蛋白质

174、氢脯氨酸及氢赖氨酸为胶原蛋白所特有,体内其他蛋白质不含或含量甚微。

如果本资料对您有用,请把它分享给你们的好友!

QQ群:

44864385(动医资料分享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