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706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神经生物学复习材料Word文件下载.doc

产生静息电位的条件:

1、K+离子的跨膜分布不均匀,存在浓度梯度和电位差;

2、膜在静息状态下的主要只对K+有通透性。

胞内K+离子顺浓度梯度向胞外扩散,胞内带负电离子不能外移。

因而形成跨膜电位差,并随着K+外流增多而增大。

跨膜电位差阻碍K+外流,当电位差作用增大至和浓度差作用刚

好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膜两侧电化学

梯度为0,K+跨膜静移动为0。

达平衡

状态,形成K+平衡电位(Ek)。

RP的产生由多种离子的平衡电位所

致,所以与Ek有所偏离。

ENa影响最

大。

故RP负值总由EK向ENa方向偏

离。

影响静息电位的因素:

1、膜内外K+浓度差

2、膜对K+和Na+

的相对通透性3、钠泵的生电性作用

局部电位类型:

1、电刺激引起的局部

电位2、感受器电位3、突触电位4、效

应器电位5、自发膜电位震荡6、局部

电流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特性:

①等级

性:

存在于由电刺激引起的局部电位

中,也称作刺激强度依赖性,是指局部

电位的反应程度随着刺激强度的改变

而改变,呈现分级的特点②电紧张性扩

布:

也称作局限性,是指局部电位只能

像电紧张电位一样进行被动扩布,即电

位变化随着扩布距离的延长逐渐衰减,

其扩布距离非常有限,不能进行长距离

传导③总和性:

即局部电位具有的可相

加性。

何谓动作电位?

试述其特征和产生机

动作电位:

神经元在静息电位的基础

上,受到刺激后膜电位所发生的快速翻

转和复原过程,是一种可传导的神经电

信号。

特征:

(1)“全或无”现象:

(2)全幅

式传导性:

(3)不可叠加性:

产生机制:

静息时,膜受到刺激,膜上

的钠离子通道开放,导致大量钠离子内

流,去极化到达一定程度后,钙离子通

道开放,钙离子内流,使得进一步去极

化至峰电位,此后钙离子通道,钠离子

通道逐渐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

子大量外流超过钠离子和钙离子,引起

复极化。

化学突触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神经元产

生了动作电位需要传递时,首先传导到

神经末梢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产生动

作电位所引起的去极化,激活突触前膜

的电压门控Ca2+通道,导致细胞外的

Ca2+内流进入末梢内,神经末梢的

Ca2+浓度升高,诱发含有神经递质的突

触囊泡与突触前膜结合,通过出胞作用

进行释放,神经递质释放到间隙后,通

过扩散到达突触后膜,与后膜上的特异

性神经递质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

结合,导致突触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

性改变,发生离子的跨膜移动,所产生

的跨膜离子电流即可改变突触后膜膜

电位(去极化或超极化),称为突触后

点位或突触反应。

神经递质的判定标准:

1、突触前神经

元内必须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物质和合

成酶系,并能合成该物质。

2、递质主

要储存在突触前神经元的囊泡内,并在

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能从囊泡中释放

出来,进入突触间隙。

3、突触后膜上

存在特异性受体,当递质释放后作用于

该受体而发挥生理作用;

如果给予外源

性物质模拟递质释放,能引起相同的生

理效应。

4、存在使递质消除的机制。

5、

有特异性的受体激动剂和阻断剂存在,

能加强或阻断这一递质的突触传递作

用。

神经递质的清除:

(1)由特异的酶分解

神经递质(如进入突触间隙的Ach被突

触间隙和后膜上的胆碱酯酶水解成胆

碱和乙酸而失去活性);

(2)被突触前

膜重摄取后再利用或被神经胶质细胞

摄取后而清除(如谷氨酸、GABA等被

神经元或神经胶质细胞重摄取而停止

其作用);

(3)经扩散稀释后进入血液

循环,到一定的场所被分解清除(如肽

类物质扩散到细胞外液被稀释,同时被

酶促降解)

神经递质系统:

乙酰胆碱、儿茶酚胺类、

5-羟色胺、氨基酸类、嘌呤类、一氧化

氮。

受体有那些特征?

可分为几类?

答:

受体特征:

a、特异性或专一性。

受体分子能准确的识别配体及化学结

构类似的物质。

b、饱和性。

受体数量

有限,与配体的结合在剂量反应曲线上

有饱和现象。

c、可逆性。

配体与受体

的结合,多数是通过离子键、氢键或分

子间作用力结合的,因此这种结合是可

逆的。

受体可分为4类:

1、离子通道型受体。

本身由配体结合部位与离子通道两部

分组成。

2、G蛋白偶联型受体。

与配

体结合后,激活膜内侧与之相偶联的G

蛋白,然后通过其他第二信使和效应分

子调节下游的标靶,生物学效应速度

慢。

3、与酶相关的单跨膜受体。

本身

具有酶的活性或与酶相结合,当其被激

活时,随之激活本身或相关酶,直接作

用于效应器级联信号转导通路。

4、转

录调节因子受体。

又称为核受体,配体

包括类固醇激素等脂溶性激素。

谷氨酸门控阳离子通道受体NMDAR

和AMPAR的异同:

同:

都是非选择

性阳离子通道,共同存在于中枢神经系

统突触后膜,由4个亚基构成,配体来

自于胞外。

异:

NMDAR对Ca2+通透

性较高,而AMPAR对Ca2+通透性较

低;

NMDAR的激动剂有Glu、Asp、

NMDA,拮抗剂有AP5、Ketamine,

AMPAR的激动剂有AMPA,拮抗剂有

CNQX。

离子通道型受体和G蛋白偶联受体的

结构区别:

离子通道型受体是由受体及离子通道

共同组成的,通道一般由几个亚基组

成,这几个亚基围绕成一个孔道,即离

子选择性孔道,亚基的数目,跨膜结构

域,N端,C端,定位根据受体不同而

不同,主要通过与配体结合,离子通道

开放或关闭而调控离子跨膜运动。

G蛋白偶联受体是由一条多肽链七次

跨膜构成,每个跨膜都是由20-27个保

守氨基酸组成的α螺旋,N末端与胞外

配体结合,C端与胞内Ser/Thr残基结

合,G蛋白偶联受体与配体结合后主要

通过G蛋白作用于下游第二信使,进而

引起代谢调节,离子通道开放等效应。

视网膜结构分层:

从外向里①外核层

(光感受器):

色素上皮层、视杆细胞

层、视锥细胞层;

②外网状层;

③内核

层(水平细胞、双极细胞;

无长突细胞);

④内网状层;

⑤神经节细胞层(神经节

细胞、神经纤维层)⑥纤维层(神经胶

质与视网膜连接处)。

光致超极化:

光照引起的感受器细胞超

极化效应。

过程:

在黑暗中,由于暗电

流感受器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视色素

分子以11-顺视黄醛视蛋白构型存在,

光照时感受器细胞外段内盘膜上的视

色素受光量子作用,即转化为全反-视

黄醛视蛋白,并引发一系列串级的生物

化学反应,最终视色素分解为视黄醛和

视蛋白,同时激活盘膜上的G蛋白,G

蛋白又随之激活磷酸二酯酶(PDE),

PDE继而使胞浆中的cGMP水解为

GMP,从而使细胞内cGMP浓度下降,

导致感受器细胞外膜上cGMP门控Na+

通道关闭,暗电流减少或消失,这时感

受器细胞转而处于超极化状态,递质释

放下降或完全停止。

神经节细胞根据胞体大小及视觉反应

特性分类:

M型神经节细胞(投射到

外膝状体大细胞层1~2层):

占5%;

P

型神经节细胞(投射到小细胞层3~6

层):

占90%;

非M-非P型神经节细胞

(投射到间层):

占5%

M细胞和P细胞的区别:

M细胞:

有较大的感受野,,对空间对比度的微

小差别和运动敏感,对颜色不敏感。

始于它们感受野中心的刺激为瞬时动

作电位的发放。

对低对比度的刺激更为

敏感。

P细胞:

对始于它们感受野中心

的刺激则为和刺激时间同样长的持续

放电。

神经节细胞感受野小,具有高的

空间分辨率,对颜色敏感。

对刺激的形

状和细微之处更为敏感。

光到达光感受器之前的8种眼内结构:

角膜→前房→晶状体→玻璃体→内界

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视网膜双极

细胞→视网膜水平细胞

外侧膝状体核分6层:

外侧膝状体核大

细胞层(1、2);

外侧膝状体核小细胞

层(3~6);

颗粒细胞层(间层)

视皮层:

1)分为6层2)主要有两类

细胞:

星形细胞分布于第4层;

锥体细

胞分布于2356层。

各层功能的分离:

4

层接受感觉输入;

23层输出投射到其

他更高级皮层;

56层输出分别投射到

皮层下的上丘和外膝体。

视皮层细胞(纹状皮层)的分类:

单细胞:

主要分布于纹状皮层的ⅣCβ

层,感受野狭长形,存在兴奋区和抑制

区,对弥散光刺激无反应,具有很强的

方位选择性,抽提视野内特殊位置上的

方位信息。

复杂细胞:

感受野较大,具

有强的方位选择性,刺激其感受野内任

何位置均能引起反应,无兴奋区和抑制

区,对弥散光无反应。

特殊复杂细胞:

对多种较复杂的图形产生反应,对一定

位置上有拐角有反应。

纹状皮层的生理:

存在三个视觉信息处

理的独立通道①大细胞通道(M通道),

物体的运动②小细胞-斑块间通道(P-IB

通道),形状③斑块通道,颜色。

请列出自视网膜视锥光感受器之纹状

皮层斑块细胞的连接通路。

视锥细胞→神经节细胞→视神经→视

交叉→视束→视束内外侧根→外侧膝

状体→上丘臂→上丘→纹状体;

到达视

束内外侧根后也可传达到顶盖前主核。

当光点刺激光感受器和刺激给光双极

细胞和撤光双极细胞的中心感受野时,

这些细胞的膜电位分别如何变化?

什么?

光照时,感受器细胞外端内盘膜

上的视色素分解为视黄醛和视蛋白,激

活鸟甘酸结合蛋白,再激活PDE,最终

使cGMP水平下降,导致Na离子通道

关闭,暗电流减少,细胞超极化,递质

停止或减少释放。

刺激给光-撤光双极细胞的中心感受器

时,膜电位变化,前者是去极化,后者

是超极化,主要是由于两类双极细胞是

由不同的谷氨酸受体作用所致。

弥散性调制系统的共性:

一般来说,每

一系统的核心包含一小套神经元(几千

个);

弥散调制系统的神经元绝大多数

起源于脑干;

每个神经元都有轴突与遍

布于脑内的100000以上的神经元发生

轴突联系,施加影响;

弥散性调制系统

神经元的突出末梢所释放的递质分子

不仅仅作用于突触缝隙附近,而且还弥

散到许多神经元周围,广泛地产生效

应。

主要有去甲肾上腺素(NE)、5-羟

色胺(5-HT)、多巴胺(DA)和乙酰胆

碱(Ach)能系统。

恐惧与焦虑有关脑结构:

杏仁核

学习的分类:

(一)非联合型学习:

激和反应之间不形成明确联系的学习

形式,主要指单一刺激长期重复作用

后,个体对该刺激的反射性反应增大或

减弱的神经过程。

分为两类:

①习惯化:

一个不具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的现象。

②敏感化:

一个强刺激或伤害性刺激存在的情况下,神经系统对一个弱刺激的反应有可能变大的现象。

(二)联合型学习:

个体能够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形式的联系或预示关系。

分类:

①经典条件反射:

动物能够在两个刺激之间形成联系,其中一个刺激引起一个可测量的生理反应(非条件刺激)。

另一个刺激正常情况下不引起此反应(条件刺激)。

建立条件:

条件刺激在非条件刺激之前或同时出现,且时间间隔短。

②操作式条件反射:

动物学会将一个动作反应与一个有意义的结果(如食物)相联系。

行为反应的结果紧随行为反应之后出现。

记忆的分类:

陈述性记忆(外显记忆):

对事实、事件、情景以及它们间的相互联系的记忆,能够用语言描述,如对电影的描述。

非陈述性记忆(内隐记忆):

许多记忆是在无意识参与的情况下建立的,其记忆的内容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如你不能回忆起第一次骑自行车的情景,但看到自行车你立刻就能骑起来。

类型:

1、由非联合性学习(习惯化和敏感化)所形成的学习;

2、被称为启动效应(个体对先前出现过的刺激的反应速度加快);

3、被称为程序性记忆(运动技巧和习惯);

4、是联合型学习(经典条件反射)所形成的记忆。

陈述性记忆与非陈述性记忆的特点:

陈述:

①对事实和事件的记忆;

②有意识成分参与;

③容易形成和忘记;

④参与脑组织内侧颞叶和海马。

非陈述:

①对技能、习惯、行为的记忆;

②无意识成分参与,直接经历形成;

③不易形成与忘记;

④参与脑组织有反射通路(习惯化、敏感化)、新皮层(启动效应、知觉学习、分类学习、认知学习)新纹状体(运动学习、习惯学习)、小脑(运动性条件反射)、杏仁核(情绪学习)。

区别:

⑴陈述性可用语言描述;

非陈述不可用语言描述,是行为的习得。

⑵陈述易形成与忘记;

非陈述不易形成与忘记。

短时记忆:

大脑暂时保存信息的过程。

两个主要成分:

即时记忆和工作记忆。

长时记忆是更持久、容量更大、不需要复述的记忆。

早期的LTP是形成短时记忆的机制,而长时记忆需要诱导出晚期LTP。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分子开关:

一、神经元胞浆中蛋白激酶C的持续活化:

LTP的诱导机制:

Schaffer侧枝末梢→CA1区维持细胞的AMPA受体→CA1区锥体细胞的NMPA受体→钙离子内流→CaMKⅡ和PKC激活(这些激酶的功能就是将磷酸基团连接到靶蛋白分子上,从而使某些蛋白分子激活或失活)→磷酸化APMA受体→对谷氨酸的反应增高→诱导LTP。

二、神经元核内基因转录的启动。

三、新蛋白质的合成和新突触的合成:

学习内容表现为脑电活动→第二信使分子参与并激活→现有突触蛋白的修饰→短时记忆的产生→启动基因转录和新的蛋白质的合成→构建新的突触(←突触连接加强)→持久性变化→长时记忆。

海马回的三个经典通路:

前穿质通路、苔状纤维通路、Schaffer侧支通路。

习惯化的神经机制是突触修饰,可能原因:

①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神经递质释放减少;

②运动神经元对递质的反应性降低。

神经递质的释放是不连续的量子释放(即以单个突触小泡为释放单位)。

敏感化得神经机制是突出前修饰,形成的原因:

5-羟色胺激活该受体导致细胞

内第二信使cAMP的生成,cAMP激活

PKA,PKA能使多种蛋白质磷酸化。

感觉神经元的轴突末梢,被PKA磷酸

化的蛋白质之一是K离子通道。

K离子

通道被磷酸化之后立即关闭,K离子通

道的关闭使感觉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动

作电位时程延长,因此就会有更多的

Ca离子经电压控制的Ca离子通道内流

进入轴突末梢,触发更多的神经递质的

释放,从而导致缩鳃反射的敏感化。

与陈述性记忆有关脑结构:

内侧颞叶

(包括海马、嗅皮层(内嗅皮层、嗅周

皮层)、旁海马皮层)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需要启动基

因表达和蛋白质合成机制,举例说明?

转化机制:

①神经元胞浆中蛋白激酶C

的持续分化;

②神经元和内基因转录的

启动;

③新蛋白质的合成和新突触的形

成。

例如:

1963年斯奎尔发现长时记忆

依赖蛋白分子合成,而短时记忆则不需

要,他们训练小鼠在T型迷宫里选择位

置向左或向右进行,训练前,一组小鼠

注射可阻断蛋白合成的药物,另一组注

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对T型迷宫任务

学习非常好。

训练结束后15分钟测试,

两组小鼠都表现很好的短时记忆,3小

时或更长时间后测试,注射蛋白质合成

阻断剂的哪组小鼠对T型迷宫没有长

时记忆,而另一组有很好的长时记忆。

下丘脑的三个分区:

①外侧区;

②内侧

区;

③室周区:

视交叉上核(协调明暗

交替和昼夜节律)、第二组细胞(控制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交

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传出冲动)、神

经分泌神经元(大/小细胞神经分泌细

胞:

参与某些行为的调节)

下丘脑的激素分泌:

下丘脑对垂体后叶

的调控:

①大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分泌

两种神经激素:

催产素;

加压素(抗利

尿激素);

②小细胞性神经分泌细胞释

放促垂体激素经下丘脑-垂体门脉循环

进入血液作用于垂体前叶。

去激活:

对于静息时就处于频繁开放状

态的离子通道,受门控因素的作用而导

致开放频率降低,称为去激活,即该通

道电导降低,相当于通常所说的通道关

闭。

失活:

通道在去激活或关闭后,在门控

因素(膜去极化)继续存在的情况下不

被激活,电压门控通道的这种状态称为

失活。

失敏:

失活后的通道在解除门控因素

(膜复极化)后,通常可以再次被激活,

化学门控通道的这种状态称为失敏。

双极细胞:

双极细胞的感受野是同心圆

的中心-周边颉颃式的,其细胞感受野

可分为两类,一类细胞的感受野中心对

闪光呈去极化反应,称为on-中心细胞;

另一类细胞的中心区对闪光呈超极化

反应,称off-中心细胞。

突触:

神经元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特异

性功能接触部位。

突触后电位(突触反应):

神经递质被

释放到突触间隙后,通过扩散到达突触

后膜,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神经递质

受体或化学门控离子通道结合,导致突

触后膜对一些离子的通透性改变,发生

离子的跨膜移动,所产生的跨膜离子电

流即可改变突触后膜的膜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引起突触后膜去极

化的反应。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引起突触后膜超极

习惯化:

一个不具伤害性效应的刺激重

复作用时,神经系统对该刺激的反应逐

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

学习:

指获取新信息和新知识的神经过

程。

记忆:

是对所获取信息的编码、巩固、

保存和读出的神经过程。

抑制剂:

抑制突触传递中涉及到的各种

特异性蛋白的正常功能的药物。

眼优势:

指通常双眼细胞对左、右眼相

同的单独刺激反应是不完全相等,多数

情况下某一只眼的输入产生的反应往

往较另一只眼更强,这种现象称为眼优

势.

眼优势功能柱:

每个眼的不同位置在皮

层上都有各自的代表区,而且两个眼的

代表区时相同排列的;

在水平上呈条纹

状分布,在垂直面上呈柱状分布。

这种

组织结构为……

阈电位:

是触发再生性动作电位的临界

膜电位水平

1化学突触传递:

突触前神经元产生

的兴奋性电信号(动作电位)诱发突触

前膜释放神经递质,跨过突间隙而作用

于突触后膜,进而改变突触后神经元的

电活动。

2突触后电位:

化学突触传递在突触

后膜产生的突触反应,表现为膜电位偏

离静息电位的变化。

3神经递质:

由神经末梢(突触前成

分)释放的能跨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神经

元或效应器(突触后成分)膜上的特异

性受体、完成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化学

物质

4神经调质:

神经元产生的一类活性

物质,间接调制递质在突触前神经末梢

的释放及其基础活动水平、增强或减弱

递质的效应,进而对递质的活动进行调

节。

5受体:

能与生物活性物质(如神经

递质、激素、药物和毒素)结合并能传

递信息、引起生物学效应的生物大分

子。

6暗电流:

在黑暗中,视杆细胞外段

的膜盘上的环鸟苷酸(cGMP)门控的钠

离子通道由于膜内cGMP的大量存在

而持续开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