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708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7.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docx

四川省棠湖中学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模拟试题1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最近,一款在线浓缩知识文库悄然走红。

一套大部头的作品,在线文库可以给你浓缩成最精华的句子,让你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

不少人表示,这样阅读节省了很多时间。

但也有人提出了反对意见:

一页一页翻书通读的乐趣再也找不回来了。

“浓缩书”,说白了就是给书做笔记,把最精华的部分划出重点来,让读者得以快速把握全书内容。

这听起来像是个新概念,但我们或许早有接触。

举个通俗的例子,网上经常有人炒作的“状元笔记”,其实就是针对教材及老师所讲授的课堂知识的“浓缩书”。

但大家也都清楚,绝对不是买了“状元笔记”就能成为状元,“状元笔记”也无法替代上课与教材,它只是个人对学习方法及思路的总结,不一定适合每个人。

对于“浓缩书”来说,道理也是如此。

“浓缩书”的原作多是具有深厚影响力的名著,为我们划重点的毕竟不是作者,作为知识中介,固然可以给你描述、推荐书籍的精彩之处,但是书的全貌如何,恐怕还是需要自己去亲自体会。

更何况,知识中介对全书的理解是否到位、对精髓的把握是否准确,这些都要暂时先打个问号。

而即便是原作者来给书进行摘要浓缩,做的也是留下全“骨架”、剔除内容“血肉”的工作,也会让阅读的乐趣大幅下降。

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提高吃饭的效率,不吃丰盛的肉类、水果、蔬菜,直接喝营养液、吃维生素片——吃饭变成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而丢失了享受美味的乐趣和饮食文化的内涵。

当然,“浓缩书”的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

现代人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拿出完整的几个小时来安静地读书,很多时候已成奢念。

这种情况下,与其不读书,还不如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读几本“浓缩书”,至少能做到开卷有益,让人保持获取知识的积极心态,而不至于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

从长远来看,如果人们看了“浓缩书”,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能就会产生将原作拿出来看的动力,这不失为一个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出版物中甄别筛选的有效方法,对于培养多读书、读好书的社会风气也大有裨益。

总之,虽然“浓缩书”价值远远低于原作,但是阅读总比不阅读好。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在一时抽不出足够的阅读时间时,偶尔从知识中介那获取一点“血肉”有限的内容,也算不上坏事。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始终保持清醒:

“浓缩书”毕竟不是完整的知识,对其不可过度依赖。

(节选自《“浓缩书”,不可过度依赖的知识中介》,2020年3月12日光明网)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能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里完成对整本书概览性质的阅读,在线“浓缩书”迎合了人们需求,悄然走红。

B.“浓缩书”并非新概念,它借鉴了“状元笔记”的手法,划出书中的精华和重点,方便快速把握全书。

C.就像不能将吃饭简单理解为枯燥单调的营养摄取一样,人们读书也完全不能依靠阅读在线“浓缩书”。

D.“浓缩书”在快节奏的生活、工作背景下出现,改变了人们在无意义的娱乐中消磨时间的不良习惯。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浓缩书”这一论述对象,然后列举了人们对其不同的态度,引起下文的议论。

B.文章将“浓缩书”定义为“知识中介”,这是全文立论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展开了相关论述。

C.对于“浓缩书”现象,文章在论述时较为辩证,既指出其存在的不足,也指出其意义和价值。

D.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方法,将“浓缩书”与“状元笔记”进行对比,通俗易懂地阐释了其特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日常的阅读全部变成在线“浓缩书”类阅读,人们将再难以享受翻书通读的乐趣。

B.如果进行摘要浓缩的是原著作者,那么对全书的理解、对精髓的把握可能会更准确一些。

C.只要能够获取知识,即使内容有限,也有积极作用,因此“浓缩书”在当下应当大力推广。

D.读“浓缩书”可能使读者对原著产生兴趣,可见其对培养读书的社会风气有一定益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l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读什么书,取决于为什么读。

人之所以读书,无非有三种目的。

一是为了实际的用途,例如,因为职业的需要而读专业书籍,因为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读实用知识。

二是为了消遣,用读书来消磨时光,可供选择的有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

三是为了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如果是出于这个目的,我觉得读人文经典是最佳选择。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

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

当然是经典,只要翻开它们,便会发现里面藏着一个个既独特又完整的精神世界。

——节选自周国平《经典和我们》

材料二:

202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在传统纸媒和电媒上的每日人均分配时间表

读书时间

读报时间

看电视时间

15.38分钟

18.91分钟

98.85分钟

2020年中美两国国民阅读调查表

调查项目

中国

美国

公共图书馆数量

3076个

8951个

人均拥有图书馆数量

个/44万人

个/1.3万人

人均拥有图书馆藏书量

0.58本

50本

公民拥有图书证比例

7%

62%

人均年阅读量

4.39本

7本

图书畅销类型

教辅、养生、食谱、营销等

小说、科技等

——参考自中国新闻网

材料三:

一份调查报告:

受访者是30位出身于工人阶层的男子,最后有15人成为大学教授,15人仍在工人阶层。

在挑选这30人的时候,研究人员确认他们出身于相似的社会环境,而且家庭创伤也相似(父母酗酒、死亡、离婚等)。

15位教授中,有12位有父母给他们读书或讲故事;15位工人中,只有4人有这种经历。

15位教授中,有14人小时候家中有很多图书和印刷品;15位工人中,只有4人家中有书。

15位教授中,13人的母亲与12人的父亲经常阅读书报杂志;15位工人中,只有6人的母亲与4人的父亲经常阅读。

15位教授小时候都受到大人在阅读上的鼓励,15位工人中只有3人受到鼓励。

其中,教授组二号受访者,他是一名社会学学者,7岁时母亲去世,被送进孤儿院,一直到17岁自立成人。

他在进入孤儿院时备受煎熬,他“不知道孤儿会发生什么事”。

8岁时,这位受访者在孤儿院图书馆发现了霍雷肖·阿尔杰①的系列故事书。

这个发现对他影响深远,因为它突然间了解到,尽管在孤儿院,他仍然可以掌握命运,创造人生。

霍雷肖·阿尔杰的书让他看到“一个掌握自己命运的男孩典范”,他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

[注]①霍雷肖·阿尔杰:

(1832—1899),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共创作了100多部作品。

他专门撰写贫困男孩发奋图强最终成功的故事,代表作《衣衫褴褛的迪克》。

——节选自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

材料四:

加拿大的两位科学家将观看电视的人大脑神经与测试仪器连在一起,得出结论:

电视主要是在和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心智对话。

具体来说,人类的心智至少需要半秒钟才能为复杂的刺激提供适当感觉闭合,而电视拒绝给我们这半秒钟。

媒体研究专家卢格曼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认为,书籍是与我们左脑交流,电视使我们头脑中理智的部分休眠。

因此,对于习惯电视画面的孩子来说,阅读印刷媒体是痛苦的,几乎令人无法忍受,它无法适应我们目光跳动的习惯。

——节选自许知远《电子时代的阅读》

4.阅读上述材料,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阅读各种无用而有趣的读物是为了消遣,在时光的消磨里获得精神的启迪和享受。

B.中美两国在图书馆数量、人均阅读量上的差异,可能是两国创新型人才不等的原因。

C.从我国图书畅销书类型看,我国国民阅读的取向过于功利。

D.习惯电视画面可能会不习惯阅读纸质文本,建议控制看电视时间,更多地阅读书籍。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周国平认为阅读是一个人的灵魂在文字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的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B.只有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在人类精神探索中构成一种伟大的传统,得到世代公认的著作才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和享受。

C.根据材料二中两个表格,我们能够了解我国国民在阅读方面时间的分配情况以及我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在阅读的相关对比所体现出来的差异。

D.“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间接影响孩子的成就;只要努力,孩子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的。

6.根据上面四则材料,说说哪些原因可能导致了我国国民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匹马两个人

迟子建

一匹老马拉着两个老人,朝二道河子方向走。

马是瘦马,走起路来就难免慢慢腾腾的。

两个老人,是一对夫妻。

老头子跟老马一样瘦,老太婆则像个大树墩一样胖。

他们都是小眼睛,是那种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尤其是老太婆。

因而有的时候,马觉得老太婆是没长眼睛的人。

二道河子离他们居住的村庄有二十里路。

这条路,马不知走了多少趟,也不知走了多少年,只记得以前背上吃了主人数不清的鞭子。

马还记得,他们的儿子第一次被人用手铐带走时,哪怕是走在没有辎重的平道上,它也要挨上几十道鞭子。

而他第二次戴着手铐被人带走后,他们对它则温情多了,夜里不忘了喂点豆饼给它吃,女主人还常常用一把刷子给它理鬃毛,仿佛把它当成了他们的儿子。

同以往一样,坐在车辕的男人垂着头袖着手打盹,车尾的老太婆则躺着睡觉。

他们不用担心马会走错路,因为去二道河子只这一条路。

他们也不用担心马会受惊,因为这个季节没有其他的车辆过来。

马呢,它知道两个人都在迷迷糊糊地睡,所以它若遇见笔直的路段时,也抽空打一下盹,它老是觉得累。

马打了一个响鼻,示意二道河子已经到了。

果然,老头子下了车,他先用乎抚摩了一下汗涔涔的马,无限怜惜地说:

“唉,瞅瞅你这一身的汗,真让我不忍心再使唤你了。

”说着,他回头去看车尾的老伴。

“老太婆,你到哪里了,我看不见你,你给我个音呀!

”老头子叫道。

老头听不见老太婆的声音,他急了,仔细地看看周围,也不见人影。

他这才明白,老太婆丢了。

他责备自己太粗心,边掉转车头,折回去寻找。

马听见老头呼唤老太婆,已经明白了。

尽管它已经累得眼花缭乱了,还是加快了步伐。

可是老头还是嫌它走得慢,他没有鞭子,就下车折了一根柳条,不停地抽它。

马虽然疼痛难耐,但仍闷着头,拼命快走。

老头子并不领情,心急火燎地持续抽它。

大约走了四里路,他们发现了老太婆,她横躺在路上。

老头叫了一声:

“你怎么睡在路上了,吓死我了。

马满身是汗,疼痛难忍,四条腿没有一条不在打哆嗦。

它不像老头子那么乐观。

果然,老头子发现老太婆的额头都是血,而地上也是血迹斑斑。

老头试了试她的鼻息,一点呼吸都没感觉到,再摸她那双粗糙的手,已经冰凉如秋日的河水。

当老头子看见路面有一块凸出来的像笋尖一样的带有血迹的石头时,他咆哮着,使劲踢那石头,而石头就龇着血红的牙望着老头子。

老头子从车上取下镐头,奋力砸那石头,石头迸溅出一串串火花,瞬间分崩离析。

他们朝那村庄走去。

一块这么不起眼的石头就要了她的命,老头子想不明白。

她落地后是不是呼唤他了?

可惜他耳朵不如年轻时灵便了,而且马车一旦走起来,听到的只是马蹄声。

他这样一想,就有些怨恨马了。

而马呢,也走得心事重重。

它在责备自己。

一定是因为它走路不如以往利索,腿常常抖一下,车也随之颠簸一下,想必她就是这么被颠在地上的。

而且,在拉扯的过程中少了分量,它应该有所觉察的,可它什么也没有察觉到。

它是个废物了。

马觉得自己最好就此不要吃草了,就这么完结算了。

老马就在那一天水草未尽,老头子也是粒米未食……

(节选自迟子建《一匹马两个人》有删减)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如特写镜头,把读者带入悠远的情境中,让读者对老马、老路有初步认识;同时引领全文,使文章显得有章法。

B.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两位老人“懒得睁开的、老是处在半梦半醒间的小眼睛”显示出他们生活的懒散和内心的空虚。

C.在朝村庄走去的路上,作者细腻地刻画了老头子和老马深深自责又责怨对方的心理,这这使他们的形象更加鲜明。

D.本文讲述了一匹马和两个人的故事,老人和老马相伴的平静生活被一块石头突然打破,情节简单,语言质朴,却耐人寻味。

8.小说讲述的故事“凄凉但不乏温情”,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9.除使用传统叙事视角外,小说还刻意选取了“马”的视角。

从“马”的视角叙事,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0-13题。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

嘉靖三十五年进士。

擢御史。

历按畿辅、淮、扬,矫然有风裁。

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

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

按行关隘,增置敌楼①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录功,进右副都御史。

中官冯保家在畿内,张居正属为建坊,丕扬拒不应。

知二人必怒,五年春引疾归。

其冬大计京官,言路②希居正旨劾之。

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知府遣吏报御史,吏为虎噬。

及再报,则居正已死,事乃解。

起应天府尹。

召拜大理卿,进户部右侍郎。

十五年,河北大饥。

丕扬乡邑及邻县蒲城、同官至采石为食。

丕扬伤之,进石数升于帝,因言:

“今海内困加派,其穷非止啖石之民也。

宜宽赋节用,罢额外征派有诸不急务,损上益下,以培苍生大命。

”帝感其言,颇有所减罢。

寻由左侍郎擢南京右都御史,以病归。

召拜刑部尚书。

丕扬以狱多滞囚,由公移③牵制。

议刑部、大理各置籍,凡狱上刑部,次日即详谳大理,大理审允,次日即还刑部,自是囚无淹系。

寻奏,帝报从之。

已,条上省刑省罚各三十二事。

帝称善,优诏褒纳。

自是刑狱大减。

有内监杀人,逃匿禁中。

丕扬奏捕,卒论戍。

改左都御史。

丕扬以白首趋朝,非荐贤无以报国。

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丕扬齿虽迈,帝重其老成清德,眷遇益隆。

而丕扬乞去不已,疏复二十余上。

既不得请,则于明年二月拜疏径归。

家居二年卒,年八十三。

赠太保。

天启初,追谥恭介。

①敌楼:

城墙上御敌的城楼,即谯楼。

②言路:

言官。

③公移:

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公文的总称。

(选自《明史•孙丕扬传》)

10.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B.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C.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D.隆庆中/擢大理丞/以尝劾高拱拱门生/给事中程文诬劾丕扬/落职候勘/拱罢/事白起故官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理,此处指大理寺,官署名,掌刑法复核,其首长为大理寺卿,北齐设置,隋唐之后沿之。

B.畿辅,泛指京都附近的地区,畿指京畿,辅如汉代的三辅。

C.刑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是主管刑法及狱讼事务的机构。

D.拜,有“授予官职”之意,文中有“升任”之意,文中类似的词有擢、起、左、出、进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丕扬为官清正,关心民生。

黄河以北发生饥荒,他建议皇帝减免那些额外的赋税,减少官方收益,增加百姓收益而保护百姓性命。

B.孙丕扬治理严厉,善改弊垢。

在保定各府做巡抚时,属下官员多惮畏他;任刑部尚书时,他对刑部、大理寺进行改革,改变了狱多滞囚的状况。

C.孙丕扬品性刚正,不畏权贵。

他明知冯保和张居正会对自己心生怨恨,也要拒绝张居正要他替冯保修建牌坊的要求。

D.孙丕扬刚而遭折,多受诬陷。

他因为得罪高拱而受到诬陷,后又因得罪张居正而受到栽赃,但都因皇帝信任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御史按陕西者,知保等憾不已,密讽西安知府罗织其赃。

(2)先后推毂林居耆硕,帝雅意不用旧人,悉寝不报。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曾做幕僚,积极抗金,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之际,他被调离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开头三句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为全词奠定了感情基调,也为后文抒写词人身世和心境做铺垫。

B.上片后三句以莺燕的无声从正面衬托出杜鹃的悲啼,勾起了词人的情感波澜,一“总”字传达出怨责、无奈的情味。

C.下片前三句写词人被杜鹃的哀鸣催下清泪、惊醒残梦,杜鹃却飞进了深林,留下诃人独自流泪独自无眠。

D.结尾三句是说在故乡闻鹃固然引不起词人心动,而今半世羁旅却又增添了一重羁愁,“犹自……况”表明了其心情的转折。

E.全词借物寓意,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传达了词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在构思和表达上较为讲究。

15.这首词蕴含着词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l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写曹操洒酒祭奠,持矛吟诵,能文能武的英雄气慨。

(2)陶渊明《归园田居》从天性的角度表明自己从少年时代就钟情于山川田园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在兰亭聚会时看到宇宙的无穷和事物的繁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数字博物馆是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图形图像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立体显示系统、互动娱乐技术、特种视效技术,将观实存在的实体博物馆以三维立体的数字化方式完整呈现于网络上的博物馆。

从世界范围来看,博物馆数字化不是的,它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20多年前,(),而近年来,数字博物馆已经在全球,不少发展中国家也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博物馆。

1998年,河南博物院网站第一次出现在互联网上。

从那以后,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开始加快步伐,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成都博物院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通了网上博物馆。

在各类新兴数字技术的今天,特别是虚拟3D技术的出现,已经能够让博物馆的参观方式,从传统的实地观赏进入虚拟用户体验阶段,线上结合线下的浏览方式,高科技的交互应用,让人们参观博物馆更加便捷。

而随着移动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博物馆正从原先的电脑屏,开始走向“口袋”中,二维码微信导览功能,让观众只要通过手机,就能拥有一个对海量馆藏品的“博物馆导览者”。

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一蹴而就风靡一时层见叠出了如指掌

B.一挥而就风靡一时层出不穷如数家珍

C.一蹴而就蔚然成风层出不穷了如指掌

D.一挥而就蔚然成风层见叠山如数家珍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博物馆就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

B.数字博物馆还是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的“专利”

C.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专享数字博物馆的“专利”

D.欧美发达国家大型艺术机构对数字博物馆拥有“专利”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

B.数字博物馆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C.数字博物馆有效推动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心中,走进人们的视野。

D.数字博物馆有效提高了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让存储在博物馆的藏品“活起来”,走进人们的视野,走进人们的心中。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阅读经典是要有获得,①_____________,所谓“得利”,就是在经典中获得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所谓“得道”,②_____________,获得人生的升华,一般而言,③_____________,一个人要想从阅读经典中得利,只要有一定阅读基础便可,而要想得道,就需要排除利的干扰。

21.右面是驾驶员在遇到堵车时的常见心态及对应做法的框架图,请把这个框架写成一段话,并补充出这些心态及对应做法可能产生的结果或反应。

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5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①人尽管生活在时间之中,却应追求永恒,要努力放弃肉体的享受,而坚持精神的水准。

——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

②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

——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

③最高的享受是完成别人认为你完不成的事情。

——英国科学家培德若特

④读书对于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是种高尚的享受;我珍视书籍,它是我热爱的癖好。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

⑤人之所以爱旅行,不是为了抵达目的地,而是为了享受旅途中的种种乐趣。

——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

⑥先建立信心,全力以赴,然后才能享受成果。

——斯洛文尼亚足球运动员舒勒

⑦不管你做什么事,一定要快乐!

一定要享受其过程!

——作家、演说家、企业家陈安之

读了上述名言警句之后,你有何感想和思考?

请围绕“享受”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思想健康、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棠湖中学2020学年下高一年级期末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1.A2.D3.C4.A5.D

6.①父母自身对阅读的关注与重视;②看电视时间过长,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纸质阅读方式;③公共图书馆数量较少,图书馆藏书量不足;④阅读内容以实际用途和消遣为主,缺失精神的享受。

7.D

8.①“凄凉”表现为人生的悲苦无常:

儿子两文人狱,老大婆猝然去世,老头子晚年孤单、凄凉。

②“温情”表现为人与人、人与马之间的深情:

老头子对老太婆感情深厚,老马与老两口相依相伴,令人感到温暖。

9.①)把马人格化,马的心理活动与人的心理活动相结合,更好地推动情节、强化情感。

②用“马”这一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们熟悉的世界,给人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