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092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docx

汉语言专科《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模拟试题二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模拟二)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

(课程代码00530)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冰心的“爱的哲学”包括()

A.童真、母爱、自然

B.友情、母爱、爱情

C.童趣、纯美、自由

D.自由、友情、自然

2.《升官图》为()

A.三幕讽刺戏剧

B.四幕讽刺剧

C.独幕剧

D.三幕喜剧

3.诗歌《婴儿》中婴儿与产妇的关系象征的是()

A.理想与时代

B.爱情与理想

C.个人与社会

D.现实与未来

4.《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被莎菲当做弟弟的是()

A.苇弟

B.凌吉士

C.李茂

D.方治国

5.小说《阿Q正传》中阿Q向往和追求革命的结局是()

A.成为革命的牺牲品

B.成为革命的既得利益者

C.成为革命的领导者

D.成为革命的背叛者

6.夏丐尊在《白马湖之冬》中主要描写了白马湖冬天的()

A.雪

B.风

C.雨

D.雾

7.“表面上写的是美的变形扭曲、以丑写美,其实是写美的转化与升华”的诗作是()

A.《毒》

B.《死水》

C.《白旗》

D.《婴儿》

8.《子夜》的结构特色是()

A.宏大严谨

B.单纯清晰

C.“一线串珠”

D.明暗双线

9.散文《吃瓜子》中细致描摹少爷小姐们吃瓜子的“巧技”的用意是()

A.对麻木闲散浪费生命的嘲讽

B.对纵情任性的人生观的倡扬

C.对怡然自得享受吃文化的欣赏

D.对有闲阶级小资情调的推崇

10.在作品中宣称“我永远说着我自己想说的话,我永远尽我在暗夜里呼号的人的职责”的作家是()

A.鲁迅

B.巴金

C.钱钟书

D.艾青

11.《萧萧》中运用的艺术手法()

A.讽刺

B.象征

C.对比

D.先扬后抑

12.在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里,与小二黑一起争取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女性形象是()

A.陈二妹

B.莎菲

C.虎妞

D.小芹

13.《九十九度》的主题意蕴是()

A.对为富不仁的富人的批判

B.对封建婚姻支队的控诉

C.对豪门大户奢侈浪费的揭露

D.对贫富的对照,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

14.“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这句诗出自()

A.《航》

B.《春水》

C.《婴儿》

D.《大堰河——我的保姆》

15.《十四行集》中《杜甫》的主题意蕴()

A.人人都应将具有忧患意识

B.对困难要有执着的精神

C.赞美杜甫诗歌成就之高

D.肯定杜甫的忧国忧民思想

16.穆旦所属的诗歌流派是()

A.七月诗派

B.新格律诗派

C.九叶诗派

D.现代诗派

17.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中,邢幺吵吵与方治国争吵相骂暴露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是()

A.兵役制的腐败

B.婚姻制度的不合理

C.赋税制的腐败

D.宗法制度的不合理

18.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莎菲女士的身份是()

A.“五四”时期的知识女性

B.上海卷烟厂里的女工

C.支持丈夫抗战的乡村妇女

D.高门巨族中待嫁的大家闺秀

19.下列冯至《十四行集》诗句中,歌咏诗人杜甫的是()

A.“这是你伟大的骄傲/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B.“不辜负高贵和洁白/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C.“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来可怜的形像。

D.“但你躲避着一切名称/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20.诗歌《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中,“消遣的时机”、“五光十色的新闻”等诗句所用的表现手法是()

A.对比

B.反讽

C.象征

D.暗示

21.诗歌《老马》中,“老马”象征的是()

A.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

B.工作辛苦却工资微薄的产业工人

C.追求进步、坚忍顽强的中国知识分子

D.辛勤劳动、面对苦难积极反抗的战斗者

22.通过歌者、舞者、风暴前夕三十不同的意象、情境,象征人们在“黎明”即将到来之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的诗作是()

A.《力的前奏》

B.《红烛》

C.《向太阳》

D.《山》

23.《寄小读者》全书的核心主题是()

A.漂泊历险

B.思乡情绪

C.生命哲学

D.爱的哲学

24.小说《小二黑结婚》中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最终成功的原因是()

A.三仙姑的支持

B.二诸葛的支持

C.区政府的支持

D.村干部的支持

25.《再别康桥》的写作背景是徐志摩()

A.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所写

B.再次回到英国后在康桥边所写

C.初次离开英国时在归国海轮上所写

D.看到中国社会凋敝后怀念英国文明所写

26.下列不属于《白毛女》中的人物是()

A.周扒皮

B.杨白劳

C.喜儿

D.穆仁智

27.陆蠡《囚绿记》的写作背景()

A.七七事变后

B.北平沦陷和抗日烽火

C.五四运动

D.东北三省沦陷

28.“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己。

”这句话的出处是()

A.徐志摩致梁启超信

B.徐志摩致张幼仪信

C.梁启超致徐志摩信

D.张幼仪致徐志摩信

29.话剧《屈原》中虚构出来的道义美的化身是()

A.南后

B.婵娟

C.郑詹尹

D.张仪

30.散文《雅舍》中,与现实层面的简陋荒凉构成对比的心理层面是()

A.悲观绝望

B.悲凉失落

C.淡漠麻木

D.豁达洒脱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2分,共l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少选均无分。

31.下列各项,符合小说《春蚕》艺术特点的有()

A.抒发自我,表现浓郁的浪漫激情

B.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剖析社会本质

C.融情于景,极富江浙农村的地方特色

D.时代的波澜与现实日常生活完美交织

E.散文化与诗化相结合,富有诗情画意

32.在丁玲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中,先后与主人公莎菲发生感情纠葛的人物有()

A.苇弟

B.凌吉士

C.程仁

D.鬼冬哥

E.李茂

33.下列各顼,属于闻一多创作的富有爱国主义激情的诗集有()

A.《死水》

B.《红烛》

C.《十四行集》

D.《灾难的岁月》

E.《猛虎集》

34.下列诗人属于“九叶派”的是()

A.郑敏

B.杭约赫

C.陈敬容

D.辛笛

E.穆旦

35.诗歌《雨巷》十分注重音乐感,具体的表现有()

A.音节优美

B.韵脚铿锵

C.每节押韵二到三次

D.使用了复沓的手法

E.运用了重复的手法

三、简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36.简析田汉话剧《南归》的主题意蕴。

37.简析《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色。

38.简析陈白尘《升官图》主题。

39.简析孙犁《荷花淀》中女性形象及艺术特色。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1小题,l2分。

40.分析《防空洞的抒情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特色。

五、阅读分析题:

本大题共l小题,20分。

41.阅读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结合作品,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评论文章。

要求:

(1)简要阐述作品的主题思想。

(2)简要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

(3)观点鲜明、分析细致、条理清楚、语言通顺、书写整洁。

(附郁达夫《故都的秋》原文)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浑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

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

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

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

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

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

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

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更出色而最有味。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己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写于1934年8月北平)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答案:

A

解析过程:

冰心的“爱的哲学”包括童真、母爱、自然。

2.答案:

A

解析过程:

《升官图》为三幕讽刺戏剧。

3.答案:

A

解析过程:

《婴儿》是一首以象征手法唱出的生命诞生之歌。

诗中婴儿与产妇的关系,正是理想与时代关系的象征。

4.答案:

A

解析过程:

莎菲把苇弟当作朋友而不是恋人,表现了她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愿望;她对凌吉士态度是矛盾的,喜欢他丰仪的外表而鄙视他卑劣的灵魂,表现了莎菲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

5.答案:

A

解析过程:

小说《阿Q正传》中阿Q向往和追求革命的结局是成为革命的牺牲品。

6.答案:

B

解析过程:

这篇散文构思精巧,写冬重在写风,写冬同时又在表现风中之人。

7.答案:

D

解析过程:

《婴儿》是一首以象征手法唱出的生命诞生之歌。

表面上写的是美的变形扭曲、以丑写美,其实是写美的转化与升华,安详、柔和、端丽的优美,在炼狱般的受难中升华为一种义无反顾的献身的壮美,具有宗教般的神圣感和庄严感。

8.答案:

A

解析过程:

重大的历史事件、广阔多样的社会生活与人物的命运有机地融为一个艺术整体,气势恢弘,场面壮大,波澜起伏。

9.答案:

A

解析过程:

散文《吃瓜子》中细致描摹少爷小姐们吃瓜子的“巧技”的用意是对麻木闲散浪费生命的嘲讽。

10.答案:

B

解析过程:

出自《灵魂的呼号》。

11.答案:

C

解析过程:

艺术手法:

运用对比,将湘西世界外的追求个性解放的女学生与湘西世界内做童养媳的萧萧对比,这种对照通过萧萧爷爷的转述形式,既没有破坏萧萧故事的完整性又通过萧萧周围世界对女学生的态度显示了湘西世界落后麻木的一面。

萧萧作为童养媳的身份与她儿子娶的仍然是童养媳构成对照,暗示着萧萧悲剧重演的可能。

12.答案:

D

解析过程:

农民小二黑和小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表明新一代的农民在成长。

13.答案:

D

解析过程:

《九十九度》的主题意蕴是对贫富的对照,暗含着人生的不如意。

14.答案:

B

解析过程:

“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出自《春水》。

15.答案:

B

解析过程:

《十四行集》中《杜甫》的主题意蕴是对困难要有执着的精神。

16.答案:

C

解析过程:

郑敏与陈敬容、唐混、杜运燮、杭约赫、唐祈、袁可嘉、穆旦、辛笛等八位诗人合称为“九叶诗人”。

17.答案:

A

解析过程:

通过描写在其香居茶馆里地头蛇邢幺吵吵与联保主任方治国争吵相骂的闹剧,尖锐地讽刺了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下兵役制度的腐败。

18.答案:

A

解析过程:

小说主人公莎菲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五四”个性解放思想感召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女性。

莎菲把苇弟当作朋友而不是恋人,表现了她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愿望;她对凌吉士态度是矛盾的,喜欢他丰仪的外表而鄙视他卑劣的灵魂,表现了莎菲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

19.答案:

C

解析过程:

原文:

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圣者的烂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一切冠盖在它的光前只照出来可怜的形像。

20.答案:

B

解析过程:

在诗句的展开中,无论是对防空洞“凉快”的写照,还是“消遣的时机”的调侃,以及“五光十色的新闻”的描述,都以一种看起来轻松玩笑的语调,实则是反讽的手法。

21.答案:

A

解析过程:

诗人以老马为象征塑造了背负生活重压、低头忍耐的中国农民形象,表现中国农民顽强的生命力和面对苦难所表露出来的韧性。

22.答案:

A

解析过程:

《力的前奏》中歌者、舞者、风暴前夕三个不同的意象、情境,是现实的一种想象性抒写,象征着人们在革命时代的“黎明”即将到来之前的痛苦与挣扎、守候与期待。

23.答案:

D

解析过程:

贯穿全书的,是对母爱、童真和大自然的讴歌和赞美,《寄小读者(通讯七)》也表现了这样的主题。

24.答案:

C

解析过程:

小二黑和小芹对自由恋爱的追求表明新一代的农民在成长。

他们的自由恋爱受到当时恶势力和封建势力的阻挡,但最终由于区政府的支持获得胜利。

尖锐的指出当时即在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坏人混入基层政权,利用封建思想迫害农民,成为人民群众的大敌。

25.答案:

A

解析过程: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1928年再度游历英国后在归国海轮上所写。

诗中以缠绵凄婉的笔调,书写了自己对康桥无限留恋和依依惜别的心情,微妙地展露了因“康桥理想”的破灭而无限哀伤的情怀。

26.答案:

A

解析过程:

本剧本在此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深化,塑造了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穆仁智等典型人物,并将故事纳入了阶级压迫和阶级反抗的叙事框架中,尤其是喜儿形象的塑造上,作品以充沛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手法,在创作中删去有损喜儿形象的内容,不断加强喜儿的反抗性,使这一形象变成我国农民在恶势力下不屈的反抗意志和复仇愿望的象征,有力地激发了人民的反抗精神。

27.答案:

B

解析过程:

文章以北平沦陷和抗日烽火为特定时代背景,作者在绿中凝聚了自己的情感和民族精神,绿的品格和性格可以认同为在国难当头时作者和广大中国人民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

28.答案:

A

解析过程:

诗人徐志摩从英国剑桥留学归国,发表了徐志摩离婚通告。

梁任公曾写信劝徐志摩,徐志摩回复中写道: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29.答案:

B

解析过程:

婵娟是作者虚构的人物,是道义美的化身,是屈原高洁精神的另一体现。

30.答案:

D

解析过程:

文章由两个内蕴不同的层面构成:

一个层面指向真实的生活环境,雅舍结构简陋、地处荒凉、行走不便;一个层面指向作者的心理空间,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怡然自乐,处之泰然。

二、多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5小题。

每小题2分,共l0分。

31.答案:

B,C,D

解析过程:

《春蚕》的艺术特点:

小说通过对丰富的生活细节的逼真描写,旨在剖析社会问题的内在根源,体现了茅盾小说以理性描写社会问题并以形象剖析社会本质的艺术特质。

小说把江南农村的风土、人情、蚕事、自然景物的描写融会交织,歌颂了农民的农业劳动,寓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的波澜。

32.答案:

A,B

解析过程:

莎菲把苇弟当作朋友而不是恋人,表现了她渴望有人理解自己,关心自己的愿望;她对凌吉士态度是矛盾的,喜欢他丰仪的外表而鄙视他卑劣的灵魂,表现了莎菲追求灵肉统一的爱情理想。

33.答案:

A,B

解析过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家骅,又名亦多,湖北浠水人。

早年留学美国,新月社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红烛》、《死水》等。

34.答案:

A,B,C,D,E

解析过程:

九叶派:

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唐祈,唐湜,袁可嘉。

35.答案:

A,B,C,D,E

解析过程:

《雨巷》音节优美,韵脚铿锵,每节押韵两至三次,同时还以复沓、重复等手法来强化全诗的音乐性。

叶圣陶曾说,这首诗“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三、简析题:

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共28分。

36.答案:

流浪诗人辛先生漂泊四海拒绝以家庭为归宿,在漂泊流浪中追寻理想世界和人类生存的真谛。

尽管在他的心灵也包涵着漂泊和归宿两种相对的观念,常常把故乡和爱情看作是温馨的回忆而有倦鸟归巢的冲动,但在故乡变成感伤的噩梦、爱情不能如愿之后,最终做出了漂泊远方、跋涉不止的选择。

表意重心是漂泊者无家可归的存在状态悬浮无根的漂浮感和春姑娘对漂泊者的渴慕之情。

作者的矛盾心理葜合了“五四”一代知识青年走出家庭、上下探索而又无处安居、思想彷徨的生命体验,成为时代的精神表征。

春姑娘的母亲和同村少年是传统生活的眷恋者,他们在一成不变的农耕生活中寻求生计的安稳,对漂泊持一种质疑的态度,以反衬的手法表现了流浪者反叛传统的精神内核。

37.答案:

(1)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把小说当作自叙传来刻画人物是郁达夫小说的基本特色,这篇小说重点写了“我”与陈二妹由相识到了解的过程,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2)小说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男女主人公都因为经济拮据而住在贫民窟中,身份不同,趣味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却并不妨碍他们之间相互了解与同情,给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人生感叹。

(3)小说很注重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刻画。

“我”住过的几处住房都是矮小、狭窄、暗淡,再加上电车机器手(司机)粗鲁的怒骂、估衣铺里店员的嘲弄,以及洋楼里红绿的灯光,简略地勾勒了上海这个贫富悬殊巨大、人情冷漠的世界,反衬了女主人公热情的可贵。

小说结尾处对天空的描写,与人物黯淡的心境非常吻合。

38.答案:

剧作没有局限于描写个别的腐败现象,而是揭露整个社会制度及官僚机构的糜烂和压迫人民的反动本质,显示了批判的力度和深度。

同时,剧作在结尾贯穿了人民群众的觉醒和奋起反抗的场面,宣告了正义力量对反动派的裁决,预示着国民党腐败统治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39.答案:

女性形象:

有美好心灵和美好情操:

勤劳持家、细腻开朗、深明犬义、思想进步。

艺术特色:

小说的构思自然中见精巧,以水生嫂的成长为线索,贯穿日常生活片段,似断实连。

小说中自然风光与人物美丽心灵融为一体,意境有诗。

语言生动浅显、明快干净,耐人寻味。

四、论述题:

本大题共1小题,12分。

40.答案:

主题意蕴:

是一首写于战争年代的诗,它记述和表达的是战争所带给人的苦难。

诗歌通过对潜藏在现实深处苦难本质的想象和思考,把现实苦难的表层空间设置在防空洞里,在现实与想象的纠结中、对比和反讽中,传达出作者对战争中受难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艺术特色:

(1)战争残酷,而防空洞里却诞生出诗意来,构成一种强烈的悖论。

(2)在文中无论是对防空洞“凉快”的写照,还是“消遣的时机”的调侃,以及“五光十色的新闻”的描述,都是以轻松玩笑的语调,描述残酷的战争给国家和个人带来痛苦的现实。

诗歌中的术士炼丹的意象,也是把古代道家祈求长生的梦想与战争对生命的毁灭相对照;(3)最后“我”看见“自己”死后,是一个想象性的悖论,既是对战争的控诉也是一种讽刺与嘲弄。

五、阅读分析题:

本大题共l小题,20分。

41.答案:

(1)主题思想:

①这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通过对北平典型秋景的描绘,渲染北平秋天的悲凉意味,表现了作者对故都的深切情感。

②通过对故都的悲情赞颂,表达深厚的爱国之情。

本文写于1934年秋,时值“九一八事变”与华北沦陷之际,日本侵略者已经对北平和中原虎视眈眈。

作者借助对故都的赞颂,体现出深厚的民族情感。

(2)艺术特色:

①以牵牛花、槐树、秋蝉、秋雨等典型景物描写,烘托北平秋天浓郁的悲凉意味。

②对比手法的运用,把故都的秋与江南的秋进行对比,把作者对北平之秋的深切情感与中外文人颂秋、悲秋之情进行对比。

③结构完整,首尾呼应。

文章以“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但北国的秋特别地“清”、“静”、“悲凉”开始,最后以自己的生命比照故都之秋的珍贵,使情感得以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