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67424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docx

河北语文中考卷含答案

2016年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

语文试题(含答案)

第一部分 (1—4题 20分)

                  

1.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8分)

(1)       ,又恐琼楼玉宇,      。

(苏轼《水调歌头》) 

(2)春蚕到死丝方尽,        。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3)《陋室铭》中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      。

 

(4)《醉翁亭记》中描写春夏景色的句子是:

      ,      。

 

2.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词语,给加着重号的词语注音。

(4分)

(1)今天的天气预报    (bōsòng)完了。

 

(2)人们载歌载舞,    (huāndù)新春佳节。

 

(3)这对双胞胎姊妹,模样(    )相似,让人难以辨识。

(4)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应给予(    )更多的帮助。

3.下面文段中,第②③两句各有一处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4分)

①语文学习既包括读写听说能力的培养,又包括精神的充实、情感的完善与人格的提升,其最终目的是要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②在这里,教科书只是给你们搭建了一种资源,一个平台。

③你们不必受此局限,而应尽可能将教科书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运用语文、学习语文、享受语文。

④这样,你们的语文水平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1)第②句修改意见:

 

(2)第③句修改意见:

 

4.下面的两枚猴票图样,你喜欢哪一枚?

请结合票面内容和链接材料说明理由。

(4分)

  [链接材料] 1980年,黄永玉设计了我国第一枚生肖邮票——猴票。

时隔36年,黄永玉再次执笔,为丙申猴年设计了两枚猴票:

左边这枚寓意为“捧桃献瑞”,右边这枚寓意为“合家欢乐”。

答:

 

 

 

第二部分 (5—21题 5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5—6题。

(5分)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请解释这首诗中画线的句子。

(2分)

答: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

(15分)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

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

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徙倚⑨听之,曰:

“异哉,何其⑩悲也!

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

吾将问之。

”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

见东坡,泣自若

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妪曰:

“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

而吾子不肖

遂举以售诸

人。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

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东坡亦为怆然。

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东坡因再三慰抚,徐

谓之曰:

“妪之旧居,乃吾所售

也。

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

”即命取屋券

对妪焚之。

呼其子,命翌日

迎母还旧第,竟不索

其直

[注] ①邵民瞻:

人名。

②东坡:

苏轼的号。

③五百缗:

五百贯钱。

④倾囊:

尽出其所有。

⑤偿:

偿还。

⑥卜:

选择。

⑦第:

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

⑧得日:

过了几天。

⑨徙倚:

走过去斜靠着。

⑩何其:

多么。

老妪:

老妇。

自若:

依然如故。

不屑:

不成材。

诸:

相当于“之于”。

诀别:

分别。

宁:

难道。

徐:

慢慢地。

售:

这里是“买”的意思。

券:

契据。

翌日:

次日。

索:

求取。

直:

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4分)

(1)闻妇人哭声极衰    闻:

    

(2)东坡亦为怆然怆然: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即:

    

(4)竟不索其直竟: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

(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

(2分)

答: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2—14题。

(7分)

姓氏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那时的人们按母系血缘分成若干氏族,每个氏族都以图腾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区别的族号,这个族号就是“姓”。

《说文解字》云:

“姓,人所生也。

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

从女从生。

”“感天而生”就是知母而不知父的意思。

如传说中的商族祖先契,是其母简狄吞玄鸟之卵有孕而生;周族祖先后稷,是其母姜嫄踩了天帝的脚印感孕而生。

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社会的婚姻状况。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虞舜姚姓等。

“氏”的产生比“姓”要晚一些,这是因为同一母系血统的氏族子孙繁衍,同一母族分为若干支族迁往不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一支族都要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支族的称号,这个称号就是“氏”。

一个氏族分成多少个支族,就有多少个氏。

因此可以说,姓代表母系血统,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变的,氏是可变的;姓区别血统,氏区别子孙。

这就是姓与氏最初的根本区别。

进入夏、商、周三代,姓氏除了保留原有的区别外,其功能又有了新的变化。

特别是氏,都是由统治者赐封而得来的,这时的氏已经是贵族地位的标志。

贵者有氏,贱者无氏。

这时的贵族都是男子,所以男子有氏。

如果他的封邑、官职或居住地发生变化,他的氏也就跟着变化。

如商鞅原为卫国公族,可称“卫鞅”;后来他被封于商,故又称“商鞅”。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男子称氏以别贵贱”。

至于女子,她们在家只能按孟、仲、叔、季等排行相称。

另外,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因此,女子在出嫁时都要用姓标明血统,而在姓之前冠以孟、仲、叔、季等排行。

女子出嫁后,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出嫁前的本国国名;如果所嫁之人为国君,则也可以在自己的姓前冠以所嫁国的国名。

周代的晋鲁两国不能通婚,因为都姓姬;但秦晋两国却可以世代通婚,因为秦国姓嬴,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这就是史书所说的“女子称姓以别婚姻”。

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

这表明在进入封建的大一统社会以后,姓与氏已经没有区别了。

12.“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他们的姓都带女字旁”,这说明了什么?

(2分)

答:

 

1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秦晋之好”能够成为婚姻代用词的原因。

(2分)

答:

 

 

14.选文是如何按照时间顺序来介绍“姓氏的产生与发展”的?

请简要说明。

(3分)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5—17题。

(9分)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

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

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

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

为什么这么做?

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

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

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

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5.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3分)

答:

 

 

16.从选文内容看,埃森娜为什么要放弃社交媒体?

(3分)

答:

 

 

17.对选文的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1题。

(14分)

  ①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②他不能再等了。

原来的计划是买辆最完全最新式最可心的车,现在只好按着一百块钱说了。

不能再等;万一出点什么事再丢失几块呢!

恰巧有辆刚打好的车(定做而没钱取货的)跟他所期望的车差不甚多;本来值一百多,可是因为定钱放弃了,车铺愿意少要一点。

祥子的脸通红,手哆嗦着,拍出九十六块钱来:

“我要这辆车!

”铺主打算挤到个整数,说了不知多少话,把他的车拉出去又拉进来,支开棚子,又放下,按按喇叭,每一个动作都伴着一大串最好的形容词;最后还在钢轮条上踢了两脚,“听听声儿吧,铃铛似的!

拉去吧,你就是把车拉碎了,要是钢条软了一根,你拿回来,把它摔在我脸上!

一百块,少一分咱们吹!

”祥子把钱又数了一遍,“我要这辆车,九十六!

”铺主知道是遇见了一个心眼的人,看看钱,看看祥子,叹了口气:

“交个朋友,车算你的了;保六个月:

除非你把大箱碰碎,我都白给修理;保单,拿着!

  

③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拉到个僻静的地方,细细端详自己的车,在漆板上试着照照自己的脸!

越看越可爱,就是那不尽合自己的理想的地方也都可以原谅了,因为已经是自己的车了。

把车看得似乎暂时可以休息会儿了,他坐在了水簸箕的新脚垫儿上,看着车把上的发亮的黄铜喇叭。

他忽然想起来,今年是二十二岁。

因为父母死得早,他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

自从到城里来,他没过一次生日。

好吧,今天买上了新车,就算是生日吧,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而且车既是自己的心血,简直没什么不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的地方。

④怎样过这个“双寿”呢?

祥子有主意:

头一个买卖必须拉个穿得体面的人。

最好是拉到前门,其次是东安市场。

拉到了,应当在最好的饭摊上吃顿饭,如热烧饼夹爆羊肉之类的东西。

吃完,有好买卖呢就再拉一两个;没有呢,就收车;这是生日!

⑤自从有了这辆车,他的生活过得越来越起劲了。

拉包月也好,拉散座也好,他天天用不着为“车份儿”着急,拉多少钱全是自己的。

心里舒服,买卖也就更顺心。

拉了半年,他的希望更大了:

照这样下去,干上二年,至多二年,他就又可以买辆车,一辆,两辆……他也可以开车厂子了!

⑥可是,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非例外。

(选文略有改动)

18.祥子为什么把买上新车的日子当成自己的生日?

(3分)

答:

 

 

 

 

19.揣摩下列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4分)

(1)整整的三年,他凑足了一百块钱!

(对加着重号词语进行赏析。

答:

 

 

 

 

(2)祥子的手哆嗦得更厉害了,揣起保单,拉起车,几乎要哭出来。

(加着重号词语表现了祥子怎样的心理?

答:

 

 

 

 

20.从选文第⑤段内容看,祥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3分)

答:

 

 

 

 

21.结合全书内容,说说祥子的“希望”是怎样一步步落空的。

(4分)

答:

 

 

 

 

第三部分 (22题 50分)

22.作文。

(50分)

请以“不可怕”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题目自拟;②有真情实感;③文体不限;④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30行);⑤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全解全析:

1.答案 (8分)

(1)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2)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3)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给分)

解析 

(1)和

(2)题是直接型默写,注意易错字“蜡炬”“鬓”。

(3)和(4)题是理解型默写,要按照题中要求默写。

2.答案 (4分)

(1)播送 

(2)欢度 (3)múyàng (4)jǐyǔ

(每小题1分,有错该题不给分)

解析 注意平时容易混淆的字音字形:

“欢度”不要误写成“欢渡”;“模样”的“模”不要读成mó;“给予”的“给”不要读成gěi。

3.答案 (4分)

(1)把“搭建”改为“提供”。

(把“搭建”改为“提供”,在“一个平台”前加“搭建了”。

(2)把“运用语文”和“学习语文”互换位置。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搭建”与“资源”动宾搭配不当。

(2)语序不当,应当先学习,后运用。

4.答案 (4分)(示例1)喜欢左边这枚。

票面中,一只猴子一手攀住枝条,一手托着桃子,一条长尾巴缠绕在枝条上,画面活泼可爱。

这枚猴票寓意为“捧桃献瑞”,是对健康长寿的美好祝福。

(示例2)喜欢右边这枚。

票面中,一只大猴盘腿坐在中间,两手各抱着一只小猴,两只小猴亲吻着大猴,画面温馨祥和。

这枚猴票寓意为“合家欢乐”,是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

(票面内容表述准确给2分;寓意正确给2分。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首先应说明喜欢哪一枚,然后说明理由。

说明理由时,一要仔细观察,完整有序地描述票面内容;二要结合链接材料,把邮票设计的寓意表达清楚。

5.答案 (2分)主人公追寻的那个人,在河的那一边。

(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诗中“伊人”反复出现,但并没有明确是谁,可以理解为主人公一直苦苦追寻的人。

6.(3分)D “绝望情绪”表述不恰当。

主人公追而不得,内心苦闷,但并没有放弃,也没有绝望。

7.答案 (4分)

(1)听到(听见) 

(2)悲伤(忧伤)的样子 (3)立即(马上) (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课外文言文词语的理解能力。

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学会迁移运用,如《桃花源记》里“鸡犬相闻”的“闻”是“听到”的意思,《登幽州台歌》里“独怆然而涕下”的“怆然”指悲伤的样子,《桃花源记》里“太守即遣人随其往”的“即”是“立即”的意思,“竟不知有汉”的“竟”是“竟然”的意思。

8.答案 (2分)吾今日迁徙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

解析 第一个“此”指代地方,“此”之后断句;第二个“此”指代哭泣的原因,“此”之前断句;根据给出的注释,“宁”译为“难道”,“宁”之前断句。

9.答案 (4分)

(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悲痛到这种地步。

(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

(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妪”译为“老妇人”;“何为”译为“为什么”;“至是”译为“到这种地步”。

(2)“者也”表判断;“则”是“是”的意思;“以”是“用”的意思。

10.答案 (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

(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提炼故事中的人和事,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清楚即可。

11.答案 (2分)(示例1)苏轼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

(示例2)相与步于中庭。

(示例3)夜与怀民步月。

(意思对即可)

解析 首先要理解“夜与邵步月”的意思,即“某夜苏东坡和邵民瞻一起在月下散步”;其次回顾《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相关语句,可以用现代汉语表述,也可以用原句表述。

[参考译文]

邵民瞻给苏东坡买了一套价值五百贯钱的房子,苏东坡倾其所有的钱刚能偿还邵民瞻。

他选择了个吉利的日子住入新家,已经有几天了。

某夜他与邵民瞻在月下散步,偶然到了一个村子,听到有个老妇人哭得很伤心,东坡靠近倾听,说:

“奇怪了,这妇人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难道有什么非常难以割舍的事情,令她这么伤心吗?

我要问一问她。

”于是和邵民瞻推门进去,见一老妇人,老妇人看见东坡,仍然自顾自地哭泣。

东坡问老妇人为什么悲伤到这种地步。

老妇人说:

“我家有一套房子,世世代代传了几百年,保有守着不敢卖,一直到我这一辈。

但是我的儿子不成材,把它卖给了别人。

现在我搬到这儿来了,住了百年的旧房子一旦分别,怎能不痛心?

这就是我哭泣的原因。

”苏东坡也很悲伤。

问她的那套房子在哪儿,正是苏东坡用五百贯钱买的房子。

苏东坡于是再三安慰,慢慢地对她说:

“你的房子是我买的。

不用太悲伤,现在我把房子还给你。

”苏东坡随即叫人拿来买房的契据,当着老妇人的面烧了。

叫出了老妇人的儿子,让他次日接他母亲回到原来的住所,竟然不索取所花之钱。

12.答案 (2分)(示例1)中国的“姓”,一般认为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示例2)母系氏族社会,“姓”代表母系血统。

(示例3)母系氏族社会,“姓”是按母系血缘来区分的。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先把题干中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归纳。

文章第一句总述,姓氏一般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

远古帝王的姓都有女字旁,是因为在母系氏族社会,“姓”与母系血缘有关。

13.答案 (2分)(示例1)夏、商、周三代严格实行“同姓不婚”的制度,秦国姓嬴,晋国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示例2)秦国姓嬴,晋国姓姬,秦晋两国可以世代通婚,因此成语“秦晋之好”成为婚姻的代用词。

(意思对即可)

解析 在第二段末尾有“成语‘秦晋之好’因此成为婚姻的代用词”,从“因此”二字可看出,其原因在这句话的前边,提炼概括出前一句的句意即可。

14.答案 (3分)先介绍母系氏族社会姓氏的产生与区别;再介绍夏、商、周三代姓氏功能的新变化;最后介绍大约在秦汉时代姓与氏混合为一的情况。

(答出一方面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文章共三段,分别写了三个不同时期姓氏产生与发展的情况。

提炼概括每段的段意即可。

15.答案 (3分)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意思对即可)

解析 第①段交代了时代背景和人们新的阅读习惯——“读网”,并且指出了“读网”的弊端,故答案应从第①段中提炼。

评析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难度不大。

16.答案 (3分)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答成“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先找到相应的原文,然后联系上下文分析归纳。

第⑤段中的“为什么这么做?

埃森娜认为……”,“认为”后的内容即她放弃社交媒体的原因。

17.(3分)B 根据段落内容,划分全文结构。

一般议论文的结构为三段式: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第①—③段为引论,提出论点;第④⑤段为本论,指出要腾出时间读书,放弃网络需要勇气;第⑥段为结论,提出多读书的希望和倡议。

18.答案 (3分)忘了生日是在哪一天,进城后没过一次生日;人的也是车的,好记;车是自己的心血,可以把人与车算在一块。

(答出一方面给1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概括的能力。

看分值答题,3分的题的答案有可能涉及三个方面。

把问题还原到文中,找到相应的答题区间,根据第③段的后三句作答即可。

19.答案 (4分)

(1)“整整”突出时间之长,“凑”表明钱是一点点积攒起来的,准确地表现了祥子这一百块钱来之不易。

(2)“哆嗦”“几乎要哭出来”,既表现出祥子对买到新车的激动欣喜,又表现了三年来拉车攒钱的辛酸。

(每题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整整”修饰“三年”,突出时间之久;“凑”修饰“一百块钱”,可见这钱是一点一点地积攒起来的。

准确地表现了祥子攒钱之不易,买车之艰难。

(2)“哆嗦”是动作,“几乎要哭出来”是神情,表现了祥子因终于买到新车而异常激动的心理,这激动中还包含了兴奋,更有几分辛酸滋味。

20.答案 (3分)有理想,有信心,对生活充满希望。

(只答出“对生活充满希望”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从第⑤段中的“起劲”和“希望”以及祥子的美好幻想可以看出,祥子对未来的理想生活充满信心。

21.答案 (4分)祥子用三年时间攒钱购买的第一辆车,被大兵抢走了;他辛辛苦苦积攒下来准备再买车的钱,又被孙侦探敲诈去了;后来,为虎妞办丧事,被迫卖掉了虎妞为他买的车子。

(答出一方面给1分;语句通顺给1分。

意思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课外阅读积累情况。

小说围绕祥子“三起三落”的生活遭遇,表现了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主题。

考生需熟悉全书内容,才能准确作答。

22.[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没有设置审题障碍,淡化了文体要求,具有开放性、灵活性的特点,给考生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不可怕”三个字中蕴含着一种无所畏惧的信念,体现出一股正能量,对于中学生来说,起到了阳光积极的引导作用。

写作时应陈述清楚不可怕的原因,可以结合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来写,也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和感悟来写。

例如:

挫折不可怕,困难不可怕,跌倒不可怕,暴风雨不可怕,等等。

也可以写学校生活类题材。

例如:

班主任不可怕,跑步不可怕,中考不可怕,体育测试不可怕,等等。

家庭生活父母亲情类题材不太适合发挥,但是可以换个角度写。

例如:

因为有你陪伴不可怕。

要言之有理,条理清晰,理中含情,情真意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