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学习方法.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8103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古文学习方法.doc(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古文学习方法.doc

文言文学习方法

沈阳市第二十七中学

邹春艳

文言文学习方法

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

学好文言文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对学生了解中国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么,如何学习文言文呢?

下面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一、学习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的基础知识包括:

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

其中,文言实词又包括五个方面:

①古今异义。

语言是演变的,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有些词汇古今没有什么变化;有些词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还有些词在演变的过程中词义出现了扩大、缩小、转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的现象,成为了古今异义词。

②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

把握一词多义,需要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③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的复词。

④通假字。

包括通用、假借和古今字。

其基本规律是“同音代替”。

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用一个实词的常见义项不能合理地解释,而恰恰又能找到一个形近或音同的词可以合情合理地解释时,这个字便是通假字。

辨别通加字不重要,关键是能合理的解释,使上下文文意贯通。

⑤词类活用。

包括:

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和为动用法。

文言特殊句式也可分为五大类: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疑问句。

其中倒装句又可分为主谓倒装句、宾语前臵句、定语后臵句、状语后臵句。

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特殊句式是为了更好的理解文章。

二、了解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

文言文翻译一般以“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原则。

信,就是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也不随意增减意思,也就是不“走样”。

“达”,就是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没有语病。

“雅”,就是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比较考究,文笔优美。

就高中生而言,一般只要求做到前两点即可。

文言文翻译方法一般有直译、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臵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文言文翻译还可具体的采用“六字”翻译法,即“留、对、换、补、删、调”的翻译方法。

①留:

保留一些不必译和不能译的词语。

文言文中国名、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以及古今同义的词语等等,可照录不翻译。

例如:

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②对:

即对译。

按照原文的字数、词序和句式,逐词逐句的翻译。

例如: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蒲松龄《狼》)对译为:

“咬断了它

的喉咙,吃光了它的肉,才离开。

”③换:

遇到古今异义不同的词或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的词,可以用现代汉语说法去臵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

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这里,“将”可换成“率领”,“并”可换成“合”,“逆”可换成“应战”。

④补:

文言文中多省略,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的内容补出来,使句意完整。

例如:

子曰:

“隐者也!

”()使子路反见之。

()至则()行矣。

(《论语》二章)“使子路反见之”前省略了“子”,“至”前省略了“子路”,“行”前省略了“隐者”,这些翻译时都要补出。

⑤删:

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

例如: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译为“沛公的侍卫樊哙”这里,“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⑥调:

就是调换语序,把某些特殊句式调换过来,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

例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应译为: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三、把握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理解文章内容。

1、学习文言文要树立语境意识,运用“以文解文、以事解文、以理解文”的方法较准确地理解文章。

①“以文解文”,即根据古人行文的特点,根据词所处的位臵,在语境中较科学的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习中可借助语法结构分析来推断词义,例如:

“烟涛微茫信难求”一句中,“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做状语,状语一般由副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了。

也可以借助整齐的句式来推断词义:

古人行为往往有对称性的特点,在相似的语言环境中,处于对应位臵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

或相反、相对,可由此求得正确解释。

例如: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箭”与“奔”相对,都作宾语,可判断它是名词,意为“奔马”。

还可以借助上下文中,对应的事、人等等进行理解。

②“以事解文”,这里的“事”指的是有关事实背景。

学习时,可通过对课下注释的阅读,对此进行了解。

③“以理解文”,既考虑情理、事理的因素合理理解。

例如:

可通过体会文章人物性格,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感情态度,所叙述的事件,所表达的情感等等理解文章。

2、学习文言文要树立古文文体意识,通过把握文体特征,快速把握文章内涵。

古文的文体大致有:

记(包括:

①碑记:

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②游记:

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

③杂记:

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

④记……事:

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

⑤笔记:

古代以记事为主的篇幅短小,内容丰富的文体。

例如:

《梦溪笔谈》。

)原(古代探源究理的议论文体。

例如:

《原君》(黄宗羲))辨(是古代明辨是非的议论文体)说(是古代用以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例如:

《马说》《师说》)论(古代析理推论的议论文体。

例如:

《六国论》)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疏:

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

表:

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

策:

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讽谏:

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

)序、跋(赠序:

古代文体之一,是为赠别而写的。

例如:

《送东阳马生序》)史传(一般先介绍某人的生平、性格、经历,然篇二:

文言文入门学习及方法整理

如何学习文言文一、文言文与白话文

也许现在很多人都弄不懂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区别到底在哪里?

现在我们就分

别来讲讲他们。

“文言文”中的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

“言”,是写、表述、

记载等的意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

“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

叫“白话”。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

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

”,而用书而语言

进行表述,就是“饭否?

”。

“饭否”就是文言文。

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

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

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

如唐代的变文,敦

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

古白话

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

杂一些文言成分。

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

么容易,因此,我们称之为“古白话”(学术界一般把从晚唐五代开始直至“五

四”时期形成的古白话称作近代汉语)。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在国内,中学

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根据新课标要求,学习初中文言文,主要从以下四点入手:

①把握文言实词和重点虚词的意义;②理解、翻译文言语句;③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在联系、内容、写作方法、技巧;④积累、背诵文中重点语句、段落,背诵80篇文言诗词。

学习时,是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的。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充分利用课本注释、工具书圈点勾画理解词义,翻译语句(附示例

一);

(2)理解字词时用归纳法和比较法,即将一课中或每课中的某一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通假字或虚词的不同用法加以归纳、比较,以增加记忆(附示例二);(3)理解文意的普遍联系法,即在学习中要联系前后文,联系多

个段落,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内在条理,弄清全文大意。

如果学习一篇文言课文,心中只有一些支离破碎的字、词、句,就很难记得牢、理解得透。

因此,只有从全文整体去对待个别的字、词、句,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联系语境揣摩,才能把握住并吃透全文。

不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是普遍联系法的要领。

(4)了解主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有四种: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还有固定句式,每种都有几种不同形式,了解这些形式,便于记忆和理解。

(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强调文言文的朗读、背诵,其意图是让学生通过边读边背来掌握文言知识、理解文意,培养语言感悟能力。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

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有了一定的积淀,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文言文。

学习文言实词,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区别古今词义的异同。

汉语从右代发展到今天,词义不断演变,其中一些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中极少一部分的意义,古今意义没有什么变化,这类词对于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会造成什么困难。

但另外有一些词语,文言文中虽然常用,但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古今词义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词义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范围扩大,即由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由狭窄到宽泛,使原义成为新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秋”,指由一个季节扩大到指全年;“睡”指由坐着打瞌睡扩大到指睡眠。

(2),词义的缩小。

词义缩小是指词义所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缩小,即由整体到部分,由宽泛到狭窄,使新义成为原义外延的一部分。

例如:

“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如“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现在,“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臭(xiù)”,由泛指所有气味到专指秽气。

“汤”由泛指热水、开水到专指菜汤、肉汤等。

(3),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是指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

如“学者”,古代指“求学的人”,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汪》),现在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小姐”,古代指对末出嫁的女子或有权势人家的末出嫁的女子,现在,在改革开放背景下,

其意义基本上变成了指有不正当行为的女子。

如果你称呼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为小姐,那么,这位小姐会很生气的向你瞪白眼,以示她不是小姐。

(4),词义的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如,“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是个中性词。

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现在,“谤”用于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别人的坏话,是个贬义词。

以上四种情况,是古今词义变化的主要类型。

大量的古今意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的词的存在,是文言文学习的主要障碍。

我们学习文言文,必须结合学习文言作品,有目的、有计划、按要求地掌握一批文言常用词的常用义。

2,注意区分古今汉语中的单音词和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复音词占绝大多数,而文言中则以单音词为主,因此,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不要把文言中的双音节词误认为是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例如,“非常之观,常在于险处”(《游褒禅山》)中的“非常”,古义是两个词:

不同一般。

而今义则是一个表示程度的副词。

另外,也不要把文言中的复音词分开来解释。

例如:

“日暮,所击杀无虑百十人”(《冯婉贞》)中的“无虑”是个联绵词,意思是“大概”、“大略”之义,这个意思与“无”、“虑”二字毫无关系,不能拆开来讲。

3,要注意古代汉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也有一词多义现象。

如果我们只懂得一个多义词的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在阅读文言文时便轻易拿一种或者两种意义去文释,就有可能产生理解上的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我们要有意识地作好知识积累和整理工作。

我们的教科书中,每篇文言课文后面都有这方便的练习题,这是帮助我们作积累和整理工作,必须认真完成,千万不可忽视。

词义积累多了,遇到多义词就可以比较准确地选择义项了。

另外,我们还需要了解关于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方面的知识。

每个词都有它本来的意思,即本义。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新产生的意义就是它的引申意义。

如:

“妻”,古义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女子,今义则是指男子的配偶。

“孙”,古义表示我的儿子的儿子一直排下去,代代相传,今义则指儿子的儿子。

4,要注意通假字现象。

古字通假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古代,因为音同或者音近的关系,一些字往往同其他一些字通用,这种文字在使用中互相代替的现象叫做“通假”字。

“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识别通假字不是一件易事,时代越早的文言文,通假字的阅读就越困难。

对于初学者来说,掌握通假字的办法就是多读文言作品,多查字典,作好知识的积累工作。

二,学习文言虚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代词。

虚词的词汇意义比较抽象,但是,它有表达语气、组织实词等多种语法功能。

文言虚词,特别是常用虚词在文言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用法比较灵活。

阅读文言文,要善于辨析虚词的意义和作用,才能完整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如果把虚词理解错了,就会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通篇文章的理解。

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便的问题。

1,分清实词和虚词。

文言虚词大多是由实词虚化而成的。

例如,“所”的基本意义是“处所”,后来引申为表示“?

?

的地方”或者“?

?

的人”,作结构助词。

又如,“之”的基本意义是“往”,后来虚化为代词、助词、语气词等,成为用得最多的虚词。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它”,作代词用。

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主谓的独立性,动词,往。

起拼凑语气的作用。

从上面的一些例子可以知道,某个词是实词还是虚词,要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确定,其基本原则是: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

2,了解古今虚词的差异。

古今完全不同的虚词,我们只要掌握它们在古代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如《六国论》“而以六国破亡之颠故事”中的“故事”,但是,有些虚词,古今都用它,如《六国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中的“颠覆”。

这就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要用分析的眼光去逐字审阅,不要以今律古。

3,辨析同一虚词的不同用法。

文言虚词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变,一个虚词往往兼有多种词性,表达多种语法关系,如“而”,可以作连词用;也可以作代词用。

作连词用可以表示并列关系,可以表示偏正关系,可以表示承接关系,可以表示递进关系,还可以表示转折关系。

4,体察虚词表达的不同语气。

古人称虚词为“辞”、“语辞”、“语助”,可见,虚词在表达语气方便的重要。

一段文言文,如果没有虚词连缀其中,就会丢掉“性情”,失去活力。

若不用虚词,就表达不出说话人在表面上的自谦中隐含的抱怨和得意之情。

学习文言文,我们要反复吟咏,体察虚词所表达的语气,并从中总结出一些规律。

如:

“夫”、“盖”常表示发语,“者”常表示提顿,“得无”、“无乃”常表示推测、反问等。

常用的文言虚词只有几十个。

越是常用的虚词,用法往往越是灵活。

如果确实掌握了它们的意义和用法,阅读时就可以扫除虚词方便的一大障碍。

三,掌握词类的活用现象。

文言中有些实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词的词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就是词的活用。

如果一个词已经活用成了别的词,我们还按其原来的用法去解释,就会讲不通。

因此,掌握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结合具体语镜,分析其用法和理解其意义,对我们学习文言文来说是很重要的。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有“使”、“令”意义的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这就是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但这种情况较少。

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在中古以后就改变了读音,例如:

“晋侯饮(yìn)赵盾酒”,这就与及物动词的其他用法区别开来了,但并不能一概而论。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这是指形容词、名词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3,名词用作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后,就具有动词的语法特点,不再表示人或物,而是表示与这个名词有关的动作、行为。

例如: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

登记。

《鸿门宴》)。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都属于名词用如动词,在古代汉语中,名词作使动、意动的较少,但用着一般动词的则相当普遍。

在古代汉语中,方位名词也常作动词。

4,名词作状语。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常用作状语,直接修饰、限制动词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处所、凭借的工具等。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三个问题:

一是要注意区别意动和使动。

在这里,我们提供两种区别方法:

第一,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是客观的,而意动用法则是主语以为或认为宾语怎么样,是主观的看法,客观不一定必然如此。

第二,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的,一般情况不用于意动(动词本身就无意动

用法,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用作使动和意动却常见)。

二是要注意词类活用的条件。

要鉴别一个词是否已活用成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前面有哪些词类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

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这可以从它们的语法条件的变化看出来。

下面举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一些比较重要的语法条件。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个名词常就活用为动词,后一个名词作它的宾语,两个名词连用,有时还可以是主谓结构,前一个名词作主语,后一个名词活用为谓语,

2,名词、形容词放在“所”字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3,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

“子谓公冶长:

‘可妻也?

?

’”。

4,名词放在副词后面活用为动词(副词在句子中一般只作动词或形容词的修饰语)。

例如:

“秦师遂东”。

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等代词前面,活用为动词。

例如

“下之,小之?

?

,不外是矣”。

6,名词后面用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

“晋师军于庆柳”。

7,名词用“而”连接时,活用为动词。

例如:

“隆礼尊贤而王”。

三是要注意弄清楚一个问题:

词类的活用,是说某个词本来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入句后临时具有另一词类的性质,不是说这个词属于两个词类。

例如:

我们不能说“晋师军于庆柳”中的“军”既是名词,又是动词。

四,注意掌握几种常用句式。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的,我们主要要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五种句式。

1,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要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而文言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直接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且往往借助某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语气。

主要形式有:

⑴,主语后面用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煞尾。

⑵,只在主语后面用“者”表示提顿。

⑶,只在谓语后面用“也”煞尾。

⑷,“者”、“也”都不用。

⑸,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语气。

⑹,用“为”表示肯定判断。

⑺,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定。

⑻,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

2,被动句。

被动句的主语不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发出者,而是行为的接受者。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助词来表示被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⑵,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⑶,用助词“见”表示被动。

篇三:

古文学习方法

理解文言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第一步,理解每一个词语意思。

文言词语与现代词语最大区别在于,文言词语以单音节构成。

文言词的意思,有的可以用加字的办法解释,如“必细(仔细)察(观察)其纹理”;有的要用换字的办法解释,如“昂(抬)首(头)观之”。

用“加字法”和“换字法”理解词语意思,“加字法”就是扩展词语,将单音节词语扩展为双音节词语,注意意义要相关联,结合句子来体会。

“换字法”解释,则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不同。

重点词语意思需要重点去记,课文下面注释一般都进行了列举,还有其他的一些特殊词语,需要进行适当补充,并进行熟练识记。

另外一些词语,比如,“其”和“之”,可以借指前文出现的任何事物,且出现频率较高,需要熟练掌握。

第二步,把几个词语意思连起来理解。

一般来说,一次理解的内容,大致相当于短语的规格。

操作起来,以标点符号间隔为准,逗号就可以了。

相比较阅读古文的前人,我们应该比较幸运,以前的古书,都是竖排,而且没有标点符号,而现今呈现于我们眼前的文言文都被加注了标点,为理解意思提供了帮助,降低了难度。

这一步骤操作时需要注意句子中词语结构前后调换,以及省略的成分。

熟练掌握“换字法”和“加字法”解释词语,操作起来不成问题,擅于动脑筋的学生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发现潜在规律。

如果这样,那便超出了预期效果。

第三步,整句话的理解。

将小短句连起来成为完整句子,以句号间隔为准。

理解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说实现了一个大的跨越。

几个句子连起来构成段落,几个段落连起来形成文章。

如此一路行来,问题一步一步得到了化解。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

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对译

对译是按原文词序,逐字逐句地进行翻译。

这是直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直译的第一个步骤。

古今汉语词序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句子,今译时不用改变原句词序,只要从现代汉语中选择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原句中的字词就可以了。

例如:

原文:

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

译文:

齐国军队攻打我国。

庄公将要应战,曹刿请求接见。

对译的好处是逐字逐句落实,可以避免漏译——漏译是初学时经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古今汉语句子结构的相同之处很多,所以凡是能够对译的地方都要对译。

对译有困难或对译后意思表达还不够清楚、句子不通顺的,才能用移位、增补等方法作适当的调整。

2.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汉语某些词序与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要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移动词语位置。

例如:

(1)

原文:

无适小国,将不女容焉。

(《郑杀申侯以说于齐》)

对译:

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你容纳的。

调整:

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不会容纳你的。

(2)

原文:

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

宋·蒋捷《一剪梅》

对译:

谁为做事?

谁让听我的?

调整:

为谁做事?

让谁听我的?

(3)

原文:

邴夏御齐侯。

(《齐晋鞌之战》)

对译:

邴夏驾车给齐侯。

调整:

邴夏给齐侯驾车。

(4)

原文:

晋侯饮赵盾酒。

(《晋灵公不君》)

对译:

晋侯饮赵盾酒。

调整:

晋侯使赵盾饮酒。

(5)

原文:

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

(《冯谖客孟尝君》)

对译:

先生不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收债到薛地吗?

调整:

先生不觉得羞耻,竟然有意想为我到薛地收债吗?

(1)的“女”是前置宾语,翻译时要调到动词“容”的后面。

(2)的“谁”、“孰”是疑问代词作前置宾语,翻译时要移到介词“为”和动词“令”后面。

例(3)的“御齐侯”也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宾语不是行为的目的物,而是动词为宾语而动,翻译时词序应调整为“给齐侯驾车”。

例(4)中“饮”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