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135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3.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docx

高考历史专题全攻略模块检测试题3

第一部分模块一专题三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对外关系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对下列地区行使直接管辖权的先后顺序是(  )

①广东 ②西藏 ③新疆 ④黑龙江流域

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

C.①③④②D.③①④②

解析:

 

答案:

C

2.几位同学对“古代中国少数民族”问题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设计关于古代中国少数民族的探究课题。

以下同学们自己设计的论文题目中,出错的是(  )

A.我看岳飞抗金

B.明长城能起到防御作用吗

C.元朝与北宋的对峙

D.靖康之变与北宋的灭亡

解析:

元朝建立于1271年,北宋灭亡于1127年,故元朝不可能与北宋对峙,故C项为答案。

答案:

C

3.(精选考题·重庆高考)班超投笔从戎,立功西域,被封为定远侯。

他在西域的主要活动有(  )

①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出使大宛、大月氏 ③任西域都护,管理西域 ④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东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意在考查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及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出使大宛、大月氏的是张骞;大败北匈奴,使其政权瓦解的是窦固、窦宪,因此排除含②④的选项即可,答案为B。

答案:

B

4.(精选考题·呼和浩特模拟)“望不尽连绵的山川,蒙古包像飞落的大雁,勒勒车赶着太阳游荡在天边,敖包美丽的神话守护着草原”……这首歌曲让许多人对蒙古草原心驰神往。

下列古代少数民族统治蒙古草原的先后顺序是(  )

①突厥 ②回纥 ③契丹 ④匈奴

A.④②①③B.④②③①

C.④①②③D.①④③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蒙古地区历史的掌握情况。

突厥、回纥、契丹、匈奴分别在隋朝和唐朝前期、唐朝、宋朝、秦汉时期统治蒙古高原,故其次序是④①②③。

答案:

C

5.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祁连山和北山之间,又叫甘肃走廊。

因为位置在黄河以西,所以叫“河西走廊”。

位于河西走廊上的“河西四郡”是丝绸之路上的四颗明珠,请判断这四郡都是哪位皇帝在位时设置的(  )

A.汉高祖B.汉文帝

C.汉景帝D.汉武帝

解析:

设置机构意味着中央政府对河西走廊地区的管辖加强。

在汉武帝出击匈奴以前是不具备设置机构条件的,因为之前河西走廊被匈奴控制。

答案:

D

6.(精选考题·江苏高考)“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

”这里的“官”隶属于(  )

A.宣政院B.中书省

C.理藩院D.行中书省

解析:

本题考查元朝对西藏的管辖,意在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元起朔方”“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郡县土番之地”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元朝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故选A;中书省为元朝中央最高行政机关,B错误;理藩院是清朝掌管少数民族事务的权力机关,C错误;行中书省是元朝的地方行政机关,D错误。

答案:

A

7.唐中宗诏:

“朕之少女,岂不钟念。

但为人父母,志息黎无,若允乃诚祈,更敦和女子……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从今月出发,朕亲自送于效外。

”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内容相符的是(  )

A.唐朝通过和亲,加强对吐蕃的管辖

B.迫于压力,唐朝对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C.文成公主嫁与吐蕃采取和亲政策

D.唐朝重视加强与吐蕃的关系

解析:

解答本题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与吐蕃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正反权并立的关系,中央政权对吐蕃的正式管辖始于元朝,故A项不符合史实;唐朝国力强盛,不存在B项所说情况;C项发生在唐太宗时期,故只有D项正确。

答案:

D

8.在历史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的探究活动中,有一项活动是以对联形式展开的,其中有人出了上联“鉴真六渡东瀛连华日友好”,你认为从内容到形式最为贴切的下联是(  )

A.杨广三征高丽破中韩宁静

B.孔明六出祁山报刘汉情谊

C.郑和七下西洋结中外和善

D.张骞两通西域架中西桥梁

解析:

先解读题干,明确问题核心是选出与“鉴真六渡东瀛连华日友好”相贴切的对联(从内容到形式)。

“鉴真”为人名,是中外交流的使者,“六渡”为次数,“东瀛”即日本,是对外交流目的地,“连华日友好”是鉴真的贡献。

根据答题方向和限定词分析备选项,“杨广三征高丽破中韩宁静”违背中外友好交流这一主题,故排除A项;“孔明六出祁山报刘汉情谊”没有体现对外交往,“张骞两通西域架中西桥梁”体现国内民族交往,故B、D两项也予以排除;“郑和七下西洋结中外和善”从内容和形式来看都符合,故选C项。

答案:

C

9.(精选考题·四川高考)隋唐时,中印交流促进了双方文化的发展。

下列人物中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的是(  )

A.甘英B.玄奘C.一行D.鉴真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与印度交流的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

甘英是东汉人;一行是唐朝天文学家;鉴真为中日友好做出了贡献;玄奘到印度学习佛学,增进了中印的友谊。

答案:

B

10.下列对古代丝绸之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西汉时期开辟的直接连通亚洲与欧洲及非洲地区的商贸通道

B.唐朝时期,中国瓷器经此通道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非地区

C.宋代以后,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及政治等原因而逐渐衰落

D.是古代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被誉为“文化大运河”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辟于西汉,而汉代的丝绸之路最远到达欧洲,丝绸之路能够到达非洲则是在隋唐时期,故A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

在非洲发现了唐朝时期的瓷器,B项表述正确;宋朝时,由于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符合史实。

答案:

A

11.(精选考题·武汉模拟)中国位于东亚,巍峨的崇山峻岭和绵延的戈壁沙漠把中国与欧亚大陆的西部地区隔离开来。

但中国文明并非在完全封闭的状态下产生与发展,自古以来,中国与世界一直在进行着各种形式的交流。

其史实有(  )

①汉朝皇帝赐“汉委奴国王”金印 ②唐在登州设渤海馆专门接待渤海的使者和商人 ③伊朗境内曾发掘出不少唐三彩 ④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合译《泰西水法》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再认、再现知识的能力。

用排除法,②属于民族关系的史实,不符合题意,故排除含②的选项即可。

答案:

A

12.从永乐元年(1403年)起,明成祖就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他对主管外事的礼部大臣说:

“今四海一家,正当广示无外,诸国有输诚来贡者听。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用明成祖的话来说就是“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

由此材料可以看出(  )

①明成祖认为海外诸国均是落后于中国的“番国”

②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学习外国先进的技术

③明成祖对发展对外交往的态度比较消极

④明成祖对开展友好交往底气十足

A.①②正确 ③④错误B.①②③正确 ④错误

C.①正确 ②③④错误D.①④正确 ②③错误

解析:

由“广示无外”、“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等信息可判定①④说法正确,②③不符合材料意思。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2009年7月5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发生打砸抢烧事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

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徒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自贰师将军伐大宛之后,西域震惧,多遣使来贡献。

汉使西域者益得职。

于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而轮台、渠犁皆有田卒数百人,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汉书·西域传》

材料2:

颉利被俘时,降唐的突厥群众有10余万人。

唐太宗采用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

”将这部分突厥人安置在东起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西南)、西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之间。

在原先突利可汗统治地区设置顺州、祐州、化州、长州四个都督府。

分颉利可汗所属为六个州,左部设定襄都督府,右部置云中都督府。

这年五月,任命突利为顺州都督。

顺州,侨治营州(治所龙城县,在今辽宁朝阳市)五柳戌。

投唐的突厥酋长,都被授予将军或中郎将之职,五品以上官员有百余人,几乎占朝中同级官员总数的一半。

突厥人迁居京城长安的将近1万户。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

材料3:

公元一七四五年(乾隆十年),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死,上层贵族为争夺汗位发生内乱。

这更加表明分裂不能自立,不能抵抗沙俄的入侵,只会招致沙俄深入侵略。

这更为迫切地提出了统一的问题,清朝的乾隆皇帝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准噶尔首领搞分裂割据,是不得人心的。

各族人民是希望统一,希望安定的。

由于新疆地方两千年来同内地有着血肉的联系,所以在准噶尔内乱时,就很自然地发生了人民向内地迁徙的群众性运动。

清朝政府在接待并安置了内迁群众的同时,刚好又有辉特部台吉前来归顺。

考虑到当时的形势,就决定统一新疆。

——《新疆简史》

(1)根据材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西汉是如何解决西域问题并加强对其管理的。

(6分)

(2)材料2中唐政府对东突厥的处理方式最大特点是什么?

(2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后来唐朝是如何解决西突厥问题的。

(3分)

(3)根据材料3概括清朝统一新疆的原因。

(6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朝的乾隆皇帝是如何完成统一整个新疆这一历史任务的。

(3分)

解析:

此题以新疆乌鲁木齐市打砸抢烧事件为背景,重点考查古代新疆归属中央的过程,以及中央政权对这一地区进行管理的一些史实。

(1)问由材料1中的“酒泉郡”“列四郡”,可看出当时西汉在西域设郡进行管理;由“汉使西域者益得职”“校尉领护”,可以分析出当时西汉设西域都护以加强对西域的管辖。

此外还要注意回答时不要混淆西域、匈奴、西汉三者之间的关系。

(2)问“最大特点”要结合材料2中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回答,答“如何解决西突厥问题”时要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唐太宗、唐高宗、武则天在这一地区实行的政策。

第(3)问答“原因”时,一定要充分关注材料3,注意要点的全面性;答乾隆帝如何完成统一整个新疆的任务时,除了答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外,还要提到平定大小和卓兄弟叛乱。

答案:

(1)面对西域各族受匈奴控制的局面,西汉联合西域各族共同对付匈奴,最终解除了匈奴对西域的威胁;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汉同西域各族之间的联系;西汉在西域设郡,并置西域都护进行管辖。

(2)最大特点:

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或答“在不改变原有部落组织、风俗的情况下,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

唐太宗征服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武则天时,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3)原因:

准噶尔部发生内乱,面临着俄国入侵干涉的危险;准噶尔首领搞分裂割据,是不得人心的;各族人民渴望统一,并出现向内地迁徙的群众性运动;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准噶尔中的一些部落前来归附;清朝前期强大的国力和民族向心力等。

(任答四点即可)

如何完成:

平定准噶尔部叛乱,统一天山北路,并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加强对蒙古各部的管辖;后又平定天山南路的大小和卓兄弟的叛乱,并设伊犁将军,统管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西汉时期……陆路与水路的开通,第一次促成了中国文明与葱岭、喜马拉雅山以外的文明的联系。

东西方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始发生,相互的了解日益增长。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2:

西洋,在明代是指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明成祖即位后,疑惑建文帝逃到海外,又欲向海外炫耀中国的富强,决定派人出使西洋。

郑和因“有智略,知兵习战,姿貌才知,内侍中无与比者”,被任为正使。

材料3: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提出通商的要求。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

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

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

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

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

此事尤不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请回答:

(1)据材料1和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陆路与水路最远到达哪里?

(2分)这两条通道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2分)

(2)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说明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以及明成祖选择郑和任正使的原因。

(8分)

(3)根据材料3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时英国的国内背景,(14分)说明乾隆对英方要求所持的态度。

(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发展趋势。

(2分)

解析:

(1)问的第一小问涉及汉代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最远到达地,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材料就可得出答案。

(2)问中的第一小问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从材料中归纳即可,但注意“内侍”隐含了郑和认识建文帝这一信息。

第(3)问中的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要特别注意时间(1792年);第二小问从材料中归纳即可。

第(4)问是综合性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陆路最远到达大秦(今罗马),水路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和东西方的相互了解。

(2)目的:

宣扬国威;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原因:

有谋略,会打仗,形象好,知识丰富,认识建文帝。

(3)背景:

进行了工业革命;急需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态度:

乾隆皇帝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

(4)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

1.(精选考题·邯郸模拟)对下列两幅图片所反映史实的说明,正确的是(  )

A.前者迫于冒顿单于的威胁,后者是中原王朝主动示好

B.分别促进了中原与北部和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C.分别发生在汉武帝时期和贞观年间

D.都促成中原王朝设置行政机构管辖该地区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A说法错误,因为匈奴的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是在秦汉之际,文成公主入藏是因为松赞干布的请求。

B正确,因为匈奴是在北方,西藏是在西南地区,两次和亲都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C不正确,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时期。

D不符合史实,因为当时中原王朝都未在当地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辖。

答案:

B

2.以专题的形式统揽历史阶段是学习历史的一个好方法。

下列历史阶段可包含在专题“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之中的是(  )

A.秦汉时期      B.魏晋南北朝时期

C.隋唐时期D.明清时期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相关内容。

题干中的专题强调的是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分析比较各个选项可知,A、C、D都是中国古代封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时期,不符合题目中的要求“封建国家的分裂”,均排除。

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大分裂、大动荡时期,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比较频繁,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答案:

B

3.(精选考题·唐山模拟)在古代,官方因急于将某些信息公之于众,便将“榜”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特殊工具。

例如,靖康元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殿前司降黄榜,告谕士庶云:

“金人游骑已及郊畿。

”该榜文反映的历史信息是(  )

A.北方畜牧业向南扩展B.金军兵临东京

C.宋金联盟友好交往D.金兵进攻临安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两个关键信息,“靖康元年”即1126年,“金人游骑已及郊畿”中的“郊畿”即京师近郊。

联系教材中的“靖康之变”即可选出答案。

答案:

B

4.蒙古土尔扈特部领袖渥巴锡率部回归的英雄壮举(如图),震动了当时的中国与西方世界,正如爱尔兰作家德尼赛在《鞑靼人的反叛》一书中所说的那样:

“从有最早的历史记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18世纪)后半期一个鞑靼民族跨越亚洲草原向东迁逃那样轰动于世,那样令人激动的了。

”造成这次“回归的英雄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

A.清朝开明的民族政策B.强烈的民族意识驱使

C.沙俄残酷的民族压迫D.清朝国力强盛的吸引

解析:

题目中四个选项其实都是土尔扈特回归的原因,但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强烈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属于内因,是“回归壮举”的根本原因;A、C、D三项是重要原因而非根本原因。

答案:

B

5.(精选考题·兰州模拟)在唐朝晚期,一位前往日本的中国人可能在日本看到(  )

①海船上装有中国制造的罗盘针 ②日本京城建筑风格同中国京城建筑风格相似 ③僧人阅读中国雕版印刷的佛经

④日本颁发的文件中的文字有些是汉字

A.①②④B.①②③

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

中国制造的罗盘针应用于海船起于北宋,故排除①。

其余三项均是当时中国文化对日本影响的表现。

答案:

C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

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

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史记·匈奴列传》

材料2: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之约……奉宗室女公主(诸王之女)为单于阏氏(妻子),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

——《汉书》

材料3:

(唐中宗诏曰)朕之小女,长自宫围,言适远方,岂不钟念?

但朕为人父母,志恤黎元,始允诚祈更新和好……降(下嫁)彼吐蕃赞普,即于今月廿七日,朕亲自送于郊。

请回答:

(1)据材料1,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朝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采取了哪些措施。

(2)材料2、3反映出的相同政策是什么?

实行这种政策的背景又有何不同?

(3)从材料2、3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解析:

(1)问要在总结、提炼材料内容的基础上回答匈奴的社会生活状况,秦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所采取的措施结合教材中秦朝与匈奴的关系进行说明。

(2)问材料2反映了西汉初年奉行的被迫和亲的政策,材料3反映了唐朝主动和亲的行为,在回答第二小问时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比较分析。

第(3)问需要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的角度进行综合说明。

答案:

(1)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民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

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

(2)和亲政策。

汉初社会极端贫困,无力打退匈奴的进攻;唐朝国力强盛,重视加强同少数民族的联系。

(3)处理和对待民族关系,不能单纯依靠武力;应持平等友好态度,加强民族团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