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16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docx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

2009年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样卷

一、对题干的理解与把握

1.紧抓题干中的关键词——常识

正确理解与把握“常识”一词,是写作的关键。

评分时必须判断作文是否是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

是,则合符题目要求;否,则不合符题目要求。

常识:

指的是普通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

来自公民的生活体验与社会共识。

(《简明辞典》)

根据词典对“常识”一词的解释,我们对“常识”一词的把握要做到以下几点。

(1)把握“常识”一词的外延。

凡是已经被大众普通了解的知识,已经被社会共识了的常理、常情、常规、常言,均可归入“常识”范围。

如:

晚霞西落,旭日东升——自然界的常理;

尊老爱幼——伦理上的常理;

上公交车,应该先下后上——社会生活中的常理;

……

(2)把握“常识”的内涵。

从“常识”一词的内涵来判断,必须同时具有两个基本要素:

第一,“常”,指的是平常、普通、普及,不是尖端的,精英,少数人掌握的东西;第二,“识”,指主观的认知,强调人对平常、普通的现象的认识。

那些没有被人认知的平常、普通、普及的东西,只具有“常”,而不具有“识”。

如:

“尊老爱幼”,这是一个常识。

因为它有“常”的要素——几千年被人们所共识的,大家都认为是好的,是对的,是应该每一个人去做的;同时,它又能有“识”的要素——它表现了人们对老、幼的认知和态度。

如:

“爱是一种常识”,这是一个判断不准确的“常识”。

爱只是一种行为、表象,不包含人们对爱的判断和认知。

如转化成“爱幼”,则在“常识”,我们都应该去爱幼,这就是一种社会共识。

如:

“林则徐烧鸦片”,林则徐先是用火来烧鸦片,后来才用石灰。

成功地用石灰销鸦片,才让这一方法成为了一种常识(鸦片战争后,用石灰来硝鸦片才成为常识,在当时,还不是常识,没有“常”这一要素)。

所以,不能表述为“林则徐运用了石灰可以销鸦片这一常识……”。

(3)把握“常识”的特殊性。

常识具有相对性,可能存在某个领域中,有一定的特殊性。

如:

文学常识——文学是可以虚构的……;中医常识——望、闻、问、切(我们不懂,但却是中医领域中的常识);沙漠生存的常识、水上生存的常识——具有强烈的地域性特征;《三字经》是古代的一种常识,现在许多人都不懂——具有时代性的特征。

判断作文是否在“常识”范围内写作,就按照以上三点进行判断。

2.紧抓题干中的提示语

本题题干中的提示语有三句话:

(1)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2)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3)有时,常识须推陈而出新。

由于写作的要求当中,没有明确要求“全面理解”或“自选角度”,所以,考生可以任选其中一句进行写,也可以三个句的内容均进行写作,也可以写三个句子以外的内容进行写。

原则只有一个——必须在“常识”的范围内作文。

 

二、对题目要求的把握与理解

本题的题目要求为: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少于800字。

“谈谈你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你对‘常识’的看法”

这一要求,明确地向考生提出了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凡是那些虚情假意的东西都不符合要求。

当然,考生可以用第一人称写作,也可以不用第一人称写作,可以写实,也可以虚构。

原则是不能抄袭,必须是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表达自己对“常识”的真实看法。

至于其中的经历是真是假无所谓(文学是可以虚构,这本身就是一个从所周知的常识),只要看法是真的,体验是真的,就可以了。

“自拟标题”,就是自己根据文章的需要拟定标题,不要出现文题不合的现象即可。

没有拟标题,扣2分。

“自定文体”,就是写什么文体,就是符合什么文体的要求,不能出现“四不象”的文体。

可以写诗歌。

“不少于800字”,每少50字,扣1分。

 

三、补充评分细则

(1)判断“切题”的原则:

全文在“常识”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的看法深刻。

判断文章是否切题,很关键,不仅仅要从审题与选取材料的角度思考,也要从文章内容的整体进行评价。

(2)偏离题意的文章,基础等级在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

(3)不足300字的文章,基础等级四等评分,不给发展等级分。

 

样文:

(说明:

以下样文均按原样打印,括号前的字为别字,括号内的字为正确字。

一号文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如果你随便找一个中学生,问他什么是对数,什么是洛仑兹定律,什么是原子核式结构,他一定可以把这些东西给你讲得头头是道,让你惊叹当今青少年个个都是科学家的料。

但是,你找个尖子生,问他在野外被蛇咬了怎么办,他也许会搔搔脑袋瓜,若想各类化学反应式,然后迷惘地对你说声“不知道”。

那么,“青菜多少钱一斤?

”“不知道!

”。

“被子怎么叠?

”“不知道!

”“为什么啥都不知道?

”“也不知道!

这就是中国教育的一个现状:

对科学知识抓得狠,也把各类奥赛搞得红红火火,但却似乎对常识教育下的力度不够。

学校的课程中包罗万有,可是独缺“常识”。

学生们便因此被搁在高高在上的“象牙之塔”,只搞着高端学问。

当今中国要强国,靠的是飞机、大炮、火箭这些高科技,似乎就应该给学生“喂饱”科学知识。

“常识那点小事儿,何足挂齿,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

”每当看到这些言论,我真想拍案而起,高呼一句:

“此言谬矣,别拿常识不当干粮!

常识是一门指导我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衣、食、住、行等日常行为,无一不需要用常识来引导。

我们现在洗衣煮饭等家务可以由父母包办,各种事宜可以由父母操劳,伊然一个个不问政事的小皇帝。

但父母不能照料我们一辈子,长大后还是要靠自理。

倘若不懂常识,将来岂不是要处处碰壁?

难道还事事都打个电话问父母?

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一塌糊涂,又怎有心思搞学问?

常识也是科技的基础。

科学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产生于人们对身边事物的实践与探索。

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鲁班从叶子会割伤手的常识中发明出锯子。

离开常识而空谈高科技,就像盖楼房不起地基,是靠不住的。

由此观之,在素质教育制度中,增加常识的普及,是很有意义的。

应做到常识与科技知识两手抓。

但同时,我们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在平凡的常识中总结出科学规律,又或者让他们大胆质疑常识,不要囿于常识。

当年,伟大的物理学家伽利略,正是在对常识的质疑中提出了新的思路。

历史也证明了他的这一大胆质疑是正确的。

常识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科技发展的基础,其对于人的意义堪比干粮。

别拿常识不当干粮,用它来“填饱”学生的脑袋,用它来支起科学大厦的腰腹吧!

 

评语:

一类卷。

这是一篇在提示语以外写作的文章,切合题意。

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对常识看法深刻。

文章针对当前社会中缺乏常识教育而发,中心突出,集中论述普及生活常识的必要性。

作文具有形象性,题目新颖,用“干粮”比喻常识对我们的重要性。

文章结尾有比喻性,较形象生动。

本文语言较为流畅,结构严谨。

但字体不太工整,文章把生活常识和科技常识对立起来,是不可取的。

另外,“牛顿从苹果落地的常识中……”的表述,不准确——苹果落地只是一种现象,还没有上升到常识的高度。

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

24+22+10=56

 

二号文

将“常识”牢记在心

常识,这样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词,这样的一些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得(“的”)的道理,在今天,依然会被有些人“忘记”。

在知识高度普及的今天,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犯常识性错误呢?

小时候,妈妈说,脏东西是不能吃的。

可是,炸鸡里的苏丹红是怎么回事?

牛奶里怎么会有三聚氰胺?

连鸡蛋都有人工合成的?

蔬菜的果上有农药,注了水的猪肉,这些不都是我们吃下去的脏东西吗?

难道,那些黑心的生产商连什么该吃,什么不能吃的常识都没有吗?

非也,利益当前,这些常识就直接忽略了吧。

苏子曰: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可是,为什么四川地区经过地震的桥尚能矗立,河南(湖南)株洲闹市区的立交桥却不推自倒?

为什么还会有陈水扁的琅铛入狱?

为什么网友一人肉搜索就能搜出一把贪官?

难道他们不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吗?

非也,他们显然也是背过赤壁赋的。

可利益赤裸裸地诱惑,还是让他们犯了“常识性错误”,偷工减料,受贿贪污。

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是我们听了一生的常识。

然而,多少人忘记了他们戴着红领巾时发过的誓言。

在公交车上,是谁无视旁边老人假装入睡?

网络是,是谁穿着火红的高跟鞋踩死一只只的小猫?

哪位大叔在公交车上大骂“未解决”?

又或者,是谁在节日的烟火中狂欢时忘记了在等我们回家的父母?

有多久,我们没有帮父母做过家务,没有与他们聊过天?

美德,道德,品德,哪怕是不怎么背政治的理科生都可以随口说出一长串,可是这样的常识,我们有去做吗?

三鹿是受了处罚的,贪官终究会被“双规”的。

而在行为上有不妥的人也必定会受到斥责的。

所以,有知识有文化的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再退化为常识的文盲?

这一次,我们可不可以将常识牢记在心?

做(“作”)为一名即将步入大学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我宁愿把常识性错误出在高考卷上,也不要在人生的答卷上忘记我们该有的常识。

让我们一起牢记人生的常识,一起用行动去维护这些常识,一起把这世界,变成和谐而美好的人间。

 

评语:

这是一篇选取了“常识易知而难行”这一角度行文的文章,切合题意。

一针见血地剖析了当下见利忘义的商人和贪官知常识而妄顾常识的现角。

深刻回答了“常识易知难行”的知识。

文章又批评了当下生活各种“常识易知难行”的现象,呼吁人们应牢记常识。

作者对常识的看法深刻,具有生活价值,现实意义。

语言通顺,但不够流畅,字体不工整,有错别字。

个别事实引用不准确,论据有两处出错,这表明作者在关注社会时比较粗糙,值得注意。

发展等级在“立意深刻”上打分。

得分:

23+20+9=52

 

三号文:

打破常识结出新知识

常识,也许是说平常人都有的知识,但也可以说是前人做过的事,后人总结了经验,然后许多人都跟着做或跟着这一思路走下去的常规知识吧。

但是人非圣贤,谁能无过,况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常识也该换换衣裳,与时俱进了吧!

小时候就是九几年的时候吧,那时还没有取消农业税,农村里的人们种谷米有一大部都拿去交税了。

于是,谁家的稻米又结实又多,那么他就算的上是有钱人了。

但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每家每户的稻谷量都差不多,也许常识是被过于信任了吧,但那一年,我家的常识换了科学的衣裳。

记得那一年春天,爸爸老早开车出门了,只听妈妈骂道:

“明知道今天要浸种子,播秧,还跑去喝酒,别人家都快插秧了,真没志气。

”说着自个儿坐在门前浸着谷种子。

不一会儿,爸爸开着那老摩托车(比我还老一点)回来了,车后载着一叠叠塑料作(“做”)的长方形的东西。

妈妈气愤地站起来,边走向爸爸,边骂道:

“今日要做什么,还死去喝酒。

”还不等爸爸开口,又指着车后那奇怪的东西,今年的米饭不用愁啦。

看着老妈一面(应该为“脸”)疑惑,老爸继续说:

“这是姑父从外省买回来给我们的,妈像叫挞子,把浸好的种子放在上面,然后等谷子发芽后,就可以播种啦,成活率挺高啦!

”老妈不等老爸说完,气愤地用食指擢(“戳”)老爸的头,说:

“你脑袋也浸种子啦!

你也的没的常识?

谷种子当然要在田里发芽啦!

”平时,老爸很少逆老妈的常识意,但这次他说:

“好,那咱们分开种,比比谁的更好更多更高效!

”老妈不肖(“屑”)地看了老爸一眼,说:

“比就比,谁怕谁!

”我在一旁看得正乐,这两老,几岁了……

于是,老爸和老妈在门前田地分开两块地,各自种自己的。

老妈按照常识,像过去的浇水,施肥,还经常趁老爸不在的时候,偷偷看看老爸种的。

老爸的谷芽儿,就施了一次肥,可长势就比老妈那常识下种的好,那几夜,老妈失眠了……

那一年,我家过了个丰收年,从那时起,老妈开始什么都听老爸的意见了,老妈心想:

常识并不都可靠。

老爸也常得意地说:

常识这玩意儿,穿上科学这新衣裳就是新知识。

 

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把自己对常识的看法——常识要推陈出新,转化成一个故事来表述。

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不用怀疑这是作者真实的看法。

切合题意。

故事有情节,人物语言较为生动。

但标题不好,显然不是一个记叙文的标题(考生要提炼标题)。

叙述的语言比较粗糙。

有四个错别字,有不少地方表述不当(评卷时,应该更注意在语言上拉开距离)。

发展等级在“构思新颖”上打分。

得分:

22+20+7-2=47

 

四号文:

敢干挑战“常识”

生活在纷彩呈现的现代社会中,脑海里有我们时刻关注着的常识。

的确,常识与我们同行。

有时,常识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般“知易难行”;有时,常识也须推陈出新。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有敢于挑战“常识”的勇气,让常识在我们的手中推陈出新。

敢于挑战“常识”,需有坚毅的信念。

于中世纪的人们而言,“地心说”是人们心中的常识。

在教会的思想禁锢下,这个常识“顽固”不化地在人们心中驻守了二百多年。

然而,常识有正有误,这,便需要我们有敢于推陈出新的坚毅信念。

科学的发展渐渐撩开了思想的迷雾,一位巨人毅然挺出,用坚定的信念去挑战“地心说”这常识。

他,是布鲁诺。

因捍卫“日心说”而坚毅地坚持,罗马教会的思想禁锢的烈火却是让布鲁诺坚定的信念在火中涅磐不灭!

看,当下“日心说”的科学常识的长存,是在布鲁诺等勇于挑战常识的先行考下推陈出新的!

敢于挑战“常识”,需要有不懈的付出。

农科学界中普遍存在着野生稻不可杂交了优质稻的常识。

但,一位敢于挑战常识的耕耘者,用不懈的付出,让这常识推陈出新。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

当他还是一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备颠覆世界权威常识的胆色;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

一介农夫,播撒知识,收获富足。

一片片油灿金黄的杂交稻在秋风中摇摆,农民的眼中含着丰收的笑意,注视着这满地的“黄金甲”。

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因为有着不懈的付出,这杂交稻的常识在他手中推陈出新;因为有着不懈的付出,他让全国人民的米袋子满了起来。

回看中华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华儿女用不断探索的勇气去挑战“常识”,让常识推陈出新。

可是,当代经济浪潮如洪水猛兽般冲击着的社会生活中,仍有人将思想固锢在“常识”当中。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这头将要崛起的雄狮,更是不能止步不前。

常识有正有误,需要我们敢于挑战,让其推陈出新。

父母给予了我们一双手,我们有能力去为常识穿上“新装”;父母给予了我们一双脚,我们有能力攀上常识的“新峰”!

敢于挑战常识,需要那坚定的信念,更需要那不懈的付出。

风雨过后,眼前会是鸥翔鱼跃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便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

就让常识在我们手中掀开新的一页!

 

评语:

这是一篇中规中矩的经过高考训练的文章。

论点为“怎样挑战常识”,分论点为:

挑战常识需要有信念;需要付出;需要不断探索的勇气。

文章行文的过程中表出很浓的训练痕迹,不深刻,归为二类卷。

文章观点陈旧,但能紧扣信念与挑战常识的逻辑关系,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文体符合议论文体特征。

文字表达一般,存在着两个大毛病。

一是论据不准确。

如孙中山应该说的是“知难行易”;“地心说”对人们的影响应该是上千年,而不是二百年;二是堆砌华丽词藻,有着大量与内容无关的描写。

发展等级在“立意较深刻”上打分。

得分:

20+19+6=45

 

五号文:

常识

“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做人要坚持不懈”,生活中许多众所周知的话语,许多司空见惯的现象都是常识。

我们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

常识,指引我们更好地生活。

蜻蜓低飞,燕子归巢,我们就知道天要下雨了,这是常识给予我们的提示;一场大雪过后,庄稼盖上一层厚厚的棉被,农民伯伯的心就乐开了怀,因为厚厚的积雪会冻死害虫,来年就会丰收,因此有谚语是这么说的“瑞雪兆丰年”,这是常识指导我们的生产。

常识在我们的生活中就如同一盏明灯,指引我们前进,走向幸福的生活。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我们每个人从小就接受父母的、老师的教育,许多做人的大道理已经耳熟能详了。

如“做人在坚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废”,但又有多少有做得到呢?

小居里夫妇做实验不能从头到尾的认真,遇到问题半途而废,最终把发现中子的诺贝尔奖拱手让给了查德威克。

的确,许多常识是我们都知道的,但能否做到决定了一个人的成败。

常识,须推陈出新。

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把蜜蜂和苍蝇放在一个玻璃瓶里,并平放在桌面上,让瓶底对着窗户,结果蜜蜂不停地朝窗户飞,没能逃出玻璃瓶,而苍蝇则朝不同的方向飞,不一会儿就飞出了玻璃瓶。

在这里,常识就犹如玻璃瓶里的蜜蜂和苍蝇,能推陈出新者,就能像苍蝇一样逃出生天,到达一个更大的空间;不能推陈出新而固守者,就只能像蜜蜂一样被困在玻璃瓶里,得不到发展。

哥白尼通过观察和计算,提出著名的日心说,打破了当时教会的地心说,天文学因此得到发展;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提出力不是维持运动的原因,开创了实验物理,为后世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达尔文环游世界,不畏权威和教会的反对,写出了《物种起源》,从而开创了生物史上的又一高度。

这些人,毫无例外的都是打破常识,对常识推陈出新的人。

而他们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可见,常识是不断推陈出新中发展的。

既然生活在常识中,就让我们学懂常识,运用常识,革新常识,让常识与我们同行。

 

评语:

本文是根据题目的三个提示语全面写作的文章。

其中第二段写常识与我们同行,材料丰富,表现得很好。

第三段仅仅重复“易知难行”,写得不深刻。

第四段写推陈出新,材料丰富,有一定气势,不错。

但文章一段一个角度,篇幅有限,都写得不深刻。

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写作,观点多,表述上漏洞多,符合题意,是二类卷。

发展等级在“材料丰富”上打分。

得分:

20+20+6=46

 

六号文:

常识与我同行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出新……

从小我们就接受来自家庭、学校的教育。

有时,通过各种媒体也接受各种信息、技术。

我们都有了一定解决生活一些难题的常识。

但我们还是会犯各种常识的错误。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常识告诉我们烧菜时油着火了,应马上盖上锅盖或用湿布扑灭而不应往油里泼水。

屋里着火了,我们应用湿布捂住嘴巴,蹲下身来走,而不是乱跑一通……虽知易而难行。

我在一次烧菜中,不小心锅里着火了,我这时看到火,心里一慌,马上拿起水往锅里泼,这时,火烧得更厉害了,我不知所措,不知怎么是好,心里如同热锅上的蚂蚁。

冷静一下,我想应该是用锅盖盖上,后火就灭了。

虽然油烧起来是不应用水泼的,这是一个常识,但遇到困难时,人们的理智往往会受到慌张,害怕的情绪所影响,明明懂得应该怎样去做,但在那时,却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在新闻中看到了一起公共汽车着火使25人死亡的视频。

在视频中,看到公交车不到一分钟火势就十分大,这时车上的人都拥到车门去,导致车门打不开。

听到车上的人惊慌地惨叫,却还没有看到有人打破车窗逃生。

人们只是一味地堵在车门上,导致车上25人死亡,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在我看到视频时,我在想他们应打破窗户逃生,而不是在那里惊慌乱叫。

但想深一点,他们身处在那危难的地方,往往由惊慌的情绪使他们茫然不知所措,虽有常识却没有实行措施。

常识虽易知而难行。

常识须推陈出新。

以前认为地震到来,应立刻逃到桌子下,而经过这次汶川大地震后,我们都明白,地震到了应利用有限的时间逃跑,跑不了,才藏在桌子下,保护自己。

这是实践和经验告诉我们的常识。

社会不断变化,常识也要与时俱进。

虽有常识更需要有遇事冷静的心态。

有时遇到事情,不是因为不会不知道而做不好,常常是因为人们的惊慌,紧张使自什么都做不好。

所以要保持冷静。

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我们要用常识加上冷静和灵活的思维去应对。

 

评语:

这一篇接近平均分的样卷。

文章论述了为什么“常识会易知而难行?

”是因为遇事不冷静。

观点正确。

并集中运用两个事例来论证,比较鲜明。

再有一小段来说“常识要推陈出新”,例证虽然较单薄,但也是正确的。

文章结构不均称,开头与结尾不精彩。

开头抄题干,结尾又回到对“不冷静”的表述,思维混乱。

所引有的例子(公交车大火),分析武断,表明该生关注社会比较粗糙,对社会事件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思考的浓度。

语言在不少不通的地方。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略显丰富”上。

得分:

18+17+5=40

 

七号文:

常识之香

“大家好,这里是QQ论坛,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主题是——常识,大家可以从各个方面去讨论,希望各位网友们可以踊跃发言,积极参加。

我心飞扬:

我认为常识应该是人人都应该懂得的知识。

常识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工作是不可缺少的,人不能没有常识,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给予它自信的阳光。

常识的重要性就和水、阳光一样必需,一个没有常识的人很难想象他可以怎样在社会上立足吧?

但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社会上确实存在没有常识的人。

在公园里,连小孩子都知道不可以乱摘花草,不可以践踏草坪这常识,但偏偏有一些缺乏常识的人去做,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常在心间:

非常同意楼上网友的见解,助人为乐,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等一些行为不是一种常识吗?

看到他人有困难,去帮他一把,难道这些不是常识吗?

那为什么社会有些人还是没有常识呢?

看到有人想跳楼自杀,楼下聚集了许多看热闹的人,他们有些人当中不但没有劝阻轻生者打消念头,反而还耸勇(“怂恿”)他往下跳,难道这些人不懂得生命诚可贵这一常识吗?

不是的,他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常识,但为什么他们又会表现出没有常识的一面呢?

我想这是因为常识易知难行,许多人知道但不愿意行动。

众志成城:

我觉得常识这个词在2008年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如08年初的雪灾,造成了许多人农民工返乡困难,人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这一常识,因此许多帮助农民工返乡的措施相庆执行。

5·12汶川大地震造成数以万计的人流离失所,人们知道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支持这一常识,因此各地人民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千万百计帮他们度过难关。

8·8奥运会正式在北京拉开序幕,人们知道要维护国家荣誉和尊严,因此志愿者微笑待人,用心服务,让国际社会感受到中国的热情。

……

“非常感谢各位网友的看法!

后记:

常识对于个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常识的种子可以播种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常识之花可以在世界每一个角落开花结果,常识之花香可以散发在每一处角落。

 

评语:

三类卷。

散文写法,虚拟三个网友发三个贴子,对“常识”发表自己的看法。

全文在“常识”的范围内行文,但认识不深刻,泛泛而谈,符合题意。

结构新,能表达出真实的看法。

但语言粗糙,许多地方均不通,典型的“网语”,让人读得费劲。

有错别人,标点符号也多处不正确,标题起不到任何作用。

发展等级在“形式略有新意”上打分。

得分:

16+16+4=36

 

八号文:

爱,是一种常识

爱,无处不在,它会繁衍,有时会在血红的心脏上,如病毒一般快速滋生。

每一个人都认为爱是困难的,伟大的,甚至是难以攀登的。

但我告诉你,爱只是一种常识。

爱是一种常识,那里需要爱,那里就有爱。

刹那间,地动山摇,校舍倾地而倒,雨水倾盆而下,昏暗的大地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悲恸的哀喙(“号”)。

但不久后,满头苍发的温总理站立在这余震连连的汶川上。

因为汶川现在需要爱,所以老者毅然站立在凌散的瓦砾上。

不用别人来说,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汶川现在最需要的是关爱与鼓励。

爱只是一种常识,国家遭遇灾难,理所当然要付出国家对人民的爱。

因为爱是一种常识,所在连平凡的乞丐也能知道为灾区人民献一点爱。

一位老人乞丐拄着手杖蹒跚而至,把手中的105元塞进箱子,要献出爱很容易,只要手一伸,无论是1元还是几百,那含义是一样的。

爱无伟大、渺小之分,也无难易之分,有的只是你是否意识到爱只是一种常识,人人都能意会,人人都能付出。

爱是一种常识,所以爱是人的本性。

每一个人都知道爱,所以爱成了一种常识,从而爱转变为人的本性。

从孔子提倡仁爱开始,中华民族的血液里一直流淌着令人激昂的爱的血液。

沉寂了几千年的血液,终于在2008年一举爆发。

初春的一场雪灾,使中国南方损失惨重,道路阻塞。

但不辞劳苦的唐山十三兄弟却千里迢迢来到湖南帮忙打通道路,还中国南方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