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214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4.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docx

学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

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

这条道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可以是陆地、海洋,也可以是大漠、草原;可以是同一个大陆的东亚、南亚、中亚或西亚,或是具体的国家。

在张骞开通西域这一标志性的节点之前,丝绸之路上的欧亚文明交汇已然存在,而且这种不同种族、地域之间的文明对话,似乎是一条永恒的时光之河,历经数千年延续至今而奔流不息。

按照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

“从文化——历史的观点看,这是连接地球上存在过的各民族和各大陆的最重要的纽带。

丝绸之路文明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拥有一个复杂的动力系统,政治、经济、文化在不同层面发挥着主导、引领的作用,因此,这一文明具有深厚的内涵。

它可以体现为举足轻重的国家安全战略选择,如汉朝开通西域对匈奴的战争、大唐对突厥的战争。

它也可以视为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丝绸把中国农民的桑蚕养殖、丝绸生产与中亚、西亚商人的物流运输等以市场的形式连接起来,现代自由主义的经济方式在这条经济带上起到了主导作用。

与政治、经济活动相比,丝绸之路的文化融合对于中华文明的丰富和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价值。

如佛教文化自汉代传入中国,扎根开花,完成了异域宗教思想的首次中国化。

唐初唐太宗明确提出要把源自西域的燕乐,与汉民族的传统雅乐一并纳入宫廷音乐,朝野莫不为之风靡。

在唐王朝的广阔疆域里,这种多样性、包容性的国家文化政策的实施,把中华文明推向了新的境界。

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国文化地理空间不停滞的运动和延展。

黑格尔曾经从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等角度提出,中华文明是一种相对封闭、静止、缺少变化的文明形态,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

从丝绸之路的研究看,中华文明在运动形态和内在规律上都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如果把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作为一座分水岭,之前是中国本土文明的内在碰撞与交融,华夏与夷狄戎蛮至迟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走向了民族和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融合。

之后,中华文明的历史演化进程由于外来新的文化元素的加入而变得更加活跃和精彩。

丝绸之路改变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葡萄、石榴等进入了中原腹地的村镇农田;那些与周秦迥异的西域汗血宝马不仅出现在汉武帝恣肆驰騁的军阵,也装点了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研究丝绸之路中国“放眼看世界”的历史轨迹,对于实施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参照。

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国内经济发展新常态大背景下推出的新的倡议。

这一倡议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相互交织的协作发展,也是国内相关联地区优化经济文化发展空间的重大机遇。

研究新丝绸之路的规划及实施,要注重经济带和文化带的复合、一体化发展,注重更好地统筹国内不同区域的改革创新,实现共赢发展。

这既是历史丝绸之路的重要经验,也应是新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编自朱文谦《丝绸之路文明的历史思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丝绸之路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直到今天人们也没能弄清楚它在地理上的坐标。

B.数千年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地域间的文明交流从未断绝,丝绸之路是沟通不同文明的重要纽带。

C.丝路文明的深厚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它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

D.丝绸之路对中国文化的推动,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本题中,A项,“没能弄清楚……”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这条路在空间上的地理坐标是复杂的,并没有说“没能弄清楚”。

C项,“丝路文明的深厚内涵不仅表现在它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更在于它在国家安全方面的战略意义”错误,选项有两处错误,一是“全球化的经贸之路”,文中说的是“早期全球化的经贸之路”;同时选项递进关系不对,文中“可以……也可以……”属于并列关系。

D项,“有力地证明了黑格尔对中华文明性质所做界定的错误性”错误,由文中“这一观点似乎是简单或偏颇的”可知,选项“有力地证明了……错误性”说法错误,选项忽略了“似乎”这一修饰词。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丝绸之路是文明之路入手,然后从空间、时间两个维度对丝绸之路的基本情况展开介绍

B.第二段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使读者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C.文章引用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的观点,论证了丝绸之路是一条连接亚欧大陆的文明之路,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D.文章对历史上的丝绸之路论述之后,落脚于对新丝绸之路的思考,使论题贴近现实,富有时代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中,B项,“对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进行论述”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重点论述的是丝绸之路在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具有的内涵和价值。

故选B。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统治者开放包容的政策,使来源于西域的佛教、燕乐得到空前兴盛,从而促成丝路文化的融合。

B.汉代之前中华文明主要局限于中国本土之内,汉以后冲破国门,文化交流、融合的程度更高。

C.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古代人的生活中可能就不会出现葡萄、石榴等物品,军队中也可能不会有汗血宝马。

D.现阶段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历史和国情,必将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本题中,A项,“使来源于西域的佛教、燕乐得到空前兴盛,从而促成丝路文化的融合”错误,文中说“朝野莫不为之风靡”指的是唐代的燕乐,佛教在唐代是否兴盛,文中无明确表述;并且“促成思路文化的融合”因果关系不成立,燕乐、佛教的兴盛是思路文化中西融合的表现。

故选A。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

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

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当地时间4月15日下午,一场巨大的火灾席卷了法国巴黎市中心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大教堂。

火灾令巴黎圣母院受损严重,但大教堂主体建筑和一些重要文物得以保存。

大火发生后,工程人员逐渐固定巴黎圣母院的建筑结构,起重机把部分建筑材料运走。

消防部门称,他们已冷却大教堂的墙壁及从屋顶跌下的碎片,外墙再没有倒塌的风险。

巴黎圣母院短期内难以对外开放,负责管理圣母院的主教表示,他相信法国总统马克龙有关圣母院能在5年内完成重建的承诺,他期望届时圣母院能恢复原貌。

他较早前表示,圣母院大火迅速蔓延,或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

负责监督巴黎圣母院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承认,他们低估了火势蔓延的速度,造成比他们预计更严重的后果。

他们一直认为,阁楼的古老橡木木材会缓慢燃烧,即使圣母院的保安要花约6分钟登上阁楼确认起火后,才通报消防部门,仍有充裕时间灭火。

但这次火灾由警钟响起,到消防员携带重型器材登上阁楼开始灭火就需20分钟,多番延误才导致损失惨重。

有消防安全专家批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应变机制不合理,而建筑师为了避免水浸及损毁建筑结构,拒绝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也低估了这幢复杂建筑物所需的防火措施。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9年04月22日)

材料二:

巴西国家博物馆去年9月发生大火后,12日首次对媒体开放。

2000万件馆藏仅10%得以被幸运救出。

预计整个修复工作将在2020年完成。

巴西国家博物馆位于里约热内卢市,已经有两百年的历史,曾是葡萄牙和巴西皇室的居所,后成为巴西历史上最悠久也是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

去年9月初,巴西国家博物馆发生大火,博物馆的主体建筑除了外墙之外,全部被烧毁。

2000万件收藏品中,除了本身耐高温的陨石以及保存在钢制柜子里的古生物样本以外,多达90%的藏品被破坏。

火灾原因至今尚不清楚,巴西联邦警察仍在调查起火原因。

截至目前,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已抢救出约2000件完整的文物或文物碎片,抢救出的文物包括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美洲地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化石“卢西亚”,以及距今上千万年的化石和贝壳等。

巴西《环球报》13日称,研究人员表示已救出文物的数量远超预期。

巴西新闻网站“Terra”称,由于建筑物的天花板、多处墙壁和若干楼层被烧毁,接下来的工作重心是对整个建筑进行加固。

目前,博物馆的加固措施已经能够允许人们走进建筑物内部,展开救援工作。

文物抢救协调员克劳迪亚称,经历大火之后,文物都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

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

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抢救工作虽然进展顺利,但抢救出来的文物暂时无处存放也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

(节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2月15日)

材料三:

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4个,石雕造像59000余躯,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1500年来,石窟不断经受着大自然的风化、雨水等侵害。

“从目前的保护手段来看,人类并没有能力通过化学、物理的方法来彻底阻止石窟老化。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院副教授李志荣说,遵守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从2003年起,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

据宁波介绍,云冈石窟通过与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长期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

数据采集建档是第一步。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

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云冈石窟研究院打造了一套基于VR眼镜的沉浸式石窟体验系统。

该系统可支持最多15人同步在云冈石窟第18窟的虚拟场景中进行漫游,游客还可乘坐虚拟的莲花升至空中欣赏石窟高处的艺术细节。

借助于精准数据,云冈石窟得以复制还原,皇家石窟的宏伟气势得以跨时空跨地域展现。

(节选自《新华网》2019年4月23日)

材料四:

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区刘亚楼旧居等7处不可移动文物遭拆除案,行政追责34人,刑事追责7人;湖北红安县七里坪革命旧址遭破坏案,违法建筑被拆除,行政追责8人,刑事追责3人……近日,国家文物局对外通报“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2016—2018年)”情况,曾经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几起文物破坏案件,再次走进人们视线,成为我们整治文物违法犯罪的标志性案件,也见证着我们保护文物、维护文物安全的坚定决心和坚实行动。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无论是登临万里长城,还是探访石刻洞窟,无论是瞻仰革命遗址,还是踏足名人故居,只要你走近文物,就能穿越历史的烟云,与过往的岁月对话,与绵延的文明相拥。

可以说,文物是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象征与见证,文物一旦毁损,消失的不只是文物本身,还有文物背后珍贵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深蕴的精神。

近年来,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不可否认的是,破坏文物的现象仍不时发生。

以长城为例,“拆砖建房”者有之,“将野长城用水泥抹平”者有之,“为了修路将长城强行掐断”者亦有之。

而在当前各种破坏文物的行为中,法人违法已成影响文物安全的首要风险。

据了解,在国家文物局督察督办的文物违法案件中,法人违法占比高达76%。

解决文物法人违法难题,还需地方政府加强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管责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2019年4月19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责监督巴黎圣母院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认为,阁楼的古老橡木会缓慢燃烧,发生火灾后仍有充裕时间进行灭火。

B.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文物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但文物的存放问题暂时没有得到解决。

C.浙江大学文化遗产院副教授李志荣认为,目前的保护手段无法彻底阻止石窟老化,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D.我国文物事业取得很大发展,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但破坏文物的现象仍不时发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材料,再与选项内容进行比对。

本题中,B项,“巴西国家博物馆馆长凯尔勒表示,文物抢救修复工作进展顺利”错误,根据材料二“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内容可知,目前抢救工作还未进行到修复,且博物馆馆长说的是“抢救工作虽然进展顺利”,并非是“修复工作”。

故选B。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损失惨重,不仅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更是因为负责监督消防安全系统设计的建筑师低估了火势蔓延的速度,没有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

B.在高清三维数据的支持下,人们运用VR眼镜足不出户就能近距离感受到云冈石窟的艺术魅力。

C.整治文物违法犯罪,不仅需要地方政府采取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更需要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加强监督和监管。

D.巴西国家博物馆2000万件馆藏仅10%得以被幸运救出,这些文物经历大火之后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修复难度非常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本题中,A项,“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损失惨重……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错误,根据材料一“他较早前表示,圣母院大火迅速蔓延,或与电脑系统故障有关”内容可知,并未确认火灾蔓延与电脑系统故障造成的,文中说的是“或与”,这是猜测。

故选A。

6.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你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几点建议。

【答案】①在不影响文物保护的前提下,健全消防安全系统,规范日常消防管理和加强消防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防火安全意识。

②及时对损坏的文物进行抢救修复。

③将科技与文物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记录保存文物的详细数据。

④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根据以上四则材料,请你为我国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几点建议”,然后可以到材料中直接陈说该如何去做的内容,还可以圈出在文物保护方面出现后事故的内容,根据事故原因给出建议,还可以圈出一些成功的案例并进行概括。

由巴黎圣母院损失惨重的原因来看,如“但这次火灾由警钟响起,到消防员携带重型器材登上阁楼开始灭火就需20分钟,多番延误才导致损失惨重”“有消防安全专家批评巴黎圣母院火灾应变机制不合理,而建筑师为了避免水浸及损毁建筑结构,拒绝在阁楼装设洒水器及防火墙,也低估了这幢复杂建筑物所需的防火措施”,这说明要健全消防安全的系统,要加强应变机制培训;从巴西博物馆火灾后对文物的处理来看,“经历大火之后,文物都非常脆弱,一经碰触就有可能会被损毁。

目前的抢救工作仍然非常‘表面’,只是记录、查找等基础工作”,这说明对于文物的修复一定要及时;从材料三中我国的一些尝试来看,“遵守考古学的原则和方法,把石窟现存的信息全面、科学地记录,原真地呈现,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云冈石窟就开始了数字化探索”“逐步形成了依托高精度测绘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科技手段,永久地保存云冈石窟珍贵文物及历史档案的方法”“数据采集建档是第一步。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生成洞窟中各个方向的剖面图,使洞窟得以多角度展示,为云冈石窟建起三维‘数字档案’”,这说明可以把科技与文物相结合,对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及时记录保存文物的详细数据;如材料四“解决文物法人违法难题,还需地方政府加强文物安全主体责任,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开展文物保护工作,同时,文物行政部门和执法机构监管责任也亟待进一步加强”,这说明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规,加强文物保护意识。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

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

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

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

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

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戈壁绝尘

在山水秀丽的南方,我们实在很难想象戈壁是什么样子。

当我降临甘肃的上空,从飞机舷窗往下一看,我立即目瞪口呆。

飞机下面全是山。

是我从没见过的如此辽阔无边、连绵成片的群山。

但山山皆秃,没有林木遮掩,没有河水流淌,仿佛一群肌肉发达的或蹲或卧的虎豹全都被扒光了皮毛,光着身子任由太阳的炙烤,而导致了皮肤的干裂,变得全身灰黄,毫无光泽和血色。

噢,大西北,裸露的大西北,灰黄的大西北。

落了地面,戈壁滩赫然入目。

此时,我的感觉就不仅仅是目瞪口呆了。

四周环顾,没有人影。

天和地之间,是一条平直的线。

线面上有光芒,有云朵。

遍地里,每一颗沙粒、石块,每一堆沙土、乱石,每一条干枝、枯草,忽然都活了起来,仿佛就是词典里挣扎着跳出来之后散落一地的词,一个个都分别代表着孤寂、干渴、饥饿、迷失、慌乱、恐惧、绝望、死亡这样的词义。

捡起来读,心会发毛,手脚颤栗。

我知道我很幸运地来到了曾经的古道,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那是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命名的。

这是一个十分典雅,富有诗意的称谓。

想必当年这肯定是一条充满灵性充满浪漫的路吧,必然是驼队不断,马蹄声脆,绸缎拖地,五彩缤纷,轻柔而妙曼。

也许我站立的地方,就曾经有驼队小憩过。

夜色里,篝火灿烂,奶茶飘香,烤肉诱人。

说不定地面上还残存着当年的残骨或木炭。

望茫茫旷野,已经看不出半点当年的喧嚣,看不出轻柔而妙曼的景况。

一种苍凉如同空气一样,弥漫在周边。

当我让戈壁的苍凉淹没了全身之后,很快就对这片辽阔的苍凉产生了敬意。

我听到了脚步声,一阵一阵的,由远及近。

西汉的张骞,第一个穿过了西域的苍凉。

建元三年,张骞告别汉武帝,告别灯红酒绿的长安,率百人随从,首次出使西域。

张骞的队伍,一字排开,夹杂着马蹄声、驼铃声和人的脚步声,一路浩荡,经陇西,过敦煌,日行夜息,让这不曾出现过人烟的戈壁第一次留下了一串串人的脚印。

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又第二次奉派出使西域。

张骞几经周折,前后花了数十年的时间,终于用脚步打通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丈量出了一条惠泽四方的丝绸之路。

张骞无疑成了功臣,名垂千史。

但两千年了,丝绸之路的砾石、风沙早已把张骞的脚印埋没得毫无踪影。

而且,这条古路也早已停止了运行,但张骞的脚步声似乎没有消停。

张骞的故事依然流传在这一片辽阔的苍茫里。

很幸运,在这条古道上,在这一片荒漠里,有一些事物竟还能经受了风沙的冲刷,留下了足迹。

玉门关玉树临风,最为坚贞和强悍。

这是我的戈壁之旅最强烈的印象。

玉门关是汉武帝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于公元前121年---107年间下令修建的。

玉门关几度迁址,现在看到的是汉玉门关遗迹。

这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全用黄土夯筑而成,耸立在东西走向戈壁滩狭长地带中的砂石岗上。

周边无一建筑,唯见茫茫沙砾,空旷无人。

看上去,尽管日月侵蚀,已经显出破败,但它那种孤傲和霸气,依然镶嵌于城墙中,巍然不动。

唐边塞诗人岑参曾作《玉门关盖将军歌》:

“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

南邻犬戎北接胡,将军到来备不虞。

五千甲兵胆力粗,军中无事但欢娱……”其时,守关甲兵多达五千,其规模之大可以想见。

但今天它难免寂寞了。

当年的热闹不再,当年的雄关已成文物。

因地偏人稀,路途遥远,每天前来参观的人并不多。

它只能作为历史的见证,为后人努力地与日渐一日的衰败和冷清抗争。

丝绸之路所经之处多是无边无际的荒漠,但因为有这么一些人的到来而变得热闹。

自张骞之后,穿越过戈壁滩、大沙漠的人,还有西域第一任都护郑吉,西域行军司马班超,高僧法显、唐玄奘,大司马霍去病,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当然还有许多的无法记入史册的无名小卒。

他们当中,有的是丝绸之路的守护者,开拓者,也有一些掠夺者,破坏者。

正因为有了这些人,丝绸之路才有了悲喜交加的历史。

但一切都得归为苍凉。

那些人来时,步履匆匆,搅得沙飞石走,尘烟骤起,但时间一长,尘埃终要落地,成为绝尘。

后来者,看着前人留下的废墟,一番唏嘘之后,却找不到他们的脚印了。

谁都是戈壁的过客。

我长久地站在那儿,感受着那一片苍茫,渐渐又让苍凉淹没。

戈壁,如果没有丝绸之路贯穿,那只是一片荒漠;丝绸之路要是没有那一群人走过,那条路就必然寂寞;那一群人如果没有留下悲和喜,那就没有了苍凉。

人要是没有经历苍凉,那就是苍白。

苍凉是戈壁的神。

7.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戈壁的“苍凉”贯穿全文,写出了作者在戈壁的所见所闻和感受,文脉清晰,形散而神不散。

B.文章运用由远及近、虚实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