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2363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6.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docx

高二上化学期终合格考复习指引

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化学(合格考)复习指引

1.了解门捷列夫在发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方面的突出贡献。

门捷列夫19世纪俄国化学家,他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就此发表了世界上第一份元素周期表。

2.了解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是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的主要原因。

3.理解并能比较短周期元素(同周期、同主族):

原子半径、离子半径、气态

氢化物热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含氧酸酸性、得失电子能力

同周期(从左到右)

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离子半径

逐渐增大

逐渐增大

电子层结构

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递增

电子层数递增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

逐渐减小

逐渐增大

得电子能力

逐渐增大

逐渐减小

金属性

逐渐减弱

逐渐增强

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逐渐减弱

主要化合价

最高正价从+1~+7,

非金属元素负价=-(8-族数)

稀有气体化合价为零,主族元素最高正价数等于族序数(O、F除外)

气态氢化物热

稳定性

气态氢化物形成逐渐变易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增

气态氢化物形成逐渐困难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递减

最高价氧化物

对应水化物的

酸碱性

酸性逐渐增强

碱性逐渐减弱

酸性逐渐减弱

碱性逐渐增强

4.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非金属、金属、稀有气体的位置;应用元素周

期表寻找:

制催化剂的材料、耐高温、耐腐蚀的合金材料、制农药的材料、

半导体材料。

零族为稀有气体;氟、氯、硫、磷、砷附近的元素可以制农药;过度元素可以作催化剂和耐高温、耐腐蚀性的合金;

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分界线附近的元素多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

单质密度最小的元素H;单质密度最小的金属元素Li;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O;自然界中最活泼的金属元素Cs铯;

最活泼的非金属元素F;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HF;

最强含氧酸HClO4;单质延展性最好的金属Au;

单质导电性最好的金属Ag;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C。

非金属元素|最高正价|+|最低负价|=8

5.应用元素周期律知识判断:

元素非金属性、金属性强弱,并设计实验验证。

[Na、Mg、Al]

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

Mg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

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

2Na+2H2O(冷)→2NaOH+H2↑

Mg+2H2O(热)→Mg(OH)2+H2↑

金属性:

Na>Mg>Al

最高价氧化物:

Na2O、MgO、Al2O3

对应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强弱:

NaOH>Mg(OH)2>Al(OH)3

[Si、P、Cl、S]

非金属单质与氢气反应:

Si高温;

磷蒸气和氢气能反应;

S需加热;

Cl光照或点燃时发生爆炸而化合。

(Cl和S)Cl2+H2S→S↓+2HCl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

H4SiO4

非金属性的强弱Si<P<S<Cl

氢化物稳定性强弱顺序:

SiH4<PH3<H2S<HCl

Na、Mg、Al、Si、P、S、Cl: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6.了解物质的质量、物质的量、微粒数、气体体积的转化。

物质的质量÷m=物质的量

物质的量×Na=微粒数

物质的量×Vm=气体体积

物质的量×m=物质的质量

微粒数÷Na=物质的量

气体体积÷Vm=物质的量

7.理解氨气、二氧化硫、乙炔、氯气的制备、收集方法和化学性质。

氯气:

制备方法:

常用氧化剂(二氧化锰或高锰酸钾)跟浓盐酸反应制氯气。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2KMnO4+16HCl→2KCl+2MnCl2+8H2O+5Cl2↑

发生装置:

固(液)-液加热型。

收集方法:

过排饱和食盐水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不常用)。

尾气处理:

用NaOH溶液吸收。

化学性质:

氯气是一种有毒气体。

氯气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非金属中仅次于氟和氧。

氯气支持燃烧,许多物质都可在氯气中燃烧。

(除少数物质如碳等)。

二氧化硫:

制备方法:

常用亚硫酸钠跟浓硫酸反应制二氧化硫

Na2SO3+H2SO4(浓)→Na2SO4+H2O+SO2↑

Cu+2H2SO4(浓)→CuSO4+SO2↑+H2O

亚硫酸钠在空气中较易氧化变质,最好选用新开瓶的亚硫酸钠。

发生装置:

固-液不加热型。

收集方法:

向上排空气法或排饱和NaHSO3溶液。

尾气处理:

通入澄清石灰水,或者氢氧化钠溶液。

化学性质:

在常温下,潮湿的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析出硫。

在高温及催化剂的条件下,可被氢还原成为硫化氢,被一氧化碳还原成硫。

强氧化剂可将二氧化硫氧化成三氧化硫。

仅在催化剂存在时,氧气才能使二氧化硫氧化为三氧化硫。

具有自燃性,无助燃性。

可作为还原剂、氧化剂。

液态二氧化硫能溶解有机化合物,多数饱和烃不能溶解。

有一定的水溶性,与水及水蒸气作用生成有毒及腐蚀性蒸气。

液态二氧化硫在低温表现出还原作用,但在300℃以上表现出氧化作用。

 

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颜色还原。

二氧化硫的漂白又叫暂时性漂白。

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乙炔:

制备方法:

常用电石跟水反应制乙炔

CaC2+2H2O→Ca(OH)2+C2H2↑

反应很激烈,最好逐步加入水,使放出乙炔的速度相对较稳定。

若用饱和食盐水代替纯水跟电石混合,可使放出乙炔的速度减缓。

收集方法:

排水集气法或向下排空气集气法(不常用)。

尾气处理:

点燃。

化学性质:

乙炔最简单的炔烃,又称电石气。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氨气:

制备方法:

常用铵盐(氯化铵、硫酸铵)跟碱(氢氧化钙)反应制氨气。

2NH4Cl+Ca(OH)2→CaCl2+2H2O+2NH3↑

氨气极易溶于水,一般用加热上述的固体混合物来制氨气。

此外,也可直接加热浓氨水在实验室制得氨气。

NH3·H2O(浓)→NH3↑+H2O

发生装置:

固-固加热型。

收集方法:

向下排气法。

尾气处理:

用水、稀硫酸或稀盐酸

化学性质:

氨气具有还原性。

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

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氨水对大部分物质没有腐蚀性,但可腐蚀许多金属。

在有水汽存在的条件下对铜、银等金属有腐蚀性。

一般若用铁桶装氨水,铁桶应内涂沥青。

氨气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试纸变蓝。

电离方程式在水中产生少量氢氧根离子,呈弱碱性。

8.理解Fe2+和Fe3+之间的相互转化方法。

三价变二价加还原剂:

Fe+2Fe3+→3Fe2+

2Fe3++Cu→2Fe2++Cu2+

2Fe3++2I-→I2+2Fe2+

2Fe3++S2-→S+2Fe2+

二价变三价加氧化剂:

2Fe2++Cl2→2Fe3++2Cl-

2Fe2++H2O2+2H+→2Fe3++H2O

5Fe2++MnO4-+8H+→5Fe3++Mn2++4H2O

9.理解铝粉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原理,并能简单计算。

H++AlO-2+H2O=Al(OH)3=Al3++3OH-

10.了解既能和酸反应又能和碱反应的物质;理解明矾与氢氧化钡反应。

第一种: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单质类:

Al

氧化物类:

Al2O3

氢氧化物类:

Al(OH)3

弱酸的酸式盐类:

NaHCO3、NaHS、NaHSO3、Na2HPO4、NaH2PO4

弱酸的铵盐类:

(NH4)2CO3、(NH4)2SiO3、(NH4)2S、(NH4)2SO3、(NH4)3PO4、NH4F、NH4ClO

氨基酸:

α―氨基乙酸

第二种:

既能与某些酸反应又能与所有的强碱溶液反应的物质

能与氢氟酸反应类:

Si、SiO2

能与氧化性酸反应类:

HI、H2S、H2SO3、FeCl2、NH4I

能与还原性酸反应类:

浓H2SO4、浓HNO3、稀HNO3、FeCl3、AgNO3

第三种:

既能与某些碱溶液反应又能与所有强酸反应的物质

与强碱Ca(OH)2、Ba(OH)2反应类:

Na2CO3、K2CO3、(NH4)2CO3

与弱碱NH3•H2O反应类:

AgOH、Cu(OH)2、Zn(OH)2

过量与不过量两者体现在沉淀的成分不同,不过量为Al(OH)3+BaSO4,

如果Ba(OH)2过量的话会与Al(OH)3反应,最后沉淀只有BaSO4

Ba(OH)2过量,OH-与Al(OH)3反应生成AlO2-

Al3++2SO42-+2Ba2++4OH-→AlO2-+2BaSO4↓+2H2O

Ba(OH)2不过量,OH-与Al3+反应生成Al(OH)3

2Al3++3SO42-+3Ba2++6OH-→2Al(OH)3↓+3BaSO4↓

不用其他试剂即可鉴别:

氢氧化钾、硫酸钠、氯化铝

氢氧化钠、氯化铁、氯化镁、硫酸钠

碳酸氢钠、氢氧化钡、硫酸

盐酸、偏铝酸钠、氢氧化钠、硫酸钠

 

互滴操作时产生特有现象的常见物质(溶液):

铝盐和氢氧化钠;

碳酸钠和硫酸、硫酸氢钠、盐酸;

硝酸银和氨水;

偏铝酸钠和强酸、硫酸氢钠;

亚硫酸钠和盐酸、硫酸;

磷酸和氢氧化钙、氢氧化钡。

11.了解同系物的概念。

一般的,我们把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互相称为同系物。

可用通式CnH2n但具有同一化学通式的有机化合物不一定是同系物。

甲烷与正丁烷互为同系物,甲烷与异丁烷也互为同系物。

乙烯、丙烯、丁烯等互为同系物。

12.了解石油的组成;了解石油的加工方法(分馏、裂化、裂解)。

石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

石油分馏是将石油分离几种不同沸点的混合物的一种方法,属于物理变化。

石油产品包含粗石油、轻油、煤油及重油等。

石油裂化就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将相对分子质量较大、沸点较高的烃断裂为相对分子质量较小、沸点较低的烃的过程。

属于化学变化。

单靠热的作用发生的裂化反应称为热裂化,在催化作用下进行的裂化,叫做催化裂化。

裂解是一种更深度的裂化。

裂解是石油化工生产过程中,以比裂化更高的温度(700℃~800℃,有时甚至高达1000℃以上),使石油分馏产物(包括石油气)中的长链烃断裂成乙烯、丙烯等短链烃的加工过程。

石油裂解的化学过程比较复杂,生成的裂解气是成分复杂的混合气体,裂解气经净化和分离,就可以得到所需纯度的乙烯、丙烯等基本有机化工原料。

当前,石油裂解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13.了解需用水浴加热的化学实验。

溶解度的测定。

14.了解常见有机物(CH4、C2H6、C2H4、C2H2、CH3Cl、CCl4)的分子式、结构简式、

电子式。

分子式

结构简式

结构式

电子式

甲烷

CH4

CH4

H

H-C-H

H

H

H:

C:

H

H

乙烷

C2H6

CH3-CH3

HH

H-C-C-H

HH

HH

H:

C:

C:

H

HH

乙烯

C2H4

CH2=CH2

HH

H-C=C-H

HH

H:

C:

:

C:

H

乙炔

C2H2

CH≡CH

H-C≡C-H

H:

C┇┇C:

H

氯甲烷

(甲烷的一氯代物)

CH3Cl

CH3Cl

H

H-C-Cl

H

H

H:

C:

Cl:

H

四氯化碳

CCl4

CCl4

Cl

Cl-C-Cl

Cl

:

Cl:

:

Cl:

C:

Cl:

:

Cl:

15.了解烷烃的系统命名法。

首先找主链,当主链的碳原子数为1~10时,依次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表示。

若主链的碳原子数超过10时,则用数字表示;

其次看支链,将支链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编号,使各支链编号数相加最小;

最后按编号写下各编号数字、支链名称和主链名称。

16.了解烃的燃烧规律。

燃烧通式:

CxHy+(x+y/4)O2→xCO2+(y/2)H2O

1)物质的量相同的烃CxHy完全燃烧时,

耗氧量=x+y/4;

生成CO2的量=x;

生成水的量=y/2。

2)等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氢碳比(即氢含量)高,耗氧多。

3)最简式相同的烃,不论以何种比例混合,只要混合物总质量一定,完全燃烧

后生成的CO2和H2O及耗氧量一定。

4)烃完全燃烧前后气体体积变化规律(H2O为气态):

Y=4,总体积不变;

Y<4,总体积减少;

Y>4,总体积增大。

 

17.了解乙烯、丙烯、聚丙烯、聚乙烯、聚氯乙烯的结构。

分子式

结构简式

结构式

电子式

乙烯

C2H4

CH2=CH2

HH

C:

:

C

HH

丙烯

C3H6

CH2=CH-CH3

HHH

H:

C:

C:

:

C:

H

H

聚丙烯聚乙烯[CH2-CH2]n

聚氯乙烯[CH2-CH]n

Cl

18.了解乙烯、乙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能区分CH4和C2H4。

乙烯:

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乙烯是一种无色稍有烃类特有的臭味和少量乙烯具有淡淡的甜味的气体,比空气的密度略小,难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

水溶液是中性

化学性质:

①常温下极易被氧化剂氧化。

如将乙烯通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的紫色褪去,乙烯被氧化为二氧化碳,由此可用鉴别乙烯。

②易燃烧,并放出热量,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产生黑烟。

CH2═CH2+3O2→2CO2+2H2O

最简单的烯烃。

分子式CH2=CH2。

少量存在于植物体内,是植物的一种代谢产物。

能使植物生长减慢,促进叶落和果实成熟。

无色易燃气体。

难溶于乙醇,易溶于乙醚和丙酮。

加成反应

CH2═CH2+Br2→CH2Br—CH2Br(常温下使溴水褪色)

CH2═CH2+HCl—催化剂、加热→CH3—CH2Cl(制氯乙烷)

CH2═CH2+H20—催化剂、高温高压→CH3CH2OH(制酒精)

CH2═CH2+H2—Ni或Pd,加热→CH3CH3

CH2═CH2+Cl2→CH2Cl—CH2Cl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合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

加聚反应

nCH2═CH2→[CH2—CH2]n (制聚乙烯)

在一定条件下,乙烯分子中不饱和的C═C双键中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形成很长的键且相对分子质量很大(几万到几十万)的化合物,叫做聚乙烯,它是高分子化合物。

这种由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化合物(单体)相互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很大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做聚合反应。

这种聚合反应是由一种或多种不饱和化合物(单体)通过不饱和键相互加成而聚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所以又属于加成反应,简称加聚反应。

乙烯分子里的C=C双键是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形成的。

π键不如σ键牢固,比较容易断裂,断裂时需要的能量也较少

乙炔:

物理性质:

纯乙炔为无色芳香气味的易燃气体。

而电石制的乙炔因混有硫化氢、磷化氢、砷化氢而有毒,并且带有特殊的臭味。

微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丙酮。

化学性质:

乙炔最简单的炔烃,又称电石气。

结构式H-C≡C-H,结构简式CH≡CH,最简式(又称实验式)CH,

分子式C2H2,电子式H:

C┇┇C:

H。

化学性质很活泼,能起加成、氧化、聚合及金属取代等反应。

氧化反应:

a.可燃性:

2C2H2+5O2→4CO2+2H2O(条件:

点燃)

现象:

火焰明亮、带浓烟,燃烧时火焰温度很高(>3000℃),用于气焊和气割。

其火焰称为氧炔焰。

b.被KMnO4氧化:

能使紫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2H2+2KMnO4+3H2SO4=2CO2+K2SO4+2MnSO4+4H2O

加成反应:

可以跟Br2、H2、HX等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

如:

与Br2的加成

现象:

溴水褪色或Br2的CCl4溶液褪色

所以可用酸性KMnO4溶液或溴水区别炔烃与烷烃。

与H2的加成

CH≡CH+H2→CH2=CH2

与HX的加成

如:

CH≡CH+HCl→CH2=CHCl氯乙烯用于制聚氯乙烯

19.了解工业上和实验室制备乙烯的方法,乙烯的除杂。

实验室制乙烯:

常用无水乙醇和浓硫酸共热来制乙烯。

要控制好反应混合液的温度以减少副反应。

要在烧瓶中加入少量碎瓷片,以防止爆沸。

工业上,石油裂解已成为生产乙烯的主要方法。

20.了解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及产物。

CH4+Cl2→光→CH3Cl+HCl

CH4+2Cl2→光→CH2Cl+2HCl

CH4+3Cl2→光→CHCl3+3HCl

CH4+4Cl2→光→CCl4+4HCl

21.理解硫酸铜结晶水化合物中结晶水的测定实验(实验器材、实验步骤、误差分析)

1.实验原理

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硫酸铜晶体和瓷坩埚的质量—无水硫酸铜和瓷坩埚的质量=结晶水的质量)。

2.实验步骤

①研磨:

在研钵中将硫酸铜晶体研碎。

【研钵】

②称量:

准确称量干燥的瓷坩埚的质量,并用此坩埚准确称取一定质量已研碎的硫酸

铜晶体。

【坩埚、电子天平、药匙】

③加热:

加热晶体,使其失去全部结晶水(由蓝色完全变为白色)。

【三脚架、酒精灯、坩埚、泥三角、玻璃棒、火柴】

④称量:

在干燥器内冷却后称量,并记下瓷坩埚和无水硫酸铜的质量。

【坩埚钳、干燥器】

⑤再加热、再称量至恒重:

把盛有无水硫酸铜的瓷坩埚再加热,再放入干燥器里冷却

后再称量,记下质量。

到连续两次称量的质量相差不超过

0.1g为止。

【电子天平】

⑥计算:

根据实验测得的结果求硫酸铜晶体中结晶水的质量分数。

3.注意事项

①晶体加热后一定要放在干燥器内冷却,以保证无水硫酸铜不会从空气中吸收水分而

引起测得值偏低(相当于水没有完全失去)。

②晶体要在坩埚底上摊开加热,有利于失去全部结晶水,以免引起测得值偏低。

③加热时间不充分、加热温度过低(未全变白),都会使测得值偏低。

④加热过程中,应慢慢加热(可改垫石棉网),以防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晶体溅失,引起

测量值偏高。

⑤加热温度过高或时间过长,会导致硫酸铜少量分解,使测得值偏高。

4.实验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设硫酸铜晶体组成CuSO4·xH2O,m1为坩埚和晶体的质量,m2为加热后冷却称量所得坩埚与粉末的质量。

原理:

产生误差的原因及误差分析:

⑴称量的坩埚不干燥:

加热后水分蒸发,这样实验过程减少的质量包括晶体中结晶水的

质量和坩埚带有水的质量两部分,因计算时将实验过程减少的质量看作结晶水的质

量,这样该过程计算时代入的m1—m2的值偏大,则计算出的w或x偏大。

⑵晶体表面有水:

加热后水分蒸发,原理同

(1),使得m1—m2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⑶晶体不纯,含有不挥发杂质:

加热后不挥发性杂质不分解,只有其中的硫酸铜晶体分

解,使得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⑷晶体未研成细粉末:

加热时由于晶体颗粒太大,使得颗粒内部的结晶水不能失掉,导

致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⑸粉末未完全变白就停止加热:

粉末未完全变白说明结晶水未完全失掉,导致m1—m2的

值偏小,则w或x偏小。

⑹加热时间过长,部分变黑,说明CuSO4已发生分解:

CuSO4→CuO+SO3↑,使得m1—m2

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⑺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

加热后在空气中冷却,会使CuSO4又结合空气中的水蒸气,使

得m1—m2的值偏小,则w或x偏小。

⑻加热过程中有少量晶体溅出:

晶体溅出,使得m1—m2的值偏大,则w或x偏大。

⑼两次称量相差>0.1g:

两次称量相差>0.1g,说明结晶水未完全失掉,使得m1—m2的值

偏小,则w或x偏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