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2815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20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范围。

2、试题卷启封下发后,如果试题卷有缺页、漏印、重印、损坏或者个别字句印刷模糊不清等情况,应当立马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3、答题卡启封下发后,如果发现答题卡上出现字迹模糊、行列歪斜或缺印等现象,应当马上报告监考老师,否则一切后果自负。

4、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5、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主观题的作答:

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7、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8、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的意义

楼宇烈

①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君子”一词很难界定,勉强相应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

研究表明,春秋之前,君子主要是指社会的掌权者、当权者,后世也有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如“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

我们都希望社会的管理者是像样的君子,因为中国历代文化都强调统治者作为一个民族的表率,要通过教育来化导民众。

君子既是一个统治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个教育者。

《礼记·学记》开篇就讲“建国君营,教学为先”,就是说建立一个国家,君子来管理一个国家,要把教育放在第一位;通过教育达到的最后目标是“化民成俗”,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虽然君子是一个在上位的统治者或者管理者,但这主要是指社会地位、身份的不同,相对于小人、野人来讲的。

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君子从社会地位的标志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

孔子主要从道德的理念来给“君子”做一个这样的规定,这在以后整个中国文化中形成了主流。

君子跟小人的差别主要是在道德上、品格上的差别。

②当然中国文化中也不是仅有“君子”这一个词,与君子含义相近的,一个是“士”,再一个是“圣人”。

荀子给这三个概念做了相当明晰的解释,他说“好法而行,士也”。

遵循一定的规律办事,侧重于从现实的做人做事方面,来实现和遵守这个“法”。

荀子接着讲,“笃志而体,君子也”。

是说君子既有远大的、坚定的志向,又能够很实在地去实践。

荀子又说“齐明而不竭,圣人也”。

对天地人之理都看得很清楚,而且没有停止,不断向上,不断探索,去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这就是圣人。

荀子给“士”“君子”“圣人”做了相当清楚的定义,这三个层次都是遵循一个做人的根本道理,遵循社会应该遵守的一个理法去做的,而且要坚持不懈不断地提升。

而君子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道德楷模,所以君子更现实、更实际,我们达不到做圣人,但是可以做一个君子。

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

这两个字是君子所要具备的一个基本素养。

③君子的社会作用,首先是引领社会风气。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就是说君子的德行就像一阵风一样,小人的品德就像草一样,风往哪儿吹,草就往哪儿倒。

君子起引领的作用,是社会正能量的体现。

宋代的张载在《正蒙》里面也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

引领就必须以身作则,要身教,自己先做到。

“身教胜于言教”,君子能够以身作则地身教,所以说“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

君子不用出门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就因为他身体力行,作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教育大家。

引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营造一种氛围,一种习俗。

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非常重要,欧洲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其《论法的精神》里面就讲到,“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

什么都要用法律来管理,社会是管不过来的,要靠大家道德的自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习俗。

④君子的另一个作用是传承文化。

文化的传承靠君子来延续,社会上如果没有专治于文化传承的人,那这个文化就会中断。

随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内涵和形式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文化的根本精神不能放弃,这要靠君子来传承。

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并不是要大家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各样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化的灵魂和精神的东西传承下来。

(选自《道德与文明》2016年第6期,有删改)

1.下列对于“君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君子一词出现在春秋之前,其含义与西方文化中的绅士Gentleman相同,君子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B.春秋以前,君子既是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教育者。

《礼记·学记》中的“建国君营,教学为先”说的就是教育是管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C.孔子以后,君子的概念发生了变化,君子转变为人格品格的标志,不再使用“君子”社会地位这层意思。

D.君子含义与“士”和“圣人”相近,都是要遵循做人的根本道理和社会应该遵守的理法去做,并且坚持不懈不断提升。

只是“君子”比“士”多了笃志力行,比“圣人”少了不竭的坚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先阐释了“君子”的内涵,然后从“引领社会风气”和“文化传承”这两个方面加以分析,阐明了君子的作用。

B.君子、圣人都是德行上的楷模,君子与圣人的差别在于,圣人更理想化,从道理上讲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但真正能够成为圣人的并不多。

C.所谓“博”就是学识丰富,“雅”就是品行端正,我们常用“博雅”来形容君子,说明一个人只要学识丰富,品行端正,就一定是一个君子。

D.“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中“君子”的内涵,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中“君子”的内涵并不相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载《正蒙》里说,“君子于民,导始为德而禁其为非”,就是指君子引导民按照社会的德行前进,是引领社会的正能量。

B.“身教胜于言教”,是指君子身体力行,作出表率,就可以使国家的百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社会习俗。

C.文中引用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当一个民族有良好风俗的时候,法律就是简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的良好习俗比法律的管理更重要。

D.社会需要有君子来专治于文化传承,时代的变化更要求君子不要拘泥于外在的各种形式,否则就不能很好地传承文化的根本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4-6题。

材料一:

春节临近,烟花爆竹摆上了各地的零售摊点,随之而来的,则是“今年放不放鞭炮”的大讨论。

昨天,首都文明办发出倡议书,号召市民绿色环保、文明出行,留住“北京蓝”。

北京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的民意调查显示,受访人群82.9%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不打算燃放烟花爆竹,比去年同期上升6.4个百分点。

按照规定,如果在春节期间遇到空气重污染橙色以上预警,北京市将全面禁放烟花爆竹,98.3%的受访者表示会严格遵守。

昨天,法晚记者从新浪微博等多渠道随机截取的1.8万余条网络留言显示,近四成网友不想燃放烟花爆竹是出于保护空气环境考虑,另外,有近一半的网友建议各地组织一次集中燃放,既安全又环保。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材料二:

近年来,随着雾霾天气的长期肆虐,人们对蓝天白云的迫切渴求,呼吁不放烟花爆竹的民声已经越来越强烈。

首都文明办顺势而为,发出倡议,语言亲和平易,感情真诚友善,可谓顺应民心之举。

相对于此前河南“禁炮令"的朝令夕改,高明了太多。

穹顶之下,雾霾肆虐,没有人能独善其身,也少有人是彻底的无辜者。

人类存在于城市之中,每个人都在排放碳,每辆车都会排放PM2.5,每个家庭都在使用和消耗能源。

通过自身行为的克制,为环保尽一份力,应该成为每一位有识之士的自觉行动。

然而,自觉行动是一码事儿,强制限制是另一码事儿,春节期间的“禁炮令"不是不能出台,是确需充分的民意支持、经过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方可实施。

在此之前,引导工作就非常有价值。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每日新报》)

材料三:

给“鞭炮热”降降温确有必要。

除了不安全的因素外,对环境的污染,特别是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也同样不容忽略。

最近几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空气质量普遍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显著增多。

而燃放烟花爆竹,往往会对本来就很差的空气质量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严重影响到人们的身体健康。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出台禁放、限放烟花爆竹措施,确实大有必要。

烟花爆竹寄托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这个无可厚非。

尽管烟花爆竹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我们亦不能一棍子将其打死。

过年嘛,人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庆祝方式。

但前提是要遵守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相应的操作规程。

不能为了个人利益去铤而走险,做出违法的举动,到头来只会是害人害已。

而对绝大多数家庭来说,积极寻求新的、更安全、更环保、不扰民的过年方式,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所以说,确有必要给当前的“鞭炮热”降降温了。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东北新闻网”)

材料四:

近年来,各地对于春节烟花爆竹的管理从限放到禁放,体现的是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

而普通民众从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抵制到主动遵守,也说明大家环保意识在增强,人人都希望过一个祥和绿色的健康年。

电子鞭炮作为年货“新宠"持续走俏,就是环保宣传、民众自省的最佳佐证。

事实上,“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传统的中国年有丰富的年俗,少了鞭炮,还有祭灶、除尘、写春联、挂年画、贴窗花、蒸年糕、包饺子、守岁、拜年、舞狮子、耍龙灯、逛花市、赏灯会等,这些方式都会使年更有味道。

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承担责任,自觉放弃燃放爆竹,为改变公共环境尽一份力,形成了政府提醒、百姓配合的社会管理新局面。

它的价值将远超春节不放爆竹本身。

(节选自2018年1月25日《法制晚报》)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首都文明办发出绿色环保、文明出行倡议书,二是众多网友参与“今年放不放鞭炮”的讨论。

B.材料二认为春节“禁炮令”并不单是政府的工作,政府的规定要得到民众的认可,要交由民众充分商讨,完成行政和法律程序。

C.材料三分析了给鞭炮热降温的原因:

一是烟花爆竹存在安全隐患,二是近几年京津冀等地空气质量差,一级二级预警天数增加。

D.材料四介绍政府对春节烟花爆竹管理变化和民众对禁止放炮规则的态度变化,说明政府对环境治理的决心和百姓的环保意识增强。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记者从微博中获取信息说明当前的媒体很注重网络,对网友的观点、态度很重视,同时也说明了网络成了大众表达心声的阵地。

B.材料二用首都文明办的倡议书顺应民心以及河南朝令夕改的“禁炮令”的对比说明“禁炮令”政策不能随心而为,要注意地域特点。

C.材料三在讨论“禁炮令”时考虑问题全面,注重多方面的分析,比如第二段也从民众有权选择自己的过年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

D.材料四是议论文体,分析了“环保宣传、民众自省"在“禁炮令”中的作用,同时从民俗的角度讨论“年味儿”并不等于“炮味儿”的理由等。

6.有的民众对“禁炮令”有抵触情绪的原因有哪些?

请根据文本说说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祖母的季节

苏童

祖母天天坐在门槛上听雨,神态宁静而安详。

那是去年秋天的事情。

去年秋天是我祖母的弥留之际。

我们家的人都记住了那些下雨的日子。

春天的时候我祖母还坐在后门空地上包粽子呢。

有一只洗澡的大木盆装满了清水,浸泡着刚从湖边苇地里劈下的青粽叶,我家屋前屋后都是那股凉凉的清香味。

我走过去把手伸进木盆,挨祖母骂了,她不让人把码齐的青粽叶搞乱了。

祖母去五里外的白羊湖边采青粽叶,我跟着她。

“这水里有小青蛇。

小青蛇游过的水里,长苇子都是甜的。

”祖母采着青粽叶,时不时俯视身下的湖水,湖水波动着,把她穿蓝袄的影子搅碎了。

突然手里抓的苇叶掉落了。

祖母颤抖着,告诉我她刚才看见了祖父的脸。

“老家伙来拉我走了。

”祖母对着湖水自言自语。

家里人猜祖母是看见了游过水下的小青蛇。

我祖父属蛇,村上人都喊他小蛇儿。

他十七岁娶了我祖母,我祖母就成了“小蛇儿家里的”。

去年端午节前后,祖母坐在后门空地上不停地包粽子,几乎堆成了一座粽子山。

“小蛇儿从前最能吃粽子,一顿能吃八个。

”有一天村西的老寿爷踱过我家门前,看见了门楣上一捆捆的粽叶,这样对我父母亲说。

我祖父也死于秋天。

死于异乡异地一个叫石码头的地方。

据说他是在新婚的五天后出走的,走了就没再回来。

祖母守着他留下的老屋过日子,闭口不谈祖父的事。

许多年了村里人还是喊我祖母“小蛇儿家里的”。

有一年老寿爷跟着贩米船来到湖北一个码头上,遇见了我祖父。

他正在码头的石阶上为一个瞎女人操琴卖唱。

他跟着老寿爷上了贩米船。

他帮着村里人把船上的米袋卸完,拉着老寿爷进了一家小酒店。

就是那次我祖父酒后还吃了八只粽子。

“你回去吧,你儿子会满村跑了。

”老寿爷说。

祖父摇着头说,“出来了就不回去了。

”后来祖父把他的二胡交给贩米船上的人带回家。

从我记事起,那把二胡一直高高挂在一家人的头顶上。

有一年过年前,我母亲想找块布把那把二胡擦一擦,但是猛听见下面祖母惊恐的喊声:

“凤英子,你不要动它。

“我把它擦擦干净。

”母亲回过头来说。

“不要擦。

”祖母固执地说,她盯着我母亲的手,眼神里有一种难言的痛苦。

去年秋天不是好季节,那没完没了的雨就下得不寻常。

祖母仿佛意识到了什么,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

“活不过这个冬天了。

”我听见父亲对母亲说。

就是那个下雨的午后,祖母第一次让我去把房梁上的二胡取下来。

我在梯子上向那把二胡靠近时,心止不住狂跳起来。

“刚才你看见他的脸了吗?

”祖母问我。

她的脸上浮起了少女才有的红晕,神情仍然是悠然而神秘的。

我摇头。

“你这个傻孩子,我死了二胡就是你的了。

”祖母说,她闭着眼睛回忆着什么,脸上的红晕越来越深,“那老鬼天天跑到我梦里拉琴,拉得好听呢。

”有一个瞬间我感到紫檀木二胡在怀里躁动,听到了一阵陌生的琴声从蛇皮琴筒里涌出来,越过我和祖母的头顶,在茫茫的雨雾里穿行。

我抓住了马尾琴弓。

琴弓挺轻的,但是似乎有股力要把我的手弹回来。

“你这个傻孩子,你怎么不拉呢。

”祖母焦灼起来,她猛地睁开眼睛,带着痛苦的神色凝视那只二胡。

秋天下最后一场大雨的时候,我母亲从箱子里找出了祖母的老衣。

母亲把红色的老衣挂在她房里,光线黯淡的房间便充满了强烈的红光。

后来我母亲打开了祖母常年锁着的一只黑漆木盒,木盒里空空的,我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

“没有了。

”母亲对父亲说。

“什么没有了?

”“那块金锁。

”母亲说。

我父亲沉默了一阵子,来到祖母身边,轻轻地把她从昏睡中唤醒。

“娘,你的金锁呢?

“没了,早没了。

”祖母那会儿依然清醒,她定定地看着父亲的脸。

“娘,我们不要,让你老带走的。

”母亲说。

“我不带走,死了还带金锁干什么?

”祖母说完真切地微笑了一下,那是她一辈子最后一次微笑。

祖母闭上眼睛了,不再说话,微笑也渐渐消退。

清明去扫墓的时候,母亲带着锡箔和纸钱,我拿着一株迎春,父亲却在臂弯里挟着祖父留下的那把二胡。

祭坟以后,我看见父亲把那把紫檀木二胡放在坟头上,坟上的火光猛地黯淡了一下,随之又蹿出一群枫叶般的火苗来。

我祖父的紫檀木二胡被点燃了。

在一片寂静中,我们听见那把二胡在火苗的吞噬下发出一阵沉闷的轰鸣,似乎有什么活物在琴筒里狠狠地撞击着。

“是你爹的声音吗?

”母亲的声音打着颤。

“不,是娘的声音。

”父亲庄严地回答。

当蛇皮琴筒发出清脆的开裂声时,我先看见了从琴筒里滚出来的金光闪闪的东西。

那东西渡过火堆,渡过父母亲的身边,落在我的脚下。

那是我祖母的金锁。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她向每一个走过家门的村里人微笑,目光里也飘满了连绵的雨丝”采用了动作描写,表现出祖母达观地对待生死。

B.小说注重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如母亲“眼里闪过一丝慌乱,急忙走到后门去”,表现出母亲害怕被婆婆发现的紧张心理。

C.二胡在小说中有重要作用,在祖母心中,二胡是祖父的寄托;祖父让老寿爷将二胡带回,表明他对祖母爱情的忠贞。

D.小说不靠情节取胜,作者不动声色地表情达意,如包粽子、金锁藏在二胡之中等情节都具有深刻含义。

8.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9.小说以“祖母的季节”为题目,如何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看法。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时,字伸道,邛州人。

初举进士,得学究出身;再试,中甲科。

知华州郑县,转运使檄州运米五万输长安,郑独当三万。

时贻书使者曰:

“会三万斛之费,以车则千五百乘,以卒则五万夫,县民可役者才二百五十八户耳。

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华、雍相去百六十里,一旦欲用,朝发而夕至矣。

”使者从其言。

陆师闵干秦、蜀茶马,辟为属。

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为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

华州诸生有触忌讳者,教授欲上之,曰:

“是间言语,皆臣子所不忍闻。

”时即火其书,曰:

“臣子不忍闻,而令君父闻乎?

张商英罢相,言者指时为党,出知耀州,又降通判鼎州;未赴,提举河东常平。

岁饥,发公粟以振民。

童贯经略北方,每访以边事,辄不答。

还为大晟典乐,擢中书舍人、给事中。

内侍何谪监衡州酒,犹领节度使,时奏夺之。

召为工部员外郎,改礼部,兼辟雍司业。

大观兴算学,议以黄帝为先师。

时言:

“今祠祀圣祖,祝板书臣名,而释奠孔子,但列中祀。

数学,六艺之一耳,当以何礼事之?

”乃止。

迁太仆少卿。

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

“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蔡攸闻之,以告王黼,黼怒,斥为腐儒。

时求去,以徽猷阁待制兼侍读,俄提举上清太平宫。

西归,遇其里人赵雍,为言:

“取燕必召祸。

吾老,得不遭其变,幸矣。

”累岁而卒,年七十八。

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两学目之曰:

“立地书厨。

(节选自《宋史•吴时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B.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C.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D.章楶欲以御史荐力/辞之/徽宗求言/远臣上章/封识多不能如式/有司悉却之/时建言/乃得达

11.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究,古代是读书人的泛称,文中指吴时第一次应举进士,考取了学究。

“学究”是科举中的科目名,后来一般指迂腐浅陋的读书人。

B.斛,原是古代量器,后指容量单位。

南宋以前,十斗为一斛,南宋末年改作五斗一斛。

C.教授,文中的“教授”是学官名,在宋代是指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D.文中的“六艺”和韩愈的《师说》“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中的“六艺”意思相同。

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基本技能。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时办事灵活,所提建议利国利民。

他进士及第后任职华州郑县,接到运送粮食到长安的指示,他建议“移兵于华”以节省运费,转运使听从了他的建议。

B.吴时宽宏大量,大力提倡言论自由。

他担任睦亲宅教授,提举永兴军路学事时,华州有的诸生写文章触犯了忌讳,吴时对当地教授写信举报此事非常恼火。

C.吴时狷介耿直,不惧怕跟权势结怨。

童贯经略北方时常以边防事务问他,他总是不回答;宦官何谪监衡州酒税仍兼任节度使,吴时上奏取消了他节度使之职。

D.吴时学识渊博,撰写文章倚马可待。

他写文章很敏捷,从来不打草稿,下笔就能写成,京师两个学府里的人称他为“立地书橱”。

“立地书橱”这个成语即源于此。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古者用师则赢粮以养兵,无事则移兵以就食,诚能移兵于华,则前费可免。

(2)又因进对及取燕事,曰:

“祖宗盟血未干,渝之必速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众人

(宋)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①岂贤,四国流言旦②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铢两为千钓。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①莽:

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

②旦:

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标题的“众人”指普通人,“何足”二字说明作者并不在意他们的议论纷纷,反而坚定地认为这些是非是值得高兴而不是担忧的。

B.三四句用典,说明大家交口称赞的不一定是圣贤,反之亦然,还巧妙地暗示了自己的处境,且与尾句相呼应,点明了自己做人的方向。

C.从诗歌艺术方面看,全诗以说理和散文笔法为诗,较为缺乏形象和情感的打造,虽表现出宋诗重议论的特点,但读起来诗味并不丰厚。

D.本诗内容虽主要写的是对待他人意见的态度,我们却能从中感受到一位立场坚定、充满自信,以圣贤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的诗人的风骨。

15.本诗内容恰好阐释了《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现出的哲理,请指出哲理并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含不尽之见于言外”,其中饱含辩证哲思的两句是“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后用“____________”和“_______”两句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历经金人入侵战火的人们淡忘当年的屈辱岁月、而今安于异族统治的痛心与批判。

(3)韩愈的《师说》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指出如果不及时纠正错误态度,必将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后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最近,湖北潜江“小龙虾学院”首批学生未等毕业就被各企业预定得①荡然一空,引发了人们对专业技能人才与职业教育崭新魅力的热议。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义已②不言而喻,它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的战略之举。

这几年的就业市场,一头是工厂感叹招工难,另一头却是就业者③叫苦不迭,感叹就业难。

其实,就业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还有一个结构性问题。

要化解这一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教育总体的均衡发展,关注个体的④因材施教。

同时,当“工匠精神”广为称颂,不少蓝领工人薪资超越白领,专业技术人才的收益与声誉⑤蒸蒸日上,这些都为职业教育的长足发展提供了新的心理支撑。

当然,职业教育要赢得更多青睐,关键还在于不断提升自身质量。

职业化意味着专业化,“小龙虾学院”这样的职业院校之所以⑥炙手可热,关键在于办学特色鲜明,紧密对接了市场需求。

这也启示更多学校,只有牢牢抓住教育质量这个关键,避免管理松散、培养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