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4280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42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docx

天然药物化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常用的天然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方法

溶剂提取法

提取水蒸气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提取法

升华法、超声波提取法、微波提取法

1两相溶剂萃取法:

溶剂法、逆流分配法

萃取操作要尽量防止乳化,破坏乳化的方法:

①轻度乳化可用金属丝在乳化层搅拌使之破坏;②乳化层加热或冷冻使之破坏;③长时间放置使之自然分层;④将乳化层抽滤;⑤加入表面活性更大的表面活性剂;⑥乳化离心

2系统溶剂分离法:

适用于有效成分为未知的药材

3结晶法:

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操作:

加热溶解、趁热过滤、放冷析晶、再抽滤

分离纯化结晶纯度的判断:

①形状和色泽:

形状一致,色泽均一

②熔点和熔距:

熔点不下降、熔距<2℃

③TLC:

3种不同系统的展开剂、单一圆整的斑点

4沉淀法:

根据溶解度差别分离

1溶剂提取法:

水提醇沉法、醇提水沉法;②酸碱沉淀法

5色谱法:

P22

2.溶剂提取法与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操作及其特点

⑴溶剂提取法

·根据被提取成分的性质和溶剂性质

浸渍法、渗漉法:

热不稳定,不能加热

煎煮法:

提取原生苷类,杀酶保苷

不宜用于遇热易被破坏或具有挥发性的化学成分的提取

提取方法

回流提取法:

溶剂用量较大且含受热易被破坏有效成分的天然药物不宜用此法

连续回流提取法:

提取效率最高且与虹吸次数有关

1、水(可提出氨基酸、糖类、无机盐等水溶性成分)

2、亲水性有机溶剂:

丙酮或乙醇、甲醇(可提出苷类、生物碱盐以及鞣质等极性化合物

3、亲脂性有机溶剂:

石油醚或汽油(可提取油脂、蜡、叶绿素、挥发油、游离甾体及三萜化合物)

三氯甲烷或乙酸乙酯(可提取游离生物碱、有机酸及黄酮、香豆素的苷元等中等极性化合物)

 

·溶剂极性由弱到强的顺序如下:

石油醚(低沸点→高沸点)<四氯化碳<苯<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乙醚<乙酸乙酯<正丁醇<丙酮<乙醇<甲醇<水

·选择溶剂的要点:

能有效的提取成分;对有效成分溶解度较大,对其他成分和无效成分溶解度小;相似相溶;不能与所需成分起化学反应;沸点适中易回收;低毒安全。

⑵水蒸气蒸馏法的原理:

这类成分有挥发性,在100℃时有一定蒸汽压,当水沸腾时,该类成分一并随水蒸汽带出,再用有机溶剂萃取,即可分离出。

只适用于能随水蒸气蒸馏且不被破坏的挥发性的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的提取,主要用于天然药物中的挥发油、某些小分子的生物碱和小分子酚性物质的提取。

3.层析方法(硅胶、聚酰胺、葡聚糖凝胶、离子交换树脂、大孔树脂法及分配层析)和两相溶剂萃取法的原理及方法。

吸附剂

分离原理

吸附规律

应用

硅胶

吸附原理

弱酸性、极性吸附剂

化合物极性越大、吸附能力强、Rf小(难洗脱)

溶剂极性越小,吸附力越强、Rf小

广泛(酸、碱及中性成分均可)

氧化铝

吸附原理

碱性、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同上

碱性、中性成分(酸性成分与铝络合)

活性炭

吸附原理

非极性吸附剂

吸附规律与与硅胶、氧化铝相反

从稀水溶液中富集微量物质;脱色(脂溶性色素)

聚酰胺

氢键吸附

(1)形成氢键的基团数目越多,则吸附力越强;

(2)易形成分子内氢键,其在聚酰胺上的吸附力即减弱;

(3)分子中芳香化程度高,吸附力增强。

(4)各种溶剂对聚酰胺的洗脱能力:

水<甲醇<丙酮<氢氧化钠液<甲酰胺<二甲基甲酰胺<尿素水液

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离,特别适于制备性分离。

此外还适于一些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的分离。

大孔吸附树脂法

范德华引力或氢键

对非极性大孔树脂,洗脱液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

对极性中等和较大的化合物来说,选用极性较大的溶剂。

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和富集工作,如脱糖处理、生物碱的精制(甜叶菊苷的提取分离)等。

离子交换树脂法

离子交换

有两个化合物,酸性A>B,当通过弱碱性离子树脂柱时,哪个先洗脱?

——B

适用于分离酸性、碱性及两性基团的分子

葡聚糖凝胶

分子筛原理

生成的凝胶颗粒网孔大小取决于所用交联剂的数量及反应条件。

只适合在水中应用,且不同规格适合分离不同分子量的物质

溶剂分配法

分配系数差

·系统分离法(先极性小的溶剂):

石油醚→Et2O→EtOAc→EtOH→水。

·正相正相分配柱色谱:

固定相的极性>流动相,极性小的先流出,适合极性大的物质。

 

基本结构单位:

C2单位(醋酸单位):

如脂肪酸、酚类、苯醌等聚酮类化合物;

C5单位(异戊烯单位):

如萜类、甾类等;

C6单位:

如香豆素、木脂素等苯丙素类化合物;

氨基酸单位:

如生物碱类化合物;

复合单位:

由上述单位复合构成;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按其生物合成途径划分:

一级代谢物(糖类、蛋白质等)

这类物质是每种药物都含有,是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存的必需物质

二级代谢物(生物碱、黄酮、皂甙等)

这些物质不是每种药物都有,是生物体通过各自特殊代谢途径产生,反映科、属、种的特性物质

生物合成途径

途径

生成物

乙酸-丙二酸途径(AA-MA)

脂肪酸类、酚类、蒽酮类等

甲戊二羟酸途径(MVA)

萜类、甾体类等

桂皮酸及莽草酸途径

具有C6-C3骨架的苯丙素类

氨基酸途径

生物碱类

复合途径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⑴化学方法——辅助手段

与特定试剂产生各种颜色或沉淀

生物碱类大都能和生物碱沉淀试剂产生沉淀

羟基葸醌类遇碱呈红色

许多黄酮类化合物与盐酸一镁粉试剂呈色

鉴别功能基的化学反应

三氯化铁反应、三氯化铝反应等

利用在酸水或碱水中的溶解度情况(碱性功能基或酸性功能基的存在以及有无内酯、内酰胺结构)

化学降解法

复杂分子

氧化、还原等化学反应

几个结构简单、稳定的小分子化合物

通过对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再按降解机理合理地推导出原来可能的化学结构式

特点:

需用化合物量大;

反应剧烈;

主要产物得率少又费时;

现在较少应用,仅保留一些比较简单规律性又较强的降解反应

衍生物制备-

一种常用手段,对结构推定有一定意义

 

⑵波谱方法——主要手段

作用

特点

紫外光谱

波长200~400nm之间

提供基本骨架信息;

样品中杂质的测定

定量分析

液态样品才能测定;

常规紫外光谱仪价格低廉;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µg)

红外光谱

波数600~4000cm-1之间,其中1600cm-1以上为化合物的特征基团区,1000-500cm-1为指纹区

三要素:

位置、强度、峰形主要用于定性分析,功能基的确认,芳环取代类型的判断等

任何气态、液态、固态样品均可测定;

每种化合物都有红外吸收;

常规红外光谱仪价格低廉;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µg)

氢核磁共振(1H-NMR)谱:

化学位移范围:

在0~20ppm

三大要素:

化学位移(δH)、偶合常数(J)及峰面积。

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1-5mg),测试时间短

碳核磁共振(13C-NMR)谱:

化学位移范围:

在0~250ppm

要素:

化学位移(δC)

灵敏度较低,样品用量较多(5-20mg),测试时间长

质谱

用于确定分子量;

求算分子式;

提供其他的结构信息

适宜测定极性偏小和中等极性的化合物;

常规质谱仪价格比较便宜,一些特殊质谱仪很昂贵;

样品用量少(只需5-10µg)

生色团:

产生紫外吸收的不饱和基团,如C=C,C=O,O=N=O等;

助色团:

其本身是饱和基团(常含有杂原子),它连到生色团上时,能使后者吸收波长变长或吸收强度增加,如-OH,-NH2,-Cl等

红外光谱(IR)分子振动能级谱

3300~3000

弱吸收烯氢、芳氢、C=N;强吸收O-H、N-H

3000~2700

旋光光谱(ORD谱)与圆二色光谱(CD谱)用于解决手性问题:

立体构象、构型。

饱和C-H

2400~2100

不饱和三键

1900~1650

C=O及其衍生物

1680~1500

C=C及芳香核骨架震动、C=N等

1500~1300

饱和C-H面内弯曲振动

1000~650

不饱和C-H面外弯曲振动

氢核磁共振光谱

化学位移δ(以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物,将其化学位移定为0,测定各质子共振频率与它的相对距离,这个相对值称为化学位移)

一般δ1-10ppm

sp3δ1~2sp2δ6~8

一般来说δ烯氢>δ炔氢>δ烷氢

 

环己烷

Jaa10~13Hz(θ=180°)

Jae2~5Hz(θ=60°)

Jee2~5Hz(θ=60°)

 

偶合常数J

偕偶

J=16Hz左右

邻偶

J=6~8Hz

远程偶合

J=1~3Hz

芳环

J邻=6~10Hz

J间=0~3Hz

J对=0~1Hz

双键

J顺=7~11Hz

J反=12~18Hz

 

第3章生物碱

含负氧化态氮原子的存在于生物有机体中的环状化合物。

具有碱性、中性;生物碱不包括氨基酸、核苷、维生素类。

存在形式:

1、游离:

少数碱性极弱的生物碱,如酰胺类生物碱;

2、成盐:

有一定碱性的生物碱多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

组成:

一般由C、H、O、N四种元素组成,少数含有Cl、S等

状态

一般为固体,少数为液体(烟碱)

(1)液体生物碱一般不含氧元素、具有挥发性;

(2)固体一般为结晶形,有些为无定形粉未;

味道:

多具苦味,少数有甜味,如甜菜碱

颜色:

多数呈无色,少数有颜色

旋光性:

多为左旋

溶解度

亲脂性生物碱(较多):

仲胺、叔胺等游离生物碱

亲水性生物碱(较少):

季胺型生物碱(易溶于水和酸水,可溶于极性较大的有机溶剂,还可溶于稀碱水),生物碱N-氧化物,生物碱盐等

绝大多数生物碱盐具亲水性

具内酯基的生物碱,遇碱开环,遇酸又闭环

碱性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N原子的杂化方式

碱性:

,季铵碱>sp3>sp2>sp

电子效应包括:

诱导效应、诱导-场效应、共轭效应

诱导效应

供电子基(如烷基),使碱性增强;

吸电子基(如-OH、苯基、羰基、酯基、双键等),使碱性减弱。

季铵>仲胺>伯胺>叔胺>芳胺>酰胺

二甲胺(Pka10.70)>甲胺(Pka10.64)>氨(Pka9.75)

诱导-场效应

诱导效应:

通过C-C键传递作用,并随链长迅速减弱(隔3,4键即很弱)。

静电场效应:

通过空间直接作用,直接效应。

影响更显著。

共轭效应

与供电子基同处一共扼体系中,使碱性增大

与吸电子基同处一共扼体系中,使碱性减弱

(1)苯胺型;

(2)酰胺型

2种情况中,酰基吸电子最强,∴酰胺型碱性最弱,有时甚至显一定酸性。

碱性:

吲哚>酰胺>吡咯

空间效应

(1)破坏共轭,碱性增强,

(2)掩盖作用,影响质子化,碱性降低。

(麻黄碱碱性>甲基麻黄碱)

莨菪碱>山莨菪碱>东莨菪碱(空间位阻)

分子内H键形成

与质子化N原子上的质子形成氢健,使所形成的盐稳定,使碱性增强

伪麻黄碱(1S,2S)>麻黄碱(1S,2R),分子内氢键

几种效应共存:

空间效应>共轭效应>诱导效应

对于脂肪胺来说,在非水溶液或气相中:

叔胺>仲胺>伯胺>氨;这是由于烷基是给电子基团,使氮上的电子云密度增加,即增加了氮对质子的吸引力,胺中的烷基越多,碱性越强。

但在水溶液中则是:

仲胺>伯胺>叔胺>氨。

这是由于脂肪胺在水中的碱性强度,不只取决于氮原子的电负性,同时取决于与质子结合后的铵正离子是否容易溶剂化。

如果胺的氮上的氢越多,则空间位阻越小,与水形成氢键的机会就越多,溶剂化的程度也就越大,那么铵正离子就比较稳定,胺的碱性也就越强。

因此,

从诱导效应来看,胺的碱性强弱是叔胺>仲胺>伯胺;

电子效应与溶剂化效应两者综合的结果则是仲胺>伯胺>叔胺。

此外空间位阻效应也有影响。

 

有机胺类生物碱(氮原子不在环内,例:

麻黄碱)

(1)鸟氨酸系生物碱

1、吡咯烷类

水苏碱

2、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强毒性,肝毒性)

野百合碱

3、莨菪烷类

 

(2)赖氨酸系生物碱

1、哌啶类

 

2、喹喏里西啶类

3、吲哚里西啶类

 

(3)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系生物碱

1、苯丙胺类

 

2、异喹啉类

异喹啉四氢异喹啉

1小檗碱类和原小檗碱类

 

2苄基异喹啉类

 

3双苄基异喹啉类

 

4吗啡烷类

 

(4)色氨酸系生物碱

1、简单吲哚类

2、色胺吲哚类

3、半萜吲哚类

4、单萜吲哚类

(5)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6)组氨酸系生物碱

(7)萜类生物碱

(8)甾体类生物碱

沉淀反应:

条件:

①稀酸水溶液,若在碱性条件下则试剂本身产生沉淀;②在稀醇或脂溶性溶液中时含水量>50%(含醇量>50%可使沉淀溶解);③沉淀试剂不宜加入多量。

碘化铋钾→黄色至橘红色,无定形沉淀

碘-碘化钾→红棕色,无定形沉淀

硅钨酸→淡黄色或灰白色,无定形沉淀

苦味酸→黄色,沉淀或结晶

 

总生物碱的提取

(1)溶剂提取法

水或酸水提取法

具有一定碱性的生物碱在植物体内都以盐的形式存在,故可选用水或酸水提取。

常用0.1%-1%的硫酸、盐酸等无机酸水提取。

醇类溶剂提取法

游离生物碱或其盐均可溶于甲醇、乙醇,可用醇回流或渗漉、浸渍法提取。

亲脂性有机溶剂提取法

(2)水蒸气蒸馏法

生物碱的分离

1、不同类别生物碱的分离(P68图)

2、利用生物碱的碱性不同进行分离

pH梯度萃取法:

①将总生物碱溶于三氯甲烷等亲脂性有机溶剂,以不同酸性缓冲液依pH值由高到低依次萃取,生物碱可按碱性由强至弱先后成盐依次被萃取出而分离,分别碱化后以有机溶剂萃取即可;

②将总生物碱溶于酸水,逐步加碱使pH值由低至高,每调节一次pH值,即用三氯甲烷等有机溶剂萃取,则各单体生物碱依碱性由弱至强先后游离,依次被萃取出来而分离。

3、利用生物碱及其盐的溶解度差异进行分离

生物碱可以与盐酸,硫酸,苦味酸,氢溴酸等形成盐,生物碱的这些盐类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借此可达到分离目的

4、利用生物碱的特殊官能团进行分离

5、利用色谱法分离

①吸附色谱法(纤维素,聚酰胺,硅胶,氧化铝)

②分配色谱法

6、水溶性生物碱的分离:

主要指季铵碱

雷氏铵盐沉淀试剂沉淀

 

生物碱的结构测定

 

第4章糖和苷

糖:

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衍生物的总称。

葡萄糖Glc、鼠李糖Rha

 

低聚糖:

根据是否含有游离的醛基或酮基可分为还原糖和非还原糖。

具有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称为还原糖。

多聚糖:

纤维素、淀粉、树胶

⑴相对构型:

α、β型

Fischer式:

(C1与C5的相对构型)

C1-OH与原C5或C4-OH,

顺式为α,反式为β。

Haworth式:

C1-OH与C5(或C4)上取代基的关系:

同侧为β,异侧为α。

⑵绝对构型:

D、L型

Haworth式:

C5的取代基向上为D型,向下为L型

苷类又称配糖体(glycosides),是由糖或糖的衍生物等与另一非糖物质通过其端基碳原子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苷元(配基):

非糖的物质,常见的有黄酮,蒽醌,三萜等

苷类苷键:

将二者连接起来的化学键,可通过O,N,S等原子或直接通过C-C键相连。

糖(或其衍生物,如氨基糖,糖醛酸等)

苷类化合物的分类:

根据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分为原生苷、次级苷。

根据连接单糖基的个数:

单糖苷、二糖苷、三糖苷……。

根据苷元连接糖基的位置数:

单糖链苷、二糖链苷……。

根据苷元化学结构的类型:

黄酮苷、蒽醌苷、生物碱苷、三萜苷……。

根据苷键原子的不同:

氧苷、硫苷、氮苷、碳苷。

氧苷

苷元与糖基通过氧原子相连

 

 

天麻苷

醇苷

醇羟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比较常见,如皂苷、强心苷均属此类。

例:

红景天苷

酚苷

苷元的酚羟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较常见,如黄酮苷、蒽醌苷多属此类。

例:

天麻苷

氰苷

主要是指α-羟基腈的苷元与糖缩合而成的苷

例:

苦杏仁苷

水解生成的苷元很不稳定,很快分解成醛或酮和氢氰酸。

酯苷

苷元的羧基与糖端基脱水而成的苷

酯苷的特点:

苷键既有缩醛的性质,又有酯的性质,易为稀酸和稀碱水解。

例:

山慈菇苷

吲哚苷

指苷元为吲哚醇中的醇羟基和糖形成的苷

粗制靛蓝,民间用以外涂治疗腮腺炎,有抗病毒作用

硫苷

是糖的半缩醛OH与苷元上巯基缩合而成的苷

如萝卜中的萝卜苷

氮苷

糖的半缩醛OH与苷元中氮原子脱水缩合而成的苷

是生物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物质。

如核苷类化合物

碳苷

是苷元中的碳原子与糖基的端基碳原子直接相连而成的苷,在各类溶剂中溶解度均小,难于水解获得苷元。

组成碳苷的苷元多为酚性化合物,如黄酮、查耳酮、色酮、蒽醌和没食子酸等。

尤其以黄酮碳苷最为常见

苷的一般性状、溶解度和旋光性

溶解性

味觉

糖——小分子极性大,水溶性好

聚合度增高→水溶性下降。

单糖~低聚糖——甜味。

多糖难溶于冷水,或溶于热水成胶体溶液。

多糖——无甜味(聚合度增高→甜味减小)

苷——亲水性(与连接糖的数目、位置有关)

苷元——亲脂性

苷类——苦(人参皂苷)、甜(甜菊苷)等

旋光性及其在构型测定中的应用

多数苷类呈左旋。

利用旋光性→测定苷键构型(即α、β苷键)

 

糖的化学性质:

糠醛形成反应:

Molish反应、邻苯二甲酸苯胺反应等

糠醛衍生物+芳胺或酚类→缩合而显色(苯酚、萘酚、苯胺、蒽酮等)

原理

作用

Molish反应

糠醛形成反应

紫环反应

样品+α-萘酚+浓H2SO4→紫色环

【多糖、低聚糖、单糖、苷类】

1、缩合产物颜色不同,可用来区别五碳糖、六碳酮糖、六碳醛糖、糖醛酸等。

2、Molisch反应为阴性可以确定无糖的存在,如果为阳性则仅为有糖存在的可能性。

 

羟基反应

糖的-OH反应——醚化、酰化和缩醛(酮)化及硼酸络合反应

反应活性:

半缩醛羟基(C1-OH)>伯醇基(C6-OH)>仲醇

(伯醇因其处于末端的空间,对反应有利,因此活性高于仲醇)

缩酮和缩醛化反应:

酮或醛在脱水剂如矿酸、无水ZnCl2、无水CuSO4等存在下可与多元醇的二个有适当空间位置的羟基易形成环状缩酮和缩醛。

酮类易与顺邻-OH生成——五元环状物

醛类易与1,3-双-OH生成——六元环状物

应用:

保护-OH

硼酸络合反应:

糖+硼酸→络合物(酸性增加、可离子化)

(H3BO3是接受电子对的Lewis酸)

应用:

①络合后,中性可变为酸性,因此可进行酸碱中和滴定;

②可进行离子交换法分离;

③可进行电泳鉴定;

5混有硼砂缓冲液的硅胶薄层上层析。

苷键的裂解:

苷键在化学结构上属于缩醛结构,在稀酸或酶的作用下,苷键可裂解成为苷元和糖。

苷键裂解方法:

酸水解、酶水解、碱水解、氧化开裂

(1)酸水解(苷键属于缩醛结构,易为稀酸催化水解)

反应机制:

苷键原子断键—→阳碳离子或半椅型的中间体糖

△酸水解的规律:

⑴苷原子不同,酸水解难易顺序:

N>O>S>C(C-苷最难水解,N的碱性最强,最易质子化)

⑵呋喃糖苷较吡喃糖苷易水解。

(因五元呋喃环的颊性使各取代基处在重叠位置,形成水解中间体可使张力减小,故有利于水解)

⑶酮糖较醛糖易水解(酮糖多为呋喃结构,而且酮糖端基碳原子上有-CH2OH大基团取代,水解反应可使张力减小)

⑷吡喃糖苷中:

①吡喃环C5-R越大越难水解,水解速度为:

五碳糖>甲基五碳糖>六碳糖>七碳糖

②C5上有-COOH取代时,最难水解(因诱导使苷原子电子密度降低)

⑸氨基取代的糖较-OH糖难水解,-OH糖又较去氧糖难水解。

2,6-二去氧糖>2-去氧糖>6-去氧糖>羟基糖>2-氨基糖

⑹N-苷易接受质子,但当N处于酰胺或嘧啶位置时,N-苷也难于用矿酸水解。

(吸电子共轭效应,减小了N上的电子云密度)

⑺芳香属苷较脂肪属苷易水解。

如:

酚苷>萜苷、甾苷

(因苷元部分有供电结构,而脂肪属苷元无供电结构)

⑻苷元为小基团时:

苷键横键比竖键易水解(e>a)(横键易质子化)

苷元为大基团时:

苷键竖键比横键易水解(a>e)(苷的不稳定性促使其易水解)

(2)酸催化甲醇解:

在酸的甲醇溶液中进行甲醇解,多糖和苷可生成一对保持环形的甲基糖苷异构体或开环的二甲基缩醛(酮)。

-----糖与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3)碱催化水解

一般苷键对稀碱较稳定,不易被碱水解,但酯苷、酚苷、烯醇苷、β-吸电子基取代的苷易被碱水解。

(利用水解产物可判断苷键构型)

(4)酶水解(可获得原苷元)

纤维素酶:

β-葡萄糖苷键

麦芽糖酶:

α-葡萄糖苷键

转化糖酶:

β-果糖苷键

杏仁苷酶:

β-葡萄糖苷水解酶,但专属性较低,可水解葡萄糖苷键,也能水解其他六碳醛糖的β-苷键。

(5)氧化开裂法:

(Smith降解法)→可得到原苷元

试剂:

过碘酸(HIO4)、四氢硼钠(NaBH4)、稀酸

适用于苷元不稳定的苷和难水解的碳苷。

糖和苷的提取分离:

P100-105糖和苷的结构研究:

P106-109

 

第5章醌类化合物

1.苯醌、萘醌、蒽醌、菲醌类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分类

苯醌类

有邻苯醌和对苯醌两种,天然的多为对苯醌

萘醌类

有三种可能结构,但实际分离得到的大多为α-萘醌

胡桃醌:

抗癌、抗菌及中枢神经镇静作用

紫草素及维生素K类化合物属于萘醌

菲醌

邻菲醌和对菲醌

丹参新醌甲

中药丹参根中所含多种化合物都是菲醌的衍生物

蒽醌类:

单蒽核类(蒽醌及其苷类、蒽酚或蒽酮衍生物)、双蒽核类

⑴蒽醌及其苷类:

常见9,10-蒽醌

蒽醌基本母核

1,4,5,8位为α位2,3,6,7位为β位9,10位为meso位,又叫中位

①大黄素型

羟基分布于两侧苯环上

大黄、决明

致泻

②茜草素型

羟基分布于一侧苯环上

茜草

止血、活血、治风湿

⑵蒽酚和蒽酮衍生物:

一般存在于新鲜植物中,因为该类成分可以缓缓被氧化成蒽醌类成分。

大黄素型化合物的酸性大小:

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结构)

R1HCH3HCH3CH3

R2COOHOHCH2OHOCH3H

极性大小:

PH梯度萃取法:

 

2.醌类化合物的颜色、升华性、溶解性及与结构的关系、酸性及碱性强弱与结构的关系、显色反应及其应用

性状

如果母核上无酚羟基取代,基本上无色

随着助色团的存在,有黄、橙、棕红色以至紫红色等

苯(萘)醌多以游离态存在,蒽醌一般以苷形式存在

升华性

游离蒽醌具有升华性,常压下加热可升华而不分解

挥发性

小分子的苯醌类和萘醌类具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

 

溶解度

游离醌类:

一般溶于碱性有机溶剂如吡啶、苯、甲醇、乙醇、丙酮、乙酸乙酯等,不溶或难溶于水。

成苷后:

极性显著增大,易溶于甲醇、乙醇中,可溶于热水,不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蒽醌的碳苷难溶于水及亲脂性有机溶剂,但易溶于吡啶。

酸性(醌类化合物因分子中酚羟基的数目及位置不同,酸性强弱有一定差别。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