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68701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doc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总结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

南京大学经济学系是一个有着优秀传承的教学单位,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教授、刘志彪教授、范从来教授、沈坤荣教授、安同良教授等都曾担任过南京大学经济学系主任。

一直以来,我们始终注重经济学本科教育,开放、改革,与时俱进地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一、历史背景与南京大学经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必然推动经济学学科的发展,而经济学科发展的关键是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经济学拔尖人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加速中国经济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资源为中国经济学发展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中国经济学在国际经济学界学术影响力的必由之路。

与中国经济的成功转型与高速发展相比,中国经济学的转型与现代化相对滞后,相应的,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也是相对滞后。

为此,南京大学经济学科坚持不懈地探索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视野的现代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

具有国际视野现代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既是经济一体化发展和现代经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南京大学经济学科长期以来坚持不懈探索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结果。

南京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1999年至2005年),教育部详细检查、评审了我系教学水平,批准我系本科专业列为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

以基地建设为契机,我们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独特的优势。

在2003年的基地检查和评估中得到专家组的一致好评,并被教育部评定为“优秀基地”。

2004年12月人才培养基地的教学成果获“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奖”特等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第二个阶段,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2006年至2008年),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大胆创新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

本学科先后成为“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第三个阶段,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2009年至今),从人才培养目标、教育资源配置、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立足中国实际的本土化基础上,稳步推进国际化,努力与国际接轨,逐步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并初见成效。

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就是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基本理念。

具体地说,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借鉴和吸收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既立足中国实际又具有国际视野,能够直接进入经济学前沿、掌握最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具有良好的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既具有经济学家思维又善于经济建设的国际型人才。

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但与此同时我们绝对不能忘记中国的本土化问题,因为中国的本土化和中国特殊的情况,中国现在所走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这条道路,中国所面临的问题等等,都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

中国的学者,不懂西方经济学,不懂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可能对中国的问题有一个深刻的把握。

因此,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无论在培养体系、研究方向上,还是在师资配置方面,国际化和本土化二者皆不可偏废。

南京大学经济学科在人才培养上努力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

既引进外国博士,也派遣本土师资出国进修;既开设与世界接轨的经济学前沿课程,又创设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课程;既直接使用国外教材,又组织编写自己的教材。

2.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有机结合,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教育资源,摸索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路径。

(1)采取引进师资与派遣进修等多种形式有效整合师资,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提供国际化教学团队。

经济全球化时代,必须从全球范围整合经济学教学资源,建设一支国际化水平高的师资团队。

①努力引进科研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拥有美、欧著名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的人才(Job Market Star及其类似人才),海外引进全职师资(以助理教授为主),近两年已引进9人。

②派遣教师到美欧著名大学进行为期10个月以上的进修访学,推动现有教师知识结构的转化与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近两年已派遣8人。

③聘请国外著名大学优秀华人教师以短期(1-3个月)形式集中时间为本学科的学生系统讲授一门课。

④聘请境外非华人高端专家团队进行短期集中讲授经济学前沿课程(如VanderbiltUniversity著名资深教授Parsley教授)。

(2)提升传统课程、引进前沿课程、创设实践课程、优化教材体系,为培养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提供合理的知识平台。

①提升传统课程。

在课程体系优化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主导地位,在本科生坚持开设政治经济学和资本论等课程。

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资深教授组合讲授。

同时,也系统开设了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础课程。

在本科生中对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课程进行改革,分别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开设微观经济学基础、中级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中级宏观经济学等课程。

②开设现代经济学前沿课程。

发挥本学科拥有国外博士及外语好的国内博士的中青年教师,开设双语课程;聘请境外著名华人学者短期集中讲授经济学前沿知识;聘请境外非华人高端专家团队短期集中讲授经济学前沿课程。

表1:

境外著名华人学者短期集中讲授经济学前沿讲座目录

次序

姓名

工作单位、称号

授课内容

1

鞠建东教授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部经济学家

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经济系

国内制度和金融全球化的绕过效应

2

黄春兴教授

台湾新竹清华大学经济学系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经济学博士

奥地利学派经济理论的学习架构

3

郑京海教授

瑞典哥德堡大学经济系研究员

国际知名工业及企业生产率分析专家

《中国留英经济学会》欧洲事务委员会执行主任

应用生产率分析

4

王苏生教授

香港科技大学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合同经济学

信息经济学

5

夏应存教授

国际统计学会(ISI)委员

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

“千人计划”入选者

非线性时间序列

半参数模型

6

朱力行教授

世界著名统计学家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现代统计理论

7

陈智琦教授

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教授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

高级产业组织研究

 

③加强相关数学课程的教学。

高端的经济学教学和科研需要高深的数学知识。

本学科与数学系进行教学合作。

本系教师为数学系开设经济学课程,数学系教师为我系开设数学课程。

④强化研究性课程。

研究性课程seminar、文献选读seminar、课程论文、学术会议论文、学位论文等。

这些研究性课程不仅追踪西方经济学的最新成果,还关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经济问题。

⑤倡导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在保证教育部规定的经济学专业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开设经济学专业的选修课。

为了配合个性化培养,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和要求,灵活采用多种考核方式,把平时的讨论、考察、调研、论文撰写等纳入考核范围,改变过去单一的考试的评价方法。

⑥创设经济实践课程。

聘请知名企事业单位的高管来校开展系列讲座传授实践经验。

现在的本科生长期生活在“象牙塔”内,很少接触社会。

为了改变这样的不良局面,增长学生的实践知识和领导才能,我们开设了以企业家为报告人的“产业与市场分析”系列讲座。

让本科生直接面对金融界和企业界的企业家,听报告,并一起研讨当前经济金融问题(报告目录见表)。

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在证券、银行、跨国公司等取得社会一致公认的工作业绩,不少毕业生工作不久就成为单位的骨干。

表2:

2012秋季“产业与市场分析”系列讲座目录

专家

专家单位

讲座题目

赵涛

富国基金研究员

行业与公司投资分析框架

刘明

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研究员

货币创造机制理论视角下的货币银行运行分析

陈继明

中国人民银行

我国区域金融改革发展情况

王虎

国泰君安证券公司研究所

资本市场中宏观分析框架和方法

叶蓁

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研究

丁加华

中国银行业交易商协会研究所所长

对我国债券市场发展的思考

单翔

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投资总监

文化产业战略投资

贾祖国

招商证券研究员

房地产行业研究

孙建波

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转型观察:

供给学派的视角

何荣

浦发银行

对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形势的思考

潘世明

深圳市盛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

私募股权与创业投资

陈尚前

大成基金投资总监

中国债券市场与投资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经济学拔尖人才的国际视野提供良好环境。

①加强互动式教学。

鼓励主题讨论等互动教学方式,采取课前布置讨论题与即兴提问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的主动性、创造性。

低年级的相关课程考核采取读书笔记的方式;高年级的相关课程考核采取课程论文的形式。

②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通过导师制加强了课后学生与老师的联系,解答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提高非常明显。

③推行双语教学、英语教学。

双语教学、英语教学课程占学科专业核心课的比重逾35%。

使本学科教学内容与国际一流高校的经济专业接轨。

④建立学生学术研究平台。

在学校层面,每年举办多学科学术讲座,每学年至少举办一次高质量(如带有明确主题,能直达国际前沿)的小型学术会议,以常规化的“银星杯”论文竞赛为平台,激励学生进行学术探索。

⑤鼓励学生参与性学习。

鼓励教师在导学上下工夫,注重学习方法指导,突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改革传统的灌输式、宣讲式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全过程。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参与老师的相关课题研究,提升他们的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

三、“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主要创新点

1.在经济学人才培养理念上立足中国实际基础上努力稳步推进国际化,在动态中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的均衡。

“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基于两个基本维度:

一个是中国经济学培养的拔尖人才必须具备国际视野,必须熟练掌握现代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分析工具,这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化”问题。

在中国经济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学习西方的很多东西,要把西方的教材、最新成果引进来。

在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国际化的要求可能会更强烈强一点,因为我们原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太封闭了;另一个是中国经济学培养的拔尖人才必须立足中国实际。

中国大学培养的经济学人才绝大部分是要在中国解决本土问题的,必须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

这实际上是一个“本土化问题”。

南京大学经济学科既不片面追求国际化,也不固化传统经济学,坚持立足本土化基础上实现本土化和国际化有效结合,稳步推进,好中求快,注重实效。

以国际化推动经济学教学和科学研究提升;以本土化加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实用性。

我们既引进外国博士,也派遣本土师资出国进修;既开设与世界接轨的经济学前沿课程,又创设立足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课程;既直接使用国外教材,又组织编写自己的教材。

2.优选培养对象、扩大学生学习选择权,形成开放的、自主选择的学习机制。

本科生进校后,经过一年的通识教育,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和特长自主选择专业。

一方面削枝强干,重新调整和确定专业主干课程,保障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增大选修课比重,注意吸收当代科技文化前沿新思想、新成果,强化学科渗透、文理交叉,注重实践课程等措施,为学生创新性学习、拓展知识创造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尽量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机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进行自主选择性地学习,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有用性”,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我们设立本科生科研项目制度,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鼓励本科生申请、参与各类课题的研究。

3.探索“科研引入型”教学方式,提升学生国际视野的综合创造能力。

本学科对于“具有国际视野经济学拔尖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有力地推动了本教学团队科研水平的提高。

本学科的教师不仅注重各自专业的科学研究,也非常关注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和教学改革研究,这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显然深化了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

鼓励学生善于观察中国经济实际以及世界经济实际,运用所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大胆怀疑,主动思考,逆向思维,勇于探索和创新,推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际研究相结合。

我们还注重来自实际工作部门的启示,创办了“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等平台,让学生在国际视野下了解更多的现实经济问题,探索更多的解决现实经济的路径,他们的综合创造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推广应用效果

我们的成果在本学科不断探索和总结,也是首先在本学科运用,在取得明显效果:

第一,学科发展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近年来,在《经济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管理世界》发表论文26篇;SCI、SSCI收录论文15篇,尤其是本学科教师的研究著作在国外翻译出版;出版教材21部(包括修订);出版专著33部;发表教学改革研究论文11篇;主持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3项;教育部重大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5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8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本学科获得4门国家精品课程;长江学者3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6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名;中央“马工程”首席专家2名;全国“优博”4篇。

“经济转型背景下稳定物价的货币政策”研究团队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

在2012年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理论经济学排名第四。

第二,本科毕业生的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

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的差距。

无论是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是在出国深造方面,都已初步显示出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的提升。

2010年周愚同学的论文入选国际学术会议并参加会议,他与老师合作在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

基地班学生戴大荣,被推荐免试攻读本校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4篇,其中在SSCI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

而且,本学科毕业的出国留学的学生获得了国外大学和商界的较高赞誉。

我系的本科生顾晶菁获得了去美国康奈尔大学继续深造的机会,现在已经在美国华尔街工作。

经济学系2013届本科毕业生庞海燕被荣获200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亚历桑那州立大学爱德华·普雷斯科特教授接受为硕博连读研究生。

表3:

2012年经济系本科生出国(境)继续深造情况表

姓名

国家

学校

徐雯

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

蒋涵晨

美国

范德堡大学

周纬

美国

福德汉姆大学

刘逸舟

美国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郭麟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徐明珏

美国

德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

钮越

美国

南卫理工会大学

黄一桐

美国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

刘敏

美国

图兰大学

刘盼

美国

德州A&M大学

宋希希

英国

曼彻斯特大学

宋洁

英国

布里斯托大学

王烁

澳大利亚

昆士兰大学

王飞燕

英国

杜伦大学

戴冰怡

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

我们的成果也在其它院系和兄弟院校所采用:

第一,本学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做法已经被兄弟院校所采用。

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实际、行之有效、兼收并蓄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拔尖人才人才培养体系,已在全国高校,特别是在每年一度的国家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会议上介绍,受到兄弟学校的好评,具体做法也在兄弟学校运用。

尤其是现代经济学理论前沿课、导师制、经济学实践前沿课等做法,不仅受到学生的欢迎,并且示范效应良好。

教育部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南开大学副校长逄锦聚教授说:

南京大学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可能代表中国经济学的未来。

第二,成为学科与学科、学校与学校“协同创新”的实质性协同内容。

本学科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经济学人才培养创新体系”,在由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和国家统计局合作建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协同创新中心的“人才协同培养”中得到充分贯彻。

两校商议采取多种形式,如互派学生修读课程和互相承认学分;在线修读课程并互相承认学分;合作举办双学位班并互认学历和建立博士培养合作机制;互派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合作;举办国际性教学和科研交流会议等,推进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同时,开展学生交流,以学期或学年为单位,安排学生到对方学校修读对方的特色课程;合作开展课程和教材建设;合作开展教学研究和举办教学经验交流和报告会。

同时,也在本学科与工商管理学学科联合创立了“区域经济转型与管理变革”协同创新中得到充分实施。

第三,学生流动由“输入”转变为“输入”和“输出”双向国际化格局。

过去,一说交流就是指我们的学生出国交流学习。

自2012年上述状况在本学科出现了变化,出现学生出、进双向国际化格局。

本学科与韩国建国大学经商学部联合培养跨国双学位本科人才,双方学生在各自学校就读2年后再到对方学校就读2年,完成所规定的学分,毕业后可同时获得两校分别颁发的、各自国家法律认可的正规本科学历与学位。

2013年春季首批12名韩国学生来到我校。

这是南京大学首次在境外颁发本科学位。

这样的国际合作办本科教学的模式正在向其他高校和本校的其他院系推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