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87746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docx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DOC范文整理

中国古代史高考五步式快速复习3

中国古代史咼考五步式快速复习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一一隋唐

1.阶段特征及其表现

特征:

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继续发展和封建社会的繁荣。

具体表现:

政治:

国家统一,疆域辽阔;制度创新完善;政局稳定,国力强盛。

经济: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土地集中趋势加强。

民族关系:

民族政策开明,中央与边疆各族联系加强;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对外关系:

对外政策开明;中外交通发达;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文化:

兼收并蓄,科技领先,全面辉煌;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2.考点知识专题板块自主归纳:

政治:

隋朝的兴衰:

建立-统一-强盛-灭亡。

唐朝的兴衰:

建立-兴起一一贞观之治-发展一一武则

天的统治T鼎盛开兀之治T衰落安史之乱。

隋唐制度的革新:

1三省六部制一一标志着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2科举制一一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3府兵制的改革和调整:

隋文帝改革一一唐太宗调整和健全。

4募兵制的创立

5租庸调制

6两税法的实施一一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标准

经济: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

隋唐农业发展的特点:

、、。

隋唐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

隋唐商业繁荣的表现:

、、、。

四大商业都会:

、、、。

民族关系:

与突厥的关系:

唐太宗时灭,俘获,在其故地设都督府进行管辖,征服高昌,设;唐高宗时灭西突厥,武则天设,后与分治天山南北。

与回纥的关系:

唐太宗时任回纥贵族为。

8世纪中期,

回纥首领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8世纪后期,回纥改名为,9世纪中期,其政权瓦解,西迁到、和。

与靺鞨的关系:

8世纪前期,唐朝在地区设置都督府,该地区正式划入唐朝版图;7世纪末,统一粟末鞨靺各部,唐玄宗封他为渤海郡王,渤海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与南诏的关系:

8世纪前期,唐玄宗支持南诏首领统一六诏,并封他为。

与吐蕃的关系:

7世纪初,统一青藏高原,唐太宗时,

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8世纪初,入藏,进一步加

强了汉藏两族的联系,9世纪,唐蕃会盟,史称“”。

对外关系: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通:

陆路:

从长安出发,东可到达,西经“丝绸之路”可通、、以及欧非许多国家。

海路:

从、出发可到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

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

与新罗的关系:

、、。

与日本的关系:

、、、。

与东南亚互派使节

与天竺的关系:

纽带,代表人物、。

与西亚的关系:

波斯;大食。

文化:

隋唐时期文化发达的原因:

、、、。

科技成就:

雕版印刷;火药;天文历法、;医学、、

;建筑、。

进入诗歌的黄金时代,著名诗人:

初唐;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成就最高、;中唐;晚唐、。

绘画:

敦煌莫高窟壁画,杰出画家、、。

书法:

初唐三大家、盛唐、中唐、草圣和。

音乐舞蹈:

、。

3.知识点内涵阐释:

对隋朝兴建两都的认识: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3、隋朝修筑驰

道的历史作用:

隋朝的历史地位:

唐朝前期统治者用人的共同之处及影响:

“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开元之治”形成的原因:

唐代统治者处理民族关系的主要方式: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及特征:

10、隋唐文化的

特点:

1、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的原因:

3、隋唐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的原

因:

4.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秦隋两朝的相似之处: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特征及历史启示:

3、汉、唐两朝中外交往的差异:

4、隋唐时期社会领域发生

的重大变化: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6、隋唐

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表现:

5.单元基础知识过关训练:

选择题

隋唐是秦汉之后第二个圭寸建大一统时期。

两朝统治者励

精图治,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回答1—5题

.隋朝统一的客观条件是①北方实现了民族大融合②南

北经济已基本平衡③广大人民渴望统一④隋文帝正确的政

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隋朝采取的客观上有利于加强国内各地经济联系的措

施是①灭陈,统一全国②营建洛阳③开凿大运河④修筑驰道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

这一段是

A.邗沟B.通济渠c.永济渠D.江南河

.唐太宗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

过。

”下列史实能体现这一思想的重大举措是①反复强调“存

百姓”的思想②知人善任,贞观一朝人才济济③唐太宗虚怀纳谏,朝臣进谏成风④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A.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其主要政绩的相同点不包括

A.重视人才B.发展科举c.劝课农商D.限制佛教隋唐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回答6

—9题

.与秦朝相比,唐朝的中央官制最大的变化是

A.中央官吏增多B.尚书省权力最大

c.太尉和御史大夫的职权下放到兵部和吏部D.以分权

而得以集权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主要是

A.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相互监督,保证政治清明

c.废除丞相,加强了皇权D.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关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改变了士族垄断仕途

的局面

c.限制了皇帝用人的独裁D.提咼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刑家之子、工商殊类”此材料说明①唐朝科举考试有资格限制②以门第出身为应试资格③反映了重农抑商的观念④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唐朝前期在推行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庸调制,到唐中期因均田制破坏而实行两税法。

据此回答10—13题。

0.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

“有田则有租,有

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

”这说明租庸调制①基本特点是以丁计税②实行实物地租和劳役地租相结合③反映的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生产方式的赋税制度④反映了国家对农民人身依附关系控制严格

A.①②B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唐朝实行的均田制、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的共同作用

A.加强经济掠夺B.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c.调整生产关系D.减轻农民负担

.唐中期均田制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土地买卖的频繁

c.土地兼并的严重D.政府无地可授

3.唐中期两税法的实施

A.减轻地主对农民的剥削B.削弱藩镇割据的经济基础

c.废除了人头税D.承认土地兼并后土地占有的现实情况

隋唐时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现繁荣景象。

回答

14—18题

.对唐朝向山要田的现象的认识,比较全面的是

A.使江南土地资源得到开发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提高人民生活水平D.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破坏了生态平衡

.下列生产工具,出现于隋唐时期的是①筒车②翻车③耧车④曲辕犁

A.①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④

.“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

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反映这首唐诗的现象中,不正确的是

A.从事商业活动的农民较多B.农村的商业比较繁荣

c.田地荒芜,破败景象惨重D.政府的商业政策宽松

.对隋唐经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②唐初开始征收茶税③开元通宝是玄宗时期的铸币④柜坊是我国最早的银行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②③④

.唐朝后期有“扬一益二”之说,扬州的繁荣最直接得

益于

A.当地经济发达B.政治清明

c.处于交通枢纽的地位D.经济重心的南移隋唐统治者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开放的对外政策。

据此回答19-22题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他在位期间体现这一思想的举措有①送文成公主入藏②在东突厥建都督府,由突厥人自己管理③封皮罗阁为云南王④

接待渤海人来长安学习汉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0.“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

‘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

陛下若患西戎,予请以兵除之。

’”上述材料出自

A.《贞观政要》B.《资治通鉴》c.《旧唐书》D.《新唐书》

1.唐与朝鲜、印度的交往,其共同点主要表现在

A.政治制度的相互影响B.贸易往来频繁

c.文化艺术的相互吸收D.生活习惯的交互影响

2.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是

A.崔致远和鉴真B.吉备真备和义净c.义净和崔致远D.鉴真和吉备真备

3.隋唐时期我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隋唐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B.僧一行最早实测了地球子午线

c.唐本草是世界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D.唐末制造的

火箭是世界上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代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

A.陈子昂和白居易B.孟浩然和王维c.李白和杜甫D.杜牧和李商隐

.隋唐文化灿烂的原因有①经济繁荣,国家强盛②统治者重视文化③民族之间交流频繁④唐以前文化的传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非选择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安中,累迁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扬州地当冲要,多富商大贾,珠翠珍怪之产,前长史张潜、于辩机皆致之数万,唯壤挺身而去。

——《旧唐书》卷88

材料二十四年七月,令王公百官及天下长吏,无得与人争利,先于扬州置邸肆贸易者,罢之。

先是,诸道节度观察使以广陵当南北大冲,百货所集,多以军储货贩,列置邸肆,名托军用,实私其利。

――《唐会要》卷86

材料三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

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

一而蜀次之地。

……张祜诗云:

“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

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9

请回答:

概述上述材料中表明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信息。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代扬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27.唐太

宗说:

“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敝中国,所就无几。

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为编户乎?

”他又说: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

史事实?

请具体说明。

⑵简述唐太宗推行的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

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

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阅读材料:

材料一“夫农者,国之本,本立然后可以议太平。

若不

由兹,而云太平者,谬矣。

——《旧唐书》

材料二“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

四年,米斗四五钱马牛被野。

《新唐书》

材料三1971年,考古工作者曾对唐代洛阳含嘉仓进行发掘,探明全仓面积达42万平方米,圆形窖穴295座。

大的窖穴能储粮一万数千石,小的亦能储数千石。

……据文献载,749年官仓的存粮共有粟米9600万石。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材料一体现了唐朝的什么思想?

这一思想在唐朝前期

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中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

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影响唐朝农业生产的技术因素。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农业对唐朝盛世局面出现的作用。

参考答案

第四单元封建社会的繁荣一一隋唐

三、知识点内涵阐释:

1两都的兴建是在隋朝具备雄厚的经济力量的前提下进行的。

2大兴城的兴建,不仅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当时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体现,其设计布局思想对后世都市建设以及日本、朝鲜都市建设都有深刻的影响,堪称“世界城”;洛阳既是政治中心,也是经济中心,运河开通后更成为了南北经济交流的中心和物质集中枢纽;唐代的长安、洛阳实际上营建于隋,唐朝只是进一步修建而

原因:

①隋朝统一使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加强要求改善南北交通;②隋朝社会经济的繁荣一一经济基础;③隋朝中央集权的加强使中央政府能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④水文测量和水利工程技术的进步——科技基础。

意义:

①沟通南北,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促进了南

北经济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②便利隋朝进一步加强对东南和东北地区的统治;③促进了运河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使运河沿线一些水陆交汇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和人文汇萃的都会;④体现了当时的水文测量和水利工程技术水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客观上改善了北方的交通状况。

促进了沿途经济的繁

荣。

1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发展,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2开创和完善了一系列制度,为唐朝所沿用和进一步完善,并传往东亚各国,对中国后世及东亚各国产生了巨大影响。

3开通了南北大运河,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4因暴政而亡的教训为唐初统治者所吸收,使唐朝前期出现了盛世局面。

共同之处:

发展和完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招贤纳谏,重用有才能的人。

影响:

扩大了地主阶级的参政途径,笼络了士人。

打破了士族地主垄断仕途的局面,削弱了腐朽的士族势力,扩大了统治基础,减少了决策失误。

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科举制为后世所沿用,影响深远。

隋朝的建设和经济繁荣,为唐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朝因暴政而亡的教训,调整了统治政策。

唐太宗的个人作用。

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基础。

唐玄宗结束政局动荡局面,使社会相对安定。

唐玄宗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革制度,选贤任能。

人民的辛勤劳动。

战争;设机构进行管辖;册封少数民族首领;与少数民族和亲;与少数民族会盟

原因:

1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世界领先。

2中外交通和造船业发达

3统治者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特征:

①水陆交通发达;②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全面展开;③对外商贸品种增多;④中外交流具有双向性。

0、①全面繁荣;②兼收并蓄;③世界领先;④泽被深

远,形成了中华文化圈,促进了亚洲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1、①国家的统一和国力的强盛物质条件。

2中外文化交流——文化基础。

3开明兼容的政治及文化政策、科举“以诗取士”,不仅使文人的思想开放活跃,也直接刺激了诗歌创作的迅猛发展。

1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先进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

2隋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的政策给对外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中外交往的日益频繁需要对外交通的进一步发展。

3、①隋唐先进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少数民族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

2少数民族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建设。

3交通发达,中原和边疆的往来频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4中央王朝统治者推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在边疆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四、纵横联系知识的分析与归纳:

1都是结束分裂实现大一统的朝代。

2都开创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并被后世所沿用。

3都有一项闻名世界的伟大工程。

4都因暴政二世而亡。

5都为继起的封建王朝提供了教训,被迫实行宽舒政策,因而出现了繁荣局面。

原因:

1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建设和发展。

2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3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4江南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5南方地区的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过程:

秦汉时期,经济重心在北方一一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一一隋唐时期,江南进一步开发,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一一五代时期,经济中心继续南移一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一一明清时期,南方的经济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特征:

1北方人民南迁,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比较突

出。

3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历史启示:

①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②生产力的进步是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③经济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

1汉朝以陆路为主,而唐朝水陆并举。

2汉代以商贸交流为主,唐代使臣往来、商贸交流和文化交流全面展开。

3汉代输出的商品以丝和丝织品为主,而唐代输出的丝绸、瓷器、纸张、茶叶等大为增多。

4汉代的中外交往具有单向性,而唐代的中外交往具有双向性。

政治: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T三省六部制,标志着封建中央机构的成熟和完善。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T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也标志着选官制度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兵役制度:

府兵制T募兵制,农民不再需要服兵役,保证了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经济:

土地制度:

均田制崩溃,圭寸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

赋税制度:

①“庸”制的出现使农民可以不服劳役,保证了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两税法的实行,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开始以财产和土地为征税标准,征税时间也由不定时变为定时了。

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央政府的政策比较开明和开放,东北地区北部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疆域空前辽阔,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文化:

受少数民族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变得多姿多彩,文化政策比较开放,佛教变得中国化。

原因:

1全面继承和进一步发扬光大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秀成果。

2隋唐统治者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教训。

3隋唐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支持民族之间和中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4隋唐统治者大兴文治,发展科举,重视科技,健全教育体系。

5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表现:

①政治上:

政治清明,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社会秩序比

较安定

②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商业繁荣,长安、

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都会。

3民族关系上:

民族融合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4对外关系上:

对外交通发达,与亚、欧、非的往来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5文化上:

全面繁荣,社会生活多姿多彩。

影响:

1推动了中国历史进一步发展进入了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加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认同感。

2推动了东亚乃至亚、非、欧各国政治、经济的发展,使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安定。

边疆各民族先后建立政权,开发了边疆,促进了祖国的发展。

边疆少数民族接受中央政府的册封,加强了中原与边疆的联系。

中央政府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中央政府与边疆各族和亲、会盟等,加强了各民族间的友好联系。

唐前期疆域空前辽阔。

五、单元知识过关训练:

选择题:

l一25cDAcD

非选择题:

商人聚集;店铺林立;货物丰富;城市繁华;扬一益二。

地理位置优越;设置盐铁转运使;实行保护商贸的政策。

不符合。

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联系。

表现:

打败东突厥后,采取“全其部落”的政策,设都督府管辖;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唐蕃联姻。

不同;

汉武帝以战争征服为主,而唐太宗以安抚为主。

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与发展;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重农思想。

唐朝前期统治者推行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唐朝前期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

兴修了水利工程。

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出现了曲辕犁。

粮食储量丰富,农业发展水平高。

农业的发展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