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69446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2.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 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x

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2014年高考历史黄金易错点专题汇编专题0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

,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2.清雍正年间,军机处设在皇宫内,与皇帝日常生活办公地毗邻。

军机大臣多从“亲臣重臣”中遴选,任命谕旨通常说,命某人“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

材料中未能体现出(  )

A.在军机处办理要务易于保密

B.军机处官员便于皇帝宣召

C.军机处官员按才德标准遴选

D.军机大臣多为临时差遣性质

5.《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

“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

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

”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

从文中可以看出()

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6.《汉书》载:

“偃说上曰: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于是上从其计。

”这一记载反映出汉初统治者()

A.推行郡国并行制B.强化君主专制

C.加强中央集权D.解决土地兼并

7.唐高宗后期,武则天建议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著作郎元万顷等以文词召为翰林院待诏,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与机要。

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是()

A.中书省最高长官

B.门下省最高长官

C.尚书省最高长官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8.“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

”“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

”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B.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具有稳定性和独特性D.有力地防止了权威被颠覆

9.钱穆认为:

“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

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

10.《元史》记载:

元朝的行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且一

改以前主要以“山川形便”、自然属性与经济、文化一体化较高来划分行政区的做法,采取“犬牙交错”原则,任意将自然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

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地方分权加强中央集权

B.行省辖区广阔,发展了前代的政治制度

C.缩小行省的管

辖区域以利于管理

D.削

弱地方的经济、文化认同感,加强中央集权

易错起源1、对中央集权制度理解不到位

例1.“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分封制的巩固

解析:

选C。

根据“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可知,其反映

的是西汉前期颁布“附益之法”,目的是限制藩王,加强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相悖。

一、中央集权制度

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一个核心:

皇权至高无上。

(2)一个首创: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两层官职:

中央:

“三公九卿”;地方:

郡守和县令。

(4)四个统一:

全国统一推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统一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字体,通令全国使用)。

2.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制度的创新:

汉代设置中外朝机构,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设置“二府三司”,元朝设置中书省。

(2)地方制度的变革:

汉代实行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唐朝设置

节度使,北宋派文臣做地方官,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3)两个结果:

①皇帝与丞相矛盾凸显,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逐步加强。

②自北宋后,地方势力已无力改变国家一统局面,中央和地方的权力之争告一段落,中央集权制度的消极作用日益明显。

3.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重大举措:

①明代废除丞相制度,创立内阁制度。

②清朝设置军机处。

(2)最终结局:

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和作用

1.含义

(1)

专制主义即君主专制,是指中央的决策方式,主要是指皇位终身制和皇位继承制,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带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是相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2.特点

皇位终身制;皇位世袭制;皇权至上。

3.作用

(1)前期:

主要起积极作用,有利于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

巩固;有利于维护国内政局的稳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处理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有利于推动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后期:

其消极作用明显地暴露出来,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阻碍了科技创新和文化的进步。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考查我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014年高考呈现新材料综合考查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唐宋、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易错起源2、混淆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

例2.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

“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

”这句话意在强调(  )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1)有关选官制度的古语解读:

①“大人世及以为礼”: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任能的禅让制被破坏后,出现了世袭制,此制度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

②“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察举制实行初期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后来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发展起来,官宦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

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魏晋之际,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故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出现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

(2)荐举制和科举制的区别:

进入封建帝制时代后,选官制度大体分两个阶段——汉魏六朝的荐举制和隋唐以后的科举制。

两者最大区别在于荐举制是由他人推荐,以考试为辅;而科举制为自我推荐,以考试定取舍。

荐举制时代有条件出任官员的人数有限;而科举制时代,随着门阀贵族的衰落、文化知识的普及,有条件有资格出仕任官的人越来越多,而能够安排的员阙却是有限的。

所以,科举制的目的,除了选拔治理国家需要的人才外,还在于淘汰或黜退大量的有任官资格的人。

2.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开始于

秦朝

御史大夫监理国家监察事务。

发展于

两汉

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东汉末年刺史成为州的最高长官。

完善于

北宋

各州设通判,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生效,使知州和通判互相牵制。

强化于

明清

明朝设厂卫特务机构,并在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清代设有监察

机构——都察院。

(1)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

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起到一定的作用。

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成为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2)基于专制制度的制约,其作用也是非常有限的

近几年高考命题主要集中在对唐代科举制和宋代的监察制度的考查。

综合考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以文明史观看待中国古代的科举制,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重视监察制度对今天反腐倡廉的启示。

1.史载:

“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

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

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2.“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

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与其概念不符的是()

A.周天子封功臣姜尚于齐地

B.汉高祖封侄子刘濞为吴王

C.明太祖封四子朱棣于燕地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3.《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

“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

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

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

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

C.宗正的权力高于周成王

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

4.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全族成员的力量。

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

下列能佐证这一现象的是()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足够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

“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

”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D.分封同姓诸侯国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

“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

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

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

”由此判断“中朝”(

A.掌握军政大权,是独立的决策机构

B.分享丞相行政权,处理政事

C.担任行政

职务,有名无实

D.协助皇帝决策,削弱相权

7.司马光说:

“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

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可见,宋太宗确实有意要削弱宰相的

()

A.人事权与司法权B.人事权与兵权

C.司法权与财权D.兵权与财权

8.唐王朝社会结构分为贵族和平民两部分,而平民包括两个部分:

庶民和贱民。

贵族跟平民的等级是严格的,只有一条似有似无的狭径,作为庶民爬上贵族地位的阶梯,而贱民则连这个狭径都没有。

这里的“狭径”是指()

A.依附特权贵族B.参加科举考试

C.获得战功奖励D.耕织获得奖励

9.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

“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

条路。

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

”材料表明汉唐时期的选官制度()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级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10.宋人王明清在其《玉照新志》中说:

“(《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

何则?

其首云:

‘赵钱孙李’,盖钱氏奉正朔,赵乃本朝国姓,故钱次之……”材料主要说明了赵姓排首位的主要原因是()

A.封建社会的皇权独尊

B.封建国家中央集权的加强

C.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

D.封建思想文化专制的强化

11.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

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

曹之职掌,终以取祸。

……”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内阁大臣虽非宰相,但拥有实权 

B.阁权与君权、部权冲突时,阁臣必败

C.明朝六部超越君权的权力   

D.内阁与六部是争权的两个中央机构

12.《枢垣记略》卷十四中指出:

“为办理枢务承写密旨之地,以严密为要,军机大臣传述朕旨,令章京缮写,均不应稍有泄漏。

”这反映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办理军政要务B.保守国家机密

C.负责公文缮写D.参与大政决策

13.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政治的典型特征,对古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不存在宗教组织或官方祭司,一个家族的父权制家长主持祭祀祖先灵魂的仪式。

家长作为这个家庭活着的成员和去世亲属之间的中间人,拥有极大的权威。

他不仅主持自己家里

举行的祭祀祖先的仪式,而且还主持旁系家庭的纪念仪式,这种仪式可能包括上百人。

唐朝尤其是宋朝时期的中国父权制社会结构日渐加强……宋朝时期,家族的祖先崇拜较之从前更加全面繁复。

原来仅限于记住先祖的名字并在家内举行仪式祈求他们的保护,这一时期,后代们孜孜不倦地寻找其有迹可寻的先祖的坟墓,并在坟墓旁举行纪念活动和仪式。

整个大家族的成员会不远万里地去参加每年一度的纪念已逝先祖的仪式。

   ——《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宗庙中称亡父为祢

)者为小宗。

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

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

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

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

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归纳材料一、二中宗法制对后世影响的历史现象。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宗法制对家族、宗族和国家政权有何积极影响?

(2)概括指出材料二叙述的主要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周的继承原则和祭祀原则是建立在什

么政治制度之上的?

材料三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

《礼》曰:

宗人将有事,族人皆待。

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

所以长和睦也。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

——[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德论》

(3)根据材料三中班固对宗法制度的解释,说明“大宗”与“小宗”之间的关系。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西周政治的主要特点。

14.某班历史课围绕“中国古代的皇帝制度”展开研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下列问题。

方法一史料研读

材料一……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

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

始皇怒曰:

“此中人泄吾语。

”案问莫服。

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

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1)归纳材料一所反映皇帝的做法。

本质上反映了什么?

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材料三国初定制,设议政王大臣数员,皆以满臣充之。

凡军国重务不由阁臣票发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

每朝期,坐中左门外会议,如坐朝仪。

雍正中设立军机处,议政之权遂微,然犹存其名以为满大臣兼衔。

乾隆壬子,纯皇帝特旨裁之。

(2)材料二反映了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

材料三反映了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如何?

据议政王大臣会议机构权力演变的过程说明其权力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方法二问题讨论

(3)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

内朝——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4)某同学整理了有关“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特点”的内容。

请补齐空缺部分。

①皇帝独尊,如:

皇帝自称“朕”。

②____________,如:

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综合上述内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皇帝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