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58884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8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01 中国古代史精讲.docx

通史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01中国古代史精讲

专题01中国古代史

中国是世界上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有将近4000年的有文字可考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原始社会(170万年前-公元前2070年)、奴隶社会(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476年)和封建社会。

其中封建社会可分为五个阶段:

战国、秦、汉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的阶段。

隋唐五代时期是封建社会的繁荣阶段。

辽、宋、夏、金、元,是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阶段。

明、清,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阶段。

一、先秦时期:

古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

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史实概览】

1、政治上:

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鼎盛,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西周确立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奴隶社会强盛。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占卜)、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经济上:

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石器助耕,青铜器在农业很少使用;简单协作;

(1)农业:

井田制的推行;耕作方式:

青铜中耕但仍以石器锄耕为主;

(2)手工业:

商朝已有织机,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妇工;以“青铜冶炼”为主的官营手工业产生,青铜时代(代表礼制、权力和秩序);陶向瓷过渡;

(3)商业:

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出现;工商食官;

3、文化上:

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文字、周朝金文;宫廷舞蹈;礼乐文化;《诗经》的内容;绘画:

从萌芽走向成熟关键期;夏朝历法《夏小正》。

【重点解读】

※西周宗法制:

(1)含义: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等级制度、巩固统治

(2)目的:

加强和维系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嫡长子继承制;通过血缘关系,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

各等级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兄弟为小宗。

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关系是相对的。

(4)特点:

嫡长子继承制;血缘与政治结合,“国”与“家”密切结合

(5)作用、影响:

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宗法制所蕴含的宗法观念,对当今社会影响深远;

A积极作用:

宗法观念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有利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B消极影响:

宗法观念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

(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政治表现,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

共同作用:

分封制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宗法制是以血缘宗族观念建立和巩固了这个等级秩序。

(二)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0~前221年)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1、政治:

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割据争霸,分封制破坏;诸侯各国纷纷变法,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封建社会形成;选官制度:

世官制

2、经济:

农业: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封建经济形成和初步发展;男耕女织的农耕经济(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典型特点;农业技术:

精耕细作;世界上先进的耕作方法:

垄作法使用;土地制度: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井田制逐步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确立;经济政策:

商鞅变法确立重农抑商政策,奖耕织;兴修水利:

都江堰、郑国渠;

手工业:

商鞅变法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铁器的出现和推广;以冶铁业为主的私营手工业产生。

陶向瓷过渡;出现钢剑;

商业:

私商出现,打破“工商食官”局面;市井、商业都会形成;各地出现了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商业繁荣。

3、文化:

(1)思想百家争鸣,以儒、墨、道、法为代表诸子百家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法家思想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成为各国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2)学术下移;教育打破学在官府局面,私学兴起,学在民间;

(3)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和文艺有了发展。

科技:

记录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阳黑子、哈雷彗星、《石氏星表》、《甘石星经》;医学《黄帝内经》;战国司南,有关火药知识的记载文字:

大篆;文学《诗经》、楚辞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成就;;战国的帛画《人物龙风图》《人物驭龙图》,表明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为优伶。

【重点解读】

2、特点:

(略)

3、影响:

(1)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明清以来其存在阻碍了资义萌芽和商品经济发展;

(2)小农经济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根基;

(3)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繁荣的基础,也是明清时期中国科技文化没有取得突破的根本原因;

【主题探究】

1.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历史呈现出的两个显著的发展趋势。

从分裂到统一:

春秋争霸,秦灭六国。

从奴隶制瓦解到封建制确立:

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分封制崩溃,中央集权形成。

2.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试从先秦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方面各举一例,简要说明这一结论。

(1)政治:

西周实行宗法制,战国时期中央集权和县制逐步形成,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2)经济:

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制度和政策,

(3)思想:

战国诸子百家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西汉董仲舒和南宋朱熹等人的发挥改造,成为汉武帝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4.山东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说明山东在中国先秦时期的重要地位。

(1)政治:

山东境内的齐国和鲁国是西周时期的重要封国。

(2)经济:

春秋时期,鲁国“初税亩”,促进了中国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3)思想:

孔子、孟子的儒家思想(墨子的墨家思想、孙膑的军事思想)影响深远。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220年)封建社会的统一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古代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政治:

国家统一,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体制逐渐代替贵族体制,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交流;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经济:

封建经济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外的经济交往频繁;

思想:

思想专制,服务政治;儒学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

【史实概览】

1、政治上:

秦朝灭六国,统一全国;建立皇权至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中央确立皇帝制度与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全面推行郡县制);颁布《秦律》。

汉朝:

汉初采用郡国并行制;汉景帝平定了“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建立“中朝”、设刺史、实行“推恩令”;实行察举制选官。

中国向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

2、经济上:

手工业:

两汉出现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煤炭作燃料;东汉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水排;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商业:

秦汉统一了货币,但又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运活跃,对“市”管理严格,商业区和居住区严格分开,全国性商业中心形成:

长安和五都,外贸发展:

丝绸远销欧洲,获“丝国”称号;

3、文化上:

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时形成以“大一统”、“天人感应”为核心的新儒学,并确立正统地位,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

(1)思想专制,秦朝“焚书坑儒”,汉初“无为而治”。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一统、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罢黜百家…,仁政和纲常),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2)科技、文化、教育、绘画得到很大发展,奠定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形成东方特色的实用科学,以《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九章算术》、天文学(浑仪是望远镜发明前世界上最先讲的天文观测工具,地动仪)、造纸术的发明、《氾胜之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科技的巨大贡献。

秦小篆,汉隶、楷书;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的“汉赋”成为主要文学体裁。

绘画门类丰富,壁画、帛画;《夫妇宴饮图》是杰作。

太学出现、察举制。

【重点解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含义:

1、君主专制:

主要从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最高统治者(皇帝)从决策至行使军权、政权、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

针对地方分权而方,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

产生的历史条件:

1、经济: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所决定;自然经济的分散性,要求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稳定,保证生产的发展。

2、政治上:

地主阶级维护统治的需要;需要一个强大的政权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镇压农民反抗。

3、思想:

法家思想的集权理论是产生的思想基础。

发展历程:

形成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形成:

董仲舒是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思想主张内容:

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是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核心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②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有利于加强君权。

③提出“三纲五常”(后人归纳)。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④发挥儒家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轻徭薄赋,省役以改变土地兼并严重和百姓生活困顿问题。

(4)实质:

借助上天的神权来加仑地上的皇权,借思想的一统巩固政治上的一统,是一种思想上的专制。

(5)影响(评价)

①积极:

A有利于巩固君权,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B对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起到了关键作用;

C推动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发展;

②消极:

A儒学独尊,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B“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的,带有阶级局限性;

C新儒学中封建神学色彩浓厚。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589年)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1、政治:

政权更替频繁,封建国家大分裂,局部统一出现和民族大融合,士族制度形成;北方各族封建化,初步形成三省体制,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选官:

九品中正制;

2、经济:

农业:

《齐民要术》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杰出农书;出现间作、套作的复种技术,绿肥种植是耕作技术一大成就;三国时马均发明翻车(灌溉工具),北魏均田制、三国屯田制推行;耕耙耱技术形成,直到今天人们基本上都沿用。

江南得到开发,开始赶上北方。

手工业:

发明灌钢法,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并烧制出成熟白瓷;

商业:

社会动荡,北方商业波动性大;南方商业小幅发展,商税及其相关税种成为东晋南朝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南方商业有所发展,出现草市和草市尉。

3、文化:

(1)佛教盛行、道教广为传播,儒学面临严峻挑战但吸收佛、道精华取得新发展——“三教合一”;士人群体的形成

(2)科技文艺:

祖冲之和圆周率、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书法和绘画:

进入自觉发展阶段,楷书完善、草书成熟、晋代盛行行书,书法家王羲之和《兰亭序》;绘画理论精辟,顾恺之“以形写神”,士大夫画家活跃,文人画注意以形写神,画家顾恺之和《女史箴图》;出现了《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伴随着佛教的兴起,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显示了辉煌的雕刻艺术成就。

敦煌莫高窟开始出现。

【重点解读】

※九品中正制

1.概念: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

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

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期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2.积极意义:

(1)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

(2)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3.消极影响:

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题探究】

1.分封制经历了怎样的演变?

为什么分封制最终退出了历史舞台?

(1)演变:

西周时确立,春秋战国时崩溃,秦朝时废除,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解决王国问题。

(2)原因:

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容易导致国家的分裂,无益于国家统一。

2.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基本矛盾、经济基础、思想基础和作用是什么?

3、秦汉时期维护统一有何特点?

(1)统一局面是在与分裂割据势力斗争过程中维持的。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与发展;推行郡县制、解决王国问题。

(2)思想统一与政治统一相结合:

法家——道家——独尊儒术

(3)统一与巩固边疆相结合:

修长城、移民,抵御匈奴等。

4.如何认识小农经济模式的特点、地位及其影响?

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③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小农经济的地位:

小农经济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中国古代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小农经济的影响:

①积极影响:

自给自足,生产积极性高,推动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

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特点,导致人们具有“安土重迁”思想,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它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制度长期存在的重要原因。

5.结合史实说明从先秦到秦汉思想界的发展趋势和原因。

趋势:

由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

原因:

略。

四、隋唐时期:

(581年~907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鼎盛时期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1、政治上:

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互相牵制,分工明确,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加强了皇权,中央集权制度完善;道州县,安史之乱后出现藩镇割据局面,中央集权遭削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采用科举制的封建选官制度。

2、经济:

农业:

耕作技术:

南方水田精耕细作技术成熟。

水稻种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技术;江东地区出现适应水田和各种土壤精耕细作的曲辕犁。

发明灌溉工具筒车;地税:

均田制、租庸调制、两税法;水利:

大运河。

南方进一步开发,开始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手工业:

制瓷业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唐三彩,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并远销欧洲。

丝织业技术精湛、吸取波斯织法和图案;海上丝路;匠户制度,官营手工业规模大、私营手工业兴起。

商业:

商业繁荣:

城市——唐代长安、洛阳,扬州、益州商业繁荣;市——以长安两市为最,西市胡风胡俗流行,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后期商业经营的地域限制逐渐被打破;农村集市贸易草市作用显著,夜市繁荣;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外贸——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商船规模大、利润可观,海上丝绸之路发达。

3、文化:

思想:

儒学发展更为辉煌,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儒学复兴;

科技:

隋唐时期的雕版印刷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868年《金刚经》、火药发明、应用于军事;

文艺:

进入黄金时期,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通俗文学体裁——“传奇”出现。

书法楷书步入盛世,名家名作迭出,欧体、颜体、柳体争奇斗艳,注重规范法度;草书大家张旭、怀素,潇洒奔放,尽显时代气息。

绘画吸取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杰出画家(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山水画展现盛唐景象;促进了亚洲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明的时步。

教育:

科举制度推行;

音乐舞蹈:

民间音乐进入宫廷,称燕乐,反映民族融合;宫廷舞规模宏大,吸收各族风格;

【重点解读】

※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1.内容:

A中书省:

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决策机构)

B门下省:

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审议机构)

C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执行机构,下辖六部)吏部:

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

户籍、土地、赋税;礼部:

国家礼仪制度,科举;兵部:

军政;刑部:

刑法;工部:

国家的工程建设

2.评价:

A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一定程度上提高行政效率;

B三分相权,大大加强了皇权。

C是我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宋元时期(960~1368年):

古代中华文明继续发展时期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1、政治上:

分裂割据和若干民族政权并立走向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和武将争权的问题。

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和统治。

政治制度及措施:

中央:

宋代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关,其长官为宰相;设枢密院(使)为最高军政机构;设参知政事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和财权,皇帝得以独揽大权。

地方:

派文臣任地方官,更戌法,设通判、转运使;宋代改道为路,设路州县三级;监察:

设通判监察地方官。

元代中央:

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另有宣政院、枢密院。

地方:

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中国省制的开端。

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西南土司制度,

2、经济上:

农业:

稻麦复种制标志精耕细作技术全面成熟;北方出现中耕农具耧锄;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外来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引进占城稻;南北作物相互推广、种植区域扩大、苏湖熟,天下足;元朝《农书》;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

手工业:

部门增多,出现了新兴的棉织业,棉花种植到闽粤地区,元代黄道婆改进技术,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宋朝时,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了五大名窑,景德镇著名瓷都,吸收写实风格;元代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烧制出青花瓷。

商业:

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市、坊限制并出现晓市、夜市,不受官府直接监视,经济功能增强,商品种类增多;货币——四川地区出现世界最早纸币交子;贸易——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发展。

城市——宋代汴梁,元大都等是政治文化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市;杭州是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

交通——元代疏浚大运河

教育:

学校制度完备,书院兴起,知识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阶层队伍扩大

文艺:

宋词、元散曲成为主要文学体裁;宋“话本”兴起。

元杂剧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关汉卿等的优秀剧作鞭挞了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

书法与绘画:

书法追求个性、忽略风度,倡导有意无法,书法四大家;绘画艺术全面发展,两宋宫廷画活跃、画学兴起;绘画成为商品;风俗画为最大亮点,代表作《清明上河图》

【重点解读】

※元朝行省制

1、含义: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是元朝最高地方行政机构(区划);

2、设置:

全国分设十个行省,另设两个行政区划:

中书省直辖的“腹里”,管理西藏、四川、青海等地的宣政院辖区;下设路、府、州、县各级。

3、权力: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民政事务上报中书省,军政事务上报枢密院。

官员不得更改赋税,不得调动军队,定期觐见皇帝,述职。

受监察机构监督,并省官互迁。

4、影响:

(1)它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3)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宋明理学

1、含义:

北宋儒家学者在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同时,又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2、兴起的背景: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

②“三教合一”潮流的出现,为理学的创立和发展提供了条件;③宋代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

4、“理”的本质: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和等级制度。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5、朱熹及其理学影响:

①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②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③朱熹的学术思想还传播到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对世界思想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对理学评价:

①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②积极:

理学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道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主题探究】

1.唐宋时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走向成熟的时期。

这一时期,统治者是如何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

(1)中央:

①唐朝:

继承并完善隋朝开创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之间互相牵制、互为补充,分工协作,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宋朝: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但是相权被分割,枢密院掌军权,三司掌财权,宰相只保留行政权。

原三省长官不再参与政事。

(2)地方:

①唐朝节度使权力膨胀,唐末五代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②宋初用分化事权的办法,收回地方的兵权、行政权和财权,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

2.宋元时期三大发明得以发展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这些伟大发明未得到充分利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条件:

①封建经济得到发展,推动了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

②北宋文化的繁荣对印刷业提出的新要求,促使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③唐以来海上贸易和造船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促使指南针在北宋时用于航海。

④北宋时,民族政权并立,战争不断,促进了火药武器的研制和发展。

原因:

这是由北宋以后,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和封建经济的封闭性、落后性以及传统观念的保守性决定的。

六、明清时期(1368~1840年):

古代中华文明的繁盛与危机并存时期

【阶段特征】

【史实概览】

1、政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空前强化:

明朝裁撤中书省,并废除丞相,权分六部,由皇帝直接管理;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确立,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

实行厂卫特务统治、八股取士等,地方废行省设三司;清朝沿用内阁制,雍正帝时设立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对外:

海禁和闭关锁国。

君主专制得到强化同时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性。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阻碍了社会进步,中国开始落后于世界。

2、经济:

农业:

农耕经济过度发展:

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出现风力水车;双季稻扩种和产量提高,玉米和甘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和推广,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徐光启《农政全书》

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制瓷技艺进一步发展,瓷器种类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丝织业中心:

苏杭,《天工开物》、资本主义萌芽,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商业:

大批商业市镇出现,城镇经济空前繁荣,城市生产性和专业性增强;商帮涌现;农产品商品化,商品流通扩大;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世界经贸中心之一。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重农抑商、“禁海”“闭关锁国”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

3、文化:

思想:

理学发展到新阶段——王阳明心学;出现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批判封建理学,否定君主专制,并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