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0601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docx

英美教学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英美教育理念与中国差异之比较

(一)美国

一.总述

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中美两国经济水平也存在差异,中美两国的教育有着极为不同的发展背景,中国的传统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国的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

中国的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和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

相比较而言,美国教育则更注重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实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精神,注重对所学知识的拓展和创造。

这两种教育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态度。

二..幼儿阶段(3-6岁)

美国的幼儿教育理念认为,早教的培养目标是对幼儿早期心智的启蒙。

中国的幼儿教育注重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对于知识的继承,而美国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信、自立,对传统知识的批判。

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

比如面对如何评价孩子,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评价方式。

在中国受过教育的人都知道,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利,学生对老师只有服从。

目前,国内的大多数幼儿教育中,很多父母都采取的是一种“打击式教育”,在这种教育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表现有共同特征:

自信心不够强、内敛、迷茫、对外界的评价非常的敏感。

这其实与中国人的本性特征有很大关系,中国人的心理特征是内敛、不爱表现自己,尤其是当面对外人时,许多家长习惯性的批评孩子,认为这种批评是个人谦虚的一种表现,这个时候往往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

美国的幼儿教师尽量避免对孩子进行评价,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其理由是,批评了你的孩子会刺激你的孩子,表扬你的孩子会刺激别的孩子。

这种有关幼儿评价的观念与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是大相径庭的。

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是以玩为主,还是以学为主,这一向是各国幼教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美国的学前教育和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另外还表现在美国幼儿教育者十分注重儿童的天性,玩的比重比较大,注重启发和引导孩子。

幼儿园的教育中虽然也有常识、语言、美术等教学活动,但没有通用的教学大纲,也没有教材,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幼儿的学习与否也是比较随性的。

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尤其到了大班以后,明显地侧重于学,全国有统一的教育纲要,每个幼儿园有精细的教学计划和安排。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看中美幼儿教育的差异。

1.对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是未来社会的发展与竞争力的标志。

实验调查结果表明,创造力高的儿童都具备兴趣爱好广泛、热情、自信、坚毅和能吃苦耐劳等非智力因素。

每个幼儿都具有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科学家关于创造力的研究表明,个体的创造力应从小开始。

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好奇和疑惑,但同时又缺乏对人类已有文化知识和经验的掌握,所以在理解他所接触的世界时,幼儿有其独特的视角,而这种独特的视角正是创造力的表现。

幼儿理解的过程正是他创造力发挥的过程,他创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去同化或顺应未知的知识、技能、经验、情感等。

美国教育告诉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去想,想学什么东西,根据兴趣而学,学生一般学得主动、灵活、高兴。

因此美国的科学教育十分重视培养幼儿的探索能力,同样是教幼儿认识植物的生长,美国的教师偏向让幼儿亲自参加比较严格的实验过程。

在教授孩子对环保问题的看法,美国的许多幼儿园都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环保问题,幼儿园会让孩子从家里带一些环保的材料:

塑料瓶、纸杯等等,带到幼儿园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将这些材料进行再利用,做成好看的玩具或者容器,让孩子明白环保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

再比如认识动物或者植物,老师会带领孩子外出野外参观,让孩子亲自去观察各种植物的不同特性,去亲身触摸和感知大自然。

这种科学教育超越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视让幼儿掌握科学探索技能和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而我国的教师习惯于通过书本知识,告诉他们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这种情况会导致孩子在接受知识时不易形成一种批判性思维的方式,而简单的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久而久之,会限制孩子们的创造力发挥。

因此,与美国幼儿园相比,中国幼儿园会显得非常稳重。

美国的幼儿完全是玩乐的天堂,孩子不需要在上小学之前学习字母、音标。

他只需要快乐就好,只要表现出自己的本性就好。

创造力就是在快乐的氛围中才能体现,如果孩子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死记硬背,也不可能存在创造力的火花和灵感。

另外,从美国的教材编写来看,美国的幼儿教材显得很浅显,对孩子没有严格的要求,特别是数学方面的计算和中国的数学知识传授存在很大的差距。

中国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材可能和美国初中的教材难度相当。

但是美国人更注重的是对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对日常行为的规定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美国幼儿园对于幼儿园里所有人的行为的规定:

从这张表可以看出,美国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所有人,包括教师、家长都是抱着极其耐心的态度在对待每一个孩子。

尤其在对于大龄幼儿的教育中,如果教师发现有孩子不愿意听老师讲课,不会去斥责他,而是劝其离开,保持其他孩子在一个好的氛围内学习。

强迫是美国幼儿教育中的最大忌讳。

而国内许多幼儿园在这方面还远远不够。

在家庭教育中,中美幼儿园教育的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式家庭教育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职业,能否在顺境中度过一生。

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愿意。

为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除了生活上进行无微不至的照顾,为了能让孩子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

尤其我们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这种宠爱无疑使得孩子自立的能力与责任的精神日渐欠缺,甚至减退,而不少孩子更易于出现心理的疾病和性格的偏执表现。

这样的结果才会产生现今社会中的高分低能的孩子的出现。

当然目前这种情况正在得到改善,很多中国家长已经清楚的认识到独子的家庭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并努力去改善。

与此相比,美国家庭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他们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难、磨炼意志,发展自身的能力特长,并养成刻苦、节俭的好品质,孩子们很小就需要懂得父母的并不会完全遗留给他们,要过好的生活需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美国家长并不比中国家长更有耐心,也不是不如中国家长负责任。

他们主要是认为儿童有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做事方式,成人要接受、理解并尊重它们,这是教育的前提。

3.幼儿课程目标的制定

中、美两国幼儿教育的课程内容无论在广度、深度以及内容的组织上均有显著差异。

美国的科学教育目标包括促进幼儿认知、情感、心理原动力的发展,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良好的个人品德表现以及拓宽的职业意识与性别角色。

美国提出的幼儿科学教育的一般目标和特殊目标是比较全面和科学的。

其中对发展幼儿创造性、批判性的重视尤其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美国很大程度上是把科学知识的教学作为促进幼儿发展的手段而非教学的目的。

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确定的课程目标是:

开发幼儿的智力;丰富幼儿对自然和社会的粗浅知识,培养幼儿对自然与社会的兴趣和求知欲;形成对人与事物的正确态度。

在教学方法方面,美国普遍使用发现法,探索实验法。

而我国则普遍使用讲解、演示和让幼儿按指令操作等方法。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美国幼儿园中对五岁左右的幼儿一周会有几次和生活相关的课堂知识,比如做面包或者姜汁饼干,在做饼干的过程中会使用很多的器皿和量勺,教师会让每个幼儿都有经历去亲自摸下面粉、搅拌下姜汁,让幼儿亲自感受和使用各种安全的厨房用具。

在例如美国幼儿园中会在天气爽朗的时候带领幼儿出门观察花朵的颜色、小草的成长,让幼儿亲自去感受大自然中的种种动植物,并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孩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三.中小学阶段(7-18岁)

下面主要介绍美国。

1.营造民主氛围和宽松环境,树立学生信心 

美国是一个拥有多元文化的移民国家,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其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国自身在短短几百年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主导作用。

美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美国小学不开设与中国对应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参观、访问、了解重大历史事件来进行,不讲很多道理,却直观、形象地从小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美国学校从小重视和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长大才能在无限的空间实现飞跃。

美国从小学就为孩子营造培养信心的环境。

在美国的中小学里,学生在课堂上具有跟老师平等的人格和地位,可以随时与老师进行对话、交流、讨论甚至争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小就养成了人“生而平等”的人格感,能够在活动、游戏、讨论、实验等各个环节中学会独立动手、动脑分析解决问题,学会如何与人相处的团队精神。

 

美国教育所倡导的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恰恰是中国教育所忽视的,我国中小学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老师习惯于以权威、监督者的形象,严肃地站在学生面前训话、布道,学生只能毫无质疑的听取、尊重。

然而一味强调尊人,势必抑压尊己,无形中减弱了思维能力还很低的孩子的自信心,限制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仍然被高考、中考的大棒指挥得团团转,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亿万学生的创造可能被强力禁锢在考试升学一条路上,学生只知道考试,只知道背书的高分低能儿学生竞争压力大,负担过重,娱乐活动极少,社会活动更是单一,其主要知识来源于课堂,因学校几乎包揽一切,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仅学会了死记硬背,无条件服从,形成了习惯性的,依赖性的思维定势,不会自己做决定,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更谈不上独到的见解和创意,对社会对人的认识严重缺乏。

这些都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既不能发展自己的独立判断能力,也感受不到独立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如此,学生就会缺乏自信心和独立能力。

 

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培养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动力基础,更是人格的核心。

缺乏自信是制约孩子健康成长的严重阻碍,正如拿破仑所说:

“默认自己无能,无疑是给失败创造机会。

”为了战胜在学习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加强中小学生自信心培养很有必要。

2.课堂教学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是进行创造教育的主渠道 

20世纪80年代,美国逐渐出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教法改革——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这个思想通过什么渠道影响着美国教育,今天我们尚未追踪到它的足迹、但是,这个思想带来的影响却日益响亮地回荡在美国学校的课堂里,它甚至波及英国课堂、德国课堂和日本课堂。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 (Problem—based Learning)是围绕现实中的一些问题,通过观察或实验最终获得答案的一种学习方法,通常包括三个阶段:

(1)提出问题或假说。

问题作为学习的最初动机和挑战,它结构不明确,没有简单、固定、唯一的正确答案,但它能激起学生探索、寻找解决方法的愿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2)针对问题或假说进行观察或实验。

学生要研究一个具有多种解决方法或答案的“开放性”问题,通常是在一段时间内以小组形式合作学习、工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这种教学方法对突破学生思维的僵化、呆滞,刺激思维的灵活性有一定作用。

 

{3)学生通过研究、分析,接受或拒绝先前假设,从而获得问题答案。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

如美国爱恩中学,针对书包负重对学生健康的影响问题,成立了“书包”研究小组、并邀请儿童健康专家加以指导,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法案。

他们还向地方的校董事会提出可能解决的办法,并要求学生考虑成本、空间、地方现行法规、法律问题及学生自身利益等问题。

这就需要学生们运用知识去分析演绎。

经过这番思考,进而学生们必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

 

这种教学方法部分地回答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途径究竟在哪里的问题。

它的背后隐含着美国人对基础教育目标的潜意识:

大量地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其基础教育的立足点已不仅仅是学到什么,而是要学会探索什么,“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提供真实的体验,这些体验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的框架,并能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因此,“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理念是一种积极的教学策略、方法。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参与与真实世界相关的学习任务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包括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决策、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等技能,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

 

3.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 

探究式教学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初,即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从做中学的主张。

20世纪中叶,美国生物学家、教育家施瓦布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方法。

施瓦布认为科学知识、科学结构处在不断变化中,随着探究方法的改变,它们会不断地更新和修正。

因此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教学内容应体现科学特有的探究方法,如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教师应当用探究方法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活动来进行学习。

 

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学生自主探索、问题解决、发现学习、科学精神等必将为创新教育开拓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现实。

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很好载体。

只有让学生自主地去完成自己设计的问题,才能真正在研究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中国严格规范的教育管理虽然为中小学初级教育打下了基础,但缺乏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同样的教学时间里,我国课堂上的知识难于美国,美国学校一星期的课程,我们只用了10分钟就完成,教师只是照课本讲公式、原理,学生听后背熟即可。

正是由于进度快,所以课程内讲授的知识点多,这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必然比美国教育省略了很多东西,省略了学生自己准备各种材料,自己动手制作的全过程。

因而我们的学生不会像美国学生那样尝试到成功,也不会体验到失败。

中美两国教学过程的差异向我们显示,同样是一个知识点,对中国学生来说,这只是书本上枯燥乏味的并与自己的生活毫无关联的抽象理论,学生不会知道按照书上的程序去做仍会遇到很多困难,包括材料的性质是否符合实验要求,也包括具体的操作细节是否有误差;而对美国学生来说,书本上的内容是有趣的,并且是自己在实际生活中喜闻乐见的。

闲为学生必然在实际生活中要自己动手操作、要思考、要选择、要寻找失败的原因、要克服各种困难、要享受成功的乐趣。

 

因此,与实际生活相连的教学过程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促使他们形成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知识观,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同时培养了创造力。

美国从小学就普遍让学生做“课题”和“项目(Project)”,让学生自己去查资料,自己去进行研究学习,使学生从小独立掌握学习方法,老师没有大量的知识灌输.没有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主动学习的方法,良好的科学习惯,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非常有益。

 

探究实际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科学领域的探究,有生活领域的探究,有课堂上的探究活动等。

课堂上探究式教学实际就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人课堂,在学生学习科学概念、原理之前,先进行探究活动,再根据自己的探究结果,做出科学的解释。

即让学生通过重复或模拟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原理和科学的本质,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改变传统的“灌输”、“识记”的“填鸭”式教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让他们去观察、去发现、去感悟、去思考。

充分尊重青少年的探究本能和个性,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不要把问题限制得过死,不能轻易给学生答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归纳总结,在实践中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我们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大学阶段(18-24岁)

1.低要求VS高要求 

在中国,虽然考取好大学不易,但是一旦考取,要毕业是容易的。

只要不挂科,只要达到基本要求,毕业证书是不愁没有的。

毕业率几乎接近100%。

在美国则不然,部分高校的毕业率保持在60%左右,这就意味着学生会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为了不成为那40%,学习会更努力。

在耶鲁大学,每个学生要选修至少36门课程,方能申学士学位,每位学生必须在自己必修的领域之外,完成12门课程的学习;并且来自同一个系的课程不得超过4门,一个领域内的课程不得超过6门;此外,每位学生还必须从法语、德语、日语、汉语等24个语种中至少选修一门外语,并达到中级水平。

[1]可见在美国上大学是很艰苦的,学生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自然会在学业上投入巨大精力,收获自然也多。

 

中美大学对课程的要求也是不同的。

假使在中美的大学都开设了“经典电影赏析”选修课,在中国的课堂上老师一般会放一些电影片段,整节课学生就在那里看电影,即使学生睡觉看小说,老师也不闻不问,学期末时交一篇论文就够了,也不会去追究这论文是抄袭还是独创的;在美国则不然,老师会布置一大堆必须学生课后看的电影,在课上有时是自由讨论,学生可以自由发表任意观点,对论文的要求是必须有自己思想,抄袭是严格禁止的。

2.传授知识VS传授能力 

在中国,本科生教育主要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或板书、或PPT,把课程要点罗列出来,学生在下面埋头记笔记,把老师的话当做金玉良言,下课后则反复咀嚼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内容,把概念、知识点牢记于心。

期末试卷上多的是名词解释、概念分析,只要学生花时间去记忆,就可以拿高分。

而美国高等院校本科生教育的共同目标之一是向学生传授人类处理知识的主要方式,向学生显示现成的知识和探索知识的形式、所需要的不同的分析手段,特别帮助学生学会组织和分析知识的方法,批判地看待事物,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成为终身的独立性学习者。

在美国,强调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鼓励教师各抒己见、各尽其才,教师授课形式多种多样,通常使用的课型有演讲课、个案研究、模拟法庭、项目研究、角色扮演等。

教师广泛使用录像机、投影仪、电讯网络等现代教学工具。

教学中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在促使学生获得各科知识最新动态的同时,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协调的工作精神,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

另外还有强调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营造重视学术的气氛等教学活动。

3.被选择VS自主选择 

在中国,当你进入大学的时候,你的专业已经确定了,你的课程表几乎也是确定了的(公共课、必修课占绝大部分,选修课比重很小,选择范围也小,你可以一眼望到你毕业后能达到的水平,你和你们班级中的其他同学一样,和已经毕业的学姐学长们一样,和还没进入大学校门的学弟学妹们一样,你们将受到同样的教育,得到同样的知识,成为同样的人,而这在“寻求不可替代性”的如今社会是行不通的。

中国学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很多都不甚了解各个专业,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到底在哪里(被调剂的更不用说了),就这样被吊死在了一棵树上, 真可谓是“被选择”了自己的专业,而且中国大学专业设置过细,课程配置缺乏灵活性,许多专业中,专业课程长期不变的教材与教学内容使人怀疑他的先进性。

在美国则不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得到贯彻,本科生入学前不选专业,上完一年课程以后才决定自己的主攻方向,而且在求得学校学术委员会同意的前提下还可以退出原专业,重新再申请自己喜欢的专业;另一方面,学生选课的方式十分灵活,有很大的变通余地。

4.专材教育VS通才教育 

中国大学本科课程设置,虽因专业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但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学习要求基本一致,都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大板块。

其中涉及专业学术性的课程主要为专业必修课、限定性专业选修课,二者占总学分的比例高达70%。

而且中国大学对选修课的要求很低,在一些大学,学生只要出勤,最后交篇论文学分就拿到了,可以说,这样的选修课形同虚设。

在美国则不然,选修课和专业课并重,如在哈佛大学,本科生四年共修32门课程,其中16门为专业课,8门为选修课,8门为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2]新生入学的第一、二年,通常不属任何院系,也不分专业,全部学习由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学科组成的普通教育课程。

在此基础上,到三、四年级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

这使得美国大学培养出的本科生知识面广。

5. 理论VS实践 

在中国,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学生很少有社会实践的机会。

在学校主要以授课为主,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在美国,本科生的课程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及设计课程课、独立课题以及毕业设计等几部分组成,均按一定的学分分配。

;实验及设计课程课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与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独立课题与研究计划的题目广泛,可参与学校的学术研究或科研项目,也可采取与外界合作的形式;这些实践课程都要求学生积极实践。

[3]美国大学崇尚打破校园和社会的距离,提倡在社会的 真实环境中教学。

哈佛和耶鲁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连校门都没有。

美国的工科本科生在完成四年学校学习后一般要去企业学习工程技术专业课2-3年,而中国一般就在大三实习2~3个月。

6.教学部门评教VS学生评教 

在中国,课程评估主要是教学部门组织进行,重终末质量结果轻环节质量,虽设有学生评教环节,然形同虚设,评教结果不公示,而且评教前后毫无变化,老师的授课方式不变。

在美国,课程评估有很多方式,使用最多的是学生评估。

评估包括多项选择和书面评语两部分。

多项选择包括对课程的全面评价以及对授课教师和教学助手的评价;书面评语包括对课程结构、课堂组织、授课内容、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考试方式、上该课应具备的基础和准备工作、对改进课程的建议以及是否愿意对今后的学生推荐此课等的看法。

还设有课程评估委员会,由一定数量的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定期对各门课程进行评估。

7.其他差异

中国的每个大学课程的整体结构和学习要求基本一致;而美国则每所大学各有特色,各有所长,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各类人才。

 

中国大学师生比远远小于美国大学师生比,有些甚至达到1:

40,和美国大学相比,中国大学对本科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学风比较散漫。

 

在中国,多数成绩主要是由个人努力决定的,如考试成绩,在美国,有些课程是按这种标准评判的,但许多课程的成绩往往取决于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小组成绩同时作为个人成绩),特别是对商务课程和工程课程来说尤其如此。

 

中国本科生教育重知识再现,而美国则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五.结语

1.两国的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不同的培养观念。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传统思想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子女负有彰显家庭、荣耀父母的职责,子女的前途决定了全家的命运。

因此,中国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培养,总是希望孩子能够比别的孩子优秀,成绩比别的孩子好,希望孩子能出人头地。

美国和中国有着很大的不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三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历史文化没有中国那么悠久,也没有过于传统思想的束缚,相比而言,美国人更自由、更具有个性、更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是一种“个人本位”观念。

因此,美国的家庭教育是希望孩子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其着眼点在于培养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具有尊重、责任和智慧的良好公民。

2.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中,几乎不存在独立的个人利益,个人的利益是与家庭家族利益紧紧捆绑在一起的。

家族的一切成员都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的部分,子女背负着“光宗耀祖”、“光耀门第”的责任。

而在美国父母看来,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是有能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有主动发展自己潜能的机会。

他们在出生、成长、发育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美国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自己的事情,从不强迫孩子,对孩子的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所以美国的家庭教育到了孩子成人以后就基本结束了,孩子已经成长为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个性和经济能力,他们需要自己决定自己未来的道路如何走下去。

(二)英国

一、中英教育差异比较 

1.两国的教育体制不同 

教育体制是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