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70085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935.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docx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分类及答题技巧

高考历史选择题的常考题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文字材料型、图画型、表格数据型、概念型、因果型、结论型、比较型、探究型、逆向型、组合型、程度型。

不同类型的题目有相对独特的特征,同时,可以采用相对不同的解题技法来作答。

但做题的第一步是审好题。

如何审题?

(1)审题干:

要做到“四审”,有的放矢。

第一,要明确题目结构,找出关键词语,确定答题方向;第二,要界定题目涉及的时空范围,以明晰答题范围;第三,要弄清题目的基本类型,结合相应的答题方法进行思考和把握;第四,要明确涉题概念、理论和观念的内涵和外延。

(2)审备选项:

要“四推敲”备选项,对症下药。

第一,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史实、基本常识;第二,推敲备选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第三,推敲备选项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第四,推敲备选项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对立、因果关系。

(一)文字材料型选择题

1.题型特征

文字材料型选择题是材料解析题的扩展和延伸,具有形式多样、知识覆盖面广、命题灵活等特点,在新高考中频受青睐。

这类题目主要是以历史典籍碑刻类(如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或名言、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学作品类(如诗歌、小说、剧本、楹联、歌谣、传说)以及最新的考古发现报告等截取的文字材料作为载体而设计出来的题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历史信息,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例析

(2012·福建卷)《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公家之利,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性

C.指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解析】解答本题需要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理解材料的本质含义。

据题干材料分析理解。

“舍弃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反映了司马光重视商业流通的作用,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谁重谁轻、社会稳定等问题,排除其他三项。

3.解题技法

(1)基本技法:

阅读材料(题干)→抓立意(命题视角)→找关键词(求答项)→解读信息(材料内涵)→迁移知识(关联教材基础知识)→逐项分析(事实或结论是否与材料相符)→得出答案。

(2)提取材料信息的方法——两个原则、三个关注。

两个原则:

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

三个关注:

首先是关注材料反映的时空限制,即历史时期或国别,注意材料所反映的特定历史阶段;其次是细读材料中出现的特定概念,分析材料信息的表象或本质;三是据材料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把握材料的中心论点、真实含义,利用开头结尾法、标点符号法、总结性或转折性词等方法技巧抓住关键性、总结性词句。

(3)注意:

在审题时,一审时间、空间、角度、程度、范围等限制词,二审设问的中心词及方向(否定、肯定),三审与知识点有联系的关键词。

充分利用括号里的信息!

留意材料出处,可帮助定位时间和考查方向。

既要逐字逐句仔细分析材料,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材料的核心信息,切忌只看局部。

审材料型选择题时,务必从材料出发,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解题,切忌主观延伸材料的意思。

注意关注选项中的程度性限定词!

4.应用体验

1.(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  )

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

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

2.(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

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

这表明(  )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3.(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

“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

这反映出(  )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6.(2011·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1)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7.(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

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目的是(  )

A.加强英国与荷兰的友好关系B.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C.通过双王相互牵制防止独裁D.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8.(2010·安徽文综14)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

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9.(2010·广东文综14)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

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

这说明()

A.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   B.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

C.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 D.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

10.(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32)公元前340年,雅典一下层女子因亵渎神灵被控犯罪,按法律当处死。

辩护人用动情的言辞质问:

“难道你们忍心让这位阿芙罗狄特(古希腊美丽女神)的弟子香消玉殒吗?

”这打动了陪审团。

经投票,陪审法庭判其无罪。

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  )

A.民主原则贯穿司法过程B.妇女享有广泛政治权利

C.法律注重保护平民权益D.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

(二)图画型选择题

1.题型特征

图画型选择题是以历史图画作为载体而命制的一种重要题型。

具有试题新颖直观、内涵丰富、信息含量大、形象理解与抽象思维巧妙结合等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图画历史信息、判断分析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一般有人物图、文物图、艺术画、照片图、漫画、地图等类型。

2.高考例析

(2012年广东高考)图5为某时期的招贴画,从中可知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及结合所学知识,把握时间信息与历史阶段特征。

图片中的“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信息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的历史现象。

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一致,排除。

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了三大政策,成为国民大革命的政治基础,D项正确。

3.解题技法

(1)漫画图类:

解答历史漫画题的关键是准确判定主题喻意。

学生要能通过画面上的文字、人物形态、画面事物构成及相关事物的异同对比等,准确判读出其所含的真实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出漫画的本质、主题喻意。

(2)照片绘画作品类:

照片、美术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见证或反映,因而解答此类选择题,应注意据图中信息或题干的提示,判断照片或绘画所反映的时代特征、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确定照片或绘画的主题及体现的正确或者错误的方向,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判断备选项,得出符合题意的史实或结论。

(3)地图类:

地图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也是图片类选择题的重要类型。

在解题过程中,要首先关注地图的图名、地图中的地名;其次关注图例;第三,关注地图中的箭头和箭头指向。

结合地理的知识和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得出结论。

总之,解答图片类题目一定要关注题干中、图片中、图片外的文字!

4.应用体验

1.(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

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2.(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4)图3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

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

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3.(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4.(2016·新课标全国Ⅲ卷文综·34)图5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

A.传统美术流派相继被淘汰B.理性思维的不断深化

C.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D.美术流派演变的历程

5.(2014·山东卷·16)以下中国文物保护单位空间分布特征示意图中,能准确反映中国近现代重要史迹空间分布特征的是

ABCD

6.(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25)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7.(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

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8.(2015·福建文综·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

该组漫画反映了(  )

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

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

9.(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2)图6为古罗马正义女神像。

它体现了罗马法的诸多原则,如高擎的秤体现的是裁量公平,手握利剑体现的是法律的强制力。

据此,双眼蒙布所体现的原则是,法官审案应(  )

A.主要依据道德良知B.侧重听取证人证言

C.不受表象迷惑洞察事实真相D.排除一切干扰遵从民众意愿

10.(2013·四川文综·6)图1是一幅题为《日本的泥脚》(1938年)的漫画。

导致画中情形的重要因素有(  )

①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

②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

③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顽强抗战图1

④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有力牵制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三)表格数据型选择题

1.题型特征

表格数据型选择题是以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现象等统计表格数据为载体而设计的一种选择题。

数据表格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命题多是根据现成的表格数据或者根据文字记载编制的表格数据作为命题的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形象分析、理解、判断历史现象变化的能力。

一般有表格、公式、统计图、线条图、圆形结构图、函数图像、动态曲线图等多种形式,其中尤以政治、经济史方面较多。

2.高考例析

(2012·安徽高考)表2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该表反映出

表21979—1984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

收入

农村(家庭收入)

17.6%

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

消费水平

农村

8.9%

城镇

4.5%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

【解析】本题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表格数据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解答此题关键观察表中时间和城市、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数据的变化,迁移所学知识分析判断。

从题干中可以看出,1979~1984年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城市,可以得出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成效显著,B项符合题意。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C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已经开始,且与题干无关,排除;题干反映的是消费水平增长率而非消费水平,排除D项。

3.解题技法

(1)数据表格、统计图题:

首先,根据题干材料和问题、图表表头和注释等进行知识定位,确定考查的知识范围(知识内容、阶段特征、基本理论等)。

其次,按顺序读图表。

要横看、纵比再综合,全面寻找有用的历史信息。

读图表时不要只是看表格的数字,还要从中总结出数据间的变化趋势,是递增、递减、持平还是曲折发展。

(横看要看哪种因素占多数;纵比要得出变化趋势;综合要根据时间找变化原因)

(2)折线曲线图题:

要找准变化发展趋势的关键点(起点、顶点、终点、转折点等),运用所学知识把关键点所反映的历史时期、阶段特征、重大事件等与变化发展趋势相印证。

(3)饼状图题:

要阴晴圆缺看大小,主要看不同事物在其中所占的比重大小,结合所学知识和时间阶段特点找到答案。

另外,如果遇到表格要素较多时,可先将表格的要素分类,然后再比较,可对表格有更清楚的认识。

4.应用体验

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2.(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3.(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5)图5为世界贸易中国家和地区所占份额示意图。

它反

映出在(  )

图5

A.关贸总协定维持了世界贸易秩序的基本稳定B.率先进行新技术革命的国家贸易量增加

C.20世纪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趋势D.多极化趋势取代了冷战时期的世界格局

4.(2016·海南单科·23)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

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

5.(2016·江苏单科·9)下表是1894~1914年英、日等国占中国对外贸易总值的百分比。

年份

英国

日本

其他国家

1894

69.49

6.26

24.25

1900

62.99

11.20

25.81

1905

55.71

14.04

30.25

1910

50.89

16.14

32.97

1914

48.31

20.39

31.30

对表中数据解读正确的是(  )

A.《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加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B.对英贸易比重降低表明英国国际地位的明显下降

C.这一阶段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侵略以商品倾销为主D.对其他国家贸易比重变化折射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6.(2015·山东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  )

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

7.(2011•山东文综卷·15)图6为1600~1913年西班牙、荷兰、英国和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其中,代表英国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8.(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7)表2明代洪武至弘治年间(1368——1505)徽州祁门土地买卖契约情况表

时间

使用通货类别及契约张数

洪武年间至永乐年间

宝钞23、银1、布1

宣德年间至景泰年间

宝钞4、银27、布42、稻谷4

天顺年间至弘治年间

银52、稻谷1

表2反映了()

A.宝钞在民间的信用降低B.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

C.生活资料均可作为支付手段D.白银始终是主要流通货币

9.(2011•江苏单科卷2)右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

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0.(2011•北京文综卷19)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

年代

全民

集体

公私合营

私营

个体手工业

开始年

41.5

3.2

4

30.7

20.6

结束年

54.5

17.1

27.2

0.04

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是指

A.1946  1949   B.1952   1956C.1966  1976    D.1978   1982

(四)概念型选择题

1.题型特征

概念型选择题是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再认再现和理解阐释能力,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等。

这类题的命题多数会在备选项的表述上采用混淆手法,或偷梁换柱,或以偏概全,或以末代本,因果倒置等。

概念型选择题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是题干概念类,即题干提供一个概念,选项提供与此概念相关的四个阐释,要求从中找出一个最符合题干概念的阐释。

二是选项概念类,即题干提供某种现象的阐释,选择提供四个概念,要求从中找出符合题干阐释的概念。

三是隐性概念类,即题干和选项均不出现概念,但解题时要使用概念。

2.高考例析

(2011·山东高考)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

A.郡县制B.察举制C.科举制D.行省制

【解析】本题运用评论性材料,考察对科举这一概念的理解判断,解答需要理解备选项中四个历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科举制使封建社会普通下层的老百姓也可以通过考试获得参与国家政权的机会,故“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科举制通过选拔人才,出任各级各地官员效忠于皇帝,从而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故“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C项符合题意。

郡县制、察举制和行省制都是只符合“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而不符合“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故排除。

3.解题技法

(1)本质定性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2)时空定量法:

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适用范围等量度上的界定,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3)理论分析法: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理解历史概念,可以迅速解答,如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等理论。

4.应用体验

1.(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6)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3.(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4.(2013·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9)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5.(2012·新课标全国卷文综·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

有人砍伐了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

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

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

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6.(2009·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9)罗马法规定:

当事人若不向法庭提起诉讼,法庭即不予受理;一个人除非被判有罪,否则即是无罪之人;一个被控有罪的人,可在宣判前为自己辩护;法官审判应重证据等。

这些规定后来成为现代法治的重要原则。

下列各项中,符合上述规定的是(  )

A.法庭立案与否皆取决于案情B.被告在法庭审理过程中无罪

C.被告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辩护D.证据是法官判案的唯一依据

7.(2014·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3)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