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微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2238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79 大小:6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E1微观经济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E1微观经济学.docx

《E1微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E1微观经济学.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E1微观经济学.docx

E1微观经济学

课堂主题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市场机制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第四章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第五章生产

   第六章成本分析

   第七章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第八章竞争性市场分析

   第九章市场势力:

垄断和买方垄断

   第十章有市场势力的定价

《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 稀缺性与经济学

第二节  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

第二章 市场机制

第一节 市场和价格

第二节 需求分析

第三节 供给分析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

第一节消费者偏好

第二节 消费者均衡

第三节 消费者均衡的变动

第四节 个别需求曲线与市场需求曲线

第四章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 

第一节 风险描述

一、概率

二、期望值

三、方差和标准差

第五章生产

第一节 生产的技术

一、生产函数

二、短期生产函数

三、一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

第六章  成本分析

第一节 厂商的成本

第二节 短期成本分析

第三节长期成本分析

第七章 利润最大化和竞争性供给

第一节 利润最大化原则与市场类型

第二节 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短期均衡

第八章地产品牌运营七大误区

误区之一:

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房地产精品

误区之二:

没有速成的房地产品牌

误区之三:

做房地产品牌就是诚信经商、老老实实兑现客户的承诺

误区之四:

房地产品牌就是房地产商标

误区之五:

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概念”,做“卖点”

误区之六:

做房地产品牌就是做知名度、做“明星楼盘”

误区之七:

中小发展商、房地产项目公司不需要、也很难塑造房地产品牌

第九章房产销售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产品介绍不详实

二、任意答应客户要求

三、未做客户追踪

四、不善于运用现场道具

五、对奖金制度不满

六、客户喜欢却迟迟不作决定

七、下定后迟迟不来签约

八、退定或退户

九、一屋二卖

十、优惠折让

十一、订单填写错误

十二、签约问题

第一章  绪论

本章作为经济学的导论,主要阐述稀缺性与经济学的关系以及由资源稀缺所引起的三大经济问题,进而简要讨论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这包括的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和研究方法、为什么以及如何学习经济学,从而初步形成对经济学的一个框架性的认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大家了解:

1.经济学的定义和分类;

2.稀缺、选择和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

4.任何经济制度下的三大基本经济问题;

5.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第一节 稀缺性与经济学

一、经济学中的稀缺性

   什么是经济学?

如何给其下一个简短的定义?

不同的经济学家会有不同的表述方式,常见的定义有如下表述:

——研究国民经济中的价格、产量和失业的变动趋势,从而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依据;

——研究关于物品的生产和交换的那些活动;

——是选择的科学,研究如何选择使用有限的资源生产商品和进行分配;

——研究国际贸易原因、利益和设置贸易壁垒的效应;

——研究货币、银行、资本和财富等。

——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用于生产有价值的商品以及在不同群体中进行分配。

上述各类定义都隐含了经济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前提:

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有效地利用它们的资源。

为什么说资源是稀缺的并能够成为经济学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呢?

资源是指能用来生产满足人类需要或欲望的物品的那些东西,它是满足人类欲望的手段(人类的需要或欲望是指人们期望得到的事物,包括物品、劳务、生存环境等)。

它分为经济资源和自由取用资源(或者说自由物品)。

前者是稀缺的,以至于要使用它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这种代价一般是指使用经济资源时需要支付一定的价格。

其中能够用来生产物品或劳务的经济物品也叫做生产要素,;后者如空气,阳光等,其数量是如此丰富以至于人们不付分文就可以得到。

判断一种资源是经济资源还是自由取用资源的标准是价格。

经济资源要求有一个大于零的价格,而且价格的高低是衡量经济资源稀缺性的一种尺度。

稀缺性是指社会提供的东西少于人们想拥有的,或者说人类的欲望总是超过了能够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

稀缺性表明了欲望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

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一个基本的矛盾:

人类需要的无限性和和多样性与满足手段即资源稀缺性和用途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选择,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和资源稀缺的条件下,如何有效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并进行有效配置以尽可能地生产出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欲望经济物品。

它是稀缺性的必然结果。

效率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会资源以满足人类的愿望和需要。

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项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

经济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地方就在于承认资源的稀缺性,并研究面临稀缺性时,社会、经济组织、个人如何进行选择,以便更有效地利用资源。

所以经济学是关于人们和社会怎样处理稀缺性的学科。

经济学的定义可以归纳为:

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把稀缺的经济资源用于生产不同的物品,并把物品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或集团以满足各自多样化需求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经济学的分类

完整的经济学体系按照分析的对象、范围和方法可以划分为: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简单地说是研究资源的有效配置的经济学科。

具体地说研究的是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

这些经济主体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厂商,以及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任何个人或经济组织。

微观经济学阐明这些单位如何进行经济决策,以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济单位如何相互作用以构成更大的单位——市场和产业。

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和成本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报酬理论(或分配理论)、信息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与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与政府等。

其中价格理论是其核心理论。

宏观经济学概括地将是研究资源的充分利用的经济学科。

具体地说,研究的对象是整个国民经济或者说一国范围内稀缺性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在这一点上体现了空间地域性),解决的问题是资源总量的决定即研究现有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原因,达到充分利用的途径以及如何实现经济增长等问题。

这一点与微观经济学不同。

微观经济学考察被使用的生产资源为给定的条件下,这些资源怎样被分配使用于各种不同途径。

而宏观经济学恰恰是考察微观分析中假定为已知的生产资源总量的大小是怎样决定的。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虽然各有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和相应的分析工具以及所解决的问题有所不同,但它们作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两大分支,其密切联系是显而易见的。

(1)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总是要以一定的微观分析为其理论基础。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实际上是整体和构成整体的个体之间的关系。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相互补充的。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可以同时对某一经济问题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而这些考察是相互补充的。

(4)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都是只分析既定制度(主要有产权清晰、交易费用为零等)条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条件和问题,而且是一个经济社会内部的运行情况,使用大体一致的分析方法(除个量与总量的区别之外)。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既定制度下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经济问题,那么,制度经济学研究制度及其变迁与资源配置和利用的关系;这三者又局限于特定经济社会内部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在各个经济社会之间或者说世界上各国之间都既有特定的资源禀赋以及存在经济往来,发生贸易、金融和投资等经济关系的条件下,而且这些经济关系都会影响一国范围内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所以完整的经济学体系还包括国际经济学。

从这个广泛意义上说,经济学可以定义为:

经济学是探讨如何将稀缺性资源的进行有效配置和利用的学科。

但从这些子学科的关系来看,在主权国家仍然是最重要的经济决策主体的条件下,微观经济学是基础,宏观经济学和制度经济学是中心,国际经济学则是从国际层次上探讨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是在探讨一国范围内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的基础上,对超越国家界限的资源配置和利用进行探讨的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与规

经济学按研究的方法和目的的不同还可以分为范经济学。

三、微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三大经济问题

微观经济学试图解决的选择问题是:

(1)生产什么,这包括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各自生产多少、什么时间以及什么地点生产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生产是将投入转为产出的活动。

经济学将资源分为四种类型:

A土地;B劳动;C资本;D企业家才能。

这以上四种经济资源又被称为生产四要素。

但现实中,稀缺性资源又不局限于以上四种。

对任何一个经济社会以及大多数人而言,货币、时间、技术、制度等也是稀缺性资源。

这是资源尽管用途与上述资源不同,但却是对人类需要和欲望的满足有重要影响的因素。

(2)如何生产?

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由谁生产;其二、选择什么资源生产(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技术);其三,选择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或者说财产制度)生产;(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

为谁生产的问题实质上就是国民收入的分配和消费问题,它在很大程度上与经济社会的制度有关。

在分析上述三个问题中,要求经济决策者应将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短期分析与长期分析结合起来,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从整个经济学体系出发做出理性的选择。

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任何社会或者国家都面临一个选择问题。

不同社会或国家的区别在于由谁来进行选择以及这种选择是怎样做出的,而需要选择却是共同的。

同时选择时需要遵循的原则也有共同的一面。

从某种意义说,经济学正是为了揭示这些原则而产生的。

最优化或经济化是作出选择的基本原则。

那么,如何知道机会成本可以帮助你判断选择是否实现了最优化或经济化呢?

机会成本是作出一项选择(或决策)时,所放弃了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的一项所可能带来的收益或效用。

总之,任何选择都是有代价的。

一旦某一选择已定,便会导致机会成本。

它是判断一项选择是否合理的标准。

机会成本的特点:

(1)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它不是在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支付或损失。

(2)机会成本是用所有选择中的次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或者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的价值来度量的。

(3)机会成本有个人机会成本、社会机会成本、时间机会成本、地域机会成本等的区别。

经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使决策者在现有信息的情况下,如何使机会成本小一些。

四、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又称生产可能性前沿)为例来说明“稀缺性      选择         机会成本”。

为了推导生产可能性曲线,一般需作如下假设。

1.固定的资源。

2.充分就业。

3.生产技术。

4.两种产品。

为了简化问题起见,通常假定某一经济仅生产两种产品:

黄油和枪炮,并分别用X和Y代表。

现有的资源可以全部用于生产枪炮(Y),或全部用于生产黄油(X),或者生产X和Y的某种组合。

从图象可以看出,生产可能性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且凹向原点的曲线,其经济含义是什么?

第一,生产可能性曲线揭示了稀缺性法则。

第二,任何一个经济必须做出选择。

第三,选择就要付出代价,选择就有机会成本。

第四,具有凹性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机会成本递增法则。

资源具备完全适应性,那么机会成本便为一常数。

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为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了。

第五,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说明资源配置的效率。

第二节  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不是某一个人的独创。

经济学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它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重要的阶段。

一、重商主义:

经济学的萌芽时期

重商主义的经济学说主要体现在:

(1)特别强调国家财富的重要性,并把货币财富作为财富的唯一形态;

(2)对外贸易是一国财富的唯一来源;(3)民穷国富论。

重商主义经济思想是典型的原始国家干预思想,它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的意识形态。

二、古典经济学:

经济学的形成时期

古典经济学把经济研究从流通领域转移到生产领域,它们研究的中心问题是国民财富如何增长的问题。

古典经济学反映了自由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此时,经济学已逐步成为了一门具有独立体系的科学。

真正意义的经济学便从此时产生。

三、后古典经济学:

现代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后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主要是:

用均衡价格理论取代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他们认为,商品的价值不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所创造的,而是决定于商品的供给与需求。

他们提出三要素价格分配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三要素创造的:

劳动创造工资;资本创造利润;土地创造地租。

因此,工资是劳动的价格,利润是资本的价格,地租是土地的价格。

四、边际革命:

微观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奠定

边际主义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边际效用分析和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分析和边际生产力分配论、一般均衡论三部分。

这些理论成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标志着现代微观经济学的产生。

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张伯伦和英国的琼·罗宾逊同时提出了内容基本相同的垄断竞争理论,论述了不同市场类型下产量与价格的决定及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弥补了马歇尔经济理论的最大缺陷,使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得以最终完成。

五、凯恩斯革命:

宏观经济学的创立

英国经济学家J·M·凯恩斯发表了他的划时代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认为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用递减和灵活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定律,并由此导致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经常存在“非自愿失业”,从而提出了非充分就业的均衡论以反对新古典学派的充分就业均衡论。

在政策主张上,主张实行国家干预,以反对新古典学派的自由放任主义。

他认为只有通过国家干预,实行需求管理,才能有效地克服经济萧条和通货膨胀,实现经济稳定。

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发表之后,西方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对凯恩斯宏观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发展;二是各种非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说的发展和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

在经济学上述几个发展阶段过程中,制度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也得到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而且随着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发展,经济学中的假设和命题也得到了修正和扩展,使得实证经济学对现实经济世界具有越来越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规范经济学对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公平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所以,总的说来,经济学作为一门以稀缺性为前提,研究资源配置和利用的经济学科,会随着不同时期人类经济活动中提出新的问题以及人们对经济活动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学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

第三节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经济人行为假定

经济人行为假定,是指基于资源的稀缺性,经济人在经济活动中是在计算了全部可供选择方案的成本和收益的前提下将做出使其收益最大化(满足最大化)的决策。

这里的经济人行为从狭义上理解是指个人行为,但从广义上理解则是指一切行为主体的行为,包括消费者、生产者(厂商)、投资者、政府等。

这个假设有一个发展的过程,从而与现实世界越来越逼近,如从完全理性到有限理性,时空性或者说角色性。

经济分析之所以要做出各种各样的假定,无非是要在影响人们经济行为的众多复杂因素中,抽出主要的、基本的因素,在此前提和基础上,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并据此对人们有关的经济行为做出预测,提供行动方针和政策决策的理论基础。

要是没有这种假定,如果人们对生活的好坏完全抱无所谓的态度,那么,经济学就很难提出任何有用的理论。

二、边际分析法

边际分析法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行为和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对某种变量的增量以及由此引起总体的某个或某些因变量的变化进行统筹安排以确定最优解,简单地说就是求得因变量的变化率。

求出来的边际值表示自变量每变化一个单位所引起因变量变化的程度。

三、均衡分析和过程分析

在经济学中,均衡主要指经济均衡。

所谓经济均衡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势均力敌,所考察的经济事物处于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或经济决策者(消费者个人、厂商等)在权衡决策其使用资源的方式时,认为重新调整其资源配置的方式已不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则称所研究的经济事物达到均衡状态。

均衡分析方法是在对研究的问题所涉及的诸经济变量(因素)中,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或不变的,然后分析当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时会出现的情况及需具备的条件,即所谓均衡条件。

均衡分析可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孤立地考察某一市场的某种商品(或生产要素)的价格或供求量达于均衡的情况,就是局部均衡分析,或称局部均衡论。

2.一般均衡论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价格和产量结构如何实现均衡的一种经济理论,所以也称为总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还分为短期均衡分析和长期均衡分析。

均衡分析不涉及实现均衡的过程分析,抽掉了时间因素,因此属于静态分析。

四、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与均衡分析是密切相关的,西方经济学所采用分析方法,从一个角度来看是均衡分析,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静态分析就是分析经济现象的均衡状态以及有关的经济变量达到均衡状态所具备的条件,它完全抽象掉了时间因素和具体的变化过程,是一种静止地、孤立地考察某些经济事物的方法。

比较静态分析就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均衡状态进行比较分析。

动态分析是对均衡状态发生变化时,对变化过程进行分析。

五、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

实证分析是根据一定的假设,描述经济现象是什么,确定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主要回答经济过程“实际是什么”或“将会是什么”,以及“为什么”等问题,从而明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进而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而不涉及对结果好坏及公平与否的判断。

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实证分析提出的命题可以从逻辑和经验事实两方面进行验证,最接近于作为科学定义的经济学定义。

以这种方法形成的经济学称为实证经济学。

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相应的行为准则作为经济分析的前提和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并考察经济主体的行为如何才能符合这些准则。

它是试图描述经济体系应该如何运行的,回答诸如经济活动“应该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规范”的字面含义是指建立一种标准、一种规则。

但是这个标准应该具有时间历史性和空间地理性。

经济学中使用最普遍的标准是效率、公平标准。

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在于

(1)前者具有客观性,后者具有主观性;

(2)实证分析过程是求真的过程,它的结果可以用正确与否来衡量,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检验,而规范分析一般不检验经济运行过程,而是检验假设条件本身,在此基础上再对经济运行过程做出是非好坏善恶判断;(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区别往往体现在对同一经济现象的分析着眼点不同。

联系:

规范分析必须以实证分析的结果作基础,如故不清楚世界是什么样的,也难以断定应该怎样,,但是规范分析的结论并不能仅仅根据实证分析。

相反,这种结论既需要实证分析,又需要价值判断。

微观经济学中,福利经济学和分配原理之外,主要采用实证分析。

宏观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规范分析的特点较为显著。

但就西方经济学家来说,经济学的实证化是长期追求的目标之一。

四、经济模型

经济模型也是一种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是指用来描述同研究的对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

简单地说,经济模型就是用变量的函数关系来说明经济理论,是经济理论的简单表达。

经济模型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以用代数方程式和几何图形形式来表达。

构建经济模型有以下六个步骤:

A界定所要考察的问题及其范围B.形成假设。

C.形成假说。

D.根据假说对现实做出解释或进行预测。

E.对经济模型进行检验F.根据检验结果放弃、修改或接受模型。

经济模型的有效性和有用性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成功地解释和预测它旨在解释和预测的经济现象。

第四节 微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的特点和功能

微观经济学对于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提供了一套解释和预测的理论和工具。

但其结论是基于一定假设条件下做出,正确与否具有相对性。

二、如何学习微观经济学

能像经济学家那样理智思考现实的经济问题是我们学习包括微观经济学在内的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目的。

下面是一些关于经济学学习方法的忠告。

萨谬尔森;我们不是为学经济学而学经济学,而是为了它给我们的启发。

学习经济学不应该死记硬背,关键在于领悟理解,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

学习经济学一定要注意的是经济学的很多命题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每个命题的前提假设,包括明确说明的和隐含的。

这样我们才会真正认识到经济学的价值所在。

要注意的是,学习经济学并不一定能赚钱,也并不一定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

经济学的作用是提供一套理性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借助这套工具与方法,你可以分析现实中遇到的各种经济问题,并得出指导行为的结论。

但是有了工具,并不就能产生结果,更不一定能产生好的结果,要产生好的结果,还必须靠个人对工具的运用。

必须把从经济学里学到的那一套工具和方法,应用到现实中,并结合具体环境,进行分析研究,才能获得有效的结论。

第二章 市场机制

       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经济人(往往是稀缺性物品或资源的供给者又是稀缺性物品或资源的需求者)为了利用稀缺性资源来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欲望,总是需要进行理性的合作或者理性的交换,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使得在交换过程又可能发生冲突或矛盾,为了解决矛盾或冲突,人们就会发明各种各样的制度来规范和双方的交换行为,以此制约对方的经济行为并促进自身利益的实现,价格制度或者说市场机制就是为了实现潜在的交换利益,解决交换中的矛盾冲突而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一种最重要制度。

它构成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资源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来实现的。

现实经济世界的大多数经济问题都是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的。

本章首先对市场和价格做出界定,然后分别考察决定市场运行的两种基本力量,即供给和需求,在此基础上阐明均衡价格的决定及其变动,最后利用均衡价格模型分析政府的价格政策及其效应。

第一节 市场和价格

一、微观行为主体、市场和行业

促使现实经济社会能够比较有秩序运转的机制是市场。

买卖双方及其交易或交换活动是构成市场的三大要素,同时经济学最关心的是交易活动如何影响和决定商品价格的,从这个意义上,市场是指影响商品价格的所有买者和卖者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作用的结果是使相同商品的价格趋于一致。

市场的界定。

市场主体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买者即稀缺性物品的购买者或者需求方;另一类是卖者稀缺性物品的提供者或者供给方。

尽管同一个经济行为主体经常在转换角色,经济学家还是习惯从某一特定的功能并把他放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去界定所考察对象的身份。

市场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和不完全竞争市场以及其他分类如市场交换的双方来自不同国家则此时的市场即为国际市场。

向一个特定市场供给物品和劳务的所有供给者就构成一个行业。

行业是指供给方。

在现实中,行业得以形成和发展还要求有需求方。

二、实际价格和名义价格

市场的主要经济功能就是确定物品交易得以进行的价格。

价格是稀缺性物品的交换比例,一般用货币来表现。

价格是指消费者购买某种商品单位数量时支付的货币量。

实际价格也是相对价格,是扣除通货膨胀等影响价格的因素后的价格。

或者说把一种商品现在的价格和它过去的价格或将来可能的价格进行比较而计算出来的价格。

一般在比较不同时期的价格水平时采用。

与相对价格相对的是绝对价格,它是直接以货币来表示物品的价格,所以也称为货币价格或名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