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705177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传染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染病.docx

《传染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传染病.docx

传染病

1.结核病:

其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干酪样坏死或钙化结核结节。

1、病原:

分枝杆菌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人和多种动物。

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易感性也较强。

传染源:

开放性患者(有明显临床表现)和结核菌素反应阳性动物。

病人和患病畜禽的痰液、粪尿、乳汁和生殖道分泌物中都可带菌,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和环境。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消化道感染。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长短不一,轻者无症状,重者有不同程度的可见表现;

最多见的是结核性肺炎,也常见肠结核及乳房结核;

病畜主要表现为渐进性消瘦及结核病变部位的器官功能障碍

1.症状(牛)

肺结核:

最多见。

初有短促干咳,以后逐渐加重,并伴有脓性分泌物咳出。

病情严重时食欲减退,日渐消瘦,被毛粗乱,站立时肘部外展,卧下起立时常呈犬坐式。

当恶化时,病牛体温升高40℃,稽留热型,废食、呼吸极度困难,最后心衰而死。

不死者终生带菌。

2.症状(猪、禽)

猪结核病:

猪对三种结核杆菌都有易感性。

主要经消化道感染。

颌下淋巴结、颈前淋巴结肿胀。

禽结核病:

主要危害鸡和火鸡,成年鸡多发。

临诊表现贫血、消瘦、鸡冠萎缩、跛行以及产蛋减少或停止。

病程持续2-3个月,有时可达一年。

病禽因衰竭或因肝变性破裂而突然死亡。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特点是在器官组织发生增生性炎或渗出性炎,或两者混合存在。

当机体抵抗力强时,机体对结核菌的反应以增生为主,形成增生性结核结节,即增生性炎。

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机体反应则以渗出性炎为主,在组织中有纤维蛋白和淋巴细胞的弥漫性沉积,之后发生干酪样坏死、化脓或钙化

五、防治措施

畜禽结核病:

加强引种检疫,防止病原传入;

内部检疫淘汰,净化污染群;

阳性动物的后代,培育健康群

2.链球菌病:

一、病原:

二、流行病学

易感性:

各种年龄猪都易感,但败血型和脑膜脑炎型多见于仔猪,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成年猪。

传染源:

病猪、无症状和愈后带菌动物。

传播途径:

较多,主要经呼吸道和受损的皮肤及粘膜感染。

发病特点:

常呈地方流行性,不易清群。

3、临床症状

1.败血症型

急性: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

眼结膜潮红、流泪。

有浆液性鼻液,呼吸加快。

病程后期在耳端、腹下、四肢内侧见紫红色斑。

慢性:

主要表现为多发性关节炎、疼痛,关节周围肿胀、跛行、站立困难。

2.脑膜炎型

体温升高,停食,便秘,流浆液性鼻液。

头颈歪斜,圆圈运动,步态不稳,空嚼,倒地呈游泳姿势。

3.淋巴结脓肿型

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痛感;

至化脓成熟后,肿胀中央变软,自行破溃,流出绿色、稠厚、无臭味脓汁,全身症状减轻;

局部肉芽组织增生,逐渐自愈。

四、病理变化

急性败血型:

淋巴结肿大,被膜出血。

脾肿大,质脆易破碎,包膜下有小点出血。

心包积液,内有纤维素性物质,心外膜与心包膜常粘连。

胸、腹腔有较多呈淡黄色浑浊液体,含微黄色纤维素样物质。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管理措施:

消灭环境中的病源,清除传染源。

免疫预防:

目前有猪、羊等的弱毒苗和灭活苗可供使用。

药物保健:

关键时期用药。

2.疫情控制:

败血型及脑膜炎型:

在发病早期,大剂量、连续使用抗菌药。

常用青霉素、头胞类、土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

淋巴结脓肿型:

待脓肿成熟后,及时进行外科处理。

 

3.猪瘟

其特征为高热、稽留,小血管变性引起广泛出血、梗塞和坏死。

一、病原:

猪瘟病毒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不同类型的病猪和带毒猪,其中母猪愈后带毒可达583天以上。

传播途径:

口、鼻腔感染,妊娠母猪可通过子宫感染胎儿。

病毒进入体内的关键部位是扁桃体。

传播媒介:

病猪肉、未经消毒的分泌物、排泄物,接触病原的人及其他动物。

流行特点:

病程较长,多有继发感染。

三、病理变化

1.急性型

淋巴结水肿、出血,切面中心灰白、周边暗红,呈“大理石样”外观。

肾脏色泽变淡,皮质表面有出血斑点,严重者可见肾盂及输尿管出血。

脾脏不肿大,有出血性梗死,以边缘多见,呈紫黑色、稍高于周围表面。

皮肤、全身浆膜、粘膜(膀胱、胆囊、喉头等)见有大小不等数量不一的出血斑点。

2.慢性型

盲、结肠粘膜上,尤其是回、盲瓣口附近,常有特征性的坏死和溃疡变化,呈“扣状状”。

年龄较小的猪,由于钙、磷代谢紊乱,在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常形成“串珠肿”。

3.迟发型

死胎、木乃伊及畸形胎儿明显增多。

死胎全身皮下水肿,有胸、腹腔积液。

畸形胎儿表现为四肢变形,小脑发育不良。

胸腺萎缩。

4.猪伪狂犬病

一、病原:

伪狂犬病毒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

二、流行病学

易感性:

对PrV易感的动物很多,除猪外、牛、羊、犬、猫、鼠等均可感染,家兔极为敏感,常用做实验动物。

传染源:

主要是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类,带毒鼠类的粪尿中含有大量病毒。

传播途径:

空气飞沫是本病的主要水平传播方式,消化道、皮肤伤口、交配也可传播;妊娠母猪感染,可经胎盘感染胎儿。

4、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段的猪感染,临床表现差异很大。

哺乳仔猪:

2周龄内乳猪体温升高41℃以上,呕吐,腹泻,呼吸障碍,神经机能障碍,最后衰竭死亡。

3~4周龄乳猪:

病程略长,病死率40~60﹪,部分耐过猪多有后遗症,发育受阻。

肥育猪:

症状轻微,仅见一过性发热,咳嗽,但影响生长发育速度和饲料转化率。

妊娠母猪:

早期感染常见返情现象;

受胎40天以上感染时,常有流产、死胎现象,死胎大小差异不显著,无畸形胎;

妊娠后期感染,可产活胎,但往往因活力差,于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而死亡。

4、病理变化

肾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

肝、脾可见有1-2㎜直径的灰白色坏死灶。

肺有小叶性间质性肺炎。

有神经症状者,脑膜明显充血、出血和水肿,脑脊髓液增多。

五、防治措施

预防:

管理预防:

关键是灭鼠、消毒,严格控制引种和人员往来。

免疫预防:

用猪伪狂犬病毒基因缺失弱毒苗

仔猪:

0日龄和35~42日龄各免疫一次;

后备:

配种前8周免疫一次,配种前4周加强免疫;

种猪:

一年普免三次。

控制:

用基因缺失弱毒苗,给仔猪滴鼻或注射,可迅速控制疫情。

5.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

流行特点:

①产前一周发生流产或早产;青年猪感染后症状较温和,母猪和仔猪症状较严重;母猪的死亡率较低,乳猪的死亡率很高。

②猪场卫生条件差、饲养管理不良、高温高湿、饲养密度过大,会加大生猪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③病程后期多有合并感染。

临床症状:

母猪:

表现精神卷怠、厌食、发热。

妊娠母猪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及弱仔。

少数猪耳部一过性发紫。

仔猪:

1月龄内仔猪最典型,死亡率可达80﹪。

体温升高40℃以上,食欲减退/废绝,腹泻,被毛粗乱。

躯体皮肤发红、发绀,部分病猪耳发紫。

腹式呼吸、不爱活动。

后躯无力,共济失调。

少数病猪眼睑水肿。

公猪:

厌食,精神卷怠,咳嗽,呼吸急促,精子质量严重下降。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主要表现:

1.41℃以上持续高热;

2.食欲废绝;

3.喘气;

4.皮肤发红、末梢部位皮肤(耳部、鼻盘、乳腺、阴门等)不同程度发绀;

5.眼睑水肿;

6.后躯无力;

7.后期呕吐;

8.发病猪不分年龄段均出现较高死亡率。

病理变化

增生性间质性肺炎,肺膨胀、坚硬失去弹性;

淋巴结高度肿大/出血,尤以肺门淋巴结最显著;

死胎胸腔内有大量清亮液体。

心衰、心肌出血;

肾表面和切面可见出血点;

部分病例胃、肠粘膜出血。

组织学检查:

肺泡壁增厚,肺泡腔有效呼吸面积减少,巨噬细胞受害。

防控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主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及对症疗法。

1.加强管理:

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应尽量自繁自养;严格检疫,杜绝带毒猪引入易感猪群。

2.疫苗免疫:

疫苗免疫适用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稳定/活动猪场(种猪繁殖性能稳定、但生长猪群有感染和发病)、不稳定猪场(仍有疫情发生的猪场)。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阴性猪场和稳定/不活动猪场,不建议使用活疫苗。

3.药物保健:

存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猪场,应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控制可能的细菌性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传染性胸膜肺炎等

4.发病猪群的控制措施:

供应充足饮水:

饮水中添加葡萄糖(非常重要)、维生素。

加强护理:

适量投喂青草、青菜、瓜果等。

合理用药:

使用抗菌、健胃、增免药拌料。

用药方法:

尽量减少注射用药,力争让猪自主获取药物。

6、猪流行性腹泻

症状:

主要症状为水样腹泻、呕吐,呕吐多发生于吃食和吃奶后。

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令内仔猪发病死亡率几乎100﹪,年龄较大猪死亡率很低,多数能自愈。

本病在猪群中传播速度较缓慢。

病理变化:

眼观变化仅见于小肠,肠管扩张,内充满黄色液体;

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小肠绒毛缩短。

防控:

预防:

给母猪用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二联苗,在分娩前5周和3周后海穴免疫接种两次,乳猪通过吮吸初乳获得保护。

治疗:

没有特效药物,可参考传染性胃肠炎控制方法。

7.猪圆环病毒病

 

8.猪支原体肺炎

主要症状为咳嗽和气喘,病变特征是肺的对称性“肉变”或“胰变”。

一、病原:

猪肺炎支原体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吸入感染。

易感性:

各种年龄猪都易感,以乳猪、保育猪、妊娠后期及哺乳母猪最易感。

流行特点:

冬春寒冷季节多发。

气候突变、通风不良、拥挤、阴湿寒冷、卫生条件不良可诱发本病或加重病情。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差异很大,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隐性三类。

急性型:

病猪突然发病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

体温一般无变化。

呼吸次数剧增,喘气,呈犬坐或腹式呼吸。

慢性型:

病程很长

咳嗽和喘气(尤其清晨进食和运动时,咳嗽最为明显)。

食欲、体温几乎没有变化。

病猪较瘦,饲料转化率低下,生长发育迟缓。

隐性型:

在老疫区猪群中占有较高比例。

病猪不见任何症状,偶见咳嗽和喘气,发育几乎正常。

X光检查时或剖检见有肺炎病变。

四、病理变化

肺脏的尖叶、心叶、副叶及膈叶前缘呈对称性“胰变”或“肉变”,呈红褐色或灰白色,硬度增加。

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显著肿大,呈灰白色,切面湿润多汁。

五、防治措施

预防措施:

加强管理:

保持圈舍通风良好,密度适当。

药物保健:

引进猪只、转群等阶段,使用泰乐菌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或替米考星等拌料饲喂一周。

疫苗预防:

猪气喘病灭活菌苗肌肉注射2ml,仔猪7~14日龄初免,15天后二免,种猪每年加强免疫1次

治疗病猪可选用:

土霉素、多西环素、泰乐菌素、泰妙菌素、卡那霉素、壮观霉素、恩诺沙星等。

9.猪接触性传染性胸膜肺炎

一、病原: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

二、流行病学

易感性: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但以2-4月龄、体重30~60kg的猪多发。

传染源:

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无症状(无病变/有病变)隐性带菌猪较常见。

流行特点:

①通过引进带菌猪而传播,飞沫(如喷嚏、咳嗽)传递。

②气候突变、通风不良、饲养密度大、阴冷潮湿、长途运输等均能促进本病发生。

③多在4~5月份和9~11月份发生。

三、临床症状

急性型:

体温升高41-42℃,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废绝,被毛粗乱,嗜睡。

鼻背侧、耳、后腿、体侧皮肤发绀。

拉稀。

咳嗽、腹式呼吸(严重呼吸困难);临死前从口、鼻流出带血样泡沫液体。

通常1-2d内窒息死亡。

慢性型:

病程较长,体温滞留在39.5-40℃之间,间歇性咳嗽,食欲不振,增重缓慢。

四、病理变化

急性型:

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出血,呈紫红色。

胸腔内有较多带血的纤维素性液体。

肺出血、色深、质实,间质增宽、充满血色胶样液体。

气管、支气管内充满带血的、泡沫性粘液。

慢性型:

肺有大小不等的脓性结节;

胸膜有粘连区;

心外膜、包膜粘连。

五、防治措施

预防:

把住病原引入关,防止引入带菌猪。

以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对母猪和2~3月龄猪进行免疫接种。

饲料中添加泰乐菌素400g/吨、替米考星200g/吨、泰妙菌素100g/吨或氟苯尼考50g/吨,连用一周。

治疗:

早期有一定效果,后期基本无效。

病猪可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多西环素、磺胺、恩诺沙星等大剂量注射给药。

同群未发病猪可在饲料中添加土霉素、阿莫西林等做预防性治疗。

10、副猪嗜血杆菌病

一、病原:

副猪嗜血杆菌

二、流行病学

传染源:

副猪嗜血杆菌是猪上呼吸道中的一种共栖菌,常在鼻腔、扁桃体和气管前段,而不见任何临床症状。

易感性:

可以影响从2周龄到4月龄的青年猪,主要在断奶前后和保育阶段发病,通常见于5-8周龄的猪,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死亡率可达50%。

流行特点:

①副猪嗜血杆菌可加剧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感染、伪狂犬病、猪流感、支原体肺炎等感染的病情。

②当环境发生变化(如断奶、转群、饲料突然改变、通风不良或长途运输)或免疫抑制因素存在时,会导致该病发生。

三、临床症状

发热、食欲减退、被毛粗乱、消瘦、反应迟钝。

咳嗽、喘气(呼吸困难)。

关节肿胀、跛行、共济失调、颤抖(疼痛)。

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

四、病理变化

可见浆液性、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

浆膜包括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也可能涉及脑和关节,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

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

五、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管理措施:

加强管理,如提前断奶,减少猪群流动,杜绝各阶段猪混养。

药物保健:

引进猪只、保育阶段仔猪,可使用抗菌药物拌料或者饮水保健,连用1周。

免疫预防:

用当地分离的菌株制备灭活苗,可有效控制本病。

2.治疗措施:

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头孢菌素、氟苯尼考、多西环素、氟喹诺酮类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大多菌株对红霉素、氨基甙类、壮观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抵抗力。

口服药物对治疗严重的副猪嗜血杆菌暴发可能无效。

方案一:

头孢噻肟30mg/kg体重+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20mg/kg体重+黄芪多糖注射液0.2ml/kg体重,每天早、晚各1次,连用3~5d。

对于发热严重的个体可配用氨基比林。

方案二:

甲磺酸达氟沙星5mg/kg体重+庆大霉素2000IU/kg体重+安乃近1~2g/头,每天一次,连用3~5天。

 

11、小反刍兽疫

一、病原:

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

易感宿主: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

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

传播途径: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

潜伏期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易感羊群流行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三、临床症状

突然发热,体温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

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

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

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

下齿龈出现坏死,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

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

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

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四、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

支气管肺炎,肺尖叶肺炎;

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

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脾脏肿大、坏死。

五、防治措施

1.未发生小反刍兽疫的养殖场

在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

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后,方可混群饲养。

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2.疑似患病动物的处理

养殖户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患病动物后,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当确诊为小反刍兽疫后,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严格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及疫源追踪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坚决彻底清除疫点。

3.疫苗的使用

推荐免疫的疫苗为新疆天康公司生产的毒株为Nigeria75/1弱毒活疫苗;

免疫期至少为26个月,对山羊和绵羊均可提供良好保护。

特别注意:

弱毒苗可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需要对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疫苗和注射器具严格消毒处理。

 

12、新城疫

特点:

发热、呼吸困难、严重腹泻、神经紊乱;粘膜、浆膜出血等变化。

一、病原:

鸡新城疫病毒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

易感性:

鸡和火鸡多发;以幼雏和中雏易感性最高;鹌鹑、鸽子也可感染发病;其它水禽、飞禽可带毒,但一般不发病;人类也可感染。

传染源:

病禽、带毒禽。

一般症状出现前24H,症状消失后5~7天内排毒,慢性病鸡可长期排毒。

传播途径:

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不垂直传播。

发病特点:

由于疫苗的使用,非典型新城疫呈发病主流。

三、临床症状

1.急性型:

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有渴感,鸡冠肉髯暗红。

鸡群产蛋率下降,产出较多软壳、薄壳及褪色蛋。

咳嗽、摇头,常发出“呼噜”或“咯咯”的声音。

粪便稀薄,呈黄白或黄绿色,内含有蛋清样物。

2.亚急性慢性型:

与急性型相似,但略轻。

以神经症状为特征。

病鸡腿、翅麻痹,头颈扭转;有的貌似健康,但若遇刺激,常表现全身抽搐,伏地旋转。

3.免疫鸡群温和型:

症状不典型,仅表现产蛋性能差,呼吸障碍及神经机能紊乱,群体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很低。

四、病理变化

腭裂内充满黏液,喉气管黏膜充血、出血。

嗉囊内充满稀薄酸臭的液体和气体。

腺胃黏膜、特别是腺胃乳头出血;

肠道黏膜淋巴集合滤泡肿胀出血、溃疡。

产卵母鸡的卵泡出血、变形、萎缩。

13、马立克病

特征是病鸡的周围神经、性腺、各脏器、虹膜、肌肉和皮肤发生单独或多个组织器官的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性肿瘤为特征。

一、病原:

马立克病毒疱疹病毒科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鸡,年龄越小,易感性越强;鸡群发病年龄,最早发生在7、8周龄,最迟可发生于30周龄或以上。

传染源:

病鸡和带毒鸡,一般条件下,性成熟时鸡群几乎全部被感染。

而外观无明显病状的带毒鸡是传播马立克病的重要来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气源传播,感染率与鸡场密度呈正相关,与鸡舍消毒严格程度呈负相关。

不发生垂直传染。

发病特点:

鸡群感染发病率与所感染MDV的毒力关系很大、与免疫使用的疫苗有关、与鸡只感染野毒强毒时的年龄关系也很大。

三、临床症状

本病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神经型(古典型)、内脏型(急性型)、皮肤型和眼型。

神经型:

主要侵害外周神经,表现为受害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器官功能障碍。

当坐骨神经丛或坐骨神经受害,表现运动失调和步态异常,当臂神经丛或翅神经发生病变时翅膀下垂。

当支配颈部肌肉的神经受到损害,头下垂或头颈歪斜。

颈部迷走神经经受侵害时,可引起嗉囊发生麻痹或扩张及无声的张口呼吸。

内脏型:

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减退,拉黄绿色稀便,消瘦、趾、爪皮肤干燥,常突然死亡。

皮肤型:

多见于生长粗大羽毛的部位,羽毛囊增大,形成黄豆大至核桃大的结节及瘤状物,甚至坏死、破溃、流血。

眼型:

主要表现为虹膜受损,很少见。

虹膜的正常色素减退成灰白色,瞳孔边缘不整,视力减退或失明。

四、病理变化

神经型:

最常见病变是坐骨神经、臂神经及迷走神经。

病变的神经大多数是一侧性的,与对侧神经对比时,有助于诊断。

①病变神经肿大,比正常增粗2~3倍,甚至更多;

②失去原有的银白色条纹外观,呈灰白或黄白色;

③有的可见到明显结节状,神经变成粗细不匀。

内脏型:

①肿瘤分布:

皮肤、肌肉和内脏(卵巢、肝、肾、心、肺、脾、胰、腺胃、肠道等)。

通常一只鸡只有1~2个器官受害。

②肿瘤结构:

可见大小不等的肿瘤块,灰白色,质地坚实而致密。

③免疫器官:

法氏囊一般萎缩,胸腺萎缩,可导致临床上的免疫抑制。

5、防控

原则:

疫苗接种是防制本病的关键;防止出雏室和育雏室早期感染起重要作用。

疫苗:

制造疫苗的病毒有三种:

人工致弱的Ⅰ型毒(如CVI988)、自然不致瘤的Ⅱ型毒(如SB1、Z4)、Ⅲ型毒(如HVT-FC126)。

其中以(FC126)经济方便。

在临床上使用最广泛,但保护率低,Ⅰ、Ⅱ型毒株只能制成细胞结合苗,保存条件要求严格,但使用效果较好。

具体措施:

①严格消毒出雏室和育雏室,杜绝老幼混养,避免马立克氏病的早期感染。

②选用确实可靠的多价苗免疫接种,提高对超强毒株MDV感染的有效保护力。

③加强免疫抑制病的防制工作,如IBD、CIA、REO、RE等,以免影响本病的免疫力。

14、传染性法氏囊病

一、病原:

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

二、流行病学

易感动物:

病毒主要感染鸡、火鸡,鸭、麻雀等。

主要发生于2-15周龄鸡,以3-6周龄鸡最易感。

传染源:

病鸡及带毒鸡是主要的传染源。

麻雀也可带毒散毒。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眼结膜等感染。

发病特点:

潜伏期短,传播速度快,感染率和发病率高,有明显的死亡高峰,呈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

三、临床症状

典型感染:

多见于新疫区和高度易感鸡群,常急性暴发。

个别鸡突然发病,1-2d波及全群;

病鸡沉郁,严重者垂头、伏地,有些病鸡啄泄殖腔;

腹泻,排出含尿酸盐白色稀粪,肛门周围羽毛污染严重;

严重脱水、极度虚弱,体温下降、衰竭死亡。

病程约1周。

非典型感染:

见于老疫区和有一定免疫力的鸡群,因感染低毒力的IBDV变异毒株而引起的。

感染率高,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

少数鸡精神不振,食欲减退。

轻度腹泻。

死亡率3%以下;流行期较长,反复发生。

引起免疫抑制,鸡群对多种疾病的易感性增加。

四、病理变化

皮下干燥、尸体脱水;

胸肌、腿肌有条状或斑点状出血。

法氏囊:

早期肿大、变硬、严重者呈“紫葡萄样”切面黏膜出血,囊腔内有较多粘液;后期萎缩,囊壁变薄、黏膜有出血点、囊内有干酪样物。

肾脏肿大,肾小管、输尿管有尿酸盐沉积,外观花斑状。

腺胃和肌胃交界处条带区粘膜出血。

5、防治

1.管理预防:

(严格消毒)

进鸡前,鸡舍(包括周围环境)用消毒液喷洒→清扫→高压水冲洗→消毒液喷洒(几种消毒剂交替使用2-3遍)→干燥→甲醛熏蒸→封闭1~2周后换气再进鸡。

饲养鸡期间,定期带鸡气雾消毒,可采用0.3%次氯酸钠或过氧乙酸等。

2.免疫预防:

活疫苗:

中等毒力苗,保护率高,在污染场使用这种疫苗效果好,其代表有:

Cu-IM、D78、TAD、B87、BJ836疫苗。

灭活疫苗是用鸡胚成纤维细胞毒或鸡胚毒的油佐剂灭活苗,用于活疫苗免疫后的加强免疫。

变异株感染引起免疫失败时,用当地分离的毒株制成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效果较好。

3.疫情控制:

发病初期鸡群注射高免卵黄抗体,雏鸡1-1.5毫升/只;青年鸡2毫升/只。

发病中后期使用高免卵黄抗体则不太理想。

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后,7天左右要做法氏囊的免疫接种。

消毒、抗菌、退热、补充Vit、葡萄糖、电解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